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1 08:48: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4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案
[课标要求]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背景
(1)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
(2)经济:江南工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经济力量增强。
(3)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4)个人:李贽正直清廉,不愿与道学家同流合污。
2.主张
(1)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2)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认为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
3.影响: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知识点拨]
离经叛道中的“经”与“道”是传统的封建儒学思想。“离经叛道”就是指违反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背景:黄宗羲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他在明亡后,投入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致力于著书讲学。
2.主张
(1)他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意义: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误区警示]
黄宗羲只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他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是,他的思想只停留在批判君主专制上,并未对将来社会的发展提出进一步主张。因此,作为地主阶级思想家,他只是对儒学思想进行批判继承,具有阶级的局限性。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背景
(1)生活在明末清初,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
(2)面对社会危机,放弃科举,开始探索挽救国家危亡的途径。
2.主张
(1)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2)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3)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知识点拨]
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所共同主张的一种学说。
(1)它的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
(2)它把学术研究和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辟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
(3)明清之际能成为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史上可与先秦媲美的时代,是与“经世致用”的思想分不开的。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背景
王夫之生活在明末清初,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主张
(1)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2)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误区警示]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修齐治平”的儒家传统思想范畴,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主题一 李贽的离经叛道
1.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壮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
(4)政治因素: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2.对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的理解
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儒家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战斗精神。但其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焚书·答耿中丞》
材料二 李贽说:“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藏书》
(1)两段材料反映了李贽的什么思想?从中可以看出李贽的思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案 ①对孔子权威的否定,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②特点:反传统,反教条,离经叛道。
(2)为什么说李贽离经叛道?这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答案 ①原因:敢于打破千百年来人们对孔子的迷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观念,强调个性发展。
②时代特征:封建社会日趋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成长,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用图示法理解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
→李贽的离经叛道→
主题二 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的进步思想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尖锐地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3)他还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这些都是进步的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作用。
2.明清进步思想家的共同思想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5)提倡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
3.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使进步思想的发展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3)高度强化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压制。
材料一 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黄宗羲
材料二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材料三 他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即物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规律也是普遍存在于物质本身的;他又说:“气者,理之依也。”
(1)材料一中黄宗羲的比喻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答案 君臣平等,共同治理国家的思想。
(2)材料二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提出了哪两者之间的区别?后人是如何高度概括他的这种主张的?
答案 ①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②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材料三是哪位思想家的主张?他的独到之处何在?
答案 ①思想家:王夫之。
②独到之处:用“气”和“理”来比作物质实体与客观规律(或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由物质产生,离开物质,精神就不存在),强调物质是普遍存在的(或物质是第一性的),这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思想的共同之处并对其做简要评价。
答案 ①共同: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②评价:积极:促进了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对反对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局限: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思想不完善,无法实现。
表格法归纳明末清初的三大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思想家
主要思想
影响
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对后世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顾炎武
倡导经世致用,主张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唯物思想、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迪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应该是(  )
A.王阳明
B.黄宗羲
C.李贽
D.顾炎武
答案 C
解析 李贽自称异端,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2.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相匹配的是(  )
A.老子——“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董仲舒——“存天理,灭人欲”
C.朱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答案 D
解析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观点;“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观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故A、B、C三项对应不正确;“天下为主,君为客”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是黄宗羲的观点。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黄宗羲思想特点的是(  )
A.“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B.“天下为主,君为客”
C.“经世致用”
D.“天地之化日新”
答案 B
解析 A项是李贽的观点;C项是顾炎武的观点;D项说明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项反映了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
4.顾炎武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思想,主要是为了(  )
A.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B.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C.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D.通过继承和创新来发展儒家学说
答案 A
解析 李贽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主张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因此他的对症方案以培养人才为目标,而培养人才的方法就是“博学于文”。其实质就是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
5.王夫之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认为“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的“器”是指(  )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人们感知事物的器官
C.万物发展的规律
D.进行科学试验的仪器
答案 A
解析 王夫之认为主观认识都是由客观现象引起的,故“天下惟器”,“无其器则无其道”,说明了人们认识事物要以客观存在的事物为观察研究的依据。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李贽
材料二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
材料三 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顾炎武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归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三位思想家对人性认识的共同点。
(2)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上述认识产生的社会根源。
(3)上述认识对我国经济思想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都肯定了人的私欲。
(2)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物资财产的占有欲望日益强烈;封建统治的腐朽。
(3)肯定了人的私欲,使人们逐渐抛弃旧的重农抑商的观念,产生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注意把他们的思想主张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起来,从当时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第(3)问注意经济思想,从对原有经济思想的冲击及新经济思想产生的角度分析说明。
基础巩固
1.他是福建人,他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他一生以“异端”自居,以反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这里的他是指(  )
A.黄宗羲
B.顾炎武
C.李贽
D.王夫之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福建人”“明清时期”“以‘异端’自居”“反礼教、抨击道学”等信息可知C项符合题意。
2.《焚书·何心隐论》说到:“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
A.遵循学以致用
B.倡导婚姻自主
C.挑战正统思想
D.鼓吹专制集权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了明朝思想家李贽对传统的儒家正统思想的批判。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  )
A.民主共和制
B.中央集权制
C.专制主义制度
D.君主立宪制
答案 C
解析 可直接读取材料信息,为天下万民服务而非为君主实现其专制统治服务,该材料出自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反映出其反对封建专制思想,故C项符合题意。
4.江苏昆山的亭林公园有一位思想家的塑像,从远处看不清塑像下的名字,但是可以看出他背后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大字,彰显着他的思想火花烛照后世。由此可以推断这位思想家应该是(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C
解析 根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可直接判断这位思想家是顾炎武。
5.“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答案 D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君子的学习是为“救世”,因此体现此观念的是经世致用。故答案为D。
6.有学者在评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时说:他“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大成”“有一些辩证的观点,达到了前人所未达到的唯物主义思想的高峰”。这是对谁的评价(  )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 D
解析 王夫之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理在气中”,是唯物主义思想家。
能力提升
7.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答案 A
解析 结合明末清初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作出判断。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诉求是其产生的时代背景。B项不能体现“异质”,C项说法不正确,D项扩大了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
8.“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材料中的“其书”最可能是下列哪本著作(  )
A.李贽《藏书》
B.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C.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D.王夫之《读通鉴论》
答案 B
解析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这一思想对梁启超、谭嗣同等人的民主思想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
9.明末清初的反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具有反对君主专制体制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 看法与自由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两情相悦,雪夜私奔。对此,宋明理学家认为“逾墙淫奔,无耻之尤”;明末李贽却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看法。
问题二 主题与原因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2)概括指出这段材料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黄宗羲提出这一主张的主要原因。
问题三 影响与来源
明清之际,从李贽“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到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从顾炎武批判“私天下”到王夫之的“孤秦陋宋”论、唐甄的“凡为帝王者皆贼”论,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思想界的活跃。
(3)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影响很大,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也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作用有限,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才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 (1)宋明时期,封建专制统治不断强化,理学家极力强调妇女要保持贞节,用“三纲五常”来维系专制统治,压制人的自然欲求,因而理学家反对卓文君的爱情追求。明朝末期,在商品经济冲击下,蔑视礼教、追求人性解放的“反叛”思想产生。李贽主张追求幸福的生活,因而他肯定卓文君的爱情追求。
(2)主题:黄宗羲认为君主为天下之大害,主张“无君”。
原因: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的冲击。
(3)同意第一种说法。理由:虽然明清时期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并未产生太大的社会作用,但是其传承了中国的“民本”意识,将经济上的“民本”发展为政治上的“民本”,具有明显的近代“民权”色彩。这种民主思想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延续到了中国近代,是中国近代将西方的启蒙思想本土化的思想基础,从而成为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重要基础。
同意第二种说法。理由:明清之际的思想虽然有了民主的色彩,但是这种思想停留在书院中,并没有同当时的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没有产生现实的社会效益,因此没有持续性。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并不是明清之际思想的发展,而是在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的过程中,西方民主思想的中国化。(任选一种说法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第(1)问,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人尽皆知,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对这个浪漫爱情故事的不同看法。回答时,要注意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联系。第(2)问的第一小问主要是分析材料信息,提炼黄宗羲的主要观点;第二小问要结合教材中政治史、经济史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注意表达要严谨和规范。第(3)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无论赞同哪一种观点,都要紧扣是否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来源”进行分析,说理要透彻,论述要严谨。
 学思之窗
提示 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的部分封建官僚和道学家貌似圣贤,而实际上自私自利,成为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明了封建理学的没落。另一方面李贽的言论也说明了随着当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及市民工商业者的兴起,一批先进的士大夫文人开始抨击封建传统思想,要求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出现了一股带有反封建性质的民主思潮。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提示 (1)李贽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的伪善,认为是非应随时代变迁而改变,不应
以孔子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同时,抨击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强调个性发展。(2)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提倡唯物思想,都与程朱理学专注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封建伦理道德有很大不同,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发扬了先秦儒学的积极因素,使宋代以来沉闷的儒学日益活跃起来,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二、学习延伸
提示 顾炎武和梁启超生活的时代都处在国家危亡之际,不约而同地产生了救国救民的思想,而且他们都站在整个民族和人民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某个封建王朝的立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