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4 乡土的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4 乡土的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0:45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十四) 乡土的中国·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一)填空题(20分)
1.“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这句话在乡土社会中是________的。原因是乡土社会是个传统社会,________就是经验的累积,能累积就是说经得起自然选择的,各种“错误”——不合于生存条件的行为——被淘汰之后留下的那一套生活方式。
2.如果社会变动得慢,________也就更有势力;变得快,“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就会发生,________也随着缩小。
3.时势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_____________的社会中。________社会,当它的社会结构能答复人们生活的需要时,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这里提到的所谓安定是相对的,当________可以吸收在________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社会是安定的。
4.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然没有________的必要;如果所传递的文化已经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________的意义。“反对”在这种关系里是不发生的。
5.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________来决定。大体上来说,血缘社会是________的,缺乏变动。血缘和地缘的合一是社区的原始状态。
6.作者将中西方社会进行对比,将西方社会的类型称为“________”,若干人组成一个个团体,就像一捆捆扎起来的木柴;把中国乡土社会的类型称为“________”,在这个社会中生活的每个人都把自己作为整个社会关系的核心。
7.在西洋家庭团体中________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______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
8.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________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________的性质。
9.《乡土中国》提到了四种性质的权力: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______;四是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的________。
(二)判断题(60分)
10.判断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正确,错误的说明理由。
(1)从人民实际生活上看,乡土社会里的权力结构基本上是松弛的、微弱的,是挂名的、无为的。
(2)乡土社会的信用是对契约的重视,而不是出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3)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4)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来说,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在空间排列上是孤立、隔膜的。
(5)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
(6)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这差别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是非常显著的。
(7)以生育为功能的家庭总是异性的组合。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
(8)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这一种结合基于异,并非基于同。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
(9)乡土社会是一种“无法”的社会,是“无治而治”的社会,类似于西方所提到的“无政府主义”,即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
(10)乡下的孩子比教授的孩子善于捉蚱蜢,教授的孩子比乡下的孩子善于认字,这并不能说明谁更聪明,或者谁更愚笨,只能说明孩子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不同。
(1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说“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个例子说明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而文字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在这样的环境中可能是多余的。
(12)面对面社群在进行沟通时,固然能凭借彼此的熟悉,通过足声、声气,甚至气味来分辨人,然而语言和文字还是必不可少的,因为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表意更准确,更完善。
(13)从社会观点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制裁力,使他们合于规定下的形式行事,用以维持该社会的生存和绵续。
(14)在“团体格局”中,道德的基本观念建筑在团体和个人的关系上。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是有形的东西。
(15)作者在《系维着私人的道德》一文中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对“团体格局”中的道德体系和“差序格局”中的道德体系进行了比较。
(16)团体道德的缺乏,在公私的冲突里更看得清楚。就是负有政治责任的君王,也得先完成他私人间的道德。
(17)不同于费孝通所写的《江村经济》《禄村农田》等调查报告性质的作品,《乡土中国》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而不是对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
(18)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收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对方分文不取,寄了过来,还为不能及早寄出感到抱歉。这是因为乡土社会对契约的重视。
(19)作者认为,乡村工作的朋友们说乡下人愚,显然不是指他们的智力不及人,而是说他们的知识不及人。
(20)在中国乡土社会,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所以,娶进来的媳妇和嫁出去的女儿也算是“家”的核心。
(三)简答题
11.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理解,阐释“差序格局”。(6分)
12.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6分)
13.在《乡土中国》中,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有什么不同?(6分)
14.说人土气是带有藐视意味的,但为什么又说“土”字用得好?(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19分)
家族在中国的乡土社会里是一个事业社群,凡是做事业的社群,纪律是必须维持的,纪律排斥了私情。
感情在心理方面说是一种体内的行为,导发外表的行为。感情常发生在新反应的尝试和旧反应的受阻情形中。
这里所谓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谓激动,动了情,从社会关系上说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感情的激动改变了原有的关系。这也就是说,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其实,感情的淡漠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一种表示。
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所谓了解,是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我在论“文字下乡”的两篇里,已说起过熟习所引起的亲密感觉。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不相同的。它是契洽,是无言的。
施本格勒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他称作亚普罗式的,一种他称作浮士德式的。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的变。
这两种文化观很可以用来了解乡土社会和现代社会在感情定向上的差别。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要达到这境界,却有一个条件,就是没有什么差别在阻碍着各人间的充分了解。
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们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在实际生活上,谁也会感觉到异性的隔膜,但是差别的内容却永远是个猜想,无法领会。
在相异的基础上去求充分了解,是困难的,是阻碍重重的,是需要不断地在创造中求统一,是浮士德式的企图。浮士德是感情的象征,作为生命的主脉。浮士德式的企图也是无穷止的,因为最后的统一是永远不会完成的,这不过是一个求同的过程。不但这样,男女的共同生活,愈向着深处发展,相异的程度也愈是深,求同的阻碍也愈是强大,用来克服这阻碍的创造力也更需强大,在浮士德的立场说,生命力也因之愈强,生活的意义也因之愈深。
把浮士德式的恋爱看成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这事业除非另外设法,由社会来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它是亚普罗式的。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在社会结构上,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这在我们乡土社会中看得很清楚。同性组合和家庭组合原则上是交错的。因之,乡土社会中“家庭”的团结受到了这同性组合的影响,不易巩固。于是家族代替了家庭,家族是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单系组合。中国乡土社会里,以家族为基本社群,是同性原则较异性原则为重要的表示。
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偏于同性方面去发展。乡土社会中结义性的组织,“不愿同日生,但愿同日死”的亲密组合,多少表示了感情方向走入同性关系的一层里的程度已经并不很浅。在女性方面的极端事例是华南的姊妹组织,在女性文学里所流露的也充满着冯小青式的自恋声调。
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的社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
(节选自《乡土中国·男女有别》,有删改)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只有各人间的充分了解,才能构建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的乡土社会。
B.作者利用施本格勒在《西方陆沉论》里曾说西洋曾有两种文化模式来区分现代社会模式和乡土社会模式,直观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C.当代社会的同性间的组合与组织体现了“男女有别”原则。
D.为了秩序的维持,为了乡土社会所求的稳定,男女之间的鸿沟从此筑下。
16.根据材料内容,以下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亚普罗式的文化限制了社会的发展。
B.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中,各种关系毫无成就,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破坏社会的基本事业。
C.传统的中国乡土中,男女之间不仅存在生活上的隔离,也存在心理上的隔离。
D.如果要维持着固定的社会关系,就得避免感情的激动,所以乡土中的男女之间并不存在真情实感。
17.下列选项中,更符合“男女有别”理论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贾宝玉
B.《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
C.《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
D.《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兄弟
18.请结合文本,为“男女有别”下定义。(4分)
19.为什么说中国的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而不是“浮士德式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20.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和城市的碰撞与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乡土中国》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一定给我们带来了有益的启示,试谈谈你的想法。(15分)
6/6文本对应练(十四)
1.正确 传统
2.长老权力 长老权力
3.安定 乡土 社会变迁 社会继替
4.反对 教化
5.亲属关系 稳定
6.团体格局 差序格局
7.夫妇 父子
8.维持秩序 规范
9.长老权力 时势权力
10.(1)√ (2)×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3)√ (4)√ (5)√ (6)× 这差别倒并不是起于有着悬殊的遗传特质,这在世代互婚的小社区里并不会太显著。 (7)√ (8)√ (9)× 乡土社会并不是“无治而治”的社会,“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10)√ (11)√ (12)× 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文字”这种被预先约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 (13)√ (14)× 团体是个超于个人的“实在”,不是有形的东西,这种“实在”只能用有形的东西去象征它、表示它。 (15)√ (16)√ (17)√ (18)×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19)× 应是“乡下人在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上是不及城市里人多”。 (20)× 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庭的核心是父系,它的扩大或缩小也是由父系而定,娶进来的媳妇和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算是“家”的核心,都算是“外人”。
11.①差序格局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②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③差序格局在地缘关系中的表现: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12.讲究人伦秩序。伦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以己为中心层层向外推延,关系越推越薄。
13.①亲密感觉是由熟习引起的,他们彼此了解,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同样的刺激会引起同样的反应,这种了解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②激动性的感情是具有破坏和创造作用的,能够改变原有的关系。③亲密感觉和激动性的感情是不相同的,亲密感觉是契洽,发生持续作用;亲密感觉是无言的,不像感情奔放时铿然有声,歌哭哀号是激动时不缺的配合。
14.①点明了农业社会的谋生特点,无论是历史缘起还是定格的时空,种地都是乡土社会最普通的谋生办法。②点明土地在乡土社会中的重要性。土地神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是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③点明了乡土文化的特征。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对土地的黏着性和依附性,造成世代定居,流动性小,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文字不是必需品,形成差序格局,并不追求笼罩万有的真理。聚村而居产生了村与村之间的隔膜和孤立,产生了富有地方性的乡土生活。
15.C [C项,“男女有别”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为了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男女之间互相隔离的社会原则。当代社会的同性间的组合与组织不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的。]
16.C [A项,“亚普罗式的文化限制了社会的发展”于文无据。文中用两种文化模式理论阐述“乡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不同,只是在强调乡土社会有稳定的秩序,人们只是去维持,所以是“亚普罗式”。B项,“各种关系毫无成就”“破坏社会的基本事业”错误。依据原文“把浮士德式的恋爱看成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恋爱的持续倚于推陈出新,不断地克服阻碍,也是不断地发现阻碍,要得到的是这一个过程,而不是这过程的结果。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而且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可知,文中强调的是“浮士德式”的男女恋爱关系会破坏社会剩余事业的稳定,“从结果说可以是毫无成就的”“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D项,“所以乡土中的男女之间并不存在真情实感”错误。乡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亚普罗式的,它追求稳定,拒绝破坏,它不欢迎激动的感情。但不欢迎激动的感情,不代表乡土中的男女之间并不存在真情实感。故选C。]
17.D [A项,《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贾宝玉属于“浮士德式”,黛玉和宝玉闹别扭,与宝玉沟通内心,他们的感情是热烈的,不符合“男女有别”理论中人与人之间关系。B项,《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淡漠了男女有别的界限,不符合“男女有别”理论中人与人之间关系。C项,“男女有别”造就乡土社会中人们更加追求现实稳定化,而非追求刺激冲突,因此《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不符合“男女有别”理论中人与人之间关系。D项,《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三兄弟,有桃园结义、结拜生死弟兄等,都体现出对同性之间情感的重视,这样的情感超过了异性之间的情感,符合“男女有别”理论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故选D。]
18.“男女有别”是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为了维持稳定的社会关系,男女之间互相隔离的社会原则。
19.①亚普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②浮士德式的恋爱使社会关系不能稳定,使依赖于社会关系的事业不能顺利经营,浮士德式的精神的确在破坏这社会上的基本事业。③社会秩序范围着个性,为了秩序的维持,一切足以引起破坏秩序的要素都被遏制着。④在乡土社会中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乡土社会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
20.[参考示例]
乡土社会在转型。说的是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现在真正地了解到社会转型的含义,不仅仅是从落后农业国家转向先进的工业国家。原本一个“阿波罗”式的社会,显现出了“浮士德”式社会的特征。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受理性社会的冲击,我们的乡土社会在很多方面被瓦解着,那是工业文明带来的结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父母和子女分开居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着所谓的城市综合征,空虚,没有安全感,每天和很多人在一起却觉得自己没有朋友。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较活跃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人们的生活不确定因素增多。连老百姓也像电子产品一样更新换代,没有新的功能,很快被淘汰。以前的人们想着一辈子老死故乡,现在的人们想着出去闯荡闯荡。我们的社会在改变,而且还会有更深层次更潜在的改变。这种改变是先进的文明征服了落后的文明,也是中华文化吸收新的元素,是冲击是更新也是考验。
这样的转型,说不清楚是城市里的气氛更浓烈还是农村的气氛更浓烈。无疑城市的不确定性更大。但城市中“生于斯,死于斯”大有人在,也有一家老小四世同堂共居一室。农村中的青少年“走出去”的愿望说不定更强烈。我想这样的社会转型,是整体的,是这个社会方方面面的改变。原本不管是中国的乡村还是城市,都是典型的乡土中国。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