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2)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含答案)--高中苏教版生物学选必1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2)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含答案)--高中苏教版生物学选必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0:28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3
C D B C A D A C C AD BD D
12.(除注明外,每空3分,共14分)(1)突然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迅速降低 协助扩散(2分) (2)进入到细胞内的Ca2+会促进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
(3)膜两侧Na+浓度差增加,Na+内流数目增加 (4)方案二优于方案一。方案一:施加Ca2+通道阻断剂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够反映细胞内Ca2+浓度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而在Ca2+通道阻断剂存在的条件下,增大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无法改变细胞内的Ca2+浓度,不能反映细胞内Ca2+浓度较高时对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实验方案有缺陷;方案二:能反映细胞内Ca2+浓度较高和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量的影响,实验方案设计较全面,实验结果较准确
1.根据题干可知,②为髓鞘细胞,包裹着轴突的地方无机盐离子不能通过,因此不能产生兴奋,A错误;当Ⅰ处受到适宜刺激时,该部位膜两侧电位变为内正外负,B错误;郎飞结的电阻较小,在冲动传导时,局部电流可由一个郎飞结跳跃到邻近的下一个郎飞结,该传导称为跳跃传导,跳跃传导方式极大地加快了传导的速度,C正确;当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时会形成动作电位,原理是Na+内流,而静息电位的形成原理是K+外流,D错误。
2.由于乙区是动作电位,如果神经冲动是从图示轴突左侧传导而来,则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A正确;乙区是动作电位,说明其从静息电位变成了动作电位,因此该区发生了Na+内流,B正确;局部电流的方向是由正电荷到负电荷,乙区膜内是正电位,丁区膜内是负电位,所以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C正确;由于图中只有乙区是动作电位,因而在轴突上,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有可能是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D错误。
3.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A正确;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K+外流增加,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大,B错误;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所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C正确;动作电位峰值大小主要与细胞外的Na+浓度有关,所以减小模拟环境中Na+浓度,动作电位的峰值变小,D正确。
4.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甲(突触前膜)引起甲膜电位发生变化时,可导致结构①(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向突触前膜方向移动,并且释放②(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间隙内充满组织液,物质②(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扩散,离不开组织液的运输作用,B正确;结构④是突触后膜上的载体蛋白,结构③(受体)能与物质②(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从而引起乙细胞的兴奋或抑制,物质②不能进入突触后神经细胞,C错误;图中过程能够体现细胞质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等功能,D正确。
5.分析图甲可知,a为神经细胞的轴突,b为突触后膜,故A正确;若神经递质受体受损,将导致神经递质不能与受体结合,从而阻碍突触后膜上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化,B错误;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迅速分解或被运走,C错误;图乙显示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发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推测该类神经递质一定为兴奋性神经递质,D错误。
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形式传导,速度快;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速度较慢,因此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突触的数量,A错误。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决定了神经递质作用的位置,B错误。肌肉或腺体可以作为反射弧的效应器,因此神经递质可以作用于神经细胞、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C错误。神经递质能在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间传递信息,D正确。
7.神经细胞膜外Na+浓度高于细胞内,兴奋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内流,A错误;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B正确;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C正确;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D正确。
8.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其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细胞发生兴奋或抑制。即C正确。
9.图甲中,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膜电位不为0,图乙中B点对应的膜电位为0,A错误;图乙中A点或D点对应的膜电位即为静息电位,约为-60 mV,因此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约为-60 mV,B错误;动作电位峰值的大小主要与细胞外的Na+浓度有关,适当增加细胞外的Na+浓度会使神经纤维膜内外Na+浓度差增大,动作电位峰值增大,即C点对应的膜电位增大,C正确;神经纤维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再由动作电位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两次通过0电位,D错误。
10.神经递质主要是小分子物质,有的是大分子物质,A错误;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但是不会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细胞,D错误。
11.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位,不能使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错误;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质膜具有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正确;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质膜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C错误;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关受体结合导致Cl-通道开启,使Cl-内流,增大静息电位差,以抑制膜内变为正电位,D正确。
12.(1)Na+通道的开闭是十分迅速的,兴奋传来时迅速打开,传过后又会迅速关闭。兴奋过程中Na+内流不消耗能量,但需要通道蛋白,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2)据分析可知,过程②表示进入到细胞内的Ca2+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向外释放神经递质。(3)Na+内流的动力是膜两侧Na+的浓度差。细胞外液Na+浓度增大,浓度差变大,单位时间内内流的Na+增多,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4)实验目的是验证细胞内Ca2+浓度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为了充分证明该结论,需要细胞内高浓度Ca2+和低浓度Ca2+两组。施加Ca2+通道阻断剂可以使进入细胞内的Ca2+减少,增大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可以使进入细胞内的Ca2+增多。但如果先使用了Ca2+通道阻断剂,则增大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是没有作用的。
13.兴奋在突触部位传递时,由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突触处的信号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信号不能从中间神经细胞向其左侧传递,即a不会兴奋,A、B错误;b、c之间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c、d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C错误;兴奋由c传到d需要经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即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D正确。
易错提醒:图示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细胞,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而在神经细胞之间只能单向传递,因此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后,b、c、d和e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a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1 / 4课时分层作业(2) 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
(本套共13小题,共40分。第1~9、13小题,每小题2分;第10、11小题,每小题3分;第12小题14分。)
题组一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如图表示一段运动神经细胞轴突的纵切面,①为轴突,②为髓鞘细胞(髓鞘细胞是一种绝缘细胞,它包裹着轴突,轴突膜被它包裹的地方无机盐离子难以通过)。髓鞘细胞间的空隙称为郎飞结。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图中①和②都是受到适宜刺激可产生兴奋的细胞
B.当Ⅰ处受到适宜刺激时,该部位膜两侧电位变为内负外正
C.若相邻的两个Ⅰ间能形成局部电流,则郎飞结能加快①中神经冲动传导的速率
D.当Ⅰ处受到适宜刺激时,该部位K+从Ⅱ处流向Ⅰ处的同时从Ⅲ处流向②
2.如图所示,当神经冲动在轴突上传导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区与丙区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电位状态
B.乙区发生了Na+内流
C.乙区与丁区间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乙到丁
D.据图可判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从左到右
3.将枪乌贼的巨大轴突(神经纤维)置于体内组织液的模拟环境中,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静息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外流
B.若减小模拟环境中K+浓度,则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变小
C.若增大模拟环境中Na+浓度,则刺激引发动作电位的速度加快
D.若减小模拟环境中的Na+浓度,则动作电位峰值变小
题组二 兴奋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
4.图示为神经突触结构模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膜电位的变化可导致结构①的定向移动和②的释放
B.物质②在突触间隙的扩散,离不开组织液的运输作用
C.结构④的开启可使物质②进入细胞内而引起乙细胞的兴奋
D.图中过程能够体现细胞质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和信息交流等功能
5.下图为膝跳反射的效应器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甲        乙
A.图甲中a为神经细胞的轴突,b为突触后膜
B.图甲中神经递质受体受损可导致电信号向化学信号转化过程受阻
C.图乙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持续刺激b膜
D.图乙中显示相关神经递质可能为抑制性神经递质
6.下列有关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兴奋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时间取决于神经纤维的长度
B.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决定了神经递质释放的位置
C.神经递质只作用于神经细胞,使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
D.神经递质能在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间传递信息
题组三 神经递质的作用
7.在神经调节过程中,兴奋会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从神经元的胞体传导至突触前膜,会引起Na+外流
B.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
C.乙酰胆碱是一种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
D.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8.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其原因是(  )
A.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细胞之间是有间隙的
B.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细胞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C.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只能从突触前膜释放
D.神经纤维膜经过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过程
9.下图表示用电表测量到的神经纤维的某部位在受到刺激前后的膜内外电位差变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甲          乙
A.图甲装置测得的膜电位对应图乙中B点的膜电位
B.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差约为+30 mV
C.适当增加细胞外的Na+浓度,将导致C点对应的膜电位增大
D.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再次恢复到静息状态,电表指针四次通过0电位
10.(多选)图1和图2分别表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图1 兴奋性神经递质 图2 抑制性神经递质
作用示意图 作用示意图
A.神经递质都是大分子物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
B.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膜电位从“内负外正”转变成“内正外负”
C.抑制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膜上膜电位仍维持“内负外正”
D.神经递质可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细胞
11.(多选)研究表明甘氨酸能使处于静息状态的突触后膜上Cl-通道开放,如图为两个神经细胞之间局部结构的放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可使突触后膜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该过程能体现细胞质膜具有完成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C.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质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造成K+内流
D.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相应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上膜电位变化
12.(14分)离子的跨膜运输是神经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基础。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内外离子的移动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对Na+通透性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Na+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至④表示兴奋引发的突触传递过程。图中过程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研究细胞外Na+浓度对膜电位变化的影响,适度增大细胞外液中Na+浓度,当神经冲动再次传来时,膜电位变化幅度增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突触部位细胞内的Ca2+主要来自细胞外。某实验小组为证明细胞内Ca2+浓度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提出了可供实验的两套备选方案。
方案一:施加Ca2+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再在该实验体系中适度增大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方案二:适度增大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另取一组实验材料施加Ca2+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比较上述两个方案的优劣,并陈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错点 不能确定兴奋传递的方向
13.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细胞,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产生和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个神经细胞都会产生兴奋
B.神经冲动传导的方向是a→b→c→d
C.在b、c、d之间兴奋的传导都是双向的
D.兴奋由c传向d需要经过化学信号的转换
5 /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