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21 故都的秋(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21 故都的秋(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0:45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二十一) 故都的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①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②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1)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2)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一点点、很高很高、疏疏落落”,简要说明它们和“一点、很高、疏落”相比,语意上各自有什么不同。(4分)
2.对文学作品来说,点号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而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简要分析第①句中的逗号和第②句中的引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4分)
3.广义的修辞,既指写文章时遣词造句,也指使用辞格。请结合文本内容,从广义修辞的角度简要说明文中第(1)处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4.选文第二段对“江南之秋”的叙写属于“闲笔”,但“闲笔”不“闲”。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文中第(2)处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作陪衬的几根秋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文本一:
故乡情
茹志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那些不惜万里迢迢而来寻根的人,有了一种同感。这是一种捉摸不住,讲说不清,难以言传,而又排遣不开的感情。
说实在话,世上有着许许多多比乡土更加美妙,更加怡人的地方。但独有故乡却是“我的”,它像母亲一样,无可选择。美的,不够美的,都一样,是亲爱的,是“我的”。它不会让人时时挂念,却能令人终生难以忘怀。这就是故乡,人人都有的故土之情。
绍兴是我的祖籍,我没有在这里住过,对它并不熟稔。绍兴话亦只是小时候听祖母说过,但不知为什么,这里的一切都使我向往。为了探望故土,为了聆听乡音,我来到了绍兴。
小路引我走过一个小村尾,一团绿雾似的小竹园,掩映着一排白灰墙乌板门。一个五六岁的女孩,不知哪里受了委屈来,抹着眼睛。裤脚吊到小腿上,散了半边的辫子,遮着她有一点点脏的半边红脸蛋,独自寂寞地走在竹园后面。我猜,在那紧闭着的黑板门中,总有一扇是她家的。
啊!家,是了,是家。哦,故乡,没有我的家的故乡!从前,当我也像这女孩这么大的时候,你不曾好待我过。记得么,你让我走在那矻噔噔的石板路的深巷里,两边偌高的风火墙把我隔在外面,连想象的翅膀都无法飞越。那幼稚的想象,无非只是想到里面有一张眠床,有一碗热饭,有一点点不那么冷的暖意。这就是我心目中“家”的全体,这就是我所能有的、最美妙的想象。故乡,故乡,我在你身边做过多少次“家”的梦,多少次问过我唯一的亲人,说:“奶奶,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一个‘窝’呢?……”
没有我的“窝”的故乡啊!你未曾好好待我过,然而却在梦中无数次地使我萦回。我梦见故乡的天,故乡的地,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因为,你给我的就是这些,因为,我把这些,就当作我的家。我的家啊,总是席卷了所有的荒漠、贫瘠,顶着一片黄苍苍的穹苍,四周围垂着灰蒙蒙的暮霭,当中缀着一弯淡淡的孤月,反复地出现在我的梦里。多么冷啊!你冰醒了我少年时代的梦。我走了,我不能总看着你那凄恻的面容。
我也做过好的梦。那是在后来,在巍峨的孟良崮上,在马衔嚼、人轻装的陇海路旁,在济南解放的捷报声里,在白雪皑皑的淮海平原上。在那冷的北方,我梦见了温暖的故乡,梦见一个青山郁郁、绿水悠悠的故乡。那里有白米饭乌干菜,有自家的冬笋,有野生的蘑菇,有鲜红的杨梅,有金黄的蜜橘,有青布蓝衫的姑娘,有母亲般的温柔关注。没有我的家的故乡,却给了远来的战士暖和和的床,热腾腾的饭。多么好的故乡,多么美的梦啊!
绕过了小村尾,石板路接着石拱桥。傍河的小镇,沿河伸开了一条街道。豆腐担连着鲜鱼摊,担儿前的人多,摊儿前的人少。点心店里热气腾腾,倒并不客满,布店柜台边却站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富裕的人置冬装,更富裕的人在买花的确良。立冬刚过,有人已在筹备添夏天的衣裳。有名的“羊肉银水”,驮着一杆秤,敞着一件盖屁股的棉袄,背脊上的面子已不知去向,露出的棉花,远看就像一件羊皮背心。一顶新的罗宋帽,高高地顶在头上,帽顶款款地歪在一边,像京戏里的武生模样。他急匆匆赶过人群,作兴要赶去宰羊。我和老友蹲在卖鱼的木盆边,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放在小篮里,任它干张合着嘴,我们自顾慢慢地走。
在回来的路上,顺便去看了那个校办的袜厂。
厂,就是一个大客堂,里面坐了二十多个姑娘,摇着二十多部摇袜机,“喳喳喳”地摇完袜筒,就左一针右一针地挑袜跟,手是飞快的。挑完袜跟就“喳喳喳”地摇脚筒。
这机器,这操作,这程序,我熟悉,我见过的。不是在梦里,是真的,是在五十年之前,我暂住在杭州那危危的小阁楼里,房东聋奶奶的女儿,就整天在楼下“喳喳喳”地摇着这个。不过那时她摇的不是尼龙袜,是线袜。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
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真的,我后来梦见的情景要比这个好。那好的梦里,似乎是在一个锃亮发光的展览大厅里,一部锃亮发光的立式机器,由工人一按电钮,几秒钟就拿出了一只夹花尼龙袜。我想着我的梦,走出了那间客堂工厂。可是一抬头,只见我已走到一个建筑工地上,一大排三层楼的楼房已大致完工,只差些门窗之类了。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我走了,摇袜机的声音已远远地落在了后面,但是依然还是“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古老的声音,竭尽自己所能,一圈又一圈地转着,摇着,为了三层楼的楼房,为了农民的冬装和夏衫,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哦!于是在那好的梦的前面,我又看见那些盖着花手帕的小竹篮,那些穿着布鞋儿的匆匆脚步……我也该动身了,太阳已升得老高,还有三里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过去,篮里的鱼,还在干渴地张合着小嘴。
石拱桥连着石板路,石板路带我回到老友家的村头,看见路上相遇过的那些姑娘,已换下干净的新布鞋,脱下了山青水绿的新衣裳,正蹲在河埠头洗菜,正“啰啰”地唤着小鸡小鸭……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
故乡,这就是我实实在在的故乡。
一九八一年十一月
(有删改)
文本二: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用女性细腻的笔触,极为准确地将难以言表的“寻根”之情形象真实地描述于笔端。
B.幼时的故乡充满了凄凉与悲伤,但长大后,作者对故乡的眷念仍旧,这份情感感人至深。
C.文章写五十年前“我”听聋奶奶的女儿摇线袜,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流露了作者的亲切欣喜之情。
D.文章结尾作者感慨“实实在在的故乡”,这“实实在在”是由门板、女孩、石板路、袜厂等作者的亲身见闻组成的。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采取游记的写法,以作者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贯穿起故乡的人、物、景和情,字里行间流淌着作者对故乡深厚情谊。
B.文章以故乡的景与人为经,以触景生情联想起的“梦境”为纬,在过去与现实,真境与幻境的层递交替中,描绘着故乡多彩多姿的风貌。
C.文章采取以小见大的手法写街道的场景。作者摹写宰羊人的着装打扮,写不同的人买不同的布料,背后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D.结尾“我”“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和前文“挑了两尾活跳的鲫鱼”在结构上遥相呼应,主要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
8.茹志鹃和郁达夫的散文写人写景都颇有韵味,请结合文本一画横线的句子和文本二,从语言风格、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二者写作特色的相同之处。(4分)
9.文本一多处通过梦境来抒发情感,请分析几次梦境中的作者对故乡的感情的变化。(6分)
6/6文本对应练(二十一)
1.解析:“一点点”与“一点”都表示极少,但在数量上有区别,“一点点”比“一点”还要少,而且是少很多,且“一点点”更加口语化。结合语境“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可知,江南的秋意很淡,所以用“一点点”来修饰“清凉”比用“一点”来修饰显得更少,更衬托了故都对“我”的吸引力。
“很高很高”与“很高”都强调了“高”的程度,但高度有差异,“很高很高”比“很高”的高度更高,而且是高出很多,且“很高很高”的重叠使用,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结合语境“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可知,用“很高很高”来修饰“碧绿的天色”,更加突出了所见“碧绿的天色”之高。
“疏疏落落”与“疏落”都形容稀疏零落的样子,但“疏疏落落”的重叠使用比“疏落”更有美感。结合语境“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可知,用“疏疏落落”来修饰“尖细且长的秋草”,且是作为牵牛花的陪衬,很有画面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美好想象。
三个重叠词语“一点点、很高很高、疏疏落落”与“一点、很高、疏落”相比,语意更为明确,且得到强化或弱化。
答案:三个重叠词语“一点点、很高很高、疏疏落落”与“一点、很高、疏落”相比,语意更为明确,且得到强化或弱化。①“一点点”与“一点”在句中都表示极少,但“一点点”更加口语化,所限制的“清凉”也比“一点”显得更少,更衬托了故都对“我”的吸引力。②“很高很高”与“很高”都强调了“高”的程度,但“很高很高”的重叠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而且突出了所见“碧绿的天色”之高。③“疏疏落落”与“疏落”都形容稀疏零落的样子,但“疏疏落落”的重叠使用,淡化了稀疏零落的不良感受,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美好想象。
2.解析:第①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都是主语,“总是好的”是作其谓语,中间用逗号隔开,突出强调了主语,再结合后文“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用一个“可是”与前文形成转折,衬托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眷恋之情。
第②句“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中“秋”加引号,是表示强调作用,突出故都的“秋”很吸引作者,再结合前文“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可知,此处“秋”加引号是为了强调作者不远千里赶到北平,想品尝“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的心情。
答案:第①处画横线处句子中的两处逗号,均用于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强调了主语“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衬托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情眷恋之情。第②处画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强调作用,强调作者不远千里赶到北平,想品尝“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故都的秋味”的心情。
3.解析:辞格使用方面:“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罗列了陶然亭等五处具有北平特色的景观,突出对北平之秋的牵挂。“西山的虫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西山的虫鸣说成歌唱,赋予西山的昆虫以人的生命,显得亲切自然。
遣词造句方面:“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都采用偏正式结构,用词简练,只点出具有北平特色的地点和景物,突出对北平之秋的牵挂。“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是散句,“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是整句,且多为短句整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整个句子整散结合,使句式富于变化,表达了作者身处他乡对故都的惦念。
答案:①辞格使用方面,运用了排比和拟人两种辞格:前者排列了陶然亭等五处具有北平特色的景观,突出对北平之秋的牵挂;后者言西山虫鸣为歌唱,赋予其以人的生命,亲切自然。②遣词造句方面,用词简练,句式先用散句,后用整句。整句且多为短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感情充沛;散句使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表达了作者身处他乡对故都的惦念。
4.解析:“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作者采用贬抑的手法,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叙写南国秋天的不足,用以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第二个分号前是正面直接列举南国之秋的不足,之后写个人的感受。前后都采用排比的短句,读起来好比山东快书,痛痛快快地数落一番,把南国的秋天结结实实地贬抑到了极处。“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作者进一步申述南国之秋为什么不足。这里先从反面设喻,后从正面设喻,形容南国的秋似秋又不是秋,言下之意,只有北国的秋才是盛开的名花,使人赏玩到十足;才是浓浓的美酒,使人陶然心醉。作者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突出了故都的秋,感人至深。
答案:文章通过写南国之秋来间接写故都之秋,突出了故都秋景的“清、静、悲凉”。写南国之秋,是为了南北对比,以“南”衬“北”。作者以南国之秋的“淡”来衬托北国之秋的“浓”,以这秋的深味在南方“尝不透”,来同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作对比,这样南北对比、衬托,突出了故都的秋意之浓,感人至深。
5.①从强调的重点看,原文强调了长秋草是为了“作陪衬”,而改动后的句子强调的是要长“秋草”;②从描写的角度看,原文用“疏疏落落、尖细且长”写出了秋草的形状和分布的状态,更形象可感,而改动后的句子则显得干瘪;③从句子形式看,原句子更为舒缓,而改动后的句子虽简洁却不够舒缓。
6.C [C项,“意在强调‘我’对姑娘们织袜流程的熟悉”错误,由从前“我”听见“这‘喳喳’的声音,伴着她轻轻哼的‘的笃’调,让人感到凄婉和寂寞”,到现在“这机器我见过,这操作我熟悉,只是少了那凄楚的轻哼”“人家告诉我,这是造的校舍和教室,人家又告诉我,这就是用那‘喳喳’响的摇袜利润建起的……‘喳喳!喳喳!’地回响在我的心里。用它陈旧的方式……为了四个现代化,老老实实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可知,并非仅仅强调“我”对织袜流程的熟悉,更是为了形成今昔对比,反映一种时代变迁带来的不同感受。]
7.D [D项,“主要为了体现‘我’对生命的惊叹和敬畏”错误,“我赶紧回到了不是我家的‘家’里,把鱼放进淡水缸里,干搁了两个钟头的鲫鱼,居然又悠悠地游了起来”中并无对生命的敬畏,这句话有其象征意义,鱼回到水里,就犹如“我”回到故乡,故而即使“干搁了两个钟头”也能悠悠地游起来,正如“我”从小远离家乡,如今回到家乡却能够自然融入一样,故说有“对生命的敬畏”属于过度解读。]
8.①语言文字清新质朴,自然流畅;②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带有浓郁的感彩;③情景交融(在描写中寄予深情)。选取常见景物与人物,融入自己的独特感受,让寻常景物也有了别样的优美的画面感。
9.①少年时梦见故乡,凄凉荒芜,贫瘠冷清,这既是旧时代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也充分流露出作者对拥有故乡的无比渴望和眷恋之情,并透露出无“家”可归的心酸悲凉;②解放时在军队里梦见故乡,是风景优美、物质丰富、人情美好的故乡,表达作者对祖国解放的喜悦之情,也流露出作者希望故乡能摆脱贫困,成为更加温暖、美好地方的期盼和对故乡的殷切思念与牵挂;③在参观袜厂时描绘自己对流水线自动化生产袜子的梦,既是为故乡此刻仍旧使用着落后工具的慨叹,也更进一步衬托出“我”对故乡人民勤劳能干,靠着落后工具仍能为四个现代化奉献的赞叹,同时表达对故乡能有更好发展的祝愿之情。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