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11) 人体的免疫系统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本套共14小题,共40分。第1~9、14小题,每小题2分;第10~12小题,每小题3分;第13小题11分。)
题组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1.下列关于免疫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B.T细胞和B细胞都普遍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
C.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
D.T细胞、B细胞分别在胸腺、骨髓中成熟
2.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于免疫器官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D.淋巴细胞只存在于淋巴和淋巴结中
3.肿瘤细胞一旦死亡就会释放钾离子到细胞外,通常细胞内钾离子浓度高于细胞外,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阻止它们的抗肿瘤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功能低下时,才会有肿瘤细胞的出现
B.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可导致免疫细胞数量减少
C.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低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
D.死亡的肿瘤细胞释放钾离子体现了细胞质膜的选择透过性
4.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产生的场所。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感染雏鸡后,可引发法氏囊严重萎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法氏囊是鸡的免疫器官
B.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引发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
C.将当日孵出的雏鸡摘除法氏囊后,会影响该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
D.雏鸡感染IBDV发病后,注射IBDV灭活疫苗能阻止其法氏囊萎缩
题组二 非特异性免疫
5.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被细菌感染,这是因为( )
A.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B.失去皮肤的屏障作用,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
C.失血多、白细胞减少,特异性免疫力降低
D.吞噬细胞减少,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
6.从免疫类型上看,下列现象不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 )
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
B.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
C.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
D.患过天花的人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力
7.下列关于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是能够遗传的
B.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
C.吞噬细胞只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D.非特异性免疫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8.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的第一道防线需要吞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参与
B.淋巴细胞不仅分布在淋巴中,也分布在血液中
C.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都分布在内环境中
D.免疫活性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9.下列有关免疫细胞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细胞只能分布在免疫器官中
B.体内的抗体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
C.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D.抗原、抗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10.(多选)巨噬细胞是极为重要的免疫细胞。下列有关巨噬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巨噬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巨噬细胞的细胞质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
C.巨噬细胞不具有抗原提呈功能
D.巨噬细胞与细菌的遗传物质均存在于细胞核中
11.(多选)如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A是淋巴细胞
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非特异性免疫
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
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
12.(多选)下列关于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均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人体克服感染时形成的脓液含有的白细胞均为死细胞
C.炎症反应时局部体温升高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属于化学屏障
13.(11分)近年来溶菌酶作为动物自身的物质,以其广谱高效的抗菌特性和促进动物生长的特点吸引众多研究者的视线。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目前国内溶菌酶主要是使用超滤方法从鸡蛋清中提取,由此可推知,溶菌酶的化学本质是一类_____________,在操作过程中全程要在低温条件下进行,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防止原料变性。
(2)溶菌酶是一种高效抗菌剂,可以抵抗外源微生物的入侵,它主要是在人体的______________免疫中发挥作用,它的抗菌机理是能有效催化细菌细胞壁的水解,使细菌细胞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而杀死细菌。
易错点 免疫器官的功能识记不清
14.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一定需要B细胞参与,绝大多数情况下还需要T细胞参与),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
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1 / 4课时分层作业(11)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4
A C C D B D A B B CD BD CD B
13.(除注明外,每空3分,共11分)(1)蛋白质(2分) 保持溶菌酶的活性 (2)非特异性 渗透吸水而涨破
1.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等,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属于吞噬细胞,A错误,C正确;血液和淋巴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B正确;B细胞和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D正确。
2.免疫器官包括胸腺、骨髓、淋巴结、扁桃体和脾等,脊髓不属于免疫器官,A错误;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B错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共同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C正确;淋巴细胞可以存在于血液中,D错误。
3.肿瘤细胞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无论免疫功能如何,它都可能会出现,A错误;细胞外钾离子浓度高可导致免疫细胞活性降低,并非数量减少,B错误;细胞外增加的钾离子可降低免疫细胞活性,因此细胞外钾离子浓度低是免疫细胞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C正确;死亡的肿瘤细胞细胞质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D错误。
4.免疫器官包括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等,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属于免疫器官,A正确;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传染性法氏囊病可能导致雏鸡出现免疫功能衰退,B正确;由于鸡尾部的法氏囊是B淋巴细胞的发生场所,摘除法氏囊后,雏鸡B淋巴细胞的产生会受到影响,C正确;注射IBDV灭活疫苗只能预防IBDV的感染,无法阻止已感染IBDV发病后的雏鸡的法氏囊萎缩,D错误。
5.皮肤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被细菌感染是因为失去了皮肤对病菌的阻挡作用,使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降低。B正确,A、C、D错误。
6.泪液中的溶菌酶可以杀死进入眼睛的病菌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不符合题意。皮肤能够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可以清扫异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B、C不符合题意。
7.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的,能代代遗传,对多种病原体起防御作用,A正确,D错误;特异性免疫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B错误;吞噬细胞既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
8.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A错误。淋巴细胞分布于淋巴、血液等处,B正确。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其中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并分布于唾液、泪液等中;抗体可分布于乳汁等外分泌液中,C错误。免疫活性物质中的抗体参与特异性免疫,而溶菌酶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9.免疫细胞也能分布在血液中,A错误;体内的抗体属于分泌蛋白,均在细胞外发挥作用,B正确;免疫细胞在免疫器官中生成,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错误;抗原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错误。
10.巨噬细胞属于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巨噬细胞属于抗原提呈细胞,其细胞质膜上具有识别与结合病原体的受体,可以吞噬入侵的病原体,B正确,C错误;细菌是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拟核中,D错误。
11.细胞A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并对病原体进行吞噬和处理,因此可知细胞A是吞噬细胞,A错误。图中的免疫过程为非特异性免疫,能防御多种病原体,B、D正确,C错误。
12.血浆蛋白对抗病原体产生反应的过程有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A错误。人体克服感染时形成的脓液中含有的白细胞,大多数是死亡的白细胞,B错误。炎症反应时局部体温升高可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C正确。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属于化学屏障,D正确。
13.(1)根据题意分析,溶菌酶主要是从鸡蛋清中提取的,说明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提取的全过程需要在低温下进行,以保持溶菌酶的活性并防止原料变性。(2)溶菌酶是一种免疫活性物质,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溶菌酶能够催化细菌细胞壁的水解,使得细菌失去了细胞壁的保护,在低渗溶液中因渗透吸水而涨破,从而使细菌死亡。
14.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发育而来的,包括B细胞和T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形成和发育成熟,而T细胞在骨髓中形成后迁移至胸腺中发育成熟。B细胞主要用于体液免疫,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说明胸腺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说明骨髓被破坏;输入造血干细胞后丙组仍然丧失特异性免疫功能,说明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