【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9 芣苢 插秧歌(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9 芣苢 插秧歌(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0:45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九)
1.A [B项,“霎”应读“shà”,“襭”应读“xié”;C项,“莳”应读“shì”;D项,“胛”应读“jiǎ”。]
2.B [B项,采采:形容词,茂盛的样子。]
3.A [A项,连词,和。B、C、D三项均为介词,和。]
4.A [A项,应该是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
5.(1)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2)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3)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4)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5)秧根未牢莳未匝 照管鹅儿与雏鸭 (6)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6.(1)C [C项,“诗人亲眼看见了”错误。尾联中的“应”字表示推测或想象,可知是诗人想象西山人家煮葵、烧笋和春耕的欢乐场景,并非亲眼所见,这属于虚写。]
(2)第一问:颈联描绘了一幅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的生机盎然的乡野春景图。
第二问:①拟人。桃花含“笑”,写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的景色,赋予“桃花”以人的心理、神态,展现了山野花木之美。②动静结合。“竹篱短”“沙水清”,静景清新秀丽;“野桃笑”“溪柳摇”,动景活泼自在。动静结合,突出山村自然景物的美好怡人和勃勃生机。
7.(1)D [D项,“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错误,本诗描写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没有细腻生动地描绘劳动的过程。]
(2)①劳动场景不同:《芣苢》主要表现姑娘们采摘时的劳动场景及她们娴熟的采摘技艺;《十亩之间》侧重表现采摘后从桑园归家的场景。②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欢乐、欣喜之情。《芣苢》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表现紧张、热烈的劳动过程,体现喜悦、欢快的心情;《十亩之间》描写了妇女采摘将结束的画面,突显的是收获后的满足、轻松、和乐的闲情。
8.(1)C [C项,“飞鸟稀疏……武陵源流水潺潺”错误。“疏”字理解错误,不是飞鸟稀疏,而是形容钟声悠远,比飞得很高很远的鸟儿更远;“武陵源”是说此处美景像极了武陵桃花源。]
(2)①本诗尾联写诗人沉醉于看农人插秧,流连忘返直到黄昏,抒发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羡慕,隐隐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②杨万里的《插秧歌》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9.(1)C [C项,“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错误,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老农,从侧面表现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
(2)①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②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生活感到高兴;③对王安石变法后政令繁多无用的嘲讽(批判、否定)。
2/2文本对应练(九) 芣苢 插秧歌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A.芣苢(fú yǐ) 兜鍪(móu) 掇之(duō)
B.半霎(shā) 襭之(jié) 捋之(luō)
C.朝餐(zhāo) 莳未匝(shǐ) 袺之(jié)
D.胛(xiǎ) 蓑衣(suō) 雏鸭(chú)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栽、种植
3.下列各句中,“与”的意义及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3分)(  )
A.照管鹅儿与雏鸭 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C.微斯人,吾谁与归 D.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东周初年至春秋末期五百多年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约成书于春秋时期,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C.“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D.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1)《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芣苢》中,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4)《插秧歌》中诗人别出心裁地用了比喻,用语新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插秧歌》中极富生活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插秧歌》中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一场雨从头上湿到肩胛紧张的战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①。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②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③春耕。
【注】 ①铜钲(zhēnɡ):古代乐器,又名“丁宁”,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②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③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知我欲山行”,东风便吹断积雨,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彩,也领起了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
B.颔联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日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中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诗人亲眼看见了雨过天晴后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欢乐场景。
D.全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中美景和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本诗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主要运用了哪些写景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①兮。行与子逝②兮。
【注】 ①泄(yì)泄:和乐的样子,一说多人之貌。②逝:还,返回;一说往,离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前三句描绘姑娘们在一片桑园里悠闲自在地采桑,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
B.诗中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自然地拖长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C.本诗与《芣苢》都运用了《诗经》中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表现手法,音韵优美,令人神往。
D.本诗与《芣苢》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快乐幸福的生活。
(2)《十亩之间》《芣苢》都是《诗经》中写劳动的诗篇,它们刻画的劳动场景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相似,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四月二十三日晚同太冲、表之、公实野步①
洪 炎
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村。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针欲忘返,杖藜徙倚到黄昏。
【注】 ①本诗应为诗人晚年在临安任职期间所作,同期还有“从宦三十载,故山凡几归”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此诗写诗人初夏傍晚和朋友们散步郊野时的见闻感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说理抒情,结构紧凑。
B.首联写静景,层次错落有致,山峦、田野、村落,远望近看皆美景,蕴含着作者深深陶醉之情。
C.颔联视听结合描写郊野的幽美景色:飞鸟稀疏,灵隐寺钟声悠远;野花芬芳,武陵源流水潺潺。
D.颈联蕴含对田园美景的由衷赞叹,大自然是最好的画家、诗人,只要细心观察,处处皆诗情画意。
(2)本诗尾联与杨万里的《插秧歌》都写到了插秧的劳动场面,但表达的情感却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简要分析。(6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 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中写道,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B.颔联中“一尺”带有夸张意味,意在强调春日雨水充足,正是耕种的大好时机。
C.颈联写妻子和孩子前来田中探望和取悦老农,直接展现了农家春耕的紧张忙碌。
D.第六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乌鸦和老鹰飞上飞下、相互追随的画面,渲染了温馨和欢快的氛围,并为后面的议论做了铺垫。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