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练(一) 第一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时代应当能够产生伟大诗人及其伟大诗篇,这是新时代向诗人们提出的新课题。我们急切地向新时代中国诗人发出郑重的吁请: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诗歌的崇高美,是多样化的。在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我们既有呐喊型的崇高,如郭沫若狂飙突进的诗歌;又有国家情怀和人类意识的勇于担当型的崇高,如王久辛的抗日长诗《狂雪》等。这种多姿多彩的崇高“传统”,在新时代应该得到继承和发展。那么,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
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以论崇高闻名于世的朗吉弩斯说:“没有任何东西像真情的流露得当那样能够导致崇高。”他强调了“真”及其“流露得当”对于崇高产生的必要性。但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激越情感方能产生崇高的情感?以人民为中心的情怀感、幸福感、境界感、责任感和光荣感,是治愈新时代诗歌缺钙的灵丹妙药。许多诗歌故意淡忘人民,更不会去“哀民生之多艰”,反而两耳不闻“人民事”、一心只写“自我诗”。这种把“个人写作”和“宏大写作”二元对立起来的观点和现象比较普遍,仿佛崇高性的“宏大写作”是非诗的,而唯有欲望性的“个人写作”才是诗的。殊不知,“个人写作”与“宏大写作”是可以互为借鉴的,从前者出发,可以抵达后者。
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崇高是“伟大的心灵的回声”。这就要求诗人努力克服自我、战胜自我,同时要与自然和传统“竞赛”,而不是臣服于自我和大自然,并对自我和大自然的细枝末节进行乐此不疲的摹写;也不能对古今中外传统“无主脑”地模仿,而是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要与之对话,乃至对抗,进而超越它们,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诗艺。田间的《假使我们不去打仗》曾经激励过多少爱国民众投身于中华民族抗战的伟大事业!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曾经鼓舞过多少男女老幼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伟大的诗人必须大公无私、心怀远大志向,必须统揽全局、无私奉献、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国家、社会和历史进步,同时具备广博学识和良好学养,才能写出“第一等真诗”。
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力避“假小空”的真平庸,也要警惕“假大空”的伪崇高。真正具有活力、热力和魅力的崇高是不容躲避的,也不许玷污,更严禁消解。毕竟具有崇高美的诗歌不是说服,而是给人以狂喜、惊叹和激奋,并使人的思想得以净化和升华。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
(摘编自杨四平《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
材料二:
诗歌创作既要表现诗人独有的情怀,也要走出个体的小世界,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人生。诗人应当有社会良知,有一颗对故乡、祖国、人民的炽热的爱心,保持对时代、社会、人类的关注。当然,我们不能只注意社会生活化的表象,我们要多注意社会精神与民众道德,避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
每一个诗人都应该不断探索怎样才能写好诗,让诗歌成为照亮社会、照亮人们心灵的神灯。在创作中,要把“写什么”和“怎么写”结合起来进行考虑。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在杜甫、白居易等古代诗人和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实践中,早就为我们提供了范例。诗人们既要在个性化的语言和个性化的体验上下功夫,更要努力使自己的诗歌写作保持介入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使之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影响。
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个性强调的是独有的个性体验,共性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能够用个性化的体验和语言,去表现具有社会性的对象与内涵。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应时刻保持自省,在自己的矢志追求中不断改正自己的不足。当前的一些诗人要么缺钙,写出来的东西总是轻飘飘的,远离生活的本质;要么玩“捉迷藏”,把神圣的诗歌艺术当作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是在一种自己酿造的怪圈里玩弄所谓的诗歌艺术,诗人们照亮的只是自己,其结果是人们把他们遗忘。
回顾新诗发展的历程,我们清晰地看到,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近40年来,不少诗人还坚持着对现实生活的抒写和反映,体现了很好的责任感。他们的作品对时代进行了深刻的记录,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心灵信史。但我们也要看到,一些诗歌作品虽然反映了现实,但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与注重诗歌的艺术性,是合二为一的事情,不能顾此失彼。
(摘编自刘晓平《新诗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
人民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百年来,中国新诗的崇高美多姿多彩,诸多优秀作品为新时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B.当前一些诗人的诗歌创作故意让人读不懂,孤芳自赏,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责任感和使命感。
C.新时代的诗歌创作,应以净化和升华思想为价值取向,极力避免真平庸,警惕伪崇高。
D.诗人应该对新时代有深刻的认知,超越“小我”,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真情的恰当流露对诗歌崇高美的产生有重大影响,所以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
B.“刘又源/一个人/在玩/手机/游戏”,这样的诗歌缺少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只不过是一种玩弄语言文字的游戏。
C.当前诗歌写作的社会性被庸俗化、浅显化,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的深度和广度。
D.诗歌创作既要关注社会生活表象,也要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二者同等重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在新时代,我们要写出更多敢于承担社会历史责任、对艺术风骨负责的好诗。
B.伟大的诗人一定有伟大的抱负,即使遇到人生逆境,也会勇敢地去搏击。
C.新时代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是诗歌打开自我空间、走进百姓生活的新路径。
D.诗人在语言技艺上的精进和成熟,一定是在和时代的回应关系中完成的。
4.请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请分析《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从哪些方面体现了材料二所提到的“诗歌写作的个性与共性问题”。(6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1919年9、10月间作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汉江血①
叶雨蒙
直到后半夜冯子恩苏醒了,那时寒风刮得更紧了。向荒坡四周寻望,只见灌丛的暗影在疾风中索索抖动,不见一丝人迹。敌人早已不见了;那么掩护自己的古建禄呢?他怎么样了?狂风的间歇中,他微微抬起头来,忽见距他十几米外地面上有一团暗影,好似一个倒伏的人,他一怔,便挪动着向前爬……真的是古建禄!他扑上去抱住他的歪着的头颅,双手感到了他脸部肌肉的僵硬和冰凉!他走了,这样匆匆忙忙,甚至没来得及与战友说一声再见……
冯子恩向四周望了一下,之后爬到一处土质稍显松软的地段,用手抠挖地面,却有如摸到一块满是锈砂的生铁。他发愁了。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他回转头眺望茫茫的汉江,汉江灰蒙蒙的,岸边蒿草在寒风中唰唰抖动着干枯的茎叶。要是把战友的遗体沉到江里倒不错,等于是水葬了。
天蒙蒙亮的时候,冯子恩终于将古建禄运到了封冻的汉江冰面上。他趴在冰上喘息了一阵,之后从右肩取下冲锋枪,检查了一下准星和击发处,还行。好啦,这一回成功在枪!
先安葬战友,再为他复仇!
他望了望江岸开阔地,那条灰白的道路以及那条路后面向坡上缓缓升起的稀疏的灌木丛,此刻显得静悄悄的。风减弱了,灰暗的晨雾在四处弥漫。奇怪,那些兔崽子们都缩到哪儿去了?他愤愤地想。好吧,现在先不管他们,一会他们会来的,一定会叫他们来!他从后腰上取下那颗手榴弹,小心翼翼地拧开弹柄后的盖帽,几秒钟后,手榴弹咝咝冒着青烟划一个弧形落到不远处的江面上。随即便轰然一响,碎冰块和弹片一阵雨似的哗哗落下来。爆炸过后,前方冰面上出现一个窟窿,好像有缕缕水汽向天空升浮着。冯子恩盯着那袅袅飘升的水汽,一点点把战友的遗体推到冰窟前。①水很洁净,呈钢蓝色,汩汩地从冰层下流过。他伸手向冰窟里撩了些江水,擦拭着死者脸上的血迹,同时感到冰凉的江水渐渐浸透了自己的衣服。然后他将古建禄遗体头朝下,一点点送往水中……
白蒙蒙的晨雾里,那帮端着卡宾枪的美国兵一路跑步奔到江边,一个瘦高个儿的士兵向江面指了指,大概是发现了卧倒的冯子恩吧,呼啦一下,全部卧倒了。
冯子恩没有开枪。他纹丝不动地卧在冰面上,脸贴冰面,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
②这样过去好一阵,双方都没有动静。
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刚才的手榴弹爆炸又是怎么一回事?③谁投的?志愿军不会自己炸自己吧?
后来,那个瘦高个子敌兵试探着朝冯子恩打过来一梭子弹,“叭叭叭……”却不见反应。他们放心了,可能是具死尸。敌兵接着又乱放一阵枪,估计即便是活的也让这一阵乱枪打死了。他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上爬起来,小心翼翼地走到江面上。
冯子恩右肩中了一弹,大概锁骨被击碎了,鲜血急速流淌下来,在冰面上聚了一摊。其余的子弹都打在他四周的冰面上,打得冰屑四溅。他很瞧不起这帮美国兵,枪法太差啦!他依旧一动不动地趴在冰上,双手在怀里抱紧冲锋枪。其实不用他装死,他也差不多就要死了,血液将要流尽,体力早已耗完,唯有一颗心脏还在跳动……
敌人成散兵线向他走来,皮靴踩踏着冰面,发出橐橐的响声……近些,再近些……冯子恩用顽强的毅力又坚持了最后几秒钟,之后他缓缓地从怀中向前伸出冲锋枪。
“哒哒哒……”一梭子复仇的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敌兵们惊叫着翻滚倒地。冯子恩痛楚地闭上双眼,知道自己没有射中一个敌人,他的右肩负了伤,几乎无法握枪瞄准了,手指也冻得僵硬难以弯曲。④冲锋枪在他的怀中乱跳,一串子弹打飞了。
一颗子弹也没有了,他拖过冲锋枪在冰上一推,送入冰窟窿,之后他挣扎着翻了两个滚,到了冰窟窿前。敌人开始还击了,子弹刮风似的从他四周掠过,他先将双脚和两条小腿探入江水中,上半身留在冰面上,顿时他感到江流向下拽动他双腿的力量,刺骨的江水浸透了他的腿骨……他知道,这已是他最后的痛苦了,再过一小会儿,他就什么也感觉不到了。他两手按着冰面,使自己的身体继续向江水里下沉。江水浸过了他的臀部,接着又浸过他的腰腹……就在他的头颅入水的一霎间,他抬头向天空望了最后一眼。
那时初升的阳光已从东山泻过来,碧蓝而辽阔的天空中有一只雄鹰在静静地盘旋。江岸高耸的山峰上,树林被阳光照亮了……
【注】 ①节选自叶雨蒙长篇纪实小说《汉江血》,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苏醒后的冯子恩寻找战友古建禄开篇,“寒风”“歪着的头颅”“僵硬和冰凉”的遗体共同勾勒出战场的惨烈景象。
B.运送古建禄遗体到距离并不远的汉江冰面上,花费了冯子恩不少时间,这主要是因为他心中对古建禄充满了不舍,不想加快速度。
C.标题中“血”字内涵丰富,既指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体现血战的惨烈,也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D.不同于《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本文主要通过正面描写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来表现主题。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富有画面感,极具感染力,“汩汩”一词富有动感,用“钢蓝色”“洁净”的江水“擦拭”死者的血迹,这一细节饱含着冯子恩的深情。
B.句子②富有张力,描摹出双方胶着的状态,此刻表面上的宁静,为后文惨烈的战斗埋下伏笔,极具表现力。
C.句子③描写了敌人的心理活动,是全知视角下对前文双方僵持情节的补充交代。
D.句子④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摹冲锋枪不受冯子恩控制的状态,与上文“成功在枪”遥相呼应,“打飞了”暗含着主人公报仇失败的遗憾。
8.小说题目《汉江血》的“血”字,内涵丰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4分)
9.同样是战争题材的小说,本文与茹志鹃的《百合花》有许多不同之处,请结合文本谈谈有哪些不同。(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天宝初,白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时白已醉。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杜甫,字子美,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①,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给,扬雄、枚皋②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至德二年,拜左拾遗。数上书,帝怒。去官流落剑南,结庐成都西郭。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有删改)
【注】 ①审言:杜审言,杜甫的祖父。②扬雄、枚皋:西汉文学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先巴西。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素,一向,与《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中的“素”字意思相同。
B.奇,意动用法,与《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的“智”字用法相同。
C.属,写作,与《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字意思不同。
D.之,结构助词,与《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之”字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被贺知章称为“谪仙人”,并得到唐玄宗厚爱。唐玄宗让他在翰林院任职,可他还是和酒友在街市上喝醉酒。
B.李白蔑视权贵,借醉酒让高力士脱靴,并且拒绝了唐玄宗的封官赏赐。他回到山野之后,过着云游天下的自在生活。
C.杜甫少时生活贫困,但很有才能。他没有考取进士,滞留长安,在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时,上奏进献了三篇赋。
D.杜甫世代为官,希望皇帝能让他继承祖先的旧业,表现了他积极入仕的一面,也体现出他内心郁郁不得志的愁苦。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4分)
(2)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4分)
14.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伟大诗人,并称“李杜”,他们的仕途都不顺。请结合材料概括他们仕途不顺原因的异同。(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
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序 灯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鬓长。
几度白衣①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
山阁若逢阎伯屿②,方君诗思敌王郎③。
【注】 ①白衣:指受江州刺史王弘委派于重阳节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②阎伯屿:指洪州都督阎公,曾于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③王郎:指王勃,滕王阁宴集时写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诗人将主观意愿的“未许”与客观现实的“无端”交织在一起来抒发情感。
B.颔联写诗人因几度错过重阳佳节以致怀疑菊花无人欣赏,联想自然,富有意蕴。
C.颈联的“野心”和“灏气”,表现出诗人渴望事业有成的进取之意和磅礴之气。
D.尾联用典,写方君诗才可与王勃匹敌,使人不由得联想到文人雅士的宴集场面。
16.“吟怀”二字总领全篇,请概括其内容。(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如果说短篇小说《百合花》是一曲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赞歌,那么诗歌《沁园春·长沙》就是一曲动人的革命青春之歌。正如诗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言,青年毛泽东和众多同学在时代的大潮中劈波斩浪,绽放着青春风采。
(2)《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在《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了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方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真知。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眼下中国诗歌所遭遇的最为严肃的生存困境,②无疑是社会大众整体上对新诗持有排斥乃至淡漠的态度。③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这是社会大环境变化导致的必然结果。④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固然是一个原因,⑤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诗人自身的创作问题。诗歌要有发自内心的真实声音,才能打动人,引起人们的共鸣。诗人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诗歌并非孤立存在的高雅艺术,而是与大众情感紧密相连的。因此,面对中国当代诗歌不景气的现实。诗人写诗不能只是 A ,让自己感到满足,而要贴近读者,让读者喜闻乐见;更不能闭门造车、主观想象,而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具有鲜活的时代感。
长期以来,诗歌与现实的关联越来越弱化,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这就需要( 甲 )。任何诗人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倡导诗歌回归现实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和道义。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了 B 的宝藏,诗人只有回归现实,才能认识现实,创作出贴近生活现实的诗。回归现实不仅要在 C 、司空见惯的生活中洞悉细微的变化,更需要用心去勘探社会形态、人们的观念与精神世界的演进。现实生活不是简单的油盐酱醋,而是我们生命与精神向外延展的重要基地。诚然,从文学概念上讲,文学作品不宜直接介入现实生活,需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沉淀和发酵。但就诗歌而言,需要及时敏感地介入现实,在现实中找到自己。诗人要在个体精神承担的基础上,研究怎样才能与社会、时代进行沟通和融入。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 乙 ),只有真正的介入,书写真正的现实,诗人才不会在现实面前显得束手无策,丧失掌握文学话语的能力。
18.下列句子中的“与”和文中加点的“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了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
B.时不我与,大家必须奋力前行。
C.在这件事上,小王与我的想法不同。
D.唐老将自己珍藏多年的画作赠与市博物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0.文中标序号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2.请仿照文中画波浪线句的句式,以“理想世界”为主题仿写一个句子,要求修辞恰当,句式一致。(4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春情怀不仅仅是有关个人的情感、意志或理想的抒发,更关乎社会、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11单元综合练(一)
1.B [B项,“主要原因是……”错误,曲解文意,材料二原文是“这样的诗人缺乏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没有强调主要原因。]
2.B [A项,“诗人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创作的诗歌就具有崇高美”错误,由材料一“并不是所有强烈而激动的情感都能产生崇高”可知,“……就……”说法绝对。C项,“当前诗歌”错误,扩大范围;“忽视社会大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当前的一些诗歌,强调个人的体验,忽视社会大生活”。选项将“一些”变为“当前诗歌”;将“忽视社会大生活”变为“忽视社会大生活的深度和广度”。D项,“二者同等重要”错误,曲解文意,由材料二“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只是表现了生活的表象,是简单的事项罗列,还上升不到诗歌的层面”可知,关注诗歌的时代性、社会性、人民性比关注社会生活表象更重要。故选B项。]
3.A [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当下的诗歌写作要体现时代性和人民性”。A项,强调了新时代诗歌写作的方向,与材料二观点吻合。B项,描述了伟大诗人抱负远大、不畏困难、勇敢搏击的特征。C项,仅指出新时代诗歌写作在“诗歌与互联网的联动”方面的变化。D项,强调重心是诗人的语言技艺问题。故选A项。]
4.解析:材料一开头即提出“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这是材料的观点句;接着列举了诗歌的崇高美的多样化,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在已有丰厚的新诗崇高传统面前,如何接续奋斗、创造出属于新时代新诗的崇高精神来?”;接着采用并列式结构,从“要有始终心系人民的激越真情”“要有庄严伟大的崇高思想”两个角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最后总结“概言之,新时代的诗歌写作,既要……也要……也只有具备如此崇高美的诗歌,才有普遍性和永久性”。可见主体部分是采取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答案:①提观点:新时代诗歌呼唤崇高美。②摆现象:崇高美是多样化的。③析做法:如何创造新诗的崇高精神。在这一部分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要有激越真情,二是要有崇高思想。④做总结:提出新诗写作的努力方向,要力避真平庸,警惕伪崇高,使人思想净化升华。
5.①诗歌写作的个性是诗人独有的个性体验。这首诗体现了郭沫若在五四前后体验到的狂飙突进的社会氛围,以及个人急欲改变落后中国的强烈愿望。②诗歌写作的共性是社会诗歌的社会性、人民性。这首诗表达了当时的人民对推倒旧社会建立新社会的强烈呼唤,是时代的先声。③这首诗使用了个性化的热烈直白的语言,表现了当时社会摧枯拉朽、破旧立新的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6.B [B项,“这主要是因为他心中对古建禄充满了不舍,不想加快速度”错误。根据原文“但是必须尽快办好这件事呵”“忍受着极度的虚弱和伤痛以及冰面上浸漫过来的冰凉的江水”可知,他想尽快安葬古建禄,但是身体虚弱,又有伤痛,所以费了不少时间。]
7.C [C项,“全知视角”错误,这是从敌人的角度,有限视角来写。]
8.解析:标题《汉江血》的“血”字,意味着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流血牺牲;结合注释“作品描写的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进行的第三、第四次战役”以及原文“敌兵们不能断定江面上趴卧的是死人还是活人?到底出了什么事?如果那是个志愿军”等处可知,这场战役发生在朝鲜,“血”字体现了战斗的惨烈;同时,在这场战役中,志愿军战士表现出了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风貌,“血”字体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答案:①文章主人公在汉江战斗中流血牺牲;②这是发生在朝鲜汉江的一场血战,“血”字体现了战斗的惨烈;③表现出志愿军战士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铁血精神。
9.①从主旨看,本文表现的是战友情和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百合花》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②从手法看,本文正面描写了激烈、残酷的战争场面,《百合花》精心描绘日常生活片段,从侧面表现战争场景。③从选材看,本文选取了战争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表现主题,《百合花》通过几件平凡小事对主题深入开掘。④从语言看,本文似英雄诗篇,语言生动、朴直、真挚,呈现出“悲壮”之美,《百合花》语言清新自然,具有浓厚的抒彩。
10.解析:句意: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是主谓宾结构,“其先”是主语,“隋末”“以罪”作状语,修饰动词“徙”,“西域”是“徙”的宾语,中间都不应断开,应在“域”后C处断开;“神龙初”作时间状语,可独立成句,可在“初”后E处断开;“遁还”是省略句,省略主语“其先”,为主谓结构,应在“还”后G处断开;“客巴西”省略介词“于”,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应断开。
答案:CEG
11.D [A项,正确。均为“一向”。句意:高力士一向高贵。/吴广一向爱护士卒。B项,正确。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以……为聪明。句意: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C项,正确。写作/同“嘱”,嘱托。句意:从七岁开始写文章。/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D项,“用法不同”错误。均为“结构助词,的”。句意:那么臣的著述。/醉翁的情趣不在于饮酒取乐。故选D项。]
12.B [B项,“并且拒绝了唐玄宗的封官赏赐”错误。由原文“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可知,文中说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是因杨贵妃阻止而未能成功,并非李白拒绝封官赏赐。李白是自知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恳求还山,皇帝赐金放还。]
13.解析:(1)“为……所……”,被动句,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益”,更加;“不自修”,宾语前置句,即“不修自”,不约束自己的言行。(2)“会”,适逢;“走”,逃跑,奔走;“甫避走三川”,省略句,即甫避走(于)三川。
答案:(1)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
(2)适逢安禄山叛乱,天子逃往蜀中,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
14.相同点:①二人性格方面具有放荡不约束自己的特点,导致二人仕途不顺。②李白和杜甫都受到权贵的排挤。
不同点:①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就恳请引退还居山林,于是玄宗皇帝就赏赐钱财放他回去。②杜甫困于长安,虽然得到皇帝的赏识,有机会待制集贤院、被提拔为河西尉等,但是杜甫没有接受,一直在努力争取更好的官职和机会,希望得到重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白,字太白。他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为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在今四川)。天宝初年,李白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感慨惊叹地说:“您是从天上来到凡间的仙人啊!”在玄宗面前说起李白,玄宗就在金銮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大事,李白于是献上一篇赋颂。玄宗皇帝赐李白吃的东西,并且亲自为他调羹,下诏命他为翰林供奉。李白还是和酒徒在街市中醉酒。玄宗皇帝坐在沉香亭,心中突然有些感慨,想要李白替他写歌词,于是召李白入宫,但是李白已经醉倒。酒醉稍醒,拿笔给他,下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不留余思。玄宗爱他的才华,好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陪玄宗皇帝饮酒,醉了,让高力士替他脱靴。高力士一向高贵,把替李白脱靴当作耻辱的事,于是指摘李白诗中的毛病来激怒杨贵妃。玄宗皇帝想让李白当官,杨贵妃就背后阻止。李白自己知道不被玄宗的亲近所容忍,愈加不自律,放荡不羁。李白恳请引退还居山林,玄宗皇帝就赏赐钱财放他回去。李白漫游四方,同崔宗之乘船从采石矶到金陵,身上穿着皇帝所赐宫锦袍,坐在船中,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材料二:
杜甫,字子美,少时家贫不能够养活自己,旅居于吴、越、齐、赵之地,李邕对他的才学感到惊奇,自己先主动去见他。(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困居长安。天宝十三年,唐玄宗朝拜献祭于太清宫,祭祀天地和祖宗,杜甫进献了三篇赋。皇上对这几篇赋感到惊奇,让他在集贤院等待诏命,命令宰相考试文辞,提拔为河西尉,杜甫没有接受任职,后来改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杜甫)多次献上赋和颂,于是就自己大力赞扬自己,并且说:“从臣的先祖杜恕、杜预以来,继承儒学保有官位已有十一代了,等到(祖父)杜审言时,凭文章显扬于中宗的时代。臣依赖继承的祖业,从七岁开始写文章。将近四十年,然而衣不蔽体,常常靠人接济生活。私下里担心会死在荒郊外,还希望皇上同情、怜爱我。如果让臣继承先祖的旧业,改变地位低下的长时间的屈辱,那么臣的著述,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但是文章含蕴深刻、感情抑扬,切合时宜、文思敏捷,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还是没有问题的。有这样的臣子,陛下怎能忍心舍弃呢?”适逢安禄山叛乱,天子逃往蜀中,杜甫避乱奔走于泾、渭等三江流域。至德二年,(杜甫)被授左拾遗的官职。(他)多次向皇帝上书,(惹得)皇帝发怒。(于是他)辞去官职在剑南地区漂泊,在成都城西郊建造草堂居住。杜甫旷达豪放,不约束自己,喜欢谈论天下大事,但有时言论过于高远而不切实际。(杜甫)年轻时与李白齐名,当时被称为“李杜”。
15.C [C项,“渴望事业有成的进取之意”错误。“野心”指的是无所事事、闲散的心思。此处写的是诗人悠闲自在的状态。]
16.①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叹;②宴集不常、黄菊不赏的惋惜;③悠闲自在、浩气在胸的畅快;④友人唱和、欣赏才俊的快慰。
17.(1)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2)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18.C [例句中的“与”为介词,跟。A项,连词,和。B项,动词,等待。C项,介词,跟。D项,动词,给。故选C项。]
19.解析:A处,根据后文“让自己感到满足,而要贴近读者”可知,写诗不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脱离群众,再结合A处前面的否定词“不能”,所以此处应填“孤芳自赏”。孤芳自赏: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B处,提到诗人应回归现实,因为现实生活能为诗人的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养料,此处强调非常多的宝藏,所以此处应填“无穷无尽”。无穷无尽:指没有止境,没有限度。指非常多或极其漫长。C处,根据后文提到的“司空见惯的生活”可知,对于日常生活大家觉得很平常了,所以此处应填“习以为常”。习以为常:指某种事情经常去做,或某种现象经常看到,也就觉得很平常了。
答案:A.孤芳自赏 B.无穷无尽 C.习以为常
20.解析:①搭配不当,“严肃”不能用来修饰“生存困境”,应改为“严重”。②顺序不当,“乃至”表递进,按照逻辑顺序,应先是“淡漠”再是“排斥”,将“排斥”与“淡漠”交换位置。⑤句式杂糅,“主要的原因”与“是因为”重复,删掉“因为”。
答案:语句:①;将“严肃”改为“严重”。语句:②;将“排斥”与“淡漠”交换位置。语句:⑤;将“因为”删去。
21.解析:甲处,结合前文“很多诗人的创作与社会变化、现实生活渐行渐远”可知,诗歌创作与现实生活相距很远,后文“倡导诗歌回归现实是一个真正优秀的诗人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和道义”可知,甲处要填诗歌创作与现实的关系,所以甲处填“重提倡导诗歌回归现实”。乙处,结合后文提到“只有真正的介入”和前文提到的“沟通和融入”可知,这种沟通和融入就是一种介入,再结合后文提到“书写真正的现实”可知,乙处应填“对现实的介入”。
答案:甲:重提倡导诗歌回归现实 乙:对现实的介入
22.解析:例句的句子结构为“不是……而是……”,仿写的句子也应是这个结构,主语为“理想世界”。例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现实生活比作重要基地,仿写句子也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理想世界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而是我们灵魂与希望向上腾飞的坚实平台。
23.[写作提示]
材料首先定义了青春情怀,指出它不仅局限于个人情感、意志或理想的表达,更延伸到了对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关注与责任。这一定义暗示了文章应该探讨青春情怀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强调年轻人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
材料引语中的关键词:“青春情怀”指的是青年人的情感状态,包括理想、热情、责任感等;“个人”指个体的情感和理想;“社会、民族、国家、世界”这些词组提示了青春情怀的外延,即青年人的情怀如何影响并融入更广泛的社会结构和全球视野中。就材料而言,文章意在探讨青年人如何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承担起对社会、民族、国家乃至世界的责任,成为有担当、有视野、有情怀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立意:①青春之花在奉献中绽放;②青春当燃,以家国情怀担时代使命;③青春担当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④放飞梦想,以青春力量筑时代未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