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限时集训(二) 学习情境热考题专练
借助多元素材,创设学习情境,探究创新重在应用,坚持历史问题的多源互证原则。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重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
1.以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为学习情境
(2024·辽宁沈阳模拟)据《礼记》记载,孔子在谈到先代贤王时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庄子》《吕氏春秋》《管子》以及《申子》中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思。这反映了先秦诸子( )
A.探究“礼崩乐坏”的根源
B.认同“民贵君轻”的观念
C.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
D.推崇“天下为公”的理念
D [先秦诸子都主张统治者要以无私之心治理朝政,这体现出其推崇“天下为公”的理念,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壮大,周天子权威被削弱,礼乐制度逐渐崩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民关系,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材料与此无关,排除C项。]
2.以东晋南朝时期有关书法的部分论述为学习情境
下表所示为东晋南朝时期有关书法的部分论述。由此可知,当时书法的发展趋势为( )
论述 出处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曹魏书法家)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东晋)王羲之《书论》
王僧虔(南朝初年书法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A.由注重实用到追求艺术性
B.由强调统一到走向多元化
C.由全国普及到家族化传承
D.由推崇法家到受儒学浸染
A [由材料可知,王羲之认为书法创作必须用心思索以领悟书法的气势和筋骨,萧衍认为王僧虔的书法蕴含“风流气骨”,这反映出当时书法的发展趋势为由注重实用到追求艺术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书法的多元化,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对书法的影响,排除D项。]
3.以晚清洋务运动中的教育变革为学习情境
(2024·江苏苏州三模)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教授英文、法文、俄文等,其经费从海关办公费中提取。1869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推荐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一直任职到1894年,说赫德是京师同文馆的“父亲”,他是“保姆”。这反映了( )
A.晚清新式教育有半殖民地性
B.英美联手推动晚清教育变革
C.同文馆兼具办理海关的职能
D.列强对中国侵略出现了争夺
A [根据材料“教授英文、法文、俄文等”“英国人赫德推荐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赫德是……‘父亲’,他是‘保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交涉渐多,为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清政府遂设立京师同文馆,设立的目的及其运作都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故选A项;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设立的,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排除B项;根据材料“其经费从海关办公费中提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不兼具办理海关的职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结合时局变化的需要设置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并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了争夺,排除D项。]
4.以新文化运动为学习情境
(2024·河北“百万联考”高三诊断性模拟考试)1919年3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C.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体现了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前,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成立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青年学生实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而广大知识青年则积极传播和交流新思想,这都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表现,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实践基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故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故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5.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为学习情境
1940年10月,八路军115师由罗荣桓和陈光主持在临沂平邑桃峪村召开了高干会议。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山东115师部队新编为6个“教导旅”,所谓“教导旅”,就是用来训练部队的“速成学校”,名义上不是主力部队。此举的意图是( )
A.扩充部队规模进行反攻
B.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整军
C.化整为零发动游击斗争
D.培养干部适应抗战形势
B [由材料信息“山东115师部队新编为6个‘教导旅’,所谓‘教导旅’,就是用来训练部队的‘速成学校’,名义上不是主力部队”可知,这一时期,山东115师部队的主要任务是训练部队,而不是作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10月,八路军正开展百团大战,正太线战场吸引了大量的日军作战部队,于是山东115师部队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开展了整军活动,B项正确。]
6.以“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增强”为学习情境
(2024·河北廊坊调研)在汤普森所述的“古代社会”中,如果向英国人询问时间,得到的答案通常非常模糊。而据抽样调查,到18世纪晚期,英国人报时能精确到半小时以内的比例已经接近70%,约60%的人会精确到15分钟之内,还有1%的人精确到了1分钟之内。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
A.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B.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C.钟表制造业的进步
D.人文主义观念的传播
A [18世纪中后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建立,工厂的规范化管理推动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A项正确;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并非材料中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钟表制造业的进步有助于人们掌握时间,但其并非材料中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精准报时的现象反映的是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与人文主义观念的传播无关,排除D项。]
7.以近代交通的发展为学习情境
(2024·北京海淀区模拟)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不同时期交通通行统计情况(单位:人/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1889年 11 770 6 984 544 9 11
1926年 50 823 14 600 0 0 0
时间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0 0 0 0 0
1926年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注:1889年为6月14日、15日、16日三日统计情况,1926年为5月17日、18日两日统计情况。)
A.城市近代公共交通实现从无到有
B.传统交通方式退出城市生活舞台
C.中国汽车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变
D.国家的工业化推动交通工具变化
A [1926年该地区出现了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近代交通工具,这说明城市近代公共交通实现了从无到有,A项正确;1926年该地区仍然有许多人乘坐人力车出行,这说明传统交通方式并未退出城市生活舞台,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并未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排除D项。]
8.以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为学习情境
(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下图为1953年北京西单区安福胡同派出所进行的某活动场景。图中的历史事件( )
A.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B.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C.践行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
D [1953年我国开展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工作,目的是为举行人大代表选举和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这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D项正确;“实现了”说法绝对,且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C项。]
9.以物种的交流传播为学习情境
“荷兰豆”在17世纪由荷兰人从其原产地东南亚地区传播到我国东南沿海,人们以为其源自荷兰因而以此命名,后来经过中国人改良后的“荷兰豆”又传回到了荷兰,荷兰人以为其源自中国,将其称之为“中国豆”。由此可见(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物种交流
B.物种产地与物种命名的分离倾向
C.传播者身份影响人们对物种认知
D.物种的跨洲交流具有双向性特征
C [由材料信息“‘荷兰豆’在17世纪由荷兰人从其原产地东南亚地区传播到我国东南沿海,人们以为其源自荷兰因而以此命名,后来经过中国人改良后的‘荷兰豆’又传回到了荷兰,荷兰人以为其源自中国,将其称之为‘中国豆’”并联想所学“阿拉伯数字”的有关历史知识可知,在物种交流中,传播者身份往往影响人们对物种的认知,比如阿拉伯字母本是印度人发明,但由于传播到欧洲的是阿拉伯人,故称其为“阿拉伯数字”,而不是“印度数字”,同样的,材料中的“荷兰豆”也是这种情况,其明明原产于东南亚,但由于传播者的身份,其名称被叫为“荷兰豆”“中国豆”,C项正确。]
10.以独立后的拉美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为学习情境
下表是1960—1965年拉丁美洲18个国家的耕地分布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拉美国家( )
农场规模 (公顷) 占农场总数 的百分比(%) 占耕地总面积 的百分比(%)
0—20 75.6 6.6
20—100 16.8 9.5
100—1 000 6.6 24.1
1 000以上 1.0 59.8
A.农业生产经济效率较低
B.农业的生产结构单一
C.保留了殖民体制的残余
D.对外经济依赖性较强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大地产制的农场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仍然很高,这一现象受到殖民者在拉美推行种植园经济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业生产经济效率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拉美国家对外经济的依赖性较强,排除D项。]
11.以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为学习情境
(2024·海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示意图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材料二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将1550年至1605年这一时期的西北欧描述如下:“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在这些黄金般的岁月里,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世界贸易带来的显著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6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欧亚贸易、欧亚主要商路、贸易中心、贸易范围、商品种类、殖民掠夺等角度来分析,从而得出欧亚贸易——欧亚贸易由受奥斯曼帝国阻断发展为直接贸易;欧亚主要商路——欧亚主要商路改道,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贸易中心——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贸易范围——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商品种类——商品流通种类增加;殖民掠夺——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伴随血腥的殖民掠夺。第(2)问,观点:根据材料二“1550年至1605年……在这些黄金般的岁月里,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并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知识,得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论证:根据材料一图2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新航路开辟的知识,从商业革命、价格革命两个方面来分析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从而得出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所有这一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鉴于此,经济学家凯恩斯得出上述观点。
[答案] (1)欧亚贸易由受奥斯曼帝国阻断发展为直接贸易;欧亚主要商路改道,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世界贸易的范围扩大;商品流通种类增加;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贸易伴随血腥的殖民掠夺。(8分,任答4点)
(2)观点: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论证:新航路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变化,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新航路开辟引发了价格革命: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所有这一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鉴于此,经济学家凯恩斯得出上述观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
12.以宋代贸易繁荣为学习情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贸易繁荣,经济发达。这一系列景象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市场,还是来来往往的小贩,都足以证明宋代丰富的物质文化。这个时代的诗词歌赋、书法均为后世的典范,出现了一系列的名人大家。当然同样吸引人的还有宋代的夜市,曾经有人说过,看过宋代的夜市就不会再贪恋唐代的繁华。
——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
根据材料信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解题关键在于透过“夜市”这一历史现象看到其发展演变、繁荣的本质及其相关因素,学生可从夜市繁荣的原因的角度进行思考,如宋代夜市的繁荣与其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坊市制度的瓦解极大地促进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等等。
[答案] 示例一:
题目:宋代夜市的繁荣与其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2分)
论述:宋代夜市的繁荣,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首先,宋代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合一格局的形成促成了新的市场格局,促进了夜市的繁荣发展。其次,市民阶层兴起,市民以分散的形式活跃在城市的各个经济环节中,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使宋代的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市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催生出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此外,宽松的商业政策、政府对商业的人性化管理等也助推了夜市的繁荣。发达的商业市场、繁荣的文化娱乐、宽松的社会环境等构成了宋代夜市发展兴盛的物质、精神基础及社会保障。(8分)
总之,宋代夜市的繁荣既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2分)
示例二:
题目:坊市制度的瓦解极大促进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2分)
论述:虽然唐宋时期商品经济都呈现繁荣景象,但宋代市的发展及其繁荣程度会更胜唐代一筹。这主要是由于在唐代严格的宵禁制度下,夜市这一经济形态多受限制,而宵禁制度在宋代趋向瓦解,城市和乡村集市的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夜市便迅速发展起来。宵禁制度的打破、坊市合一格局的形成促成了新的市场格局,促进了夜市的繁荣发展。同时,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人地位的提高、社会消费观的变化等也都极大地促进了夜市的繁荣。(8分)
总之,宋代夜市的繁荣既是坊市制度瓦解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也是市民阶层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历史见证。(2分)
4 / 9专项限时集训(二) 学习情境热考题专练
借助多元素材,创设学习情境,探究创新重在应用,坚持历史问题的多源互证原则。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重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
1.以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为学习情境
(2024·辽宁沈阳模拟)据《礼记》记载,孔子在谈到先代贤王时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庄子》《吕氏春秋》《管子》以及《申子》中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思。这反映了先秦诸子( )
A.探究“礼崩乐坏”的根源
B.认同“民贵君轻”的观念
C.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
D.推崇“天下为公”的理念
2.以东晋南朝时期有关书法的部分论述为学习情境
下表所示为东晋南朝时期有关书法的部分论述。由此可知,当时书法的发展趋势为( )
论述 出处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曹魏书法家)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东晋)王羲之《书论》
王僧虔(南朝初年书法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A.由注重实用到追求艺术性
B.由强调统一到走向多元化
C.由全国普及到家族化传承
D.由推崇法家到受儒学浸染
3.以晚清洋务运动中的教育变革为学习情境
(2024·江苏苏州三模)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教授英文、法文、俄文等,其经费从海关办公费中提取。1869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推荐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一直任职到1894年,说赫德是京师同文馆的“父亲”,他是“保姆”。这反映了( )
A.晚清新式教育有半殖民地性
B.英美联手推动晚清教育变革
C.同文馆兼具办理海关的职能
D.列强对中国侵略出现了争夺
4.以新文化运动为学习情境
(2024·河北“百万联考”高三诊断性模拟考试)1919年3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C.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体现了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
5.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为学习情境
1940年10月,八路军115师由罗荣桓和陈光主持在临沂平邑桃峪村召开了高干会议。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山东115师部队新编为6个“教导旅”,所谓“教导旅”,就是用来训练部队的“速成学校”,名义上不是主力部队。此举的意图是( )
A.扩充部队规模进行反攻
B.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整军
C.化整为零发动游击斗争
D.培养干部适应抗战形势
6.以“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增强”为学习情境
(2024·河北廊坊调研)在汤普森所述的“古代社会”中,如果向英国人询问时间,得到的答案通常非常模糊。而据抽样调查,到18世纪晚期,英国人报时能精确到半小时以内的比例已经接近70%,约60%的人会精确到15分钟之内,还有1%的人精确到了1分钟之内。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
A.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B.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C.钟表制造业的进步
D.人文主义观念的传播
7.以近代交通的发展为学习情境
(2024·北京海淀区模拟)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不同时期交通通行统计情况(单位:人/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时间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1889年 11 770 6 984 544 9 11
1926年 50 823 14 600 0 0 0
时间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0 0 0 0 0
1926年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注:1889年为6月14日、15日、16日三日统计情况,1926年为5月17日、18日两日统计情况。)
A.城市近代公共交通实现从无到有
B.传统交通方式退出城市生活舞台
C.中国汽车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变
D.国家的工业化推动交通工具变化
8.以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为学习情境
(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下图为1953年北京西单区安福胡同派出所进行的某活动场景。图中的历史事件( )
A.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B.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C.践行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
9.以物种的交流传播为学习情境
“荷兰豆”在17世纪由荷兰人从其原产地东南亚地区传播到我国东南沿海,人们以为其源自荷兰因而以此命名,后来经过中国人改良后的“荷兰豆”又传回到了荷兰,荷兰人以为其源自中国,将其称之为“中国豆”。由此可见( )
A.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中西物种交流
B.物种产地与物种命名的分离倾向
C.传播者身份影响人们对物种认知
D.物种的跨洲交流具有双向性特征
10.以独立后的拉美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为学习情境
下表是1960—1965年拉丁美洲18个国家的耕地分布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拉美国家( )
农场规模 (公顷) 占农场总数 的百分比(%) 占耕地总面积 的百分比(%)
0—20 75.6 6.6
20—100 16.8 9.5
100—1 000 6.6 24.1
1 000以上 1.0 59.8
A.农业生产经济效率较低
B.农业的生产结构单一
C.保留了殖民体制的残余
D.对外经济依赖性较强
11.以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为学习情境
(2024·海南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前后的世界贸易示意图
——摘编自[日]宫崎正胜《世界史就是一部货币史》
材料二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曾将1550年至1605年这一时期的西北欧描述如下:“近代世界编年史上,从未存在过对商人、投机者和暴发户来说如此持久、如此可贵的一个良机。在这些黄金般的岁月里,近代资本主义诞生了。”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给世界贸易带来的显著变化。(8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二中的观点。(6分)
12.以宋代贸易繁荣为学习情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贸易繁荣,经济发达。这一系列景象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市场,还是来来往往的小贩,都足以证明宋代丰富的物质文化。这个时代的诗词歌赋、书法均为后世的典范,出现了一系列的名人大家。当然同样吸引人的还有宋代的夜市,曾经有人说过,看过宋代的夜市就不会再贪恋唐代的繁华。
——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
根据材料信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