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限时集训(八) 材料问答型大题专练
高考担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从当今社会的某一热点问题隐性介入,通过让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高考命题的落脚点。材料问答型试题选取一段或多段材料,要求从不同角度阐释、深化认知,体现了对基础性、综合性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以及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1.(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6分)
2.(2024·湖南长沙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郁江是广西西南部的主干河流。郁江流域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制糖业水平较高。晚清民国时期,省内外糖商从越南进口榨糖工具,改进生产,在他们的经营运作下,郁江流域的蔗糖流通形成了以“乡村圩市→城镇→重要市镇→中心城市”为基本框架的蔗糖运销网络体系,在满足广西市场需求的同时还销往广东、香港、上海、湖广、滇黔等市场。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大幅提高洋糖进口关税,郁江流域糖业生产迎来黄金发展时期。1934年,新桂系在贵县投资120余万元国币兴建了一座现代化广西糖厂,贵县一度成为广西白糖生产中心。
材料二 资料卡
序号 资料 资料来源
① 近代广西郁江流域重要城镇如百色、龙州、贵县等城区人口偏少,均在2万左右,1937—1945年郁江上游中心城市南宁城区人口在6~10万 陈正祥《广西地理》等
② 据民国年间调查,郁江流域的龙州重点产糖区的霞秀乡平均142户蔗农拥有1台蚬木绞蔗机,彬桥乡平均每125.9户拥有1台 《龙州县志》
③ “故广西之蔗糖问题,不仅为如何增进生产,兼应为如何免除蔗农所受高利贷资本之剥削” 千家驹、韩德章、吴半农《广西省经济概况》
④ 郁江流域内百色制糖作坊多为手工操作,部分用牛拉石碾榨蔗取汁,部分用手工压榨,出蔗汁率只有60%左右,“惜制法墨守成规,关于色、味、耐久等等,均逊洋糖,故不为糕饼糖果店所乐用” 《百色市志》 《广西年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咸明《晚清民国时期
郁江流域蔗糖运销网络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时期郁江流域蔗糖业繁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郁江流域蔗糖业的发展为例,简要论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8分)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有起死回生……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嗓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摘编自邹容《〈革命军〉绪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与启蒙者唤起工农的“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个体意识的觉悟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如《民国日报·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
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时代思想内涵及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6分)
4.(2024·湖北武汉调研)[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的发展对干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党决定将210万野战军变成工作队。1949年,毛泽东指出,军队就是一个学校,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受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对付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善于领导工人,善于动员组织青年,善于管理工业和商业,善于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此后,大量干部人才前往东北、西南和西部地区支援党的解放与建设工作。
——摘编自孙泽学、左世元《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
建设历史经验研究(1949—1956)》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继颁布多项文件加快干部培养教育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新中国干部制度:
文件 对干部工作的相关规定
《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1949年)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工作,建立党内监督机制
《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1年) 党在学习问题上的任务,就是彻底纠正任何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就是领导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条例》(1952年) 包括总则、奖惩种类、奖惩办法、奖惩权限、奖惩程序以及附则共6章42条
《关于政府干部任免手续的通知》(1953年) 今后凡属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范围的干部,在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之前,仍需按党内管理干部的规定经过审批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1953年) 全党主要干部都能有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我国具体条件正确地利用苏联的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干部队伍建设的变化及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6分)
5.(2024·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英国商人组织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东南岸购买了一个村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埠,这就是马德拉斯城。同时英国人又在孟加拉一带建设商站,不久又在加尔各答城建造了要塞炮台。到了17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中的人常常和印度各地的酋长为难,印度皇帝才知道西方人的势力不可轻侮。当时英国不但要对付印度的土人,而且要对付欧洲的劲敌,原来当时法国在印度亦有一个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何炳松《世界历史常识》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进入19世纪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入新阶段,这就要求在印度实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19世纪20年代,公司在给印度总督的公文中表现出希望办西方教育的倾向。1833年,议会通过的印度管理法规定,公司教育经费只应用来推广西方教育。近代教育系统是以英语为主要教育媒介,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印度传统知识的课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近代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印度相当多知识分子的拥护。不过,这些人出发点并不相同。
——摘编自林承节《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教育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英国在印度殖民活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8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法国,街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街区内部被划分为五十户区、十户区等次一级的区域,由区长、五十户长、十户长负责管理。街区的各级官员都由市民推举或选举产生,一般是由辖区中名声好且获得一定职业成就的市民显贵兼任,他们同时也拥有选举上一层官员甚至参加市民大会选举市长的权利。街区基层官员同时担任街区民兵队长,负责征召辖区内的市民组成民兵,平时负责看守城门和维护街区治安,危急时刻则协助城市抵御外敌。
——摘编自杨光《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法国城市基层治理的理念及其实践》
材料二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日本原来的町内会·自治会体制出现困局,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提出“重建社区”之口号,试图打破以“町内会·自治会”为核心的狭义社区(传统共同体)之边界,进而构建以小学校区或中学校区为范畴,以具备市民自主性和责任感的个人和家庭为构成主体,拥有共通性、地域性、开放性并在社区成员之间形成信任感的新型社区。截至目前,这种新型社区的构建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并获得显著成效。例如,为了强化居民间的情感交流并提升社区凝聚力,名古屋市在268个小学校区内分别组建“学区联络协议会”。该协议会的成员包括学区内各町内会·自治会的会长以及前述所有社区治理主体,共同打造出作为新型社区的居民议事平台,进而以此推进社区内各种居民自治活动。
——摘编自俞祖成《日本社区的多主体协同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法国城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新型社区建设的特点。(6分)
7 / 7专项限时集训(八) 材料问答型大题专练
高考担负着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功能。从当今社会的某一热点问题隐性介入,通过让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是历史学科学习的出发点和高考命题的落脚点。材料问答型试题选取一段或多段材料,要求从不同角度阐释、深化认知,体现了对基础性、综合性等关键能力的考查以及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1.(2024·辽宁名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但需向唐王朝缴纳贡赋,统于唐王朝的中央政府。此外唐王朝还在边陲地区发展屯田、开辟互市贸易、妥善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在中央设置管理吐蕃事务的帝师和宣政院机构;在元朝兴起之地漠北,设岭北行省,基本行政单位仍是蒙古传统建制,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明朝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统治区减少,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清朝在边疆全面推行郡县制和修订相关法规,强化边陲管理的同时,还鼓励内地百姓外迁至边疆谋生与开垦。
——摘编自谷家荣、罗明军《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历谱识认》
材料二 在清朝的前150年,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奠定了今日中国的版图。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而作为文明人类社会的典范。
——摘编自[加]卜正民等《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在边疆治理上的贡献。(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怀方氏’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可知,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综合材料一各朝的治理方式可知,治理方式多元化;由材料一“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设岭北行省”可知,设置专门的官职和机构进行管理;综合材料一各朝的治理方式可知,在继承中不断发展;根据材料一“元朝在吐蕃采取‘政教合一’政策”可知,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一“唐朝边疆民族的首领可管理府州的具体事务”可知,以笼络安抚为主;由材料一“并部署军队,戍守的同时进行屯田”可知,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根据材料一“明政府直接控制、委派流官的地区增加”可知,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第(2)问,根据材料二“领土较明帝国增加了一倍多,并大部分遗留给20世纪的后继者”可知,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由材料二“中国自身历史的一些产物,被积极地移植到边疆地域”可知,因革损益历代得失,积累了宝贵的边疆治理经验;根据所学清代边疆治理的知识可知,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根据所学清代民族关系的知识可知,重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发展;根据所学清朝边疆地区管理的知识可知,坚决平定叛乱,加强边疆统治。
[答案] (1)主要特点:产生时间早,历史悠久;治理方式多元化;设置专门的官职和机构进行管理;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在边疆采用和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因俗而治);以笼络安抚为主;注重边疆的“拱卫”作用;在“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制定边疆政策。(8分,任答四点即可)
(2)贡献:疆域进一步开拓和巩固,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因革损益历代得失,积累了宝贵的边疆治理经验;因地制宜治理边疆,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重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交融发展;坚决平定叛乱,加强边疆统治。(6分,任答三点即可)
2.(2024·湖南长沙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郁江是广西西南部的主干河流。郁江流域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制糖业水平较高。晚清民国时期,省内外糖商从越南进口榨糖工具,改进生产,在他们的经营运作下,郁江流域的蔗糖流通形成了以“乡村圩市→城镇→重要市镇→中心城市”为基本框架的蔗糖运销网络体系,在满足广西市场需求的同时还销往广东、香港、上海、湖广、滇黔等市场。20世纪30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大幅提高洋糖进口关税,郁江流域糖业生产迎来黄金发展时期。1934年,新桂系在贵县投资120余万元国币兴建了一座现代化广西糖厂,贵县一度成为广西白糖生产中心。
材料二 资料卡
序号 资料 资料来源
① 近代广西郁江流域重要城镇如百色、龙州、贵县等城区人口偏少,均在2万左右,1937—1945年郁江上游中心城市南宁城区人口在6~10万 陈正祥《广西地理》等
② 据民国年间调查,郁江流域的龙州重点产糖区的霞秀乡平均142户蔗农拥有1台蚬木绞蔗机,彬桥乡平均每125.9户拥有1台 《龙州县志》
③ “故广西之蔗糖问题,不仅为如何增进生产,兼应为如何免除蔗农所受高利贷资本之剥削” 千家驹、韩德章、吴半农《广西省经济概况》
④ 郁江流域内百色制糖作坊多为手工操作,部分用牛拉石碾榨蔗取汁,部分用手工压榨,出蔗汁率只有60%左右,“惜制法墨守成规,关于色、味、耐久等等,均逊洋糖,故不为糕饼糖果店所乐用” 《百色市志》 《广西年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唐咸明《晚清民国时期
郁江流域蔗糖运销网络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民国时期郁江流域蔗糖业繁荣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郁江流域蔗糖业的发展为例,简要论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8分)
[解析] 第(1)问,可根据材料“郁江是广西西南部的主干河流”“郁江流域甘蔗种植历史悠久,制糖业水平较高”“形成……蔗糖运销网络体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区位优势、历史传统、运销网络、时代背景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郁江流域的龙州重点产糖区……拥有1台”“百色制糖作坊多为手工操作……不为糕饼糖果店所乐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的社会性质、经济结构、产品质量、民族工业的缺陷等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 (1)具有区位优势;传统蔗糖业发达;建立了完整的运销网络;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策保护和政府投资;受时局变化的影响。(8分,任答4点即可)
(2)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盘剥;民族工业发展缺乏资金积累,缺乏先进技术;产品质量欠佳等。(8分,任答4点即可)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有起死回生……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嗓裂喉。以鸣于我同胞前曰:“呜呼!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摘编自邹容《〈革命军〉绪论》
材料二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与启蒙者唤起工农的“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个体意识的觉悟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如《民国日报·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
的开启——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蓬勃兴起的时代思想内涵及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邹容《〈革命军〉绪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第二小问,紧扣上一小问内涵的答案,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政治、经济、革命者等方面来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等得出由表及里,不断深入;根据材料二“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得出实现全面觉醒;根据材料二“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等得出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根据材料二“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得出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意识觉醒相结合;根据材料二“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得出以报刊宣传为重要觉醒途径;根据材料二“五四运动之后”“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等得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或历史)舞台。
[答案] (1)内涵:以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2分)
背景: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维新变法运动失败,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使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推翻清政府;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创办刊物、编印小册子、组织团体等方式传播革命思想。(6分,答出三点即可)
(2)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实现全面觉醒;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意识觉醒相结合;以报刊宣传为重要觉醒途径;无产阶级登上政治(或历史)舞台。(6分,答出三点即可)
4.(2024·湖北武汉调研)[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形势的发展对干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党决定将210万野战军变成工作队。1949年,毛泽东指出,军队就是一个学校,军队干部应当全体学会接受和管理城市,懂得在城市中对付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善于领导工人,善于动员组织青年,善于管理工业和商业,善于管理学校、报纸、通讯社和广播电台。此后,大量干部人才前往东北、西南和西部地区支援党的解放与建设工作。
——摘编自孙泽学、左世元《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
建设历史经验研究(1949—1956)》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相继颁布多项文件加快干部培养教育工作,建立并不断完善新中国干部制度:
文件 对干部工作的相关规定
《关于成立中央及各级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的决定》(1949年)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工作,建立党内监督机制
《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1951年) 党在学习问题上的任务,就是彻底纠正任何忽视理论的经验主义的危险倾向,就是领导全体党员在统一的制度下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有系统的学习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条例》(1952年) 包括总则、奖惩种类、奖惩办法、奖惩权限、奖惩程序以及附则共6章42条
《关于政府干部任免手续的通知》(1953年) 今后凡属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范围的干部,在中央人民政府或政务院任免之前,仍需按党内管理干部的规定经过审批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一九五三—一九五四年干部理论教育的指示》(1953年) 全党主要干部都能有系统地了解苏联实现国家工业化、农业合作化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规律,以便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根据我国具体条件正确地利用苏联的经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成立前后干部队伍建设的变化及其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特点。(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从培养途径、培养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实际,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从建设原则、指导思想、侧重点等方面进行概括即可。
[答案] (1)变化:由在革命斗争中培养干部到通过理论建设、制度建设培养干部;由以服务军事斗争为主到以服务经济建设为主。(2分)
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6分)
(2)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加强制度建设;重视提升干部的经济管理水平。(6分,任答3点即可)
5.(2024·广东华附、省实、广雅、深中四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位时,英国商人组织的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东南岸购买了一个村落,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埠,这就是马德拉斯城。同时英国人又在孟加拉一带建设商站,不久又在加尔各答城建造了要塞炮台。到了17世纪末,英国东印度公司中的人常常和印度各地的酋长为难,印度皇帝才知道西方人的势力不可轻侮。当时英国不但要对付印度的土人,而且要对付欧洲的劲敌,原来当时法国在印度亦有一个东印度公司。
——摘编自何炳松《世界历史常识》
材料二 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进入19世纪后,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进入新阶段,这就要求在印度实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19世纪20年代,公司在给印度总督的公文中表现出希望办西方教育的倾向。1833年,议会通过的印度管理法规定,公司教育经费只应用来推广西方教育。近代教育系统是以英语为主要教育媒介,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印度传统知识的课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近代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印度相当多知识分子的拥护。不过,这些人出发点并不相同。
——摘编自林承节《20世纪初印度的民族教育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英国在印度殖民活动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世纪英国在印度殖民统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8分)
[解析] 第(1)问,由材料一“英国商人组织的东印度公司”可知,殖民活动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活动;根据材料一“英国人又在孟加拉一带建设商站,不久又在加尔各答城建造了要塞炮台”可知,经济侵略与军事侵略相结合;根据材料一“当时英国不但要对付印度的土人,而且要对付欧洲的劲敌”可知,需要应对欧洲其他竞争对手。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东印度公司统治印度之初,并不愿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进入19世纪后……要求在印度实行西方教育,建立一套适合殖民统治需要的新教育制度”可知,英国在印度由不愿发展西方教育到推广近代西方教育。第二小问,首先结合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分析英国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的背景。英国工业革命发展,英国殖民掠夺的方式发生变化,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注重建立新教育制度。其次是对英国在印度推广西方教育的评价。推广西方教育也是一种殖民方式,从殖民掠夺的角度对其进行辩证的评价。由材料二“以英语为主要教育媒介,教学内容主要是传授西方思想和自然科学知识,印度传统知识的课程即便有也是次要的”可知,英国推广近代西方教育会冲击印度文化、淡化印度民族意识,有利于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是一种文化侵略;根据材料二“近代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印度相当多知识分子的拥护。不过,这些人出发点并不相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教育的发展;西方教育客观上也带来了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也推动了印度的近代化进程。
[答案] (1)特点:通过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活动;经济侵略与军事侵略相结合;主要在沿海建立商站和商埠;需要应对欧洲其他竞争对手。(8分)
(2)新变化:由不愿发展西方教育到推广近代西方教育。(2分)
评析: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发展,印度成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为了适应殖民统治的需要,注重建立新教育制度。英国推广近代西方教育会冲击印度文化、淡化印度民族意识,有利于英国的殖民统治,这是一种文化侵略。但客观上带来的进步文化和生产方式,也推动了印度的近代化进程;受过英式教育的印度上层精英运用欧洲的意识形态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推动了印度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教育的发展。(6分)
(评析部分:背景2分,回答1点即可得2分;影响每点2分,共4分,须从正、反两方面回答才可给4分)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的法国,街区是城市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街区内部被划分为五十户区、十户区等次一级的区域,由区长、五十户长、十户长负责管理。街区的各级官员都由市民推举或选举产生,一般是由辖区中名声好且获得一定职业成就的市民显贵兼任,他们同时也拥有选举上一层官员甚至参加市民大会选举市长的权利。街区基层官员同时担任街区民兵队长,负责征召辖区内的市民组成民兵,平时负责看守城门和维护街区治安,危急时刻则协助城市抵御外敌。
——摘编自杨光《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法国城市基层治理的理念及其实践》
材料二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日本原来的町内会·自治会体制出现困局,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便提出“重建社区”之口号,试图打破以“町内会·自治会”为核心的狭义社区(传统共同体)之边界,进而构建以小学校区或中学校区为范畴,以具备市民自主性和责任感的个人和家庭为构成主体,拥有共通性、地域性、开放性并在社区成员之间形成信任感的新型社区。截至目前,这种新型社区的构建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并获得显著成效。例如,为了强化居民间的情感交流并提升社区凝聚力,名古屋市在268个小学校区内分别组建“学区联络协议会”。该协议会的成员包括学区内各町内会·自治会的会长以及前述所有社区治理主体,共同打造出作为新型社区的居民议事平台,进而以此推进社区内各种居民自治活动。
——摘编自俞祖成《日本社区的多主体协同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法国城市治理的特点及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日本新型社区建设的特点。(6分)
[答案] (1)特点:以市政街区为框架的基层治理嵌入基于邻里关系和职业声望的人际网络中,让市民显贵担任街区公职的同时受到普通市民的监督和制约。作用:有利于调节城市内部矛盾,促进市民的团结和城市的稳定。(8分)
(2)在原来基层自治体制的基础上构建住区居民、社会教育团体以及地域活动团体等地域居民组织共商社区公共事务的平台,进而得以凝聚社区内各方力量,采取居民共同参与的方式推动社区内各种问题的解决。(6分)
1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