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专题2 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
第一单元 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
基础课时7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学习 任务 1.学会根据物质性质设计物质检验的实验方案,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2.了解探究物质性质和变化的实验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 自主预习储备
一、物质的检验
2.碳酸盐的检验
盐 检验方法 反应原理 说明
碳酸盐 与盐酸反应,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______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2HCl===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Na2CO3+BaCl2=== ____________________ 会对的检验产生干扰,可用BaCl2溶液区别和
浑浊
CaCO3↓+H2O
3.蛋白质的检验
(1)检验方法(之一):灼烧。
(2)实验现象:蛋白质在火焰上燃烧时有__________的气味。灼烧法可区别蛋白质纤维(如羊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植物纤维(如棉、麻制品,成分是纤维素)。
烧焦羽毛
的检验
(1)实例探究:取一支试管,加入2 mL NH4Cl溶液,再加入2 m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_________________试管,将____________________ (或pH试纸)靠近试管口:
①观察到的试纸颜色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NaOH(合理即可)
加热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
变蓝
(2)方法总结:取少量待测液,加入__________________溶液,并______,若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体,则原溶液中含有。
5.氯离子的检验
取少量待测样放入试管中,滴加适量用________酸化的_______溶液,若产生__________,则说明溶液中含有Cl-。
NaOH(合理即可)
加热
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变蓝
稀硝酸
AgNO3
白色沉淀
的检验
(1)实例探究: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K2SO4溶液,再滴加几滴________和_______溶液,生成______沉淀,该沉淀不溶于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法总结:检验方法:取少量待测液,先加入____________,无现象后再滴加_______溶液,若产生______沉淀,则原溶液中含有。先加入______的目的是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的干扰。
稀盐酸
BaCl2
白色
稀盐酸
K2SO4+BaCl2===BaSO4↓+2KCl
过量稀盐酸
BaCl2
白色
盐酸
Ag+、S、C(合理即可)
7.焰色反应
(1)定义:
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在火焰上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的颜色,在化学上称为焰色反应。
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
(2)操作
(3)几种金属的焰色:
①钠元素的焰色反应呈____色。
②钾元素的焰色反应呈____色(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观察)。
(4)应用:
①检验________________的存在,如鉴别NaCl和KCl溶液。
②利用焰色反应制节日烟火。
微点拨:焰色反应是物理变化;钾元素的焰色反应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
黄
紫
金属或金属离子
8.现代分析方法
(1)用____________确定物质中是否含有C、H、O、N、S、Cl、Br等元素。
(2)用____________确定物质中是否存在某些有机原子团。
(3)用原子吸收光谱仪确定物质中含有哪些__________。
元素分析仪
红外光谱仪
金属元素
判一判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检验自来水中的氯离子时,可先用稀盐酸酸化,再加AgNO3溶液。 ( )
(2)加入硝酸酸化的Ba(NO3)2溶液检验某未知溶液中是否含有。 ( )
(3)如透过蓝色的钴玻璃能够观察到紫色火焰,则肯定有钾元素,可能有钠元素。 ( )
×
×
√
二、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1.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将二氧化碳通入水中,向其中滴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成____色 有____性
物质生成
加热该红色液体 有______从溶液中逸出,溶液重新变成____色 生成的____性物质不稳定
红
酸
气泡
紫
酸
2.实验探究铝的性质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 观察比较铝片在打磨前后的光泽 铝片在打磨前没有金属光泽,打磨后有银白色金属光泽 铝有金属光泽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2 用坩埚钳夹持一片未打磨的薄铝片,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当铝片表面呈灰白色时,轻轻晃动铝片 铝箔先______,失去光泽,熔化的铝不滴落 铝表面生成的氧化膜(Al2O3)的熔点______铝的熔点,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熔化
高于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3 取两支试管,分别放入一小片打磨过的铝片,再分别加入3 mL 6 mol·L-1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两支试管中铝片均溶解,并有无色气泡产生 铝与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均能发生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l+2NaOH+2H2O=== 2NaAlO2+3H2↑
2Al+6HCl===2AlCl3 +3H2↑
3.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差异的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CuSO4溶液中浸入铁丝 铁表面有红色物质(Cu)析出 金属活动性:
Fe>Cu>Ag
向AgNO3溶液中浸入铜丝 铜表面析出光亮的银
向FeSO4溶液中浸入铜丝,向CuSO4溶液中插入银片 无明显现象
4.实验探究催化剂、温度、浓度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未加入MnO2时,带火星的木条没有明显现象,加入MnO2后,锥形瓶内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并且带余烬的木条复燃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在热水浴中,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______
6%的H2O2溶液分解产生气泡更明显
加快
实验设计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双氧水分解反应的速率与催化剂、温度、浓度等因素有关,加入少量MnO2作催化剂,可以明显______分解反应速率,升高温度或增大反应物浓度,分解反应速率均______
加快
加快
想一想 (1)相同质量的铝分别和足量稀盐酸、稀NaOH溶液反应,哪种溶液产生的气体多?
(2)H2O2分解的实验中采用75 ℃热水浴加热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提示] (1)一样多。由化学方程式:
2Al+6HCl===2AlCl3+3H2↑;
2Al+2NaOH+6H2O===2Na[Al(OH)4]+3H2↑
可知等质量的铝分别和足量稀盐酸、稀NaOH溶液反应产生等量的氢气。
(2)受热均匀,便于控制温度。
关键能力 情境探究达成
[情境素材]
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大约50%~60%的交通事故与酒后驾驶有关,所以酒驾会有相应的处罚,交警用经硫酸酸化处理的三氧化铬(CrO3)硅胶检测司机呼出的气体,根据硅胶颜色的变化(硅胶中的+6价铬能被酒精蒸气还原为+3价,颜色发生变化),可以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
物质的检验要求及步骤
[合作探究]
1.从材料可知,交警是如何检测出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化学实验中一般从哪些角度进行物质的检验?
[提示] 通过三氧化铬硅胶颜色的变化来检测司机是否酒后驾车。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可把检验物质的方法归为三种类型:①生成沉淀;②生成气体;③显现特殊颜色。
2.检验时,先加BaCl2溶液后加稀盐酸,能否说明一定有的存在?怎样检验才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含有?
[提示] 不能,若溶液中存在Ag+,加入BaCl2时会产生AgCl白色沉淀,再加稀盐酸,沉淀也不会消失。先向适量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没有明显现象(证明没有Ag+、、、等),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才能证明溶液中含有。
3.某钠盐加入盐酸,生成无色无味的二氧化碳气体,能说明此钠盐一定是碳酸钠吗?为什么?
[提示] 不能,因为该钠盐也有可能是碳酸氢钠。
[归纳总结]
1.物质检验的依据与方法
通常把物质检验的方法分成两类: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方法指利用颜色、气味、溶解性等物理性质加以区分;化学方法包括点燃、加热、加试剂等方法。不管是物理方法还是化学方法,待检物一般具有明显的特征或通过反应表现出特殊的现象。
(1)待检物的物理性质特征:例如,硫化氢有臭鸡蛋气味,硫单质是不溶于水的黄色晶体,碘为紫黑色固体等。
(2)根据实验现象检验物质的化学方法可分成三种:①生成气体,如、的检验;②生成沉淀,如Cl-、的检验;③显示特殊颜色,如Fe3+、Cu2+的检验。
2.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
例如,检验粗盐中是否含有硫酸钠杂质时,可取少量粗盐于小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溶解后加入几滴盐酸→再加几滴氯化钡溶液振荡→在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说明粗盐中含有硫酸根离子。
3.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待检验离子 检验方法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沉淀溶于稀盐酸或稀硝酸,生成无色无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证明有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然后加入几滴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
待检验离子 检验方法
Cl-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稀硝酸,无明显现象,然后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有Cl-
[能力达成]
1.用一种试剂就能把Na2SO4、Na2SO3、Na2CO3、Na2S、BaCl2溶液区别开来,这种试剂为( )
A.CaCl2溶液 B.AgNO3溶液
C.H2SO4溶液 D.稀盐酸
√
C [分析选项中的四种试剂分别与五种溶液反应的现象,只有H2SO4溶液能产生五种不同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溶液 Na2SO4 Na2SO3 Na2CO3 Na2S BaCl2
现象 无明显现象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有臭鸡蛋气味气体产生 有白色沉淀产生
。]
2.对一份稀溶液做初步分析后发现,溶液无色、澄清,其中可能含有、Na+、、H+、、、Cl-等离子中的若干种。然后又做了如下分析,以确定这些离子是否大量存在。①用pH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性,结果pH试纸显红色。②取2 mL溶液用BaCl2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结果生成了白色沉淀。③对②中所得的混合物充分静置后,取其澄清的液体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结果又生成了白色沉淀。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一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实验操作中,有错误的操作是(填写序号)____________。改正该错误的方法是(要做较详细的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目前为止,仍不能肯定溶液中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H+、
、
③
另取原溶液2 mL,用AgNO3
溶液和稀硝酸进行检验
Na+、
[解析] pH试纸显红色,说明溶液显酸性,H+大量存在。溶液中有H+就不能有和。用BaCl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时生成了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有。由于BaCl2溶液中含有Cl-,所以第③步操作不能确定溶液中是否含有Cl-,该操作是错误的。应另取原溶液做Cl-的检验,以确定溶液中是否存在Cl-。
学习效果 随堂评估自测
√
1.可以确定溶液中存在的实验事实是( )
A.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B.加入盐酸,有无色无味气体产生
C.加入氯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白色沉淀溶解,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D.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稀盐酸,白色沉淀溶解,产生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C [的检验要考虑到干扰离子:、等,如也会产生B、D项中的现象。]
√
2.做焰色反应实验用的铂丝,每实验一种样品后都必须( )
A.用水洗涤2~3次后再使用
B.用盐酸洗涤后,经蒸馏水冲洗,方可使用
C.用滤纸擦干后才可使用
D.用稀盐酸洗涤后,再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到没有颜色,才可使用
D [要保证铂丝纯净,需要用稀盐酸清洗,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
3.文学中有“点石成金”,趣味实验中有“点L成M”:取少量白色粉末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得蓝色溶液,将金属棒L插入该溶液,一段时间后,在金属棒L表面析出紫红色固体M,溶液颜色变浅。则“点L成M”可能是( )
A.“点铝成铜” B.“点银成钠”
C.“点锌成钙” D.“点铁成银”
A [由题意知,固体M是铜,金属L能置换出铜,可能是铝。]
4.对一份稀溶液做初步分析发现,溶液无色、澄清,其中可能含有、Na+、、Cl-、Ca2+等离子中的若干种。然后又做了如下实验,以确认这些离子是否大量存在。
①取少量该溶液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入足量盐酸后,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体生成。
②在实验①的溶液中再加入硝酸银溶液,结果又生成了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
③用铂丝蘸取少量该溶液置于无色酒精灯火焰中灼烧,火焰呈黄色。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实验可以确定溶液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____,一定没有________。
(2)从以上操作中,不能判断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为了检验该离子是否存在,请你写出进一步检验的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你认为呢?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Na+、、
Ca2+
Cl-
另取少量原溶液,先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存在Cl-
可以
溶液显电中性,有阴离子存在必有
阳离子存在
[解析] ①说明溶液一定含有、,因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盐酸,而和钡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溶于盐酸并放出气体;和Ca2+不能大量共存,故一定没有Ca2+;②不能证明溶液含有氯离子,因前面加入的氯化钡溶液中含有氯离子;③说明含有Na+;据此解答。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一定没有Ca2+,氯离子不能确定,需进一步检验氯离子的存在。(1)题述实验可以确定溶液中一定含有Na+、、,一定没有Ca2+;
(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氯离子不能确定是否存在,需进一步取原溶液检验氯离子的存在,检验时需先排除硫酸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的干扰,则实验方案为另取少量原溶液,先加入足量的 溶液,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稀硝酸酸化的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存在Cl-;(3)根据溶液呈电中性,有阴离子存在必有阳离子存在,又因为钙离子一定不存在,故一定存在钠离子,因此实验③可以省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
1.检验铵盐的方法是将待检物取出少量放入试管中,然后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加热,将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B.加水溶解,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C.加入碱溶液,加热,再滴入酚酞溶液
D.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检验
基础课时固基练(7) 物质的检验 物质性质和变化的探究
(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试卷共50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利用铵盐与强碱溶液共热反应生成氨气及氨气的性质检验,把NaOH溶液加入该物质中,加热后产生的气体若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就可以确定该物质中含铵盐,故D项正确。]
√
2.离子检验的常用方法有如下三种: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检验方法 沉淀法 显色法 气体法
判断的依据 反应中有沉淀 产生或溶解 反应中有 颜色变化 反应中有气体产生
下列离子检验的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
A.——气体法 B.——沉淀法
C.H+——显色法 D.Cl-——气体法
D [Cl-的检验方法是加稀硝酸和AgNO3溶液,属于沉淀法而不是气体法。]
√
3.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A项有可能是碳酸氢根离子,B项有可能形成氯化银,D项有可能形成碳酸钙。]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
4.在未知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有无色无味的气体生成,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判断未知液中含有的离子为( )
A.Cl-、 B.Cl-、
C.Cl-、 D.Cl-、OH-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应是CO2,又因为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故原溶液中除含有外,还有Cl-。]
√
5.下列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主要杂质为Ca2+、Mg2+、的试剂加入顺序的方案中不正确的是( )
A.BaCl2→NaOH→Na2CO3→HCl
B.NaOH→BaCl2→Na2CO3→HCl
C.Na2CO3→NaOH→BaCl2→HCl
D.BaCl2→Na2CO3→NaOH→HCl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加入过量BaCl2溶液能够除去,加入过量NaOH溶液能够除去Mg2+,为了能够同时除去Ca2+和过量的Ba2+,Na2CO3溶液必须在BaCl2溶液的后面加入,为了能够同时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过滤除去沉淀后再向滤液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最后再加热除去过量的HCl,C项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
6.在四支编号的试管里分别装有K2CO3、KNO3、K2SO4、溶液,现需要最少种类的试剂将它们一一区别开来,则( )
A.不用任何试剂 B.用一种试剂
C.用两种试剂 D.用三种试剂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先用稀硫酸鉴别出K2CO3溶液(有气体生成)和溶液(有沉淀生成),再用已鉴别出来的溶液为试剂鉴别K2SO4溶液和KNO3溶液(有沉淀生成的是K2SO4溶液),B项正确。]
√
7.除去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选用的试剂是( )
A.硫酸 B.水
C.盐酸 D.氢氧化钠溶液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Mg不与NaOH溶液反应,Al与NaOH溶液反应。]
√
8.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的原因是( )
A.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B.铝不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C.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D.铝的密度比铁的密度小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C [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到保护作用,因此在空气中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
√
9.某同学想用实验证明硫酸铜溶液显蓝色与无关,进行下列实验无意义的是( )
A.观察硫酸钠溶液没有颜色
B.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氯化钡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未消失
C.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后静置,溶液蓝色消失
D.加水稀释硫酸铜溶液,溶液蓝色变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D [A作对比实验,B生成硫酸钡沉淀,蓝色没消失可以证明观点,C形成氢氧化铜沉淀可以证明观点、D不可以证明观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0.(6分)将一个铝制易拉罐中充满CO2,然后往罐中注入足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封住罐口,一会儿就可以听到罐内“咔咔”地响,发现易拉罐变瘪,再过一会儿易拉罐又鼓起来。
(1)易拉罐变瘪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NaOH溶液吸收CO2,罐内压强减小,
外界气压将易拉罐压瘪
CO2+2NaOH===Na2CO3+H2O
(2)易拉罐又鼓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解析] 先变瘪,是因为CO2被NaOH溶液吸收;一会儿又鼓起来,是因为铝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了H2。
铝表面氧化膜溶解后,Al与NaOH
溶液反应产生H2
11.(6分)现有A、B、C、D四种化合物,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其焰色反应现象时发现火焰均为紫色,A、B、C和盐酸反应后,均可得到D;将固体C加热可制得A;若在A的溶液中通入一种无色无味气体,又可制得C;B与C的溶液混合可制得A。
(1)推断A是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B是____________,C是__________,D是__________。(4分)
(2)写出B+C→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K2CO3
KOH
KHCO3
KCl
KHCO3+KOH===K2CO3+H2O
[解析] 根据焰色反应现象可知四种化合物均含有钾元素;A、B、C都和盐酸反应并生成D,推知它们可能是KOH、K2O、K2CO3、KHCO3等,D为KCl。由A、B、C之间的转化关系可推知,A为K2CO3,B为KOH,C为KHCO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2.某固体混合物中可能含有:K+、Na+、Cl-、、等离子,将该固体溶解所得到的溶液进行了如下实验: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混合物一定是K2CO3和NaCl
B.该混合物可能是Na2CO3和KCl
C.该混合物可能是Na2SO4和Na2CO3
D.该混合物一定是Na2CO3和NaCl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B [焰色反应显黄色,说明有Na+;向溶液中加入过量产生白色沉淀,白色沉淀在过量盐酸中完全溶解,说明有,无;在加入 后的溶液中加入AgNO3溶液和稀硝酸,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Cl-;K+是否存在无法确定,故B项正确。]
13.(8分)(素养题)“春泛盐,秋泛硝。”有些地区的盐碱地里春天会析出食盐,到了秋天,又会析出芒硝(主要成分是Na2SO4·
10H2O)。该地区某中学的同学们对“硝”的成分产生了争议,甲小组同学认为“硝”中只含有硫酸钠,乙小组同学认为“硝”中既含有硫酸钠,又含有氯化钠。为了验证猜想,他们采集了样品,加适量水完全溶解后,过滤,滤液备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探究。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1)甲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再滴加稀硝酸,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乙小组同学的实验如下:取少量滤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和稀硝酸,过滤,再向滤液中滴加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乙小组的观点正确,现象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有白色沉淀产生
Na2SO4+BaCl2===BaSO4↓+2NaCl
AgNO3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3)你认为甲、乙两小组的实验设计哪个合理,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2
13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检验可溶性硫酸盐和可溶性氯化物的方法,为了证明“硝”的成分,对两种物质均要作出验证。
乙小组合理,甲小组在实验中没有证明不含氯化钠(或乙小组在实验过程中既证明了样品中是否含有硫酸钠,又证明了样品中是否含有氯化钠)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