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3)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本套共9小题,共40分。第1~5、7、9小题,每小题2分;第6小题12分;第8小题14分。)
题组一 反射与反射弧
1.下列关于反射及反射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射弧结构完整是反射活动发生的基础
B.反射弧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
C.直接刺激传入神经不能引起反射活动
D.同一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以在同一部位
2.逃生演练中,某同学作出逃生反应的部分机制如下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警报声―→感受器X神经中枢肌肉收缩―→逃生
A.警报声感受器X位于人体肌肉内
B.若传出神经受损,则听不到警报声
C.逃生反应有多个神经中枢参与
D.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肌肉收缩
题组二 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3.下列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
A.谈虎色变 B.望梅止渴
C.缩手反射 D.鹦鹉学舌
4.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比较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前者( )
①生来就有 ②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训练形成 ③会发生消退 ④固定不变化 ⑤脊髓参与调节 ⑥大脑皮层参与调节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5.一个人的手掌在触碰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握紧电线,被解救后当他再次看到裸露的电线时,会立即反射性地把手缩回,对这两种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反射中枢都在脊髓
B.两种反射中枢都在大脑
C.前者反射中枢在脊髓,后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和脊髓
D.前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后者反射中枢在大脑和脊髓
6.(12分)某同学设计并实施了以下探究实验:买来5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每日三次先吹哨再定点喂食,观察小狗的取食活动。一个月后,该同学发现,小狗只要听到哨声,即使不喂食,也会到达指定地点等候。
(1)上述实验中,小狗听到哨声后到指定地点取食,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一反射活动属于__________,它是建立在__________的基础之上的。
(2)如果该同学进一步实验,只给小狗哨声的刺激,而不喂食,长此以往,预期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现象使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__________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
7.某饲养员长期给海狮喂食,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一过程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共同参与
B.食物引起味觉属于反射
C.食物引起味觉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类型的反射
D.这一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
8.(14分)为探究酒精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进行了以下系列实验。
实验材料: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间脑蟾蜍,小滤纸片,任氏液,0.1%、0.2%和 1%酒精,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A),酚妥拉明(phentolamine,PT),1%硫酸溶液等。
(说明:间脑蟾蜍是指切除了大脑和部分间脑、相关机能正常的蟾蜍;任氏液为一种比较接近两栖动物内环境的液体;3 种酒精浓度分别对应人轻度、中度和重度酒精中毒时血液中的浓度;酒精、NA和 PT均用任氏液配制;NA是一种神经递质;PT是NA受体的抑制剂。实验条件适宜。)
实验过程与结果或结论
过程 结果或结论
实验1 ①取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分别检测动作电位大小、动作电位传导速率和肌肉收缩张力;②以1%酒精连续滴加标本5 min后,再分别检测上述指标 结果: 结论:__________
实验2 ①用1 %硫酸溶液刺激间脑蟾蜍一侧后肢的中趾趾端,测定屈反射时长,然后用任氏液清洗后肢和间脑断面;②分别用含有50 μL的任氏液、不同浓度酒精的小滤纸片处理间脑断面,每次处理后重复① 结果的记录表格: 结论:酒精会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其数值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变大
为了进一步研究酒精延长屈反射时长的机理,选取实验2中某一浓度的酒精用于实验3
实验3 ①取5组间脑蟾蜍,用任氏液、NA、PT和酒精等处理;②用1%硫酸溶液刺激间脑蟾蜍一侧后肢的中趾趾端,测定屈反射时长 结论:NA与其受体结合,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用于记录实验2 结果的表格。
(3)依据实验2、3 的结论,实验3 的分组应为:
A组:任氏液;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酒后驾车属于危险的驾驶行为,由本实验结果推测其可能的生物学机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点 混淆反射、反应与感觉
9.下列关于反射和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寒冷环境中,机体产生冷觉的过程属于非条件反射
B.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可以引起膝跳反射
C.刺激某一完整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D.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出现反应,这种反应属于反射
4 / 4课时分层作业(3)
1 2 3 4 5 7 9
B C C C C A C
6.(每空2分,共12分)(1)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2)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消退 条件反射既可建立也可消退 (3)学习 大脑皮层
8.(每空2分,共14分)(1)离体条件下,施加1%酒精,对神经肌肉接点、肌肉收缩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2)
不同浓度酒精对间脑蟾蜍屈反射时长的影响
处理 溶液 空白 对照 任氏液 0.1% 酒精 0.2% 酒精 1% 酒精
屈反射 时长
(3)NA PT NA+PT 酒精+PT
(4)酒精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酒后驾车会导致司机反应迟钝
1.反射活动发生需要两个条件,即完整的反射弧和适宜的刺激,A正确;反射弧不全是由神经细胞组成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与其所支配的肌肉、腺体或其他结构组成的,B错误;反射的完成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直接刺激传入神经不能引起反射活动,C正确;同一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可以位于机体的同一部位,如缩手反射的反射弧,D正确。
2.警报声感受器X在人的耳中;听到警报声产生听觉,传出神经受损不影响听觉产生;图示逃生反应需脑和脊髓中多种神经中枢参与;传出神经受损,肌肉不能收缩。C正确。
3.谈虎色变、望梅止渴、鹦鹉学舌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A、B、D不符合题意;缩手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C符合题意。
4.条件反射是出生后在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和训练形成的,而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①错误、②正确;条件反射会发生消退,③正确;条件反射是可以变化的,④错误;非条件反射由脊髓等参与调节,而条件反射由大脑皮层参与调节,⑤错误、⑥正确。
5.手触电线引发的反射为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在脊髓;再次看到电线引发的反射属于条件反射,该反射的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6.(1)小狗听到哨声后到指定地点取食,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这一反射活动属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的。(2)条件反射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铃声)与非条件刺激(食物)在时间上的结合。条件反射建立后,如果只反复给予条件刺激而不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经过一段时间,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3)条件反射的消退使动物获得了两个刺激间新的联系,是一个新的学习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7.海狮听到该饲养员的脚步声就分泌唾液属于条件反射,该过程需要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共同参与,A正确,D错误;食物引起味觉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B错误;味觉在大脑皮层形成,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不属于反射,而脚步声引起唾液分泌属于条件反射,C错误。
8.(1)从实验1的结果直方图中可以看出,对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使用1%酒精连续滴加标本5 min处理后,动作电位大小、动作电位传导速率、肌肉收缩张力的相对值与处理前的相对值基本相同。说明在离体条件下,施加1%酒精,对神经肌肉接点、肌肉收缩功能没有显著影响。
(2)根据实验2的结论“酒精会显著延长屈反射时长,其数值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变大”,可以推导出实验2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酒精,因变量是间脑蟾蜍屈反射的时长。由于题干明确3种浓度的酒精均用任氏液配制,所以除设置空白对照组外,还应增加一组使用任氏液的实验,以排除任氏液的影响。表格设计如下:
不同浓度酒精对间脑蟾蜍屈反射时长的影响
处理 溶液 空白 对照 任氏液 0.1% 酒精 0.2% 酒精 1% 酒精
屈反射 时长
(3)因为酒精、NA和PT均用任氏液配制,所以实验应设置只使用任氏液作为对照组,屈反射时间短;同时还要设置使用NA(神经递质)、PT(NA受体抑制剂)和NA+PT的三个实验组,当实验结果为NA组屈反射时间长,PT组屈反射时间短,而NA、PT同时使用屈反射时间也较短时,可能是由于PT是NA受体的抑制剂,会导致PT与NA受体结合,使NA无法起到作用。这样才能得出“NA与其受体结合,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的结论。还要再设置酒精+PT的实验组,若实验结果与NA+PT组相同,这才能说明酒精具有类似NA的作用,进而才能得出“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的结论。(4)根据实验3的结论“酒精通过NA受体参与的途径,显著延长间脑蟾蜍的屈反射时长”,所以酒后驾车,酒精会导致司机反应迟钝,属于危险的驾驶行为。
9.寒冷环境中,大脑皮层产生冷觉的过程只涉及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不属于反射,A错误;直接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也可以引起膝跳动作,但该过程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故不属于反射,B错误;刺激同一完整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出神经,兴奋都能传到效应器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C正确;刺激传出神经也会引起效应器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属于反射,因为反射弧不完整,D错误。
[误区警示] 反射≠反应≠感觉
(1)反射的发生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一定条件的刺激,如用针刺脚趾引起的缩腿行为。
(2)反应是指生物体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不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如用针刺坐骨神经引起的与坐骨神经相连的肌肉的收缩。
(3)感觉是在大脑皮层形成的,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参与,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可不参与,可不产生反应。课时分层作业(4)
1 2 3 4 5 6 8 9 10
C C D C D C A B ACD
7.(每空1分,共9分)(1)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 ④ (2)突触间隙 电位 乙酰胆碱酯酶(或AChE) 胆碱 (3)慢
(4)重复训练(或不断重复) 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
11.(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12分)(1)神经递质 胞吐 (2)表达(或转录与翻译)
(3) Na 内流
(4)促进神经递质释放(3分) 减少 (5)新突触(2分)
1.脊髓从胸部折断,兴奋不能传至大脑皮层,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表现为大小便失禁,故无憋尿行为,A不符合题意;膝跳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胸部以下的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故能发生膝跳反射,但不能抑制膝跳反射,B不符合题意;脊髓在胸部折断,会导致下部的信息不能上传至大脑皮层,大脑皮层也不能通过脊髓控制下部的一些功能,但大脑皮层语言中枢未受损,故能读书看报,C符合题意;由于神经冲动不能传导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故针刺足部不会产生痛觉,D不符合题意。
2.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采血化验时手不收回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通过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完成的,A、B错误,C正确。缩手反射和采血化验时都会产生痛觉,D错误。
3.针刺指尖引起缩手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是低级的神经活动,指尖采血时,针刺指尖不能引起缩手反射,说明此活动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即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A不符合题意;运动员听到枪声时迅速起跑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和脊髓等中枢的参与,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B不符合题意;司机看见路人过斑马线时停车等候,属于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和脊髓等中枢的参与,故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C不符合题意;婴儿大脑发育不完善,膀胱充盈时,引起膀胱排尿,大脑皮层不能控制脊髓,故不能说明高级中枢能够控制低级中枢,D符合题意。
4.脊髓在胸部被折断,会导致身体下部的信息不能上传到大脑皮层,大脑也不能通过脊髓控制身体下部的一些功能,所以刺激下肢既没有感觉也不能运动,A不符合题意;语言中枢H区受损,会导致伤者听不懂他人讲话,但不会丧失听觉,B不符合题意;脊髓在胸部被折断,兴奋不能传至大脑皮层,失去高级中枢的控制,大小便会失禁,C符合题意;神经中枢在腰部脊髓的反射活动能发生,D不符合题意。
5.专心作答试题,参与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答题过程中环境相对安静,此时不需要说话,也不需要听懂别人讲话;在浏览试题过程中,需要视觉,并且需要理解题干中所给的信息,需要视觉性语言中枢参与;在作答时,要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需要书写性语言中枢参与。
6.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它包括与语言、文字相关的全部智力活动,涉及人类的听、说、读、写,A正确;“植物人”只是大脑皮层受损,脑干、脊髓的中枢仍然能发挥调控作用,B正确;大脑皮层S区发生障碍的患者不能讲话,H区发生障碍才是不能听懂别人谈话,C错误;排尿的低级中枢在脊髓,一般成年人可以“憋尿”,这说明高级中枢大脑皮层可以控制脊髓中的低级中枢,D正确。
7.(1)表中用于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指标是到达原平台水域时间,通过该指标可知④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最弱。(2)ACh是与学习记忆有关的神经递质,该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ACh发挥效应后,在乙酰胆碱酯酶的催化下水解为胆碱和乙酸,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越高,生成的胆碱和乙酸越多,胆碱与显色剂显色越明显,因此,本实验是通过检测单位时间内胆碱的生成量,进而计算该酶的活性。(3)表中结果表明:脑组织匀浆的铅含量越高,ACh活性越低,ACh水解速度越慢。(4)水迷宫实验过程中,使短时程记忆转化为长时程记忆的措施是重复训练,以此强化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长时程记忆的形成可能与突触形态及功能的改变以及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8.大脑支配肌肉运动的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⑦③,A错误;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是由低级中枢支配的,应是经过途径①②③完成反射,B正确;通过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⑦和③两个神经细胞上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⑦传向③,C正确;感觉的产生是兴奋由④⑤⑥上行至大脑皮层产生的,D正确。
9.听课时,学习和记忆与神经细胞的活动有关,兴奋在突触部位的传递是单向的,A正确;阅读是眼部感受器把产生的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给大脑皮层,B错误;抄笔记需要大脑皮层感知学习内容,并控制手部肌肉的活动,C正确;参与小组讨论时,需要大脑皮层的S区和H区参与,D正确。
10.5-羟色胺是神经细胞合成的神经递质,分泌的方式是胞吐,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提供的能量,A正确;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抑制突触前膜回收5-羟色胺,因此,这种抑制剂作用于突触前膜,应是与突触前膜回收5-羟色胺有关的载体结合,若是抑制ATP水解,阻止回收时的能量供应,则会影响神经细胞多种耗能的生命活动,B错误;情绪是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可能过多地被突触前膜回收等,导致突触间隙5-羟色胺含量比正常人的少,C正确;合成、分泌的5-羟色胺不足,容易导致突触间隙5-羟色胺含量低,使人产生消极情绪,D正确。
11.(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2)题图中a过程是指BDNF基因表达产生BDNF。(3)b物质与AMPA结合后兴奋传导至d处时,由于Na+内流,使d处出现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的变化,即d处出现动作电位,电荷分布图见答案。(4)据题图可知,BDNF具有促进神经递质释放和激活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的作用,从而促进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若向大鼠脑室内注射抗BDNF的抗体,将导致突触间隙内b物质的含量减少。(5)根据突触蛋白c在海马脑区的密度和分布可间接反映突触的数量和分布,说明第二级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