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三)
1.B [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表示直接引用。A项,引号表示强调;B项,引号表示直接引用;C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D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故选B。]
2.D [D项,“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错误。没有写埋怨卫生员的意味。]
3.解析:①“细细地、密密地”运用了叠词,分别强调了缝针时的动作轻缓和针脚紧密,表现出新媳妇当时的耐心,渲染了缝制过程的缓慢、细密,使得动作描写细致且有画面感,让人物心理跃然纸上,体现了新媳妇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的心理,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以及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等复杂情感。②“细密地”只体现了针脚的紧密度,不能完整传达其动作的细致和情感的投入,对人物的描写不够细腻,缓慢感、过程感、画面感不强,对新媳妇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的心理表现得不够细致充分。
答案:不能。①“细细地、密密地”运用叠词,渲染了缝制过程的缓慢、细密,动作描写细致且有画面感,让人物心理跃然纸上;②“细密地”只是客观强调了动作的特点,缓慢感、过程感、画面感不强,对人物心理的表现也不够细腻。
4.D [D项与原句一致,表推测、揣度,对不能确定事件的一种说法。A项,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照明弹像汽油灯。B项,表示夸张,突出了太阳光照射得很厉害,以至于铜牌也要晒化了。C项,表示联想,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
5.解析:①“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这里的“笑眯眯地抿着嘴”是新媳妇到包扎所帮忙时的神态,从中可以看出她心情很好,能为子弟兵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她感到愉悦;②“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结合“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可知,这里的“说完又抿了嘴笑着”是她想到通讯员借被子这件事时的神态,联系“不好意思”可知,在一丝歉疚中体现了她的淳朴与真诚。
答案:①“笑眯眯地抿着嘴”是新媳妇到包扎所帮忙时的神态,能为子弟兵做力所能及的事让她感到愉悦;②“说完又抿了嘴笑着”是她想到通讯员借被子这件事时的神态,在一丝歉疚中体现了她的淳朴与真诚。
6.解析:①从内容上看,“驼声零零、战马啾啾、箫管瑟瑟、梵声阵阵”,四组叠词准确描摹了丝绸之路上各种场景的声音,有动物发出的声音,有乐器奏出的韵律,极富画面感和现场感。②使团、军队、商旅、取经人,把不同时空的主体糅合在一起,有了这些穿越时空的声音,渲染了雄浑苍凉的氛围,突出表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厚重感。③从形式上看,叠词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韵律感,富有音乐美,增添语段文采。
答案:①准确描摹出当时各种场景的声音,极具画面感和现场感。②渲染了雄浑苍凉的氛围,突出表现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厚重感。③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7.解析:(1)句中,“丝绸之路”是对“被沧桑历史护着,被厚重文化爱着的古道”的解释,突出强调了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内涵深厚的特点。(2)句中的破折号表示新媳妇因情绪激动而哽咽,没有把话说完,表现了她对“同志弟”牺牲的悲痛与敬意。
答案:(1)处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突出了丝绸之路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2)处的破折号表示话语中断,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牺牲的悲痛与敬意。
8.解析:飘逸:洒脱,自然,与众不同;也指轻柔飘动。(1)句由“浪漫飘逸的诗人”可知,“飘逸”用来形容人,以表现想象中诗人的洒脱不拘、与众不同的形象。(2)句由原文“阳关雪的飘逸”可知,“飘逸”用来形容雪景,以表现边塞雄关雪花轻舞的景象,极具形象感,极富艺术表现力。
答案:(1)句中“飘逸”的修饰对象是诗人,写出了想象中的诗人潇洒不拘的举止神态。
(2)句中“飘逸”的修饰对象是阳关雪,写出了雪花在边塞雄关轻柔飘舞的姿态,极具艺术表现力。
9.B [B项,“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错误。本文中的“我”是旁观者,而非故事主体,更非主要角色。]
10.D [D项,“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错误,主要是补充人物身份,塑造人物形象。]
11.①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②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作者可以自由描述或直接抒发情感,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③“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我”拉着顾林走到村子,让他在门前休息,“我”对姑娘说明来意等。
12.(示例一)故事构架相似。出场人物都为三人——一个相对年长的军人“我”、一个小战士和一个热情朴实的年轻女性群众。《红棉袄》讲的是深秋“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山村里与“小姑娘”邂逅,进而在此背景下,生动展现“小姑娘”对于“小战士”的深切关爱;《百合花》讲的是中秋时节“我”和“小通讯员”结伴而行,在解放区的一个村庄里邂逅了“新媳妇”。由于两人之间的小小误会,进而演绎了一段“新媳妇”对于“小通讯员”的纯洁情谊。
(示例二)立意与主题相似。都表现了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之美。《红棉袄》通过“小姑娘”细心照料“小战士”的故事情节,既反映了抗日军民的亲密关系,也歌颂了人性之美;《百合花》围绕着一床“百合花”棉被,描写“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误会产生与矛盾化解,同样是反映军民鱼水情和纯洁美好的人性。
1/3文本对应练(三) 百合花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
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我想拉开她,我想推开这沉重的氛围,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1.下列选项中,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包扎所设在一个小学里,大小六个房子组成“品”字形。
B.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C.火车特有的气息坚定了她的信心,她学着“北京话”的样子,轻巧地跃上了踏板。
D.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
2.对文中加点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瞟”无声胜有声,写出了新媳妇对“我”打扰她且不理解她的不快。
B.“夺”写抢被子的动作异常迅速,使人来不及防备,可以看出新媳妇的坚决。
C.“瞪”是对新媳妇眼神的刻画,写她对卫生员揭掉小战士身上被子的不满。
D.“嚷”既写了新媳妇埋怨卫生员不支持自己,也表现了她悲痛的语气。
3.文中画横线处“细细地、密密地”能否换成“细密地”?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做些零碎活儿。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她还是那样,笑眯眯地抿着嘴,偶然从眼角上看我一眼,但她时不时地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后来她到底问我说:“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不是这里的,他现在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又抿了嘴笑着,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桌子上(两张课桌拼起来,就是一张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4.下列句子中的“好像”和文中加点的“好像”,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汽油灯。
B.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C.托起它,好像世界上的一切生命都在我掌中似的。
D.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5.神态描写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直接反映,是不停变化的。文中画横线处有两次对新媳妇的神态描写,“笑眯眯地抿着嘴”“说完又抿了嘴笑着”。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6分)
(一)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11分)
月牙泉,是祖国大西北兼顾自然与人文的盛景。我曾有幸去过库姆塔格沙漠,一面是浩瀚无垠的茫茫沙海,一面是晶莹明澈的泉水,两者在生态上互相对立了千年,又在美学上彼此成全了千年:大漠成全了泉水滴水贵如油般的珍贵,泉水亦成就了大漠的苍凉严峻。在大漠与泉水之间,是一条被沧桑历史护着,被厚重文化爱着的古道——丝绸之路。当时在这条路上走过的,有驼声零零的使团,有战马啾啾的军队,有箫管瑟瑟的商旅,有梵声阵阵的取经人。在他们的两边,一边是漫天黄沙带来的无垠苍凉,一边是清澈泉水带来的旺盛生命;一边让人觉得个体生命在严酷自然面前极渺小无助,一边又使人看到那份珍贵的湛蓝正竭力完成这条古道赋予自己的使命。想想也是神奇,这里既可以是鼓角争鸣的古战场,也可以是人来货往的塞外乐土;既可以任意让独夫民贼把生灵的火苗点燃或吹灭,也可以成全迁客骚人生花的妙笔。由此可见,月牙泉是用自己的甘甜,成就了莫高窟的缤纷,成就了阳关雪的飘逸,成就了丝绸之路的繁华,成就了西域三十六国的瑰丽,让这片原本缺少生机的土地有了秦关汉月的厚重和大漠孤烟的雄壮;让这片远离中原礼乐教化的土地少了一分蛮荒,多了一分色彩。
6.文中加点的四处使用了叠词的形式,请结合文本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7.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符号的使用,有时很有表现力。请分析下面两个句子中的破折号的表达效果。(4分)
(1)是一条被沧桑历史护着,被厚重文化爱着的古道——丝绸之路。
(2)“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茹志鹃《百合花》)
8.下面第(1)句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第(2)句]都有“飘逸”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1)与想象中浪漫飘逸的诗人不同,55岁的“外卖诗人”在诗里倾情书写自己作为一名外卖小哥,对时代、工作和生活的理解感悟。
(2)由此可见,月牙泉是用自己的甘甜,成就了莫高窟的缤纷,成就了阳关雪的飘逸,成就了丝绸之路的繁华,成就了西域三十六国的瑰丽。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16分)
红棉袄
孙 犁
①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为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喷嚏。
我拉他赶紧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②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
远远地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细碎地爆炸着。
③姑娘有十六岁,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身体缩拢了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过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褶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④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有删改)
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现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
B.小说与《百合花》都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我”不仅是一个叙事主体,同时也是一个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时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D.“红棉袄”是小说中的关键物件,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红色”象征生命活力和革命精神,而“棉袄”则象征保护与关爱,象征火热心肠。
10.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处小说开篇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压抑,为下文故事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B.②处以天气之“劣”表现人物内心之“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其中“凌”字充分表现了云的力度,给人以威逼感。
C.③处写姑娘眼睛“盯住人”,表现她机警、聪慧和善于观察,一个问句,更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展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
D.④处以转述方式集中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并非闲笔,而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
11.本文在叙述时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请赏析文中这种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4分)
12.茹志鹃的《百合花》与本文有诸多相似之处,请从故事构架和主题立意中选取一个角度探究两者的相似之处。(6分)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