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 沁园春·长沙(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1 沁园春·长沙(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0:45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一) 沁园春·长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20分)
湘潭韶山是毛泽东的出生地,他在韶山生活了17年。可是自从1927年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上井冈山,一直到革命胜利前,( ①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一直有回多年未见的湖南老家看看的想法。但当时的新中国 A ,繁忙的事务让他无暇顾及回乡之事。然而,与普通人一样,伟人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是挥之不去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乡思 B 。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毛泽东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魂牵梦绕的故土——韶山。
长沙是毛泽东光辉人生的起点。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教书、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毛泽东怀有特别甚为深厚的感情。1925年秋天,毛泽东路经长沙,故地重游,他凝望着眼前碧绿的湘江水,眺望远处霜叶正红的岳麓山,不禁回忆起当年风华正茂的峥嵘岁月。于是,他激情满怀地写下了其诗词作品中,同一词牌两大华章之一的《沁园春·长沙》。在这首词的上阕,作者对家乡自然界万物和谐共生的景象,予以诗意的描述:“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文采飞扬且浑然天成的赞美,源于作者内心炽热的故乡情怀。面对这般生机勃勃的世界,诗人心中涌起万端思绪,发出了惊天一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便是青年时期毛泽东胸怀宏远之志的写照。
乡情是一杯绵绵的软酒,越陈香气越浓。毛泽东晚年时对家乡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愈加浓重。1975年,已82岁高龄的毛泽东在与身边工作人员谈话时曾说:“人对自己的童年、自己的故乡、过去的朋侣,感情总是很深的,很难忘记的。到老年就更容易回忆、怀念这些。”随后又说,他写《七律·到韶山》的时候,就深切地想起32年前的许多往事,对故乡是十分怀念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里,家和国本质上是一个统一体。爱国与爱故乡从来是密不可分、并行不悖的。( ② ),历来是无数仁人志士朴实而典型的精神品格和文化特征。正是源于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源于这种情感的升华,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终于成功地开创了“一唱雄鸡天下白”“换了人间”的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新纪元,成就了让中国人民站起来、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宏大伟业和人间奇迹。
1.下列选项中,和文中加着重号的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B.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C.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毛泽东终于在1959年6月25日踏上了他离开32年的魂牵梦绕的故土——韶山”,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5分)
4.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5.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一)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10分)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是党的二十大之后的第一个五四青年节。为了致敬新时代的青年奋进者,充分发挥青年典型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广大青少年挺膺担当、不懈奋斗,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马晓云等30名同志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等19个青年集体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在他们中,有的为国立“芯”,迎难而上推动电力核心装置国产化;有的十年一“舰”,将两栖作战装备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手中;有的传承匠心荣光,用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擦亮中国高铁新名片……他们勇担实现强国伟业的艰巨使命和历史重任,他们是新时代奋勇当先的青年的缩影,也将给更多青年以感召和引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长跑。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奋进腾跃。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大量从未出现过的全新课题、遭遇各种艰难险阻、经受许多风急浪高甚至危急存亡的重大考验,迫切需要青年以勇气和创新迎难而上、担起使命。让我们不畏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属于新时代青年的骄傲和辉煌!
6.请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与下文进行比较,并简要分析其不同的语言效果。(6分)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马晓云等30名同志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航空工业沈飞“罗阳青年突击队”等19个青年集体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就是为了致敬新时代青年奋进者,充分发挥青年典型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广大青少年挺膺担当、不懈奋斗。
7.双关手法的恰当运用,往往能使语句意蕴丰富。请结合文中画横线部分简要分析。(4分)
(二)阅读鉴赏题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菩萨蛮·黄鹤楼①
毛泽东
茫茫九派②流中国,沉沉一线③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④滔滔,心潮逐浪高!
【注】 ①作者自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②九派:水的支流。在长江中游有九条支流与之汇合,故称“九派”,也泛指长江。③一线:指当时长江以南的粤汉铁路和以北的京汉铁路。④酹:将酒洒在地上,表示凭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在上阕从茫茫奔腾的大江,写到了贯穿南北的铁路。由西到东,由南到北,气势雄伟。
B.“烟雨莽苍苍”给眼前之景布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使词的意境显得幽深,耐人寻味。
C.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生情,最后以乐观高昂的情调收尾。
D.词中“酹滔滔”取自苏轼“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这里用“酹滔滔”和苏轼有相同的想法。
(2)这首词语言运用颇具特色,请从炼字角度,对“心潮逐浪高”一句中的“逐”进行赏析。(6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贺新郎·别友①
毛泽东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重比翼,和云翥。
【注】 ①1923年11月,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阕把跟爱妻离别时那种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凄切动人。借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诉说离别的不得已之情。
B.“人有病,天知否?”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的焦虑,对爱妻的愧疚,表现了作者为天下人谋幸福而舍弃儿女私情的情怀。
C.词的下阕又回到离别的场景,东门外遍地白霜,头顶上半天残月,横塘四周一派肃杀悲凉的景色,衬托出一对青年夫妻的离情别绪。
D.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写离别的情意绵长,如泣如诉,一改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全词一派婉约之风。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简要分析。(6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蝶恋花·向板仓①
毛泽东
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无感霜风侵蚀骨,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恸声悲歌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
【注】 ①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敌人枪杀于长沙市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由于当时通讯交通都不发达,消息滞后。毛泽东获悉杨开慧牺牲之噩耗后写下了这首悼亡词。杨开慧,号霞,字云锦。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蝶恋花·向板仓》是毛泽东痛悼夫人杨开慧的一首悼亡词,婉约中不失豪放。
B.该词首句“霞光”以比兴手法暗藏杨开慧号,用“霞光褪去”点扣杨开慧的牺牲。“何凄楚”,即为何这么凄楚的意思,开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
C.“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以夸张、比较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惊闻妻子噩耗时无以言表的悲痛。“无感霜风侵蚀骨”,妻子被屠杀,让作者痛入心骨,痛到凛冽的寒风侵蚀肌骨竟毫无知觉而麻木。
D.“更起刀枪向敌仇”,“更”字表达作者更加坚定了革命的信念,更加激起了革命的斗志。
(2)结合本词,具体谈谈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分条陈述。(6分)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9分)
太原早秋①
李 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 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
B.颔联中“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从前面描写“早秋”的景色转而写诗人的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说明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2)同样是写秋天,本诗在意象和情感表达方面与《沁园春·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6/6数智分层作业详解答案
文本对应练(一)
1.B [文中“乡情是一杯绵绵的软酒”把乡情比作软酒,运用比喻修辞手法。A项,设问,先问后答。B项,比喻,把柔情比作水,把佳期比作梦。C项,夸张,极力称赞诗人的才华。D项,借代,“朱颜”原指美女或者是红润的脸色,在这里代指江山。故选B。]
2.解析:①从用词上看,原句“阔别”意思是长时间地分别,比改句中的“离开”更能突出毛泽东离家时间之长;②从句子成分上看,原句将“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在1959年6月25日”等单独成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比改句中将其嵌入句中更能凸显这次回乡的意义重大;③从句式和语体风格上看,原文多用短句,原句与上下文风格更贴合。
答案:①原句中“阔别”一词,更能突出毛泽东离家时间之长。②原句“终于”“在阔别家乡32年后”“在1959年6月25日”等单独成句,更能体现这次回乡的重大意义。③原句与上下文多用短句的风格相一致。
3.解析:“教书、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语序不当,按照事理逻辑,应改为“求学、教书和从事革命活动”;“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成分残缺,此处作状语,应改为“对(于)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特别甚为深厚的感情”成分赘余,应改为“特别深厚的感情”或“甚为深厚的感情”。
答案:自1911年至1923年,他曾在此求学、教书和从事革命活动。对(于)家乡的这座省会城市,毛泽东怀有特别(甚为)深厚的感情。
4.解析:A处,由“新中国成立后”“繁忙的事务”“无暇顾及回乡之事”可知,此处是说当时新中国刚成立,有许多事情等着毛泽东去做,故可填“百废待兴”。百废待兴:许多被搁置的事情等着要兴办。B处,由“伟人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是挥之不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可知,此处是说乡思也不断增长,故可填“与日俱增”。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答案:A.百废待兴 B.与日俱增
5.解析:①处,前文说毛泽东在老家韶山生活了17年,“可是”表示转折,再依据后文“有回多年未见的湖南老家看看的想法”可知,从上井冈山到革命胜利前的这段时间他都没有回过韶山,故可填“毛泽东从未回过韶山”。②处,前文说家国本为一体,提到了“爱国与爱故乡”“密不可分”,再依据后文有“正是源于这份炽热的家国情怀,源于这种情感的升华”,故可填“把故乡情升华为家国情怀”。
答案:①毛泽东从未回过韶山 ②把故乡情升华为家国情怀
6.解析:①内容上,原句将表示目的的状语“为了……激励广大青少年挺膺担当、不懈奋斗”置于主语的前面,突出强调了五四青年节表彰奋进青年的重大意义(目的),而改句将其表述为“就是为了致敬新时代青年奋进者,充分发挥青年典型模范带头作用,激励广大青少年挺膺担当、不懈奋斗”放于句末,作为对前文的补充说明,削弱了这种强调效果。②结构上,后一段开头“在他们中,有的……”中的“他们”,指代的是新时代青年,原句句末落实到青年,与下段叙述青年的事迹衔接自然,而改句结尾“为了致敬……充分发挥……激励……”突出的是前面的主语“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后一段开头的“在他们中”衔接不紧密。
答案:①原句将状语“为了……”提前,突出强调了五四青年节表彰奋进青年的重大意义(目的),而改句将其放句末,削弱了此效果;②原句句末落实到青年,与下段叙述青年的事迹衔接自然,而改句突出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的主语地位,与下段衔接不够连贯。
7.解析:画横线部分中的“为国立‘芯’”“十年一‘舰’”都是谐音双关,分别双关“芯片”“为国立心”和“战舰”“十年一剑”,既指新时代青年在芯片、战舰等各自相关领域为国作出的贡献,又包含立志报国的爱国之情和十年磨砺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一语双关,引人联想,使语意含蓄隽永,意蕴丰富,同时使语言表达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吸引力。
答案:①“芯”与“心”同音,一方面指获奖青年推动电力核心装置国产化,一方面是指他们为强国伟业注入一针强心剂,作出了重要贡献;②“舰”与“剑”同音,一方面指获奖青年花费十年掌握两栖作战装备关键技术,一方面是指他们耗时十年打磨的艰辛不易。
8.(1)D [D项,“作者这里用‘酹滔滔’和苏轼有相同的想法”分析错误。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了一种对人生的虚无思想,而作者在“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句中表达的则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解析:“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两句意思是,把酒浇在滔滔的江水里,内心激动的思潮恰似长江中翻腾起伏的波涛那样高,这里表示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逐”,本是“追逐”的意思,此处比喻内心的激动情绪。一个“逐”字,绾合心潮江浪,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值此大革命失败的前夕,作者心情非常激动,好像追逐江中汹涌的波涛。表达出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答案:一个“逐”字,将心潮和江浪联系起来,不但生动地写出了浪花的滚滚催进,而且隐喻汹涌澎湃、如火如荼的革命高潮,还写出了作者高昂的革命激情。
9.(1)D [D项,“全词一派婉约之风”错误,原文“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意思是“请割断愁绪和恨意。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扫天下一般决绝”,这三句气象雄拔,风骨奇高,豪情万丈,可见这首词以婉约为主,婉约中有豪情。]
(2)解析:①联系标题《别友》,“别”字表明离别;结合注释“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写的是革命夫妻的离别;“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意思是“眼角眉梢似乎都在诉说离别之恨,眼泪将落又未落”,以情态的描写刻画出离别时分的缠绵柔情;“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意思是“汽笛声响令人肠断,从此之后两人将天各一方了”,“肠已断”“天涯孤旅”,表现出离别的哀伤。②“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意思是“请割断愁绪和恨意。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扫天下一般决绝”,为实现伟大事业,要割断情意缠绵的“愁思恨缕”,要有“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的决心和气魄,表现出革命者昂扬的豪情。
答案:①革命夫妻离别时分的缠绵柔情。“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形容眼角眉梢似乎都在诉离别之恨,眼泪将落又未落。“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两句更是婉转,肠已断,孤旅天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哀伤。②革命者昂扬的豪情。“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为了革命前景,毅然割断离恨的丝缕,犹如山崩绝壁一般决然,又如台风扫天下一般决绝。这三句气象雄拔,风骨奇高,豪情万丈。
10.(1)B [B项,“开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错误,“霞光褪去何凄楚”意思是霞光消散多么令人凄凉悲伤,“何”是“多么”的意思,该句是感叹句,抒发对杨开慧牺牲的悲痛之情,没有悬念。]
(2)解析:上阕一、二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以霞光喻杨开慧,以万箭穿心极言悲痛,从“何凄楚”中的“凄楚”、“不似这般苦”中的“苦”,可分析出“对妻子之死的哀恸之情”;从“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中的“奈何”“愧谢汝”,可分析出“对没有保护好妻子的愧疚(或痛惜)之情”;从“此生煎熬难与外人吐”中的“煎熬”、“恸声悲歌”中的“悲”,可分析出“对敌人残忍杀害妻子的愤怒之情”;从“催战鼓”“更起刀枪向敌仇”中可分析出“坚定革命信念,为死难烈士报仇雪恨的战斗之情”。
答案:①对妻子之死的哀恸之情;②对没有保护好妻子的愧疚(或痛惜)之情;③对敌人残忍杀害妻子的愤怒之情;④坚定革命信念,为死难烈士报仇雪恨的战斗之情。
11.(1)A [A项,“但‘大火流’却表明天气依然炎热”错误。《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而且根据题目中的“早秋”、诗歌中的“霜威”也可以得知,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并非“天气依然炎热”。]
(2)①意象选取:《沁园春·长沙》选取“层林”“百舸”“鹰”“鱼”等意象,描绘出一副生机勃勃、竞相自由的壮丽秋景;李白的《太原早秋》则选取了“大火”“霜”“云”“月”“汾水”等意象,描写出太原早秋花草凋零的自然景象。②情感表达:《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了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李白的《太原早秋》则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之情,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思念亲人,渴望归乡的急切心情。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