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六)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3分)
张秉贵22年来,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态度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几年来,他还自己花钱买了230多种糖果来品尝,并请同柜台的售货员一起尝。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遇到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就介绍买柠檬糖和橘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 (有删改)
1.数量词用得好,能够起到强化语意的作用。请分析文中加点的两个“一次”和“一点儿”的表达效果。(4分)
2.请把文中画横线的排比句改为富于变化的散句。要求:语句通顺,衔接自然,不得改变原意,可增删个别词语。(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做到了对顾客一视同仁”,好不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0分)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
工作之初,看着 ① 的顾客, ② 的商品,张秉贵也曾有过胆怯,学了这个忘了那个,接待顾客时也不熟练,不得不跑去问同事,为此张秉贵一度自卑苦恼。但是张秉贵没有被困难打败,反而迎难而上,不断挑战自己。为了算账快,张秉贵学习了饭馆服务员的口算方法, ③ ,即使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糖果,他也能做到一口报价。为了提高包装速度,他在空闲时间利用碎砖头和瓦片当块点心,用锯末当零点心,用旧报纸当包装纸练习包装,最终将称包捆扎一套糖果的时间由过去的三四十秒提高到12秒,最快达到10.05秒。天道酬勤,凭着过硬的基本功,张秉贵练就了“称糖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功夫。所谓“一抓准”,就是指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一口清”则是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有删改)
4.下列句子中引号的用法与文中“机器”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B.凤娇好像是大家有意分配给那个“北京话”的,每次都是她提着篮子去找他。
C.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D.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5.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一)语言运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1分)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喜欢向AI提问,并进一步开展深度学习。以下是小刚同学向AI提出问题后,AI给出的答案。
在这个世界上,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它如同大地的脉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 ① ,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是我们梦想的摇篮。
清晨,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他们的身影在晨光中拉长,与这片土地紧紧相连,仿佛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金黄的麦浪,每一份努力都汇聚成了丰收的喜悦。走进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工人们忙碌的脚步声。他们身穿工装,头戴安全帽,在流水线上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件件产品从原材料变成精美的成品。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劳动者的身影同样不可或缺。无论是烈日炎炎下的清扫,还是夜幕低垂下的巡逻,抑或是风雨无阻的送递,劳动者都用辛勤劳动来创造更加美好的物质生活。
劳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创造了物质财富, ② 。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是汗水与希望的交融,它让土地生机勃勃,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工厂里,劳动让冰冷的机器焕发出生命的光芒,也让工人们感受到了自己作为社会建设者的骄傲与自豪。有一些劳动 ③ ,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往往忽视了劳动的真正意义。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付出。社会中的每一份劳动都是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正是因为无数劳动者的共同努力,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文明才得以不断传承。
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
9.根据AI的答案,你认为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解决?(4分)
(二)阅读鉴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19分)
材料一:
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实践。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
只有崇尚劳动,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社会,人们才渴望劳动。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要崇尚劳动之风、推崇劳动之美。劳动不分贵贱,劳动者都值得被尊重。无论从事体力还是脑力劳动、简单还是复杂劳动、生产性还是服务性劳动,只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通过思想宣传、教育引导、实践养成等,让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营造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文化氛围,才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只有热爱劳动,懂得劳动创造美好、劳动创造幸福,人们才喜欢劳动、愿意劳动。正是基于对劳动的热爱,劳动者才能实现由“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的转变。如今,热爱劳动的种子已在全体中国人民心中播撒。《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劳动教育教什么、怎么教、如何评等提出了具体要求,让青少年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坚守热爱劳动的思想观念。培养热爱劳动的社会风尚,需要加强对劳动者的帮扶和支持,让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人获得更多的回报,从而提升劳动者幸福感。如果对劳动不能形成由内而外的热爱,劳动就会异化为外在的束缚和枷锁,人在劳动中就感觉不到幸福。唯有保持劳动的热情和奋斗的激情,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时代辉煌、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只有辛勤劳动,懂得人间万事出艰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们才愿意努力刻苦、付出牺牲。“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无论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体力劳动要付出辛劳和汗水,脑力劳动也要付出心血和智慧。只有勤于奋斗、乐于奉献,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锤炼本领、淬炼能力,才能开创辉煌事业,彰显精彩人生。
只有诚实劳动,懂得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兢兢业业是合格劳动者的本色、底色和根本准则,人们才能“实干”。劳动的光荣源自诚实的付出。我们要从劳动中汲取道德营养,锻造劳动品德。既大力宣传诚实劳动先进事迹和杰出人物,增强舆论正面引导,又对不劳而获、偷奸耍滑、投机取巧的不诚实劳动进行惩处,形成对不诚实劳动的威慑,净化诚实劳动的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厚植诚实劳动的土壤,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劳动的良好风尚。
(摘编自邓泽球、陈美丽《弘扬劳动精神的意蕴》)
材料二: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大力开展劳动教育,一方面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创造幸福的理性认知和实践自觉。另一方面,要创造机会和条件、创新内容和形式,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观念。
①________。劳动习惯的养成、劳动技能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积累的过程。在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劳动教育的内容、任务要依照规律各有侧重。特别是要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类型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劳动教育。要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把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全面彰显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坚持改革创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之中,贯穿教学设计和教法改革之中,以更加切实的举措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地位。
体现时代特征,创新内容形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改变人类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实践形态,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使知识和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这样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必须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紧密结合新产业、新技术,不断更新和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要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让学生充分利用新的知识、技能、工具、设备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②________。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要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倡导崇尚劳动的优良家风,让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习惯。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要开好劳动教育课程,结合学段特点和所在地区实际切实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内在需要和动力,提高教育效果。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利用各类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摘编自杨晓慧《大力加强劳动教育》)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劳动能创造价值,任何时代都要崇尚劳动,新时代要采取多种措施,促使崇尚劳动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B.要在社会上形成诚实劳动的良好风气,可从宣传先进人物事迹和惩处不良行为两方面入手。
C.要发挥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就需要把握“五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质。
D.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劳动教育必须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劳动能力。
1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无论干什么,都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劳动没有高下之分。
B.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要付出艰苦努力,这使得人们勤于奋斗、乐于奉献。
C.开展劳动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类型的差异设计教学内容,不能千篇一律。
D.劳动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家庭才是主体力量,应从小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12.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
B.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习近平
C.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日知录》
D.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家训》
13.综合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分论点,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14.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记述了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下列文字是对他的介绍,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张秉贵身上体现了劳动精神的哪些意蕴。(6分)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每天,老张从早晨穿上工作服进入柜台,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每分钟都是全力以赴。你看,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意见,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打捆,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
7/7文本对应练(六)
1.解析:①文中说到张秉贵22年来,“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意思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对顾客发过火,红过脸,体现出张秉贵对顾客都和蔼可亲,毫无例外。②“一点儿”表示很少,这里是张秉贵对自己所作贡献的评价,表明自己所作的贡献微不足道,表现出他的谦虚态度。
答案:两个“一次”强调了在任何情况下,张秉贵对顾客都和蔼可亲,毫无例外。张秉贵用“一点儿”表示自己所作的贡献微不足道,表现出他的谦虚态度。
2.解析:解答此题,一去重复。这个句子的重复性词语是“遇到”,可以去掉后面的两个,保留第一个即可。二调句式。取消原句排比的结构,使句子长短不一。如把“遇到患气管炎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改为“他还将冰糖推荐给患气管炎的顾客”,把“遇到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就介绍买柠檬糖和橘子糖”改为“而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最后检查语意是否连贯、内容是否遗漏。
答案:遇到患肝炎的顾客,老张就介绍买糖分多、对治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他还将冰糖推荐给患气管炎的顾客;而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橘子糖。
3.不好。①原句具体交代了顾客买不买糖、买多买少、是否熟人、年龄大小等不同情况,给人的印象更清晰;改句过于笼统,给人的印象是模糊的。②原句重复出现四次“一个样”,强调了张秉贵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改句只有一个“一视同仁”,弱化了表达效果。③原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改句只有一句话,显得单调呆板。
4.D [文中“机器”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项,引号表示直接引用;B项,引号表示特定称谓;C项,引号表示强调;D项,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5.解析:第①处是说在工作之初,张秉贵看到客人也曾胆怯,说明他看到的是很多客人,可填“络绎不绝”“来来往往”或“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来来往往:形容来来去去的人很多,很繁华,或者多次来和去交往。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第②处是形容商品很多,可填“琳琅满目”。琳琅满目: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第③处是说张秉贵不断地挑战自己,所以为了算账快,学习了饭馆服务员的口算方法,并且多次训练,可填“熟能生巧”。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
答案:①络绎不绝/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②琳琅满目 ③熟能生巧
6.解析:①“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喻体为“一团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张秉贵的服务热情。②“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中,“在商店里”“回到家里”“走上工作岗位”三个句子结构一致,所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上顺畅自然,多角度多侧面展示相关内容,以点带面,强调了热情服务给顾客带来的感受,让他们在任何地点都感到温暖舒服。
答案:①比喻修辞,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比喻成一团火,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张秉贵的服务热情。②排比修辞,“在商店里”“回到家里”“走上工作岗位”三个句子结构一致,强调了热情服务给顾客带来的感受。
7.解析:一是中途易辙,“洒在农田上”的主语应为“阳光”,而前句主语是“薄雾”,可把“当薄雾被第一缕阳光穿透”改为“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二是成分残缺,在句末添加“劳作”。
答案: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农田上时,农民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勤劳作。
8.解析:第①处,根据“劳动是最古老而又永恒的旋律”可知,补写处连接的主语为“劳动”,再根据前文“无论晨曦初露还是夕阳西下”可知,此处强调劳动无处不在,故可填“劳动的身影总是无处不在”。第②处,根据“不仅仅在于”可知,补写处连接词应为“更在于”,表示递进关系;再根据后文“在田野上,劳动是土地与生命的对话……也让农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可知,此处强调劳动对人精神的影响,故可填“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第③处,根据后文“实际上也能在平凡中书写伟大”可知,此处强调劳动的平凡,故可填“看似平平无奇”。
答案:①劳动的身影总是无处不在 ②更在于它塑造了人的精神世界 ③看似平平无奇
9.(1)小刚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劳动的价值是什么?
(2)(示例一)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为AI的答案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能够完整地阐释“劳动的价值”。
(示例二)这一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概念不够清晰,分析劳动价值的角度不够多维,论据不够充分,等等。
10.C [C项,“就需要把握‘五育’之间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错误,由材料二原文“深刻把握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关系和互动规律,全面彰显劳动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切实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可知,原文强调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选项“互动规律”曲解文意。]
11.C [A项,由材料一原文“只要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就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可知,原文表述是“只要……就……”,选项“无论干什么,都应受到……”缺失条件,且选项因果关系不当。B项,由材料一原文“只有勤于奋斗、乐于奉献,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断锤炼本领、淬炼能力,才能开创辉煌事业,彰显精彩人生”可知,人们认识到成功要付出努力,因此愿意勤于奋斗、乐于奉献。选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要付出艰苦努力,这使得……”曲解文意。D项,由材料二原文“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要开好劳动教育课程”可知,“家庭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是实施劳动教育的主体力量”。选项“家庭才是主体力量”于文无据。]
12.D [A项,“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可以支撑材料一“只有崇尚劳动,懂得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社会,人们才渴望劳动”的观点。B项,“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可以支撑材料一“只有热爱劳动……劳动者才能实现由‘要我劳动’到‘我要劳动’的转变”的观点。C项,“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可以支撑材料一“只有诚实劳动……人们才能‘实干’”的观点。D项,“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意思是对于衣服的半根丝或半条线,我们也要常念着这些物资的产生是很艰难的,这句话中虽然提到了劳动的艰难,但是重点在于提醒人们珍惜劳动果实,注意节约,不要浪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的观点。]
13.①遵循教育规律,纳入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劳动教育地位)。②多方联合,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14.①他热爱劳动。张秉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努力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②他辛勤劳动。他每天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对待顾客热情周到。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