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1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1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0:45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十一)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相信
B.弦弦掩抑声声思 思:思念
C.虎鼓瑟兮鸾回车 回:回旋,旋转
D.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于是
2.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B.浔阳江头夜送客
C.渚清沙白鸟飞回
D.失向来之烟霞
3.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艰难苦恨繁霜鬓
B.老大嫁作商人妇
C.青冥浩荡不见底
D.失向来之烟霞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3分)(  )
A.虎鼓瑟兮鸾回车
B.栗深林兮惊层巅
C.云青青兮欲雨
D.对此欲倒东南倾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衰弱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2)山路盘旋,景色优美。同学们一边攀爬,一边欣赏美景,不觉天色已晚,于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送 别
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尾联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结尾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在抒情方式和表达效果上都有所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九日五首(其一)
杜 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 ①竹叶:指竹叶青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重阳”二字引起“饮酒”“登高”的传统习俗,照应诗题中的“九日”。
B.诗人虽登台却不能饮酒,连菊花也不开放,这让诗人倍感失落和无奈。
C.颈联虚实相生、视听结合,“日落玄猿”和“霜前白雁”牵动着诗人愁绪。
D.该诗全篇皆为对句,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
(2)本诗和《登高》同为唐大历二年杜甫客寓夔州之作,《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在本诗尾联中也有体现,请简要分析。(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寄殷协律①
白居易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②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注】 ①殷协律:诗人的朋友殷尧藩。苏杭五年,陪伴诗人。②吴娘:吴二娘,杭州著名歌伎,其曲词有“暮雨萧萧郎不归”之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总写旧事,以“浮云”为喻,聚时情同手足,别后倍觉凄凉,对比鲜明。
B.颔联感叹共同游玩的友人们都已离去,眼前美景自然勾起了对挚友的思念。
C.颈联寓情于事,回忆诗人与殷协律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感情含蓄而又真挚。
D.尾联写吴娘的歌声让诗人欣喜万分,与“如听仙乐耳暂明”有异曲同工之妙。
(2)这首诗于轻松中寄寓着伤感之情,正如《唐诗别裁》评曰“追忆佳冶,转觉凄凉”。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4/4文本对应练(十一)
1.C [A项,信:确实、实在。B项,思:深长的情思。D项,因:依据。]
2.A [列:同“裂”,分裂,裂开。]
3.C [A项,苦恨:古义,极恨;今义,痛苦愤恨。B项,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C项,浩荡:形容广阔或浩大。D项,向来:古义,原来;今义,一直以来。]
4.D [倾,偏斜、倒下,无词类活用现象。A项,鼓,名词作动词,弹奏。B项,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C项,雨,名词作动词,下雨。]
5.(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6.(1)B [“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诗中“称”意思是“称赞”,不是“相称”,且诗中并没有谈到友人的风采。]
(2)解析:①“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句意:远眺你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结句以景结情,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日暮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意: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诗人在结句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湮没无闻!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
答案:本诗尾联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日暮长江之景作结,抒发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
7.(1)B [B项,“连菊花也不开放”错误,诗人“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
(2)解析:《登高》中的“艰难苦恨”中“艰难”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苦恨”意为极恨。所以要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结合本诗尾联来分析“苦恨”的体现。从“思亲怀乡”的角度分析,适逢重阳佳节,诗人心中不禁思念故乡,惦念因战争而音信茫然的亲人,表现了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情怀。从“自己生活多艰”的角度分析,诗人身遭战乱,衰老多病,岁月催人走向衰亡,抒发了年老多病的感伤。从“国家多难”的角度分析,战争接连发生,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答案:①思亲怀乡。亲人各自离散,杳无音信。②年老多病的感伤。“衰谢”写出岁月催人老去。③伤时忧国。“干戈”写出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
8.(1)D [D项,“写吴娘的歌声让诗人欣喜万分”错误,尾联意思是江南吴二娘唱过的曲词“暮雨萧萧郎不归”曾伴随耳边,但自从离开江南后就再也没有听到过了,表达的是不能再听到旧时歌声的遗憾和伤感,而非欣喜。]
(2)①首句以“五岁优游”拉开了对美好往事的回忆;颔联忆及高雅的“琴诗酒伴”,浪漫的“雪月花时”;后两联写江南优游之事。诗歌追忆美好的过往,看似轻松愉悦。②“皆抛我”“最忆君”等寄寓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此时的孤独之情,让人倍觉凄凉。③今昔对比,突出诗人对殷协律思念的程度之深。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