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二十) *上图书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我就是在它的期刊室里第一次接触到一些美国杂志的,如《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丽的屋子》等,当然也主要是翻着图画看看,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后来我上大学进了清华。( )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就是在这个“指定参考书阅览室”里,我和我的同学好友们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的灯光全灭了。
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好香的菜——你们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说道。
B.我们在天安门前深情地呼唤:“周——总——理——”。
C.24小时的时间变得没有意义——一天之中太阳会升起15次。
D.你不能如此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的人。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给我教益极多的清华,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B.给我教益极多的清华,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C.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
D.清华给了我极多的教益,这当中我的一大恩师是它的图书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一片灿烂的新世界。”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0分)
此后若干年,我发现自己坐在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里。一间名叫“亨福莱公爵室”①的古籍阅览室是我常去之地,那里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________的建筑,然而照明相当差。当时还有一些古本是用链子锁在书架上的,把它们拉下来摊在桌上看也看得吃力。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________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②国内正在进行大战,我的家已无音讯,虽然在做着功课,心里却是很不平静的。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论文已经做完,口试也已通过,北平也解放了,我在等船的________里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我还去过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这就是过去马克思常去的地方。这个大厅也是建筑华美,________,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词:③“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④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⑤”⑥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古老 灯火辉煌 间隙 气象万千
B.华美 灯火辉煌 缝隙 巧夺天工
C.古老 一灯如豆 缝隙 巧夺天工
D.华美 一灯如豆 间隙 气象万千
5.对文中六处标点符号的使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⑥处引号作用相同,②③处冒号作用不同,④⑤处省略号作用不同
B.①⑥处引号作用不同,②③处冒号作用不同,④⑤处省略号作用相同
C.①⑥处引号作用相同,②③处冒号作用相同,④⑤处省略号作用不同
D.①⑥处引号作用不同,②③处冒号作用相同,④⑤处省略号作用相同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1题。(19分)
在21世纪这个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古老的经典还有什么用,还能给现代人什么启示?朱自清借用“外国教授”的话说:“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这确是一个明达的见解。然而,阅读人文经典,除了“见识经典”,还应有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文化意义。《经典常谈·序》中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首先,经典是智慧的源泉,没有经典,我们将停止思考。在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人文领域里,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都已经思考过了,准确地说“轴心时代”的先哲们都已经思考过了;我们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再思考而已。怀特海说:对欧洲哲学传统的最保险的定性,莫过于:它不过是对柏拉图学说的一系列的阐释。梁启超说:《论语》为二千年来国人思想之总源泉。钱锺书说:古人有言,明“体”达“用”。“用”之学问,日进千里,“体”之学问,仍守故步;亚里士多德之《物理学》,已无人问津,而亚里士多德之《伦理学》,仍可开卷有益。中西三位现代学人的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古老的人文经典具有永恒的价值,它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给人以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
其次,经典是心灵的导师,一个人精神的发育史,是经典的阅读史。学习经典中的永恒真理,是智力训练的最好途径,也是获得智慧的最好途径。那么,阅读人文经典,真有那么大的效用吗?据说,弗洛伊德的墓碑上有一句话:“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这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家洞察人性后得出的结论,似乎有点悲观,却不能否定其真实性。理性的声音是微弱的,本能的力量是强大的;如果人人都能听从理性的声音,人人都能听从德性的召唤,那么“圣人”就可以批量生产了。然而,实情并非如此。知识是可以传授的,“德性”却很难像知识一样被接受。
然而,人类就自甘堕落吗?当然不。《唐子西文录》记载了蜀道馆舍壁间的两句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两句话表达了前人对孔子的无比崇敬之情,颂扬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建设这个世界,离不开劳动者的双手;治理这个世界,离不开政治家的智慧;点亮这个世界,离不开哲人的思想。在“‘四书’第七”章中,朱自清谈《论语》说:“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追求善的德性,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中国人说,止于至善是大学之道;费希特说,无限完善是人的使命。读完《论语》,我内心涌出的第一句话就是:细读《论语》,为人生铺一道崇高的文化底色。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以经史子集培植根基,借诗文书画展示才华,这是中国人的道德生活和艺术生活。歌德说:鉴赏力是靠阅读最好的作品培育出来的。善的德性同样是靠阅读伟大的经典培育出来的。
最后,经典是治学的起点,读透一部经典,成就一门学问。不读经典,学术研究就会游谈无根。千年之前,苏轼批评学者“束书不观”:“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辞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李氏山房藏书记》)千年之后,晚清陈澧再次批评学者“不肯读一部书”:“学者之病,在懒而躁,不肯读一部书,此病能使天下乱。读经而详味之,此学要大振兴。”(《东塾读书记》)今天的学人可能是明天的仕人,学术上的虚骄浮夸之风,往往会形成社会上的弄虚作假之风。所以陈澧强调:“读经而详味之,此学要大振兴。”
经典是治学的起点,在人文学领域还有其自身规律。简言之,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轴心时代的先贤们已经思考过了。中国人文学强调“师承”,强调“传统”,强调“薪火相传”。所谓“有师承乃成其学术,由传统乃成其学术”,其根源就在于此。从经典中提出的问题才可能是经典论题。事实上,人文学研究的经典论题无不是“老生常谈”,无不是师承与创新、传统与时代的统一;反之,只是“游谈无根”的个人“意见”而已。
一个真正的人文学者,应当“读经而详味之”。在此基础上,面向时代,面对现实,深入社会,进行独立自主的再思考,从而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摘编自陈文忠《经典训练是人生必要的
项目——读朱自清〈经典常谈〉》)
7.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文经典是关乎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思想结晶,也是智慧的源泉,在任何时代都可以给人以心灵的启示。
B.在作者看来,人的本能力量强大,理性的声音微弱,人们难以听从理性的声音,否则“圣人”就随处可见。
C.苏轼批评学者“束书不观”,陈澧批评学者“不肯读一部书”,这对当今学者的治学仍然有警示、指导意义。
D.明天的仕人即今天的学人,学者在学术上的虚骄浮夸之风,往往会形成社会上的弄虚作假之风,贻害无穷。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引用中外名人言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阅读人文经典不只是“见识经典”的观点。
B.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与《伦理学》受到不同的对待,主要是因为前者并非经典。
C.文章第四段主要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分析论证了孔子在民族精神史上的巨大作用。
D.真正的人文学者理应“读经而详味之”,因为经典是治学的起点,学术也需要传承。
9.下列选项,最能支撑文章第一段中“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契诃夫说:“科学是人们生活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
B.亚里士多德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皆可分为两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和以美为目的的。”
C.梁实秋说:“文化思想乃由于不断的积累而成,欲面对现实则必须了解过去。读古书,读典籍,是认识传统之最好的方法。”
D.《唐宫夜宴》《洛神水赋》《中秋奇妙夜》等节目,用新颖的创意、绝美的形式、深厚的底蕴演绎了文物“活”起来何其动人。
10.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已入选2023年的中学教材。请结合本文,简要概括其入选理由。(4分)
11.请结合本文作者对《论语》的评价,谈谈你对下面两段话有怎样的感悟。(6分)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6/6文本对应练(二十)
1.D [文中的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语意的转折”;B项,破折号的作用是“声音的延长”;C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原因”;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补充说明”。]
2.C [前文的表述对象是“清华”,根据话题一致性的原则,下文应延续上文的话题“清华”,据此排除A、B两项;根据语境可知,“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而图书馆给我的教益是其中的一个,“这当中我的一大恩师是它的图书馆”不符合表述习惯,据此排除D项。]
3.解析:从句式上看,原文“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运用短句,句式更加灵活。从语意的表达上看,原文强调的意味更浓,把“一片灿烂!”单列后置,强调阅览室给自己知识上和情感上带来的影响,与下文“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形成对比。
答案:从句式上看,原文运用短句,句式更加灵活。从语意的表达上看,原文强调阅览室给自己知识上和情感上带来的影响,与下文形成对比。
4.D [第一处,古老:经历了久远年代的。华美:华贵美丽。根据前文“彩画”“名人画像”可知,填写内容与“古老”无关,是说内容丰富、色彩艳丽,应选“华美”。第二处,灯火辉煌:形容夜晚灯光明亮的繁华景象。一灯如豆:形容灯光暗弱。由前文“照明相当差”“看得吃力”可知馆内光线并不好,且表现“苦读”,应选“一灯如豆”。第三处,缝隙:是指裂开或自然露出的狭长的空处,主要是指空间。间隙:空隙,主要是指时间。此处是指等船的空隙时间,应选“间隙”。第四处,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成的。形容技巧的高超(多指工艺美术)。气象万千:形容事物、景象多种多样,壮丽美观。此处更侧重强调建筑的华丽,应选“气象万千”。]
5.B [引号:①处为特定称谓,⑥处为引用;①⑥处引号作用不同。冒号:②处为解释说明,③处为引起下文;②③处冒号作用不同。省略号:④⑤均为引文的省略;④⑤处省略号作用相同。故选B项。]
6.解析:①“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都采用了“这……”的结构,由三个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排比;画线句描写的是“那高耸的大圆顶”,画线句用“覆盖众生”“壮丽”“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三个短语均指向图书馆给我们以震撼的心理感受(或形象地写出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大圆顶的高大、壮丽、庄严的特点)。②结合后文“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可知,画线句强调了图书馆对人类的精神滋养,赞美了图书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答案:①画线句由三个结构相同的语句构成;“覆盖众生”“壮丽”“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三个短语均指向图书馆给我们以震撼的心理感受(或形象地写出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大圆顶的高大、壮丽、庄严的特点)。②强调了图书馆对人类的精神滋养,赞美了图书馆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7.D [D项,“明天的仕人即今天的学人”错误。原文第五段说的是“今天的学人可能是明天的仕人”,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
8.B [B项,“主要是因为前者并非经典”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的说法,可知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属于“用”的学问,而“‘用’之学问,日进千里”,所以它现在“已无人问津”,这与它是不是“经典”无关。]
9.C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强调的是经典的文化价值。C项,谈的是阅读经典的文化意义,可以支撑题干中的观点。A项,谈的是科学的价值。B项,谈的是以不同标准对世上事物的两种划分。D项,谈的是文物通过现代科技创新“活”起来。故选C项。]
10.解析:《经典常谈》能入选2023年的中学教材,必然因其对中学生成长有很大价值,其价值和经典名著对人的价值是一样的,文中主体内容都在谈名著的价值,筛选和中学生关系紧密的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加以概括整合即可。涉及的名著的价值关键信息有,原文第二段“给人以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经典常谈》能让中学生了解经典,以获得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原文第五段“经典是治学的起点,读透一部经典,成就一门学问”,经典是治学的起点,阅读《经典常谈》可以帮助中学生在今后打下治学的坚实根基。
答案:①《经典常谈》能让中学生了解经典,以获得心灵的启示、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动力;②经典是治学的起点,阅读《经典常谈》可以帮助中学生在今后打下治学的坚实根基。
11.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中关于《论语》的评价,再结合所给的相关内容分析即可。文中关于对《论语》的评价的关键信息有,原文第四段“以经史子集培植根基”,“《论语》……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追求善的德性,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为人生铺一道崇高的文化底色”。题干所给材料“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指俭朴生活;“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指谨慎说话,勤勉做事,向有道德的人请教;“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指做人有责任有担当,坚毅执着等品性。整合以上信息谈感悟即可。
答案:①细读《论语》,有助于自己夯实道德根基,接受良好的教育,培育善的德性;②勤勉好学。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应说话谨慎、做事勤勉,向有德行的人请教,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③勇担重任。人应该有理想,有抱负,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应该勇于担当时代重任,坚毅刚强,不懈奋斗。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