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4 哦,香雪(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4 哦,香雪(含答案)高中语文(必修 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0:45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四)
1.B [文中第(2)处画横线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沉默”赋予大山人的神态。A项,细节描写,没有使用修辞手法。B项,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推倒”赋予太平洋人的动作。C项,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夸张地写出了露水的重量和光亮。D项,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在于……,……在于……,……在于……”这是一组排比句子。故选B项。]
2.A [解答本题,要分析几个句子的内在联系。“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肯定是因为“撞击着水中的石块”,这两句有因果前后关系,应紧密相连,由此排除D项,再比较A、C两项,“撞击着水中的石块”是因为小溪“欢腾着向前奔跑”才可能出现的情形,因此这句话应在“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之后,由此排除C项。小溪“奔跑”“撞击”“溅起”一系列动作正是“歌唱高昂起来”的具体形式表现,应放置其后,据此排除B项,故选A项。]
3.解析:“怂恿”本意是指鼓动别人去做(某事),用来描写“风”,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核桃叶在风的作用下“豁啷啷”作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风的可爱,这是贬词褒用。
答案:怂恿指鼓动别人去做(某事),此处贬词褒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风的活泼可亲。
4.解析:选取其中一个句子作为基准句,可以把“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作为基准句,把其他句子改写成这种动宾结构,把“四周黑幽幽的大山让她害怕,寂静叫人心惊肉跳,那声音窸窸窣窣,又让她害怕不已”改写成“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害怕窸窸窣窣的声音”。当然,也可以把“四周黑幽幽的大山让她害怕”作为基准句,把“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改为“这陌生的西山口让她害怕”,把“寂静叫人心惊肉跳”改为“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让她害怕”,把“那声音窸窸窣窣,又让她害怕不已”改为“窸窸窣窣的声音让她害怕”。注意句子表达要通顺。
答案:(示例一)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害怕窸窸窣窣的声音。
(示例二)这陌生的西山口让她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让她害怕,叫人心惊肉跳的寂静让她害怕,窸窸窣窣的声音让她害怕。
5.解析:①原文“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连用三个“这样的”,运用了排比句式,“这样的”分别指代大山、月亮和核桃树,指代内容并不完全相同,与前文“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形成呼应,强调了香雪对大山、月亮、核桃树有了全新的认识,写出了香雪所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美好与关怀;②改后只用一个“这样的”,语义不好区分,无强调意味,不能更好地强调香雪对大山、月亮、核桃树的全新认识,更不能深入表达香雪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和细腻感受。
答案:①因为原文用的是排比句式,强调了香雪对大山、月亮、核桃树有了全新的认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与关怀;②而改写后的句子则无强调意味,不能深入表达香雪此时此刻的内心活动和细腻感受。
6.解析:根据“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可知,此句是一个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用问号加强语气;“前边又是什么”使表意更强烈,突出强调香雪回去的路很漫长,隧道连接着大山内外,香雪最终会选择怎么走呢?自然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答案:①设问句,自问自答,用问号加强语气;②突出强调,强调前面是隧道,连接着大山内外,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兴趣,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7.解析:“衣衫褴缕”的“缕”错误。根据上下文描述的贫穷状况,此处应使用“褴褛”,形容衣服破烂不堪的样子,更符合语境。“手势含混,动作随意”标点错误。“手势含混”和“动作随意”是对小学生做课间操状态的并列描述,应当使用顿号来分隔,而不是逗号,以保持并列成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土地的贫困”用词不当。根据上下文对土地状况的描述,此处“贫困”应使用“贫瘠”,意指土地缺乏养分,无法支撑作物生长,更贴切于对土地状态的描绘。“必需乘二百华里的火车”用词不当。根据语境,此处“必需”应使用“只需”,意为只需要,强调的是条件的充分性而非必要性,更符合描述北京人用一斤挂面换一只鸡这一行为的轻松和可能性。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强调必要性,与语境不符。
答案:①“缕”应改为“褛”(若改“褴”为“蓝”亦可);②“手势含混”后的逗号应改为顿号;③“贫困”应改为“贫瘠”;④“必需”应改为“只需”(必需:一定要有,不可少)。
8.解析:根据最后一段“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可知,作者通过连续使用五个“她们”,旨在强调和凸显现代女性在社会变迁中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觉醒与增强。
再结合后文“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等可知,这种反复强调不仅与过去的“香雪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出新时代背景下女性角色的转变和成长,而且通过重复使用“她们”,构建了一种明快有力的语言节奏,有效地强化了文章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答案:①将“她们”作为主语反复强调,和从前的“香雪们”形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出“香雪们”在新时期的主体地位;②多个“她们”连用,形成明快有力的节奏感,更能突出人物崭新的精神面貌。
9.解析:根据“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可知,第一个“流油”是村民们对“旅游”这一概念的口语化表述,由于文化和语言习惯的差异,她们用“流油”来代指“旅游”,反映出当地居民对新兴事物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根据“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可知,第二个“流油”则是对旅游业经济效益的形象化描述,源自成语“富得流油”,在这里被用来形容旅游业给当地带来的丰厚收益和经济繁荣景象,强调了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以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答案:第一个“流油”意为旅游;第二个“流油”是“富得流油”的省称,指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
10.B [B项,“婆婆不会教育孩子”错误,婆婆教“我”先写名字“玲珑”是婆婆对“我”有着特殊的情感和期许,希望“我”能有一个美好的名字,也呼应了婆婆读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底蕴。]
11.D [D项,“告诫读者感情不可随便”错误,这一情节主要是为了展现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不确定性,增添故事的曲折性,而非告诫读者感情不可随便。]
12.①婆婆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②婆婆老家在芦花深处。③芦花深处是“我”和婆婆的精神家园。
13.①淡化小说的情节。情节没有跌宕起伏、大起大落,而是娓娓道来。②小说环境非常优美。虽然是比较简陋的环境,但在作者笔下却充满浪漫色彩。③语言富有诗意。“我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放在结尾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4/4文本对应练(四) *哦,香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20分)
列车很快就从西山口车站消失了,留给她的又是一片空旷。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四周黑幽幽的大山让她害怕,寂静叫人心惊肉跳,那声音窸窸窣窣,又让她害怕不已。三十里,一路走回去,该路过多少大大小小的林子啊!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皎洁的月光下,她才看清了它是淡绿色的,盒盖上有两朵洁白的马蹄莲。她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1)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
四十个鸡蛋也没有了,娘会怎么说呢?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2)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她要告诉娘,这是一个宝盒子。娘会相信的,因为香雪从来不骗人。
________。香雪也要赶路了,她捧起溪水洗了把脸,又用沾着水的手抿光被风吹乱的头发。水很凉,但她觉得很精神。她告别了小溪,又回到了长长的铁路上。
(3)前边又是什么?是隧道,它愣在那里,就像大山的一只黑眼睛。香雪又站住了,但她没有返回去,她想到怀里的铅笔盒,想到同学们惊羡的目光,那些目光好像就在隧道里闪烁。她弯腰拔下一根枯草,将草茎插在小辫里。娘告诉她,这样可以“避邪”。然后她就朝隧道跑去。确切地说,是冲去。
(有删改)
1.下列与文中第(2)处画横线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项是(3分)(  )
A.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C.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D.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2.下列在文中横线上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B.小溪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它的歌唱高昂起来了
C.小溪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它的歌唱高昂起来了,欢腾着向前奔跑
D.小溪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它的歌唱高昂起来了,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
3.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彩也会发生变化,请赏析材料中加点词语的妙处。(2分)
4.请将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组句式整齐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5.文中第(1)处画横线句子,如果写成:“大山、月亮、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6.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文中第(3)处画横线部分问号的表现力。(4分)
(一)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
日子定在晚秋,我重返九年前曾经住过的那个小村苟各庄,当年它是河北涞水县最穷的村子之一。《哦,香雪》的拍摄点就在这村子附近。我记得那年也是晚秋,我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高的路基向下望去,就看见了路基下村口那个破败的小学校:没有窗户纸的教室门窗大敞着,一群衣衫褴缕的小学生正在黄土院子里做着手势含混,动作随意的课间操,几只黑白猪在学生的队伍里穿行……土地的贫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这里的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地守着自己的一份日子,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他们四周那奇妙峻美的大山是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于是就有了北京人必需乘二百华里的火车,用一斤挂面到这里换一只鸡的怪事。
如今苟各庄已是河北省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野三坡的一部分,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地等待火车,她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的目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着干净、时新,她们的谈吐不再那么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7.文中画横线的语段中,在字形、标点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四处问题,请找出并作修改。(4分)
8.最后一段有意连续使用五处“她们”,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出现了两个“流油”,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4分)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6分)
芦花深处是老家
走过那弯弯的河堤,在芦花村六组的路口下坡,是一条两边长满白杨树的小路。小路的尽头,有一条静静流淌的松滋河;白杨树林尽头,小河边上,有一间破旧的瓦房。这瓦房,据说是当年在这块种地的老李头留下的,老李头无儿无女,他过世后,这房子就一直废弃着。现在这瓦房里住着我的婆婆——杨玉兰。
婆婆原先不是这边的人,是河那边杨家垴的姑娘。年轻时在河边洗衣服,识得芦花村的打渔郎曾哲友,眉目传情,芳心暗许。
因为河两岸长久以来的土地之争,遗留下来的一些历史问题,有一个大家都默许的“潜规则”——不可通婚。那曾哲友,也是血气方刚少年郎,拒了家里安排好的亲事,撑着一只小渔舟,随波而去……
后来有人说,他的渔船翻了,五大三粗的个头被大鱼给吞了。还有人说,他撑着小渔船,搭上了人家的大船,到了上海,做起了买卖,成了有钱的大老板。
且不说他,这人再也没出现过了。
河那边的杨玉兰,家境不错,读过几年私塾,不说是大家闺秀,也算得上是小家碧玉,偏偏心随那打渔郎去了。杨玉兰有点小性子,过了适婚年龄,不想给家里添堵,卷了几件衣裳几本诗书,在冬季河水枯竭的时候,半摸半蹚地过了那条河,到了河这边,过了大半辈子。
这些故事,也是我零零星星从别人那儿听来的,婆婆从未对我提过。
婆婆其实也不是我的婆婆,我是婆婆捡来的孩子。不知是生来瘦弱难养,还是女孩遭嫌弃。婆婆把我捡来的时候,是深秋,河边芦花开得最盛的时候。
当时婆婆正在砍芦苇秆子,准备回家扎晒花帘子。听见我嘤嘤的哭声,先是一惊,随后慢慢扒开深深的芦苇丛,在芦花深处发现了我。我躺在一只旧的竹编篮子里,身下垫着一件红被褥,小脸已经皴得很难看。
婆婆丢下镰刀,在裤子上拍拍双手,小心翼翼地把我搂起来,亲我,抚摸我,像是在芦花地里捡起了一颗珍珠,我笑了。
婆婆养了两头羊,我是喝羊奶长大的,婆婆还有一亩七分地,种点杂粮和棉花。
我们住在村子的最远处,好像与世隔绝,好像世外桃源,无非是日子艰苦一些。到了上学的年龄,我也是上不起学的,婆婆便教我读诗写字。竟然不是从一二三写起,而是先学写名字“玲珑”,太难了,学了很久很久。
春天的时候,我与婆婆一起种棉籽。三月底的时候便开始培土,小河边有很多好的土,用小板车拉到我们的田当头,堆好。
婆婆便用一种叫“栽钵器”的东西,插到土堆里,再提起来,用脚一蹬,一个圆圆的实心土筒子就掉了出来,顶上还有一个窝窝,那儿专门用来放棉籽,这个圆土筒子叫“营养钵”。
婆婆年纪大了,一天蹬不了多少个,好在我们的田也不多。婆婆蹬,我就摆,把营养钵们摆成小方阵,然后将买来的棉籽一粒粒放进窝窝里。直到每一个窝窝里有了一颗棉籽,婆婆就用一些碎土,在小方阵上铺上薄薄的一层,为了保暖,最后还要给它们架起塑料薄膜,夜晚的时候密封起来,边上用土或者砖压住,早上气温升了后,掀开塑料薄膜,让它们呼吸。
我每天蹲在田边等那些棉籽发芽,它们发芽了,就可以移栽到大田里,再慢慢长高,再开花,结棉桃。等棉桃相继炸开成雪白的棉花,便已经是金秋十月了。
婆婆说攒够了钱就送我去学校,而那时候我已经快十岁了。但上不上学的,对我来说真没多要紧。那些在土地里学到的东西,夯实了我一生的力量。
我小的时候,婆婆总说一些我听不懂的话。比如她说大青虫和蛾子是庄稼的攻击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春天,守护好了春天,米缸才能满满的。她说棉花是天上掉下来的星星,我们采集星星去卖钱是很有趣的事。
寒风刺骨的时候,她推开我们那吱吱呀呀的木门出去搬柴火进来,还要说一句:“好尖好尖的风啊,辣得脸疼!”我就不明白了:风是看得见的吗?是有形状有味道的吗?为何不仅是尖的,还是辣的?
长大后,我发现,她真是天生的诗人啊!她的诗意,她不切实际的浪漫,在悲苦的一生里竟然越活越浓烈,继而影响了我。
深秋的时候,地里没什么活了,婆婆便在河边静坐,抽叶子烟,时不时敲一下烟锅。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河对岸是她的老家,她却一生没有再跨过去。那岸边的芦花都开了,轻轻盈盈的,随风摇摆,沙沙沙。
我越来越大,她越来越老。我用采集星星挣的钱去上了学,由于她教我的很多字,还有许多的生活基础,追到同龄人竟也没有那么难。
等我念到大学,不用她种地供我了,我做家教,勤工俭学,寒暑假打工,我可以养活婆婆了。但彼时的她也是八十有余,已到暮年。开始耳背,与她说话要用吼才能勉强听得见。
“婆婆,你说我是你捡来的,真的假的哦?”
“你是芦花变的,小妖怪变的。”她又开始胡说八道。
“婆婆,他们都说你在等一个人,他是谁呀?”
我不止一次打探她年轻时候的秘密。
婆婆好像没听见,呆呆地望着小河流去的方向,吧嗒了一口叶子烟。她的脸已经皱得像当年被遗弃在芦花地里的我了,但眼里还有光,大概便是那一丝光,支撑着她这一生的浪漫,这一生的诗意,这一生的等待吧!不然她为何为我取名“玲珑”呢?玲珑骰子安红豆,这是入骨的相思啊!
我们都没有说话,风吹芦苇,沙……沙……沙……
(节选自农视网,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婆婆没等到打渔郎的迎娶,过了适婚年龄,卷了衣裳诗书到了河对岸,体现出婆婆忠于感情,富有个性的形象特点。
B.婆婆教“我”写字,先学写名字“玲珑”,一方面呼应前文婆婆读过几年私塾,又反映出读书不多的婆婆不会教育孩子。
C.一个大家都默许的“潜规则”毁掉了一桩本该美好的姻缘,也从一个侧面暗示了两岸土地之争的激烈,关系难以缓和。
D.虽然遭遇了一生的不幸,但婆婆依然带着诗意看待生活,依然热爱生活,这样对待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影响了“我”。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