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开放探究型大题专练 专项限时集训(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9 开放探究型大题专练 专项限时集训(含答案) —2026版通史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5:22

文档简介

专项限时集训(九) 开放探究型大题专练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的高考命题要求中,都提出试题要优化情景设计,增强开放性。“开放性试题以其良好的情景设计和灵活的考查思路,逐渐成为落实各学科素养考查的重要手段”。开放性试题具有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事物的特质,注重分析历史过程而淡化历史结论。解答时要注意根据材料和题目要求,进行论证说明。
1.(2024·河北衡水中学测评)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为题,研究中国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
一、道路的探索创新:尝试走西方的道路——走俄国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
二、理论的探索创新:学习西方政治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三、制度的探索创新:统一战线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创新等
四、文化的探索创新:科技教育的发展进步、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等
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概述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
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康熙六十年(1721年)《安庆府志·列女传》中几位烈妇的事迹。
朝代 姓氏 事迹
明朝 姚氏 吴孟传妻。孟传早卒,无子。姚甫二十,泣经于榻,姑解之。叹曰:“吾犹见夫子之归土。”孟传既葬,夜以黄丝经死。启孟传墓合葬焉。知县胡方义表其门曰“贞烈”
清朝 王氏 儒生方西抚妻。及笄于归,事舅姑以孝称。越数年,西抚卒,无子。王号泣自经,为姑阻。遂整衣入室,键户七日,不食死
杨氏 郡庠生雷泽之生母也。乙酉城溃,氏携妇吴氏出逃于市。遇贼,强杨氏去。氏骂贼不绝口,赴烈焰中。媳见姑死,投焰救姑,亦蹈火死
吕氏 贡生方都韩妻。事舅姑极孝。城溃之前一日,吕愿以死自誓。及韩救父,为贼所执,吕复挺身往救,因同遇害
——摘编自康熙六十年(1721年)《安庆府志·列女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24年3月,由长城电影公司制作的第一部作品《弃妇》公映。这部电影是侯曜根据他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由李泽源导演,提出了“妇女职业问题”。
它描写一个豪门家庭的媳妇,被另有外遇的丈夫遗弃后,便带着自己的随身丫头,踏进社会自立谋生。她找了不少工作,后在一个书局当职员,受到经理侮辱。她的丫头进学校读书,也因出身卑贱,遭到歧视。她觉悟到今天的妇女,一定要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便参加了女权运动,当上了女子参政协会会长,做了不少工作。这时,她原来的丈夫企图同她言归于好,被她拒绝了。她丈夫恼羞成怒,便勾结劣绅来破坏她的工作,诬告她是逃妇,是乱党,迫使她隐居起来,但她又遭盗劫,最后被惊吓成疾死去。
该影片被认为触及到了当时女性的生活遭际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但报界又疑问:一个离家出走的女性,结局只有这一种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女性解放与束缚”为主题,对材料中报界的疑问做出自己的回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4.(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上的苏联,曾被冠以多种称呼:“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之国”“革命摇篮”“红色灯塔”“超级大国”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苏联历史的不同理解。
围绕世界史,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在中国文明定型于中原腹地之后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承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字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文明圈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明圈内各民族、各国共同的价值观,表达“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摘编自黄亚平《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延续的辩证发展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6.[文化碰撞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4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4 / 4专项限时集训(九) 开放探究型大题专练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的高考命题要求中,都提出试题要优化情景设计,增强开放性。“开放性试题以其良好的情景设计和灵活的考查思路,逐渐成为落实各学科素养考查的重要手段”。开放性试题具有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事物的特质,注重分析历史过程而淡化历史结论。解答时要注意根据材料和题目要求,进行论证说明。
1.(2024·河北衡水中学测评)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为题,研究中国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
一、道路的探索创新:尝试走西方的道路——走俄国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
二、理论的探索创新:学习西方政治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三、制度的探索创新:统一战线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创新等
四、文化的探索创新:科技教育的发展进步、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等
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概述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
[解析] 根据材料“研究中国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知本题要求学生从社会整体变迁的角度概括西方阶段历史发展特征,考查的是学生对阶段特征的掌握。以18世纪为例,思想上出现了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本主义理性蓝图;政治上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开始逐步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扩展,人类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在国际格局方面,英法等欧洲殖民国家在新航路开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外殖民扩张,世界联系更加密切;总之,18世纪的世界是“扩张”的世界,资本主义思想体系、政治体系、工业体系和殖民体系处于不断扩张过程中。如果以20世纪为例,则整个世纪是充满“动荡和调整”的世纪,经济上出现了经济大危机,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失灵,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政治上爆发了十月革命,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类政治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关系方面,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宗主国的实力大大削弱,殖民地民族经济和民族意识逐步发展,出现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走向了崩溃。
[答案] 示例一:
《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2分)
(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
(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4分)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扩张”这一时代特征展开研究,(1分)分别对18世纪欧洲的思想发展、制度扩展、经济扩张、殖民扩张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3分)以全面、清晰的事例证实“扩张”是横向辐射且纵向贯穿百年的突出时代特征。(2分)
示例二:
《20世纪的世界——动荡与调整的时代》(2分)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与调整: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十月革命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崩溃: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4分)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动荡与调整”进行设计,(1分)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体系三大部分,有利于把握20世纪不同国家的探索与发展,(3分)从不同视角审视20世纪的历史,从而对百年世界的整体特征描绘出准确而生动的画像。(2分)
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康熙六十年(1721年)《安庆府志·列女传》中几位烈妇的事迹。
朝代 姓氏 事迹
明朝 姚氏 吴孟传妻。孟传早卒,无子。姚甫二十,泣经于榻,姑解之。叹曰:“吾犹见夫子之归土。”孟传既葬,夜以黄丝经死。启孟传墓合葬焉。知县胡方义表其门曰“贞烈”
清朝 王氏 儒生方西抚妻。及笄于归,事舅姑以孝称。越数年,西抚卒,无子。王号泣自经,为姑阻。遂整衣入室,键户七日,不食死
杨氏 郡庠生雷泽之生母也。乙酉城溃,氏携妇吴氏出逃于市。遇贼,强杨氏去。氏骂贼不绝口,赴烈焰中。媳见姑死,投焰救姑,亦蹈火死
吕氏 贡生方都韩妻。事舅姑极孝。城溃之前一日,吕愿以死自誓。及韩救父,为贼所执,吕复挺身往救,因同遇害
——摘编自康熙六十年(1721年)《安庆府志·列女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解析] 根据材料“孟传既葬,夜以黄丝经死……表其门曰‘贞烈’”“事舅姑以孝称”“赴烈焰中……亦蹈火死”“事舅姑极孝”可知,材料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没有具体的姓名,而且所记载的女性事迹大多强调女性的气节观念和礼教道德观念,也说明材料中的女性传记完全站在男性的角度书写,是儒家纲常伦理在家庭关系上的反映,直接证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统治者扼杀人性,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材料中女性传记的内容更多是歌颂女性追求气节和儒家道德教化的事迹,忽视了对每一个女性个体的个性化描述,体现了古代传记树立典型的书写特点,将女性固化成为儒家思想的道德符号,并未真实反映女性个体内在的真实情感,体现了儒学对人性的扼杀。
[答案] 示例一:
现象:《安庆府志·列女传》中记载的女性均有姓无名,都以“某氏”“某妻”“某母”的形式出现。(2分)
阐述:方志中对女性的这种身份书写模式,虽是为女性立传,但完全站在男性的角度书写,说明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从属于父权、夫权,是儒家纲常礼教强化的结果。儒家思想在汉代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宋明理学使纲常伦理日益世俗化,成为统治工具。(8分)
结论:综上所述,清朝方志通过凸显女性贞孝节烈的形象,进一步宣扬理学教化,进而维护封建统治。(2分)
示例二:
现象:方志中对女性的记载重点强调其贞、孝、节、烈。(2分)
阐述:方志中的女性传记,体现了中国古代传记的特点,即致力于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缺乏对传主的个性描述。将个体事迹整齐划一地纳入预设的叙述模式中,女性被固化成符合理学教化的道德符号,女性在守节中的痛苦、内心的煎熬、具体生活中的困顿都被遮蔽了。(8分)
结论:综上所述,方志中这种模式化的女性历史书写,必然会影响到其记载内容作为客观事实层面的“历史”的客观性。(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1924年3月,由长城电影公司制作的第一部作品《弃妇》公映。这部电影是侯曜根据他的同名舞台剧改编的,由李泽源导演,提出了“妇女职业问题”。
它描写一个豪门家庭的媳妇,被另有外遇的丈夫遗弃后,便带着自己的随身丫头,踏进社会自立谋生。她找了不少工作,后在一个书局当职员,受到经理侮辱。她的丫头进学校读书,也因出身卑贱,遭到歧视。她觉悟到今天的妇女,一定要争取自己的社会地位,于是便参加了女权运动,当上了女子参政协会会长,做了不少工作。这时,她原来的丈夫企图同她言归于好,被她拒绝了。她丈夫恼羞成怒,便勾结劣绅来破坏她的工作,诬告她是逃妇,是乱党,迫使她隐居起来,但她又遭盗劫,最后被惊吓成疾死去。
该影片被认为触及到了当时女性的生活遭际和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但报界又疑问:一个离家出走的女性,结局只有这一种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女性解放与束缚”为主题,对材料中报界的疑问做出自己的回答。(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楚)
[答案] 示例:在当时,一个离家出走的女性的命运结局可以有很多种。(2分)
民国时期的中国,女性虽仍受到封建主义传统礼教等的束缚,无法得到平等的社会地位。但社会上兴起的女权运动,尤其是国民革命开始后开展的女性解放运动都对打破女性的社会束缚、追求自由解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很多女性积极投入革命运动中,将自身解放和中国人民的伟大解放事业结合起来,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还有一些女性勇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枷锁,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社会价值,成为社会敬仰的艺术家等;她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斗争改变了本来受压迫、歧视的命运。(10分)
由此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的环境中,虽然有各种禁锢,但只要女性敢于斗争,敢于追求自由和理想,命运是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的。(2分)
4.(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上的苏联,曾被冠以多种称呼:“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之国”“革命摇篮”“红色灯塔”“超级大国”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苏联历史的不同理解。
围绕世界史,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色灯塔”这一称呼主要是从世界影响的角度分析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反法西斯斗争、共产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之国”这一称呼主要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正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环境的需要、新经济政策所采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借鉴意义、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革命摇篮”这一称呼主要从革命斗争的角度分析,苏俄(联)时期的革命斗争和相应理论成果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超级大国”这一称呼主要从国际格局的角度分析苏联在战后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历史地位和相应的作用。
[答案] 示例一:
称呼:红色灯塔。(1分)
论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苏联成立后,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帮助苏联成为二战战胜法西斯的中流砥柱。
苏联支持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革命或反帝反殖民运动,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8分)
结论:综上,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成为全世界进步力量向往的“红色灯塔”。(3分)
示例二:
称呼: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之国。(1分)
论述:镜鉴一:社会主义建设应立足国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等措施是必要的,但在内战后继续实施,超越了国情,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镜鉴二:社会主义建设应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了苏联经济的长远发展。
镜鉴三: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加速了苏联解体。(8分)
结论:综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走了不少弯路,其成败得失,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3分)
5.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在中国文明定型于中原腹地之后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承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字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文明圈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明圈内各民族、各国共同的价值观,表达“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摘编自黄亚平《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延续的辩证发展关系》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论题为:汉字传承推动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发展。然后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秦朝“书同文”、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确立、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综合阐述汉字与中国文明的关系。最后总结升华,总之,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
[答案] 示例:
论题:汉字传承推动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发展。(2分)
阐述:原始社会晚期,中华文字逐步孕育和发展。至商周时期,形成了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国家典章制度、礼乐文化、社会经济等史实,奠定了中国早期文明的基础。秦朝统一后,“书同文”,以小篆作为国家规范文字,跨越语言的障碍,便利了国家政令的通达,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边疆地区的扩展,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汉字作为儒家经典的主要载体,进一步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魏晋以后,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字体,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8分)
总之,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2分)
(从汉字的传播等角度回答亦可,如:汉字的传播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6.[文化碰撞与交流]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4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民国时期,中国思想界掀起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认为“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我们去解救他们”。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认为中国新文化“不能离开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也“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
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周游欧美各国发表演讲,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并把它与印度传统宗教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非暴力学说,号召恢复手工生产以抗拒西方的工业资本主义。尼赫鲁深受西方科学精神的影响,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论争》等
围绕“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上述材料。(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解析] 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一般是批判和借鉴等关系,解读时围绕“碰撞与交流”展开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根据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的毁灭,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发世界范围对欧洲文明的信仰危机”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根据材料“东方文化派认为……西化派认为‘百分之一百的全盘西化,不但可能,而且是一个较为完善缺少危险的文化出路’”得出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根据材料“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实际上为中西文化论争做了应答和总结”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结合所学英国对印度侵略的相关知识得出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根据材料“一战后印度诗人泰戈尔……主张用东方‘人生精神满足的智慧’去矫正西方人的‘物欲无厌追求’”得出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根据材料“甘地接受了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主张发展大工业,与甘地共同领导了民族独立运动”得出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最后总结,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
[答案] 示例:
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潮流。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灾难,引发中国思想界对西方文明的反思,出现中西文化论争;东方文化派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拯救西方文明,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西化派认为全盘西化是中国的出路;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在革命探索中,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人民大众服务。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共产党找到适合国情的发展之路创造了条件。(6分)
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的过程中,受到殖民者的文化侵略,同时传统文化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一战后,泰戈尔提出以东方精神文明解决西方过分追求物质文明的弊端;甘地、尼赫鲁等民族资产阶级领袖借助传统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意识形态来反抗殖民统治,组织民众开展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但对工业化的态度存在分歧;印度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为民族独立提供了思想条件,印度现代化道路仍在探寻中。(6分)
综上,两国都是在遭遇殖民侵略过程中,经历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历史传统、近代社会状况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文化的发展之路也不同。(2分)
9 / 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