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热考题型
专项限时集训(一) 社会情境热考题专练
关注社会问题,创设社会情境,以生考熟,坚持社会问题理性思考原则。社会情境指对现实社会问题所进行的历史考察与历史思考,如现实中某一社会风俗的产生与演变、某一与历史问题相关的新闻、某一国际争端的历史渊源等。解答该类试题需要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1.以唐代踏歌表演的盛况为社会情境
(2024·河南洛阳调研)踏歌是对以脚踏地为节奏、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活动的一种通称。《旧唐书·睿宗纪》记载了当时宫中表演踏歌的盛况。诗歌中也有描写踏歌的句子“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据此可知,当时( )
A.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诗歌以描写民间生活为主
D.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B [唐代踏歌的盛况说明当时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文化交流较为频繁,B项正确;市民文化并非当时社会主流文化,排除A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当时诗歌以描写民间生活为主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商品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2.以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深受民众欢迎为社会情境
(2024·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测试)据统计,宋代之前见诸记载的历代戏曲艺人总共才百余人。到了宋代,仅《东京梦华录》里列举的开封当红艺人就有72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女性,如表演杂剧的朱婆儿、表演傀儡戏的张臻妙、说书的文八娘。由此可见,宋代( )
A.艺术的商品性增强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市民娱乐需求扩大 D.高雅艺术广受欢迎
C [由材料“宋代之前见诸记载的历代戏曲艺人总共才百余人”“仅《东京梦华录》里列举的开封当红艺人就有72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女性”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戏曲艺人数量在宋代出现了显著增长,以满足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故选C项;“艺术”范围宽泛,材料仅提及戏曲艺术,排除A项;宋代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排除B项;杂剧、傀儡戏、说书都属于流传于民间的通俗艺术,排除D项。]
3.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华人运输队为社会情境
如图为1858年《伦敦新闻画报》刊画的在中国为英军服务的军事辎重队。报道中说:“军事辎重队的苦力们表现出色。每个人都预言他们将投奔自己的同胞,不肯去广州……但他们却以自己的驯良、幽默、听从命令和不知疲倦的勤劳而令世界震惊。”这反映出当时( )
A.国人勤劳特质广受好评
B.英国注重战争舆论宣传
C.清军失去本土作战优势
D.底层民众缺乏国家意识
D [由材料信息“ 每个人都预言他们将投奔自己的同胞,不肯去广州……但他们却以自己的驯良、幽默、听从命令和不知疲倦的勤劳而令世界震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很多底层苦力受英军雇用而组成军事辎重队,这些底层苦力并未认识到英国的侵略行为对国家的危害,并竭尽全力地为英军服务,体现出对国家意识的缺乏,D项正确;国人勤劳特质广受好评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项;仅由《伦敦新闻画报》的报道并不能说明英国注重战争舆论宣传,排除B项;清军还是有很多本土作战的优势的,排除C项。]
4.以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副刊标题内容为社会情境
(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副刊出现多则隐喻现象的标题,如《保卫麦收的时候到了》《要办春耕突击队》《李老大参加春耕垦荒团》,类似“保卫”“攻克”“占领”等常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在关于农耕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这种做法( )
A.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营造了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
C.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
D.扩大了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
B [根据材料“《晋察冀日报》……‘保卫’‘攻克’‘占领’……在关于农耕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通过报刊的形式营造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为抗战服务,故选B项;根据材料“《保卫麦收的时候到了》《要办春耕突击队》《李老大参加春耕垦荒团》……农耕活动”可知,中国共产党注重发挥农村根据地的抗战优势,未涉及其他阶级参加抗战的信息,“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确立,也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并不能扩大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排除D项。]
5.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低利借贷的兴起为社会情境
(2024·安徽A10联盟调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民间高利率借贷受到阻碍,低利借贷所兴起,新的借贷体系逐渐建立。如冀南银行冀鲁豫区行在1947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中提及:“贷款自2月份开始……到5月份成立了50个借贷所,半年内进行了440个最贫苦的重点村……4个分行贷款资金6.2亿元。”据此可知,低利借贷的兴起( )
A.消除了高利贷的影响
B.旨在打击民间借贷行为
C.构建了新的金融体系
D.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建设
D [材料中低利借贷的兴起能够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资金,促进解放区的经济建设,D项正确;“消除”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材料中低利借贷的兴起并非为了打击民间所有的借贷行为,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建立新的借贷体系而非金融体系,排除C项。]
6.以新中国的贸易方针为社会情境
1951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召开,贸易部确定了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随后,贸易部按出口货的重要程度,将出口货分成三类:甲类出口货与重要的进口货交换;乙类出口货与次要的进口货交换;丙类出口货则或换货或卖瑞士法郎。这一做法意在( )
A.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
B.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D [根据材料“甲类出口货与重要的进口货交换;乙类出口货与次要的进口货交换;丙类出口货则或换货或卖瑞士法郎”可知,贸易部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外贸方针有利于灵活对外出口贸易,同时也增加了国民经济恢复急需的物资,有利于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故选D项;当时新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比较有限,而且对外贸易对国内经济结构的直接影响有限,排除A项;1953年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客观上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排除C项。]
7.以古代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为社会情境
(2024·湖南长沙调研)古埃及人宣称他们的国王就是神,国王不仅自己长生不老,而且能够把永生赐予他人,蔑视法老权威的人则被剥夺永生的希望。而更早诞生的苏美尔文明,虽然神的需求、性格和行为与人类相似,但神是只可感受而无法看见的。据此可以说明( )
A.生产力差异影响思想观念
B.苏美尔已经出现人文精神
C.古埃及借助神权维护专制统治
D.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缺乏联系
C [古埃及国王与神合而为一,具有绝对权威,根据所学关于古埃及政治统治的知识可知,古埃及借助神权维护专制统治,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古埃及和苏美尔生产力差异对思想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苏美尔文明与古埃及文明之间是否缺乏联系,排除D项。]
8.以近代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为社会情境
(2024·湖南岳阳二模)1848年,英国通过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1858年创建枢密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从而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 )
A.改善了英国城乡的公共卫生状况
B.折射转型期的英国公共卫生状况恶化
C.表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D.表明英国地方政府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B [根据题干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卫生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政府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制度的情况,故选B项;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逐步建立起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但不能直接反映城乡卫生状况的改善,排除A项;公共卫生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属于不同的版块,不能通过公共卫生制度的完善得出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的结论,排除C项;地方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受到中央政府的监督,不能说明地方政府的行政权力扩张,排除D项。]
9.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社会情境
1792年,英国“棉花大王”理查德· 阿克莱特之子小理查德继承了其父去世后留下的所有的棉纺厂。虽然他在业界经验丰富,且该产业生产仍有一日千里之势,但没多久他就变卖了父亲大部分的工厂,转而投资土地和政府债。后来他凭此发了大财,去世时留下了超过其父数倍的财产。他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英国( )
A.纺织行业内的竞争过于激烈
B.机器生产并未提高生产效率
C.政府鼓励对土地和债券投资
D.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A [由材料信息“虽然他在业界经验丰富,且该产业生产仍有一日千里之势,但没多久他就变卖了父亲大部分的工厂,转而投资土地和政府债。后来他凭此发了大财”可知,小理查德在棉纺织行业“仍有一日千里之势”时却选择卖掉所有工厂去投资土地和政府债,其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工厂的利润已经远远比不上投资土地和政府债,而由“仍有一日千里之势”就可以看出,当时的纺织行业竞争过于激烈,利润已经很低了,故A项正确;当时英国已经建立了适应工业生产的先进政治制度,而纺织业生产仍然“一日千里”,排除B、D两项;如果纺织厂的利润能得到保证,即使政府鼓励,小理查德也不会去投资土地和政府债,排除C项。]
10.以世界近现代的移民文化为社会情境
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移民的浪潮。欧洲人最初将这些移民当作“客籍工人”加以欢迎。然而,当二战后的经济繁荣期结束后,欧洲人逐渐认识到,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事实。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移民激化了欧洲各阶级间的矛盾
B.移民文化在欧洲开始占据主导
C.移民正在创造欧洲发展的新生态
D.移民强化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
C [材料中的“然而”表示转折,要重点分析“然而”后面的内容。根据材料“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事实”可知,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将多元文化带到欧洲,对欧洲的发展产生了永久性影响,创造了欧洲发展的新生态,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欧洲各阶级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移民文化影响了欧洲文化,而非移民文化在欧洲占据主导,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欧洲民族国家意识的强化,排除D项。]
11.以中国近现代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为社会情境
(2024·陕西汉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26年,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河北定县翟城村为试点,计划开展以村为单位的乡村建设试验,沿着村—镇—县逐层推开。晏阳初和平教会同仁们在对定县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教育是“乡村建设”和救国救民的基础,是实现“民族再造”最有效的方法,是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的最佳途径。据此,晏阳初拟定了从1930年开始的“十年计划”:第一阶段,以文字教育和以县为单位的整体教育试验为主;第二阶段,以农业的改进和经济建设为主;第三阶段,以民众教育和地方自治为主,试验推进至政治和思想领域。晏阳初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把农民改造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知识与民主精神的“新民”,使他们能够具备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团结力、强健力),在乡间实现“民治”的基础之上继而实现整个民族的再造。
——摘编自郝宏桂《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试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乡村实行议行合一(由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行政体系,使民众开始有效参与乡村社会管理。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通过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利益分配、推行基本社会保障,形成新的乡村利益整合机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民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对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宏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
材料三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方向。其中,在乡村建设方面,开启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摘编自范淑洁《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伦理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晏阳初和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乡村社会建设方案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社会建设试验的意义。(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我国的乡村社会治理对当前形势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4分)
[解析] 第(1)问,需要对比材料情境关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注意比较晏阳初“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乡村社会建设。第(2)问,根据材料二“使民众开始有效参与乡村社会管理”“提高了民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对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主意识的提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等角度分析即可。第(3)问为启示类设问,解答本类试题时需要注意强调现实性意义和借鉴意义,要具有总结性和理论性,在本问中,可从坚持党的领导、与时俱进、科学性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同:都注重发展基层民主政治;都重视提升农村生产力;均采用社会试验的方法。(2分)异:晏阳初的方案由民间社团发起,自下而上逐渐推广;中国共产党的方案则是自上而下推行,由中国共产党主导。晏阳初的方案周期长,分阶段实施;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没有明显的阶段性,随革命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晏阳初的方案以教育和改造农民为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方案以维护农民利益和改善农民生活为重点。晏阳初的方案未触及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结构;中国共产党的方案重构了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6分)
(2)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民主意识;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积累了群众基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新中国基层政权建设提供了借鉴。(4分,任答4点即可)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和国家战略布局;坚持基层民众的主体地位,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走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道路。(4分)
12.以宋代“好孩子”形象为社会情境
(2024·山东济南十一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兼论
“近世幼教文化两大路线之争”》等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宋人对“好孩子”形象的塑造。
[解析] 本题为开放探究试题,要求以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这一社会情境,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进行评述。
[答案] 宋人所塑造的“好孩子”形象的特点:聪颖好学、勤奋刻苦;成熟稳重、端谨有度。(2分)
宋人塑造“好孩子”形象的时代背景:宋代面对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政权内部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国家需要培养能够担当重任的人才;理学兴起,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同时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拜金逐利不良风气,需要从孩童开始进行纠正引导。(从其中任一角度作答,6分)
宋人塑造“好孩子”形象的影响:有助于理学的传播,有利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社会基本价值观;但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孩子的天性,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作答,6分)
9 / 9特色热考题型
专项限时集训(一) 社会情境热考题专练
关注社会问题,创设社会情境,以生考熟,坚持社会问题理性思考原则。社会情境指对现实社会问题所进行的历史考察与历史思考,如现实中某一社会风俗的产生与演变、某一与历史问题相关的新闻、某一国际争端的历史渊源等。解答该类试题需要学生关注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问题的来龙去脉。
1.以唐代踏歌表演的盛况为社会情境
(2024·河南洛阳调研)踏歌是对以脚踏地为节奏、载歌载舞的群众性活动的一种通称。《旧唐书·睿宗纪》记载了当时宫中表演踏歌的盛况。诗歌中也有描写踏歌的句子“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据此可知,当时( )
A.市民文化是社会主流文化
B.社会风气较为开放
C.诗歌以描写民间生活为主
D.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2.以我国古代戏曲艺术深受民众欢迎为社会情境
(2024·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测试)据统计,宋代之前见诸记载的历代戏曲艺人总共才百余人。到了宋代,仅《东京梦华录》里列举的开封当红艺人就有72人,其中至少一半是女性,如表演杂剧的朱婆儿、表演傀儡戏的张臻妙、说书的文八娘。由此可见,宋代( )
A.艺术的商品性增强 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市民娱乐需求扩大 D.高雅艺术广受欢迎
3.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华人运输队为社会情境
如图为1858年《伦敦新闻画报》刊画的在中国为英军服务的军事辎重队。报道中说:“军事辎重队的苦力们表现出色。每个人都预言他们将投奔自己的同胞,不肯去广州……但他们却以自己的驯良、幽默、听从命令和不知疲倦的勤劳而令世界震惊。”这反映出当时( )
A.国人勤劳特质广受好评
B.英国注重战争舆论宣传
C.清军失去本土作战优势
D.底层民众缺乏国家意识
4.以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副刊标题内容为社会情境
(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副刊出现多则隐喻现象的标题,如《保卫麦收的时候到了》《要办春耕突击队》《李老大参加春耕垦荒团》,类似“保卫”“攻克”“占领”等常用于战争表达的词汇在关于农耕活动的报道中屡见不鲜。这种做法( )
A.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营造了坚持抗战的舆论氛围
C.使农民在政治上获得解放
D.扩大了人民军队的后备力量
5.以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低利借贷的兴起为社会情境
(2024·安徽A10联盟调研)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民间高利率借贷受到阻碍,低利借贷所兴起,新的借贷体系逐渐建立。如冀南银行冀鲁豫区行在1947年上半年的工作总结中提及:“贷款自2月份开始……到5月份成立了50个借贷所,半年内进行了440个最贫苦的重点村……4个分行贷款资金6.2亿元。”据此可知,低利借贷的兴起( )
A.消除了高利贷的影响
B.旨在打击民间借贷行为
C.构建了新的金融体系
D.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建设
6.以新中国的贸易方针为社会情境
1951年1月,全国对外贸易管理会议召开,贸易部确定了采取“以易货为主”的对外贸易方针。随后,贸易部按出口货的重要程度,将出口货分成三类:甲类出口货与重要的进口货交换;乙类出口货与次要的进口货交换;丙类出口货则或换货或卖瑞士法郎。这一做法意在( )
A.调整国民经济的结构
B.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打破西方对华经济封锁
7.以古代埃及文明和苏美尔文明为社会情境
(2024·湖南长沙调研)古埃及人宣称他们的国王就是神,国王不仅自己长生不老,而且能够把永生赐予他人,蔑视法老权威的人则被剥夺永生的希望。而更早诞生的苏美尔文明,虽然神的需求、性格和行为与人类相似,但神是只可感受而无法看见的。据此可以说明( )
A.生产力差异影响思想观念
B.苏美尔已经出现人文精神
C.古埃及借助神权维护专制统治
D.苏美尔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缺乏联系
8.以近代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为社会情境
(2024·湖南岳阳二模)1848年,英国通过颁行《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1858年创建枢密医务部;1871年成立地方政府事务部,从而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这( )
A.改善了英国城乡的公共卫生状况
B.折射转型期的英国公共卫生状况恶化
C.表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D.表明英国地方政府行政权力有所扩张
9.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社会情境
1792年,英国“棉花大王”理查德· 阿克莱特之子小理查德继承了其父去世后留下的所有的棉纺厂。虽然他在业界经验丰富,且该产业生产仍有一日千里之势,但没多久他就变卖了父亲大部分的工厂,转而投资土地和政府债。后来他凭此发了大财,去世时留下了超过其父数倍的财产。他出现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应是当时英国( )
A.纺织行业内的竞争过于激烈
B.机器生产并未提高生产效率
C.政府鼓励对土地和债券投资
D.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
10.以世界近现代的移民文化为社会情境
第二次工业革命掀起了一股从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移民的浪潮。欧洲人最初将这些移民当作“客籍工人”加以欢迎。然而,当二战后的经济繁荣期结束后,欧洲人逐渐认识到,他们面临的不是一个外来少数民族的暂时性问题,而是一个新的多种族、多文化、多宗教的大陆的永久性事实。材料中的变化反映了( )
A.移民激化了欧洲各阶级间的矛盾
B.移民文化在欧洲开始占据主导
C.移民正在创造欧洲发展的新生态
D.移民强化了欧洲民族国家意识
11.以中国近现代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为社会情境
(2024·陕西汉中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926年,晏阳初领导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河北定县翟城村为试点,计划开展以村为单位的乡村建设试验,沿着村—镇—县逐层推开。晏阳初和平教会同仁们在对定县农村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认识到教育是“乡村建设”和救国救民的基础,是实现“民族再造”最有效的方法,是发挥农村劳动力优势的最佳途径。据此,晏阳初拟定了从1930年开始的“十年计划”:第一阶段,以文字教育和以县为单位的整体教育试验为主;第二阶段,以农业的改进和经济建设为主;第三阶段,以民众教育和地方自治为主,试验推进至政治和思想领域。晏阳初进行的“乡村建设”运动的最终目的是把农民改造成为具有现代科学知识与民主精神的“新民”,使他们能够具备四力(知识力、生产力、团结力、强健力),在乡间实现“民治”的基础之上继而实现整个民族的再造。
——摘编自郝宏桂《晏阳初“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
材料二 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一次完整的社会改革和社会建设试验: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在乡村实行议行合一(由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行政体系,使民众开始有效参与乡村社会管理。根据地实行“双减双交”(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通过发展生产、变革生产关系、调整利益分配、推行基本社会保障,形成新的乡村利益整合机制,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农民生活,提高了民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对巩固和发展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张宏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建设研究》
材料三 乡村社会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共十九大报告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科学论断,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前进的方向。其中,在乡村建设方面,开启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摘编自范淑洁《新时代乡村治理的伦理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晏阳初和中国共产党实行的乡村社会建设方案的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社会建设试验的意义。(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我国的乡村社会治理对当前形势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4分)
12.以宋代“好孩子”形象为社会情境
(2024·山东济南十一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兼论
“近世幼教文化两大路线之争”》等
提取材料信息,评述宋人对“好孩子”形象的塑造。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