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十三) 我们的家园·当代文化参与
(一)阅读本单元“学习资源”中的《调查的技术》一文,完成1~2题。(8分)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调查要讲究方法,不开调查会,不作讨论式的调查,就会犯错误。
B.调查对象应该选年龄大的,老年人最好,因为他们的经验丰富,其他人不必在座。
C.调查前准备纲目很重要,纲目要有大纲和细目,以保证调查有的放矢。
D.从事调查工作要深入,尽量亲自做记录,不假人之手。
2.从写调查报告的角度看,本文有哪些借鉴之处?(5分)
(二)阅读本单元“学习资源”中的《访谈法》一文,完成3~4题。(7分)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借助某种通信工具进行的间接访谈,访谈效果差,所以不能成为访谈的主要方式。
B.结构性访谈有提纲,较规范,非结构性访谈花费的时间多,结构性访谈比非结构性访谈实用。
C.访谈前要尽可能地全面了解调查对象的情况,以保证访谈过程中发问得体,取得好的访谈效果。
D.访谈时,要尊重被访谈对象,可以用不同方式重复提问重要问题,要做好记录。
4.本文采用了小标题的形式,请具体说明其好处。(4分)
(三)阅读本单元“学习资源”中的《节日与文化》一文,完成5~8题。(15分)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产生与被继承时,必然存在主客观原因和相应条件。
B.节日文化有自然调节、改进的能力,往往能使传统节日中的不合理、过时内容改动得更为合理。
C.节日文化有复合性特点,许多节日包括多种活动,是许多文化活动的集合体。
D.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沿用,不过,应随时代变化作相应修改,才能合理,也是必要的。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段运用材料分析,最后结合现实提出节日文化应发展变化的观点。
B.文章第二段,列举放纸鸢、送瘟船活动的事例证明节日文化的进步性和文化进化理论的可靠性。
C.文章第三段,用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和18世纪中叶文人学者所写作的新年民俗诗集《武林新年杂咏》,论证民间许多节日内涵丰富。
D.文章采用并列式的结构,依次论证节日文化产生、改进、复合性、功能及发展变化几个方面。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有些节日文化带有幻想和迷信等消极因素,表明人类和民族文化曾经历过原始的或近原始的阶段。
B.正因为节日文化有着自然调节、改进功能,所以节日文化呈现出复合性特点。
C.传统节日文化曾发挥过各种社会功能,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以旧生活、旧文化模式否定它们。
D.一些传统节日加入新内容,是适应许多社会礼制和观念新变化的表现,它体现了节日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要求。
8.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结构思维导图的空缺部分。(6分)
3/3文本对应练(十三)
1.C [A项,表述绝对化,原文是说“是容易犯错误的”。B项,“选年龄大的”范围不当,由原文中的“以年龄说”“以职业说”可知,还有其他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其他人不必在座”表述不当,原文是说“调查某个问题时,和那个问题无关的人不必在座”。D项,“尽量亲自做记录”不当,原文是说“要自己做记录”。]
2.因为这篇文章是针对各阶层的调查者写的,这些调查者中有大量的基层人员,所以文章采用提纲挈领的结构,列举了七点,一目了然;语言简洁、通俗,不求文采,不用典故,一看就明白。这一特点使文章接地气,保证了文章所要求内容的应用落实。
3.C [A项,说间接访谈“访谈效果差”无依据,且与“不能成为访谈的主要方式”构不成因果关系。B项,“结构性访谈比非结构性访谈实用”无依据,采用哪一种访谈形式,要依具体情况而定。D项,“要做好记录”不恰当,原文是说“经调查对象同意后进行记录”。]
4.文章采用小标题形式,眉目清晰,第一个小标题为“访谈法的含义与类型”,提示这部分内容为诠释访谈法的概念,并进行合理分类;第二个小标题为“访谈的准备及技巧”,提示这部分内容是要完成访谈任务,需做的准备工作和访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5.D [D项,“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沿用”表述不当,原文是说“有些传统节日仍在普遍或局部沿用”。]
6.D [D项,“文章采用并列式的结构”错,文章采用的是层进式结构。]
7.B [B项,强加因果关系。]
8.①节日文化的调节与改进 ②节日文化具有多方面功能 ③修改旧节日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