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十九)
1.解析:第①空,从语境“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可以看出作者对知识的渴求,应填“孜孜不倦”。孜孜不倦:指工作或学习勤奋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种状态。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多用于书卷语气,含褒义。第②空,语境指自己所得的和自己所希望的不一样,很失望,应填“大失所望”。大失所望:表示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非常失望。第③空,语境用来修饰“发现”,且这次发现与以往的不一样,是认真的发现,不必再费事,应填“一劳永逸”。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答案:①孜孜不倦 ②大失所望 ③一劳永逸
2.解析:从句式上看,原文的句子多使用短句,采用“……多少”的句式,形式协调一致,改后的句子打乱了句式,没有原句的表达效果好。原句先说“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然后一一列出具体的情况,这些琐碎的事务使作者感到厌烦,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
答案:①原文使用短句,与语段整体多用短句协调一致。②原文把“财务状况”的定语移至句后单独成句一一列出,强化了巴尔扎克作品内容的平淡烦琐,缺少年轻人喜爱的激情与新奇,使作者感到厌烦,表达了作者当时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失落感。
3.解析:“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珍珠”指“自己找到的喜爱的书”,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灰色的大海”指“祖父藏书室里的故书堆”,大海中寻找珍珠无疑是很困难的,表达了作者找书的艰辛。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祖父藏书室里的故书堆比喻成“灰色的大海”,把自己找到的喜爱的书比喻成“珍珠”,表达了作者找书的艰辛及找到之后的无比喜爱之情。
4.解析:第①处,前文说“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此处解说原因,“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强调数量多少不是主要的,应填“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第②处,前文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强调读书少而精,后文说“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强调读书多而不求甚解,应填“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或:还有人读书囫囵吞枣;或:还有人读了大量的书)。第③处,前文说“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强调个性或人格对于教养的重要性,“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是缺少个性或人格的结果,应填“没有(或:如果不具备;或:缺少了)这个前提(或:这一点)”。
答案:①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②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或:还有人读书囫囵吞枣;或:还有人读了大量的书) ③没有(或:如果不具备;或:缺少了)这个前提(或:这一点)
5.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爱的阅读”是基础,由此才能有“敬重的知识”,有知识才会获得理性、教养和素质等其他成长。二是不合逻辑,没有这些不能成为戕害性灵罪过的全部,应该为“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答案: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6.解析: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提炼出主干句“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真正的阅读者”,“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都是“真正的阅读者”的定语,可将此定语剥离开来,分为三个短句:“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和“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根据句意通顺且句意不变的原则,最后可得: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的目的。
答案: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的目的。
7.解析:第①处,由前文读书的话题和“这样是不够的”的提示语,及后文“而他们也真的身体力行”可以推知这里是说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知道自己还需要阅读。故此空可填“他们知道自己还需要阅读”。第②处,根据后文“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可推断,这里主要想表达电视取代了书本的一些功能,再由句式特点来分析,此处可填入“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提供的部分功能”。第③处,此处主要想表明收音机的特点,且前文明确有“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的表述,也就是说我们手头正在做着事,仍然能听到收音机里的信息,故可填入“仍然能提供给我们资讯”这样的句子。
答案:①他们知道自己还需要阅读 ②取代了以往由书本提供的部分功能 ③仍然能提供给我们资讯
8.A [A项,“我们只能研读世界文学”错误,材料一说“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可见,原文是说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而不是只有研读世界文学这一个途径。]
9.C [A项,“因此无法真正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错误,结合材料一“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可知,不阅读完整个人类的文学是可以建立起与整个人类的生动联系的。B项,“就会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错误,材料一原文只说“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阅读之路有千万条……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原文谈哪类阅读都会有收获,从而认识世界……而不是“得到相同的阅读认识”。D项,“仅仅适用于专业研究者”错误,材料二原文为“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项。]
10.D [D项,“偶然”“……着迷,进而心无旁骛地细读”符合“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的凭兴趣阅读,不是“确定中心来进行阅读”。]
11.①从自己的爱好出发,研读世界文学的杰作。②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络贯串起来。
12.①首先讨论读书全凭兴趣这种读法的利弊,引出下文观点。②接着提出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的方法,并以朱熹为例来证明。③最后提出围绕中心读书的好处。
1/3文本对应练(十九)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少年时代,我唯一熟悉并可以利用的是我祖父的巨大藏书室。在它数以千计的卷帙里面,绝大多数我一点不感兴趣,也永远不会再感兴趣。可是就在这故书堆中,渐渐地,我也发现了另一类东西。一开始吸引我的只是不多的那么几本书;但正是它们,促使我慢慢地将这显得如此无聊的藏书整个翻了一遍,并且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那不过是一部配有格兰威尔引人入胜插图的《鲁滨逊漂流记》,以及两巨册1830年出版的四开的《一千零一夜》的德译本,同样配有插图。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从此我便 ① 地搜寻大厅中那一个个高高的书架,经常在扶梯顶上一坐就是几个钟头,要不便趴在地板上,让周围一摞一摞的书将自己围起来。也是在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读到了巴尔扎克的名字。书架上有几册还是他生前出版的十六开蓝色硬纸面的德译本。我没有忘记,我怎样第一次翻开他的作品,却几乎不懂他说些什么。主人公的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我 ② 。我所期待的是充满狂热与纠葛的故事,是前往陌生国度的旅行,或者是甜蜜而冒险的艳遇;谁知没有这一切,却要我去操心一个年轻人,一个还完全陌生的年轻人的钱包!我厌烦地将那本蓝色小书放回原处,从此许多许多年都没再读巴尔扎克,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 ③ 的发现。
1.在文中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3分)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为“主人公每个月入息多少、从母亲方面得到的遗产是多少、还有希望得到多少遗产以及欠债多少等等财务状况竟描写得如此详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 ①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② ,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③ ,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没有心的教养,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戕害了性灵,是最严重的罪过。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找出并修改,使语气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分)
(一)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11分)
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尤其是想要阅读书的人。说得更具体一点,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这里所谓“阅读的人”是指那些今天仍然习惯于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了解世界作为读书目的,就和过去历史上每一个深有教养、智慧的人别无二致的真正阅读者。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收音机、电视没有出现以前,许多资讯与知识也是由口传或观察而得。但是对智能很高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来说,这样是不够的, ① ,而他们也真的身体力行。
现代的人有一种感觉,读书这件事好像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必要了。收音机,特别是电视, ② ,就像照片取代了图画或艺术设计的部分功能一样。我们不得不承认,电视有部分的功能确实很惊人,譬如对新闻事件的影像处理,这使得新闻事件极具代入感,信息变得形象生动。收音机最大的特点在于当我们手边正在做某件事(譬如开车)的时候, ③ ,为我们节省不少的时间。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6.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5分)
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19分)
材料一:
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然而,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浸其中的杰作,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自己的心脏随着人类心脏的跳动而跳动。
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的第一要务乃是认识自己,进而认识那些特别能引起共鸣的作品,而不要遵循任何的模式或者教学大纲!他必须走一条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仅仅因为某部作品有名,因为羞于不了解它就强迫自己去阅读,实乃大错而特错。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该在他感觉最自然的地方,开始对书籍的阅读、了解和喜爱。有的人在学生时代已早早发现自己对优美诗歌的爱好,也有人更爱好历史和乡土传说;有的人也许喜欢民歌,有的人觉得阅读那种细致考察我们心灵的感受并给予高度理性解释的作品,更加富有魅力和令人欣喜。阅读之路有千万条,可以从小学课本和日历出发,而终结于莎士比亚、歌德或者但丁。让每个人凭自己的爱好去开始阅读,读一部文学作品或者一首诗,或者一则报道、一篇论文,以此为出发点,然后再扩而大之。
(摘编自黑塞《读书:目的和前提》)
材料二: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部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趣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于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稍为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于使读书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研究所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而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
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此中心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为进一步高深研究作准备。如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须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选择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其用意在于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搜集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当然,它对于初学者并不适宜。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要领。如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苏东坡《又答王庠书》曾谈到这个方法,少年求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当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并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耳。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文物之类,亦如之”。
朱熹尝劝他的门人采用这个方法,它是精读的一个要诀,可以养成仔细分析的习惯。以看小说为例,第一次只求故事结构,第二次只注意人物描写,第三次只求人物与故事的穿插,以至于对话、辞藻、社会背景、人生态度等等都可如此逐次研求。
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个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他书籍如经史子集之类,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与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就如拈新字贴进字典里去,是人旁的字都归到人部,是水旁的字都归到水部。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它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只有这样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