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练(七)
1.C [C项,“是因为作者离开了自己最熟悉的时代和生活”错误。原文为“有些伪‘厚重’的散文之所以显得笨重、华而不实,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离开自己最熟悉的时代和生活”,“离开自己最熟悉的时代和生活”并不是全部的原因。]
2.C [C项,“散文的艺术价值要比诗歌和小说更高”无中生有,通过“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相比,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这样的前提条件也无法得出“散文的艺术价值要比诗歌和小说更高”这样的结论。]
3.A [第五段的主要观点是散文的“厚重”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A项基本相符。B项,强调创作的灵感来源于久萦于心的素志。C项,强调以情感人是永不过时的写作法则。D项,强调写好风景,要做一个用心观察、多游历、多积累的有心人。故选A。]
4.①(正反)对比论证,如将伪“厚重”散文的特点与“厚重”散文进行对比;②假设论证,如第二段“如果只是记录一件小事、一个思想片段或者抒发一段情感,就生拉硬扯出一篇长篇散文,显然是大而无当、不符合散文文体规范的”,运用假设论证,论证散文的篇幅不必刻意为之;③举例论证,如以鲁迅的小品杂文为例来论证短小的散文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④引用论证,如引用徐懋庸对小品散文的定义来阐释小品散文应具备的特点。
5.①《我与地坛》具有巨大的精神体量,史铁生凭借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带给我们生命的感触与启迪;②史铁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与体验,从熟悉的地坛写起,从身边简单、平凡的小事写起,关注困境下的生存问题,追问形而上的哲学问题,与时代共振;③《我与地坛》是一篇具有史铁生个人精神印迹的散文,作者在文中深入地解剖自我,有理性的思辨与灵魂的锤炼,在思考与表述中展示人格与智慧;④《我与地坛》侧重细节的描写,表达了对地坛、对母亲真诚深切的情感,直击人心。
6.B [B项,“不存在打不出井的情况”过于绝对化;“井在村子的街巷中随处可见”是作者小时候的认识,不是客观事实,文本一中提到“村里有三口井,前街后街东街各一口,村子虽大,但足够用”,可见,井并非在村子的街巷中随处可见。]
7.D [D项,《我与地坛》中的“地坛”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地的重要场所,因而《我与地坛》中“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写出了繁华之后的破败。文本二中“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是作者回到家乡看到的景况,文中作者也想用“破败”一词作为社交软件上发的几张照片的标题。“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呈现的是人们不断离开乡村后,乡村房屋塌陷,街道空寂长满杂草的景象,因而可以说“破败”,但是文本二并无依据表明之前的乡村曾经是繁华的。]
8.①作者远离乡村,对以“井”为代表的乡村的人、事、物充满感情,但却只能留在记忆之中。②人们越来越难打到井水,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原有乡村生活方式即将消逝的忧虑。
9.①“井”,指乡村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是本文的核心意象;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叙写了“我”少年读书、幻想帮父亲打窖、年龄渐长打井水及工作后进入城市,每一个片段都与“井”有关;③最后,以前后呼应的方式表达出“我”对“井”的深厚感情和对与“井”相关的生活方式即将消逝的忧思。
10.解析:句意:朱温想代唐称帝,派人传话给各藩镇,襄州赵匡凝反对,朱温派杨师厚去攻打他。“代”的宾语为“唐”,所以应在“唐”后面断开,即在A处断开;“使”的宾语为“人”,中间不应断开,“谕”的宾语为“诸镇”,句子成分完整,所以应在“镇”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襄州”是修饰“赵匡凝”,中间不应断开;“以为”的宾语为“不可”,句子成分完整,应在“可”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遣”的宾语为“杨师厚攻之”,中间都不应断开。所以,应在ACF处断开。
答案:ACF
11.A [A项,“词义相同”错误。成就大业/把事情办好。句意:这怎么能够与他共同成就大业呢!/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B项,正确。讨厌、厌恶/满足。句意:这表明朝廷的道德还没有彻底被人厌恶。/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C项,正确。句意: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D项,正确。使……显著/使……起舞。句意:要想在后世使他的罪过显著。/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故选A。]
12.B [B项,“趁着王重荣投降的时机”错误。由原文“温以为然,乃杀其监军严实,自归于河中,因王重荣以降”可知,朱温是通过唐将王重荣向朝廷投降的。]
13.解析:(1)“为……所”,表被动;“益兵于巢”,状语后置,正确语序应为“于巢益兵”,向黄巢请求增兵援助;“抑”,按压,扣压。(2)“力战于外”“制之于内”,状语后置,正确语序应为“于外力战”“于内制之”;“制”,控制;“所以”,……的原因;“背”,背叛;“归”,归顺,投靠。
答案:(1)朱温多次被河中唐将王重荣打败,多次向黄巢请求增兵援助,黄巢军中尉孟楷扣压(信息)不(向黄巢)通报。
(2)况且将军在外奋力作战,可是平庸的人在朝廷内控制朝政,这就是章邯背叛秦朝、归顺楚军的原因啊。
14.解析:由原文“是《春秋》之志尔……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可知,作者认为孔子在《春秋》一书里都没有不称鲁桓公、宣公为君,只有把他们称为君,才能在这里看出《春秋》的用意。由此可概括出,作者“不伪梁”的原因是认为这样做符合《春秋》据实作传的宗旨。由原文“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可知,作者“不伪梁”的原因是据实书写可使后世信服。由原文“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可知,作者认为“不伪梁”能使后人知道恶名不可逃脱,由此就能够劝诫君主,彰明善恶。
答案:①符合《春秋》据实作传的宗旨。②据实书写可使后世信服。③劝诫君主,彰明善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梁太祖皇帝,姓朱,名温,是宋州砀山人。有力气,凶猛强悍。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在曹州、濮州起义,朱温逃亡参加黄巢的军队。黄巢的军队攻下京城,任命朱温担任东南面行营先锋使。这时,唐僖宗已逃到四川,各藩镇唐兵会师讨伐黄巢军。朱温多次被河中唐将王重荣打败,多次向黄巢请求增兵援助,黄巢军中尉孟楷扣压(信息)不(向黄巢)通报。有人劝朱温说:“黄巢在民间起兵,侥幸碰上唐朝衰落动乱,只是趁这个机会取代唐朝罢了。他不是有德才、能兴王业之人,这怎么能够与他共同成就大业呢!现在唐天子在四川,各藩镇唐兵一天天集中,来谋求兴复唐室,这表明朝廷的道德还没有彻底被人厌恶。况且将军在外奋力作战,可是平庸的人在朝廷内控制朝政,这就是章邯背叛秦朝、归顺楚军的原因啊。”朱温认为他说得很对,于是杀掉黄巢派来的监军严实,亲自率领军队回到河中,通过唐将王重荣向朝廷投降。唐僖宗赐朱温名全忠。任命朱全忠为汴州刺史。四月,各藩镇军队打败黄巢的军队,收复京城。巢军逃到蓝田县。光启二年三月,进位王爵。十二月,改封为吴兴郡王。天复元年,封为梁王。天复三年,唐天子回到兴平,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边哭边走,十几里路才停下。沿路看到的人们都以为朱温是忠臣。朱温想代唐称帝,派人传话给各藩镇,襄州赵匡凝反对,朱温派杨师厚去攻打他。九月,杨师厚攻破襄州。宰相张文蔚率领百官来劝说朱温称帝。十八日,朱温登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开平,改国号梁。
材料二:
唉!天下人厌恶梁很久了!自后唐以来,都把它称为伪朝。到我写五代史,唯独不把梁朝作为伪朝,可有评论者指责我失掉《春秋》的宗旨,说“梁罪大恶极,应当大力谴责,却反而加以褒奖,这是褒奖篡夺地位,不符合孔子《春秋》的大义”。我回答说:“这就是《春秋》的大义啊!鲁桓公杀隐公自立为君,宣公杀子赤自立为君,孔子在《春秋》一书里都没有不称他们为君。只有把他们称为君,才能在这里看出《春秋》的用意啊。要想在后世使他的罪过显著,在于不隐没他的事实。他事实曾经做君主,就写他是君主;他事实上是篡权,就写他篡权。记录各自的事实情况,才能让后人相信,使做国君的人不能掩盖罪恶,这样使后人知道恶名不可逃脱,那么为恶的人或许就会停止作恶了。这就是所说的《春秋》用意之深而劝诫真切,所写的文字真实,善恶就会自明了。能知道《春秋》的这种用意,也就知道我写书不称梁为伪梁的用意了。”
15.D [D项,“尾联寓情于景”错误。“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的意思是说,羁旅漂泊异地多年,家乡音信断绝,只有在梦里回到那萧瑟破败的故乡了。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看,此联较为直接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之苦和思念家乡却不能归乡之痛,属于直抒胸臆。]
16.①首联先用“秋”“空山”“山楼”等意象,写秋意深浓,满眼萧瑟的秋景令羁旅在外的诗人心怀凄怆,于是登楼远眺,借以抒发诗人客居他乡的苦寂之情。②颔联再以“红树”“霜”“清溪”“寺”等意象,抒发诗人内心对流年的伤感和无可排遣的思乡之情。③颈联再以“塞雁”“城砧”两个意象,写秋寒骤急,催促着远方的塞雁南归,西风渐紧,传来城中一阵紧似一阵的砧声,此联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无穷思念。④尾联诗人直抒胸臆,直接地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之苦和思念家乡却不得归的伤痛。
17.解析:易错字词:堆、吠、颠。
答案:(1)白露横江 卷起千堆雪 (2)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3)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18.解析:“不同品种的梅花争奇斗艳”中“争”“斗”两个字赋予梅花以人的性格和思想,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各种梅花竞相开放的美景。仿句要求以“竹”为主体,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仿写的时候要注意赋予“竹”以人的特点。
答案:(示例一)翠竹摇曳,似乎在诉说它的故事。
(示例二)竹子轻轻舞动,好像在向我招手。
19.解析:甲:根据下文语境“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开放”,甲处应填入描述梅花在寒冷环境中独自开放的成语,如“傲霜斗雪”或“傲雪凌霜”。傲霜斗雪:傲视寒霜,抗击白雪;形容不畏严寒;比喻人身处逆境而不屈服。傲雪凌霜:形容不畏霜雪严寒,外界条件越艰苦越有精神。比喻经过长期磨练,面对冷酷迫害或打击毫不示弱、无所畏惧。
乙:根据上文“梅花极为耐寒,通常不会因为一场凄风冷雨……”和下文“严寒过后,梅花仍然傲立枝头”,乙处应填入描述花朵凋零的成语,如“凋零殆尽”或“一蹶不振”“萎靡不振”。凋零殆尽:凋谢零落差不多没有了。一蹶不振:比喻一遭到挫折就不能再振作起来。萎靡不振: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答案:甲:傲霜斗雪(傲雪凌霜) 乙:凋零殆尽(萎靡不振/一蹶不振)
20.解析:⑤成分残缺,“抵抗”缺少宾语,可改为“梅能抵抗零下10 ℃的低温”;⑥成分赘余,因为“零下25 ℃~零下20 ℃”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温度范围,而“左右”也表示大约的意思,两者同时使用赘余且不合逻辑,可删掉“左右”。
答案:序号:⑤;将“梅能抵抗零下10 ℃”修改为“梅能抵抗零下10 ℃的低温”。
序号:⑥;将“杏梅(梅的一个品种)甚至能在零下25 ℃~零下20 ℃左右的低温环境中生长”修改为“杏梅(梅的一个品种)甚至能在零下25 ℃~零下20 ℃的低温环境中生长”。
21.解析:A处,根据后文“它们就会把开花时间延后”可以推断,此处应填入一个表示条件的句子,且根据“梅的适宜开花温度也不能太低”推知是关于温度的条件,即如果气温骤降,梅花就会延后开花时间。
B处,根据后文“其花瓣上有一层特殊的蜡质……另外,梅树的枝干较为细腻紧实……”都在说梅花耐寒的原因,可以推断,此处应填入一个总领性的句子,即梅花之所以能够御寒,与其花瓣的构造有很大关系。
答案:A.如果气温骤降(如果气温下降幅度特别大)
B.与其花瓣的构造不无关系(是因为其花瓣的构造特殊)
22.(示例一)不可以。
①二者含义不同:“遭遇”指碰上、遇到,多指困难和挑战或不幸的事情;“恰逢”则强调时间上的巧合性和适时性,通常指美好的事情。②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遭遇”往往带有消极或中性的色彩,而“恰逢”则通常带有积极的色彩,暗示了一种幸运的巧合。③在文段中,遇到低温不得不延长花期,对于梅花来说是困难和挑战,带有消极色彩,所以用“遭遇”更合适。
(示例二)可以。
①二者含义不同:“遭遇”指碰上、遇到,多指困难和挑战或不幸的事情;“恰逢”则强调时间上的巧合性和适时性,通常指美好的事情。②二者表达的情感不同:“遭遇”往往带有消极或中性的色彩,而“恰逢”则通常带有积极的色彩,暗示了一种幸运的巧合。③在文段中,遇到低温,梅花的花期会延长,对于梅花来说是好事,对于赏梅者来说也是幸事,所以用“恰逢”更合适。
23.[写作提示]
材料一中“精彩的人生”包含了独立自强的精神;材料二中“关爱与希望”突出了“关爱”。题干已经说明以“关爱与自强”为主题,故思辨点可聚焦于“外界关爱”和“独立自强”之间的辩证关系上。
写作时,应避免孤立地谈关爱或者自强,要二者兼顾,辩证思考二者的关系,突出重点。考生还应注意,虽然两则材料都指向残疾人,但可以跳出残疾人的写作范围,结合生活实际思考。
从素材上说,巴黎残奥会上很多体育健儿的事例可以选用,如一头撞出新亚洲纪录的“无臂飞鱼”郭金城,在命运的惊涛里劈波斩浪的贾红光……此外,考生可选用“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刘玲琍用关爱与耐心带领孩子们飞离“寂静的牢笼”的事例,以及课内所学《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例子。
参考立意:①以关爱为主体,可以立意为:外部关爱是个体自强的有力支撑,关爱让个体拥有不竭的自强动力。②以自强为主体,可以立意为:关爱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站起来”,独立自强。关爱需有边界,自强才是王道。③从二者平衡的角度出发,可以立意为:外界关爱和自强不息是个体成长的左右手,必须兼顾。社会以关爱促进个体自强,个体以自强回报社会关爱。
1/7单元综合练(七) 第七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当下各种文学批评场合中,“厚重”一词频频出现,乃至成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那么,向来以率性自由、轻松随意为特色的散文,是否也需要“厚重”的品质呢?鲁迅先生曾指出,散文随笔是“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比”的一类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理论批评界多持相似的看法。但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散文”的兴起,散文这一古老的文体,无论在篇幅、内容还是思想含量上都得到了全面的扩张,引起巨大的反响,这证明散文完全能够以深沉厚重取胜。
何为“厚重”?在我看来,首先要谨防“厚重”成为“笨重”。这些年散文创作出现了不少伪“厚重”的作品。它们的一个特点是篇幅长,絮絮叨叨,字数几乎没有上限。有些作者为了追求“大散文”的效果,把几个甚至十几个关系不大的短篇小品合在一起,给每个短篇冠以一个小标题,如法炮制而成的长文“形散神也散”,给读者留下了不好的阅读体验。当然,散文的篇幅向来长短不拘,关键看外在篇幅与内在思想内容是否合拍。如果只是记录一件小事、一个思想片段或者抒发一段情感,就生拉硬扯出一篇长篇散文,显然是大而无当、不符合散文文体规范的。
与失控的篇幅相伴的是不及物的高谈阔论。在“文化散文”热潮中,搭车蹭饭、东施效颦者不在少数。有些散文作家或者热衷于言说遥远的历史,或者一味地展示神秘、浪漫的地域性或民族性文化,似乎不如此写,作品就没有深度,就不能吸引人。有历史关怀,描写多样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这类散文在立意上大多虚张声势,抒情上则矫揉造作,议论上不过是生硬的说教。在煽情、说教无以为继的时候,则往往以繁复的史料或冗长的考据代之,看似琳琅满目、翔实丰赡,实则连篇累牍、臃肿不堪。这样的散文不是“厚重”而是“笨重”,它们失去了散文本应有的轻盈和灵动,也离文学美越来越远。
散文“厚重”与否并不以篇幅为据,也与流于表面的宽阔和宏大无关,关键还是看其所拥有的精神体量。作家如果有丰富的学养、深刻的见识和灵活的笔触,其创作的长篇散文当然更能打动人心。但短小的散文同样也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鲁迅的小品杂文往往微中见著、以小寓大,篇幅短小并不影响其博大精深、汪洋恣肆。这正如徐懋庸对小品散文的定义:“小品文虽小,但必须有和写大作品一样的思想的体系,智识的基础,技术的程度。狮子搏兔,牛刀割鸡,小品文的做法有如是者。”
文学创作应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些伪“厚重”的散文之所以显得笨重、华而不实,很大程度上在于作者离开自己最熟悉的时代和生活,去涉足缺乏案头功夫和知识储备的题材领域,最终见诸笔端的只有肤浅、空洞的议论,而无实实在在的思想内涵。好的散文作品,是作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奉上一份沉甸甸的时代见证词。追求“厚重”,不一定非要取材于遥远的历史和抽象的文化,每个人都身处时代之中,作家如果与时代声息相通,就拥有了最熟悉的题材,即使从身边琐事写起,也能通向广阔的社会人生。即便所写的是凡人凡事,也可让人感到震撼和敬畏,厚重感自然也会随之而来。或者说,时代本身就是厚重的,“厚重”的散文必定是紧扣时代脉搏,表现沸腾的时代生活,关切同时代人的生存现状,或追问形而上的哲学问题。
但是,强调时代关怀的同时也要避免空喊口号。文学评论家王尧认为,日常生活是时代的肌理,时代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生长。确如其言,要想时代关怀不落空,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散文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受俗世众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如此方能看清时代的面容,倾听时代的呼吸。多年来,围绕历史、文化、生态、哲学等话题展开书写的散文轮番上场,描写日常人生和人情冷暖的散文也不少,但后者受关注的程度和在理论批评界中的影响一般不及前者。个中缘由,无非是日常体验零碎、扁平,无法承载厚重的思想。这显然是一种偏见。日常虽然简单、平凡,却是所有宏大和厚重的起点,也是其基本的组成要素,正是它们的叠加和联动,最终构筑出时代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汪曾祺的散文,或忆旧怀人,或谈吃论喝,或絮语家常,或记风土人情,看似琐屑,实则灵动舒展、情真意切,几乎记录了一个时代的诗意和美,不可谓不厚重。
同时,所有的文学创作都需要有个人的气度和温度,正所谓“文如其人”。与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相比,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特别是现代白话散文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相对于其他文类,散文是一种更具私人化、个性化的写作。而个性与共性是相互成全的,具有个人精神印迹的散文,往往能深刻地传递出人类共有的厚重情感。以此观之,一篇散文作品要达到“厚重”的境界,作者必须深入地解剖自我,在思考和表述中张扬个人的气质和胸襟,展示个人的人格与智慧,如此方可“思接千载,视通古今”,成就万千气象。
有分量和力度的散文往往伴随着理性的思辨与灵魂的锤炼,但如何让“厚重”的思想具体可感而不显得冰冷抽象,这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从细节经营起。
散文重在表达真情实感,而情感与体悟是否真诚深切、直击人心,关键看细节是否生动、饱满。丰盈而又充满意味的细节描写,是散文作者敏锐洞察力的外在表征,凝聚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社会历史、天地人心的深刻体察,可以让读者感受到作者个人生命的体温和热力。
尽精微而至广大,细节的力量正是来自此。
(节选自王炳中《“厚重”散文的品相与质地》,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鲁迅指出散文随笔是“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比”的一类文章,理论批评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持相似看法。
B.作者认为,散文的“厚重”与否与篇幅无关,关键得看其所拥有的精神体量,长篇散文与短小的散文都可以产生“厚重”的气象。
C.很多散文显得“笨重”,是因为作者离开了自己最熟悉的时代和生活,没有了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无法与时代同频共振。
D.描写日常人生和人情冷暖的散文受关注较少,是因为日常体验零碎、扁平,无法承载厚重思想,作者对此并不认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厚重”可成为衡量一部文学作品水平高下的重要标准,散文也能够以深沉厚重取胜。
B.要谨防“厚重”成为“笨重”,散文创作要追求外在篇幅与内在思想内容的合拍,要避免不及物的高谈阔论。
C.散文中的个人和自我要比诗歌更为亲切自由,比小说更为直接明快,因此散文的艺术价值要比诗歌和小说更高。
D.散文细节是否生动、饱满,关乎情感与体悟是否真诚深切、直击人心,也关乎“厚重”的思想是否具体可感。
3.下列选项中名家对散文的看法,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王火:“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一个国家社会史的佐证,是为了揭露解决社会具体问题,是作家真情实感的倾泻和生活阅历的点染。”
B.孙犁:“总之人心之不同,有如其面。范仲淹先忧后乐之名言,并非一时乘兴创作出来,乃是久萦于心的素志,触景生情而出。”
C.苏童:“以情感人是永远不过时的写作法则,要努力把你的情感融进文学中。不要掩饰你的情感,真诚的情感融入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D.格非:“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因此,要写好风景,还要做一个有心人。一是要用心观察,二是要多游历、多积累。”
4.在第二、三、四段中,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何为‘厚重’”?请简要说明。(4分)
5.有评论家认为,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具有很强的“厚重”感,请结合材料对这一观点加以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井
胡学文
在记忆的河道中,井无疑是深扎于岸边的大树,纵然风雨剥蚀,依然以无法抵挡的姿态横空伸展,傲睨苍穹,每每刺破我的视线。
关于井的故事太多了。
记得上小学时,学过一篇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说井重要,但挖井人更重要,更了不起。没有挖井人,哪来的井?哪来的水?老师还引申,没有农民,哪来的粮食?没有工人,哪来的石油?天天摸黑吧。当时我很不以为然,我是个胆小的学生,不敢和老师争辩。以当时的年龄,我还没见过哪个学生胆大到敢和老师顶嘴。
我不以为然,因为在我的理解中,井其实就是个坑,深浅不同而已。在村子四周,在田野,甚至在村子的街巷,遍布大大小小的井。我就掉进过一次。刚刚下过雨,路面泥泞不堪,我经过一片水泽,忽然就沉下去。沉在水底的我听见大人们杂七杂八的叫喊。几分钟后,我被捞上来。霎时又淹没在训斥声中。走路不看着点儿,怎么往水坑走?那可不是白糖水,不好喝!从惊恐中逃出,那些训斥真的很好听、很温暖。当然,也为自己判断失误而羞愧,几天前那里不过是个浅坑。
父亲打窖,常常打出水。窖是村人用来储存土豆白菜的。我们村没有那种窑洞似的窖,因为土质太差。只能挖一个坑,上面盖顶。选址时要在高处,背风处。但即使这样,仍有打出水的可能。我家有一口窖在村西,用一年就废了。四壁潮湿,窖壁已有坍塌的可能。换一个地方,也就一人深的样子,出水了。父亲懊恼地跳上来,坐那儿一口一口地吸烟。我趴在窖边,看着湿洇的窖底,也就一支烟的工夫,已经是一洼浅水,几乎能照见自己惊奇的脸。每年秋天,找一个不出水的地方打窖,是父亲的一大愁事。我记得他扛着铁锨和路人说的话,又白费劲了,挖个坑也出水。我帮不上忙,只沉浸在无边的幻想中。我不打井,打井太容易了,我打窖。铁锹挥舞,阳光四溅,一米,两米,三米……我挖出一口又大又深的窖,能储存全村的土豆和白菜,而我则如燕子自由地飞上飞下……
村里有三口井,前街后街东街各一口,村子虽大,但足够用。水井旁是村子最繁闹的地方之一。除了挑水,人们能在那里传递想传递和获得想获得的信息。清晨和傍晚,叮当的桶声宛如驼铃响个不停。我的印象中,炊烟不是从烟囱冒出来的,而是从水桶中腾空。只有桶声响过,那一缕缕烟雾才慢慢悠悠飘向空中,像一个端着架子的老太爷。年龄渐长,我开始出入井台。尽管每次挑半桶水,但已赢得大人的夸赞。夏天打水容易,冬天则费事得多。井台冻了厚厚的冰,井口在冰的包围中缩得只有水桶粗。看不见水面,打水全凭感觉,水桶是否落到水面,是否盛满。每次走下井台,我都要长长地舒口气。但有人在场时,我总要竭力装出轻松的样子,颤着扁担,一步一步走回家。再后来,村民都在自家院里打井,我家也不例外。依然不是很深,夏秋季浇菜,我一鼓作气能打二十几桶上来。对井的感情已丝丝缕缕,任是快刀也斩割不断了。谁能离了井?谁能离了水?
再后来——这是讲故事最常用的词汇,时间的跳跃沉积着人世的沧桑——我参加了工作,成了家。在最初工作的那个乡镇依然从井里挑水。那么,再后来呢?我进了城,每天喝的是自来水。水井远离了我,但我并不能远离水井。哪一个生命能够呢?只不过那个距离以看不见的方式存在而已。
看不见井,关于井的话题却更多了。每次回乡,井是绕不去或绕过去了,但总会因别的话题牵出来。2010年,我在坝上的一个乡镇住了几天。黄昏时分,我常到镇外和种菜的老人聊天。他说种菜的辛苦,生活的艰难,还有对井的忧虑。十年前,种菜只需打三十米的井,后来改打七十米。七十米的井用两三年就废了,他指着一座座红砖垒就的井房说,那都是废井。现在,他打的井都是一百二十米。以后呢?再以后呢?他没说,我的思绪却被他拽到时间的车轮旁,我望不见前方是什么,也不敢望见。每当看见井这个字,我都有疼的感觉。据说我生活的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漏斗——是井的另一种形式吧?我想起学过的那篇课文,如果老师再讲,我不会再把坑和井混淆。但我也许仍会不以为然。是的,没有挖井人,哪来的水井?可是没有水,纵然挖到地球的另一端也不能称为井。挖不出水的挖井人是否还能叫挖井人?消逝的恐惧再次潜入心间。
(有删改)
文本二:
陪母亲回乡
胡学文
母亲和二姨说话,我在社交软件上发了几张照片。我想用一个标题:破败。但写上之后又删掉了,生于斯,长于斯,我不愿用这样的词形容它。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没有树木的树林,独自吃草的驴——这张照片拍的是欠弟弟二百斤小麦那家院子,还需要什么标题呢?发了不久,便有十多条留言。留言基本都是赞美的,好像我的村庄是天堂。有一友半开玩笑地问,这么好的地方,你为什么要离开?
我有些恍惚。没有回应,没作任何解释说明。我又浏览了一遍所发的照片,竟然有些吃惊。自己也觉得美,似乎比记忆中的还美。那时,我并不知道,我的村庄两年之后将迁至另一个地方。她的破,她的美,她的流言蜚语,她的是是非非将不复存在。我有点困了,靠在门框上,听着母亲和二姨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墙下风弱,日光也柔和了许多。那一刻,我挺享受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掉到水坑里被救上来之后,觉得大人们的训斥真的很好听、很温暖,表达出“我”内心的感动,也表现了村民的朴实、坦率。
B.小时候的“我”认为“井其实就是个坑”,这反映出当时的农村水资源丰富,不存在打不出井的情况,井在村子的街巷中随处可见。
C.“我的思绪却被他拽到时间的车轮旁”用一“拽”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思绪”可被牵引和飘忽流动的特点,使“思绪”具体可感。
D.文本一寓象征于写实,雨水积聚的坑,储存粮食的窖,做饭、浇菜取水的井,既是写实,也具有象征意义,可视为乡村生活的象征。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叮当的桶声宛如驼铃响个不停”和《故都的秋》中“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样,都写了百姓日常的生活情景。
B.文本一中“而我则如燕子自由地飞上飞下”和《哦,香雪》中“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一样,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人物的心理。
C.文本二中“墙下风弱,日光也柔和了许多”和《荷塘月色》中“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样,都将情蕴含于景物描写之中。
D.文本二中“塌陷的房屋,长满杂草的街道”和《我与地坛》中“剥蚀”“淡褪”“坍圮”等一样,都写出了繁华之后的破败。
8.作者说“每当看见井这个字,我都有疼的感觉”,“疼”的内涵丰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简要分析文本一标题《井》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梁太祖皇帝,姓朱氏,本名温,宋州砀山人也。勇有力,凶悍。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起曹、濮,温亡入贼中。巢陷京师,以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是时,天子在蜀,诸镇会兵讨贼。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或说温曰:“巢起于草莽,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非有功德兴王之业也,此岂足与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诸镇之兵日集,以谋兴复,是唐德未厌于人也。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温以为然,乃杀其监军严实,自归于河中,因王重荣以降。天子赐温名全忠。拜全忠汴州刺史。四月,诸镇兵破巢,复京师,巢走蓝田。光启二年三月,进爵王。十二月,徙封吴兴郡王。天复元年,封为梁王。天复三年,唐天子还至兴平,王自为天子执辔,且泣且行,行十余里,止之。人见者,咸以为忠。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襄州赵匡凝以为不可遣杨师厚攻之。九月,师厚破襄州。宰相张文蔚率百官来劝为帝。十八日,即帝位。大赦天下,改元开平,改国号梁。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一》,有删改)
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惟不绝其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有删改)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襄州赵匡凝以为不可遣杨师厚攻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成事,指成就大业,与“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中的“成事”词义相同。
B.厌,指讨厌、厌恶,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不相同。
C.执辔,手持马缰驾车,引申为驾驭能力,文中指朱温亲自为唐天子牵马。
D.著,使……显著,与《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中“舞”的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巢于曹、濮两地起兵反唐,朱温逃亡加入黄巢起义军。在黄巢军队一举攻破京城之后,朱温受到黄巢的赏识,被任命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
B.在与唐军多次作战不利的情况下,有人劝说朱温投降,认为黄巢并非能兴王业之人,朱温果断斩杀监军严实,趁着王重荣投降的时机回到河中。
C.唐军收复京城后,朱温多次受到朝廷封赏,权势和野心越来越大。后来宰相张文蔚率百官劝说,朱温称帝,大赦天下,更改年号,改朝换代。
D.自后唐以来,人们都把梁称为伪朝,认为梁罪大恶极,应大力谴责,不应褒奖其篡权行为。欧阳修不顾评论者的指责,秉笔直书,是有用意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4分)
(2)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4分)
14.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作者“不伪梁”的原因。(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秋暮登北楼
王武陵
秋满空山悲客心,山楼晴望散幽襟。
一川红树迎霜老,数曲清溪绕寺深。
寒气急催遥塞雁,夕风高送远城砧。
三年海上音书绝,乡国萧条惟梦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秋意正浓,在外游子见到满山遍野的秋色,触景伤怀,于是诗人登楼望远,排遣心中的郁结之情。
B.层林尽染,秋霜中满山火红的枫叶映入眼帘;曲水回环,几条澄静的小溪环绕着山寺。
C.秋暮天寒,塞雁急飞;楼高风冷,“远城砧”使人联想到杜甫诗句“白帝城高急暮砧”。
D.尾联寓情于景,韵味悠长。多年漂泊在外,家乡音信断绝,萧瑟破败的家园,也只能在梦中找寻。
16.跟随古人登高的脚步,后世读者或能从景色变化中窥探诗人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从诗歌的叙述脉络出发,分析作者是如何传达情感的。(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苏轼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江水的汹涌。
(2)古人在文中常依托别的建筑物或地名来确定所写地的位置,如姚鼐的《登泰山记》中用此法来介绍日观峰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校园小作者培训会上,作家协会的杨老师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例,引导学生们通过描写平常的动物来展现农村充满生气的画面。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梅花的突出特点是能( 甲 ),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开放。冬季时,寒风呼啸,白雪皑皑,只有它们不惧严寒,悄然盛放。放眼望去,不同品种的梅花争奇斗艳:红的如烈焰席卷而来,艳丽娇媚;白的如雪般洁白,纯净无瑕;绿的如绿衣美人,雅致高贵……一树梅花就是一道绝美风景,一片梅林则是一方人间仙境。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梅花为什么不惧严寒呢?
事实上,梅是一种喜欢温暖气候的植物,它的最佳生长温度是16 ℃~23 ℃,这是许多植物生长时都喜欢的温度范围。①或许是生长的地方气候变化无常,②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③梅拥有了一定的耐寒能力:④一般情况下,⑤梅能抵抗零下10 ℃,⑥杏梅(梅的一个品种)甚至能在零下25 ℃~零下20 ℃左右的低温环境中生长。
当然,梅的适宜开花温度也不能太低。开花期间,它们对温度十分敏感:开花前, A ,它们就会把开花时间延后;在花朵盛开期间,如果遭遇低温阴雨天气,它们也会把花期延长一段时间,从而使花期变长。
与在春天开放的花朵不同,梅花极为耐寒,通常不会因为一场凄风冷雨便( 乙 )。严寒过后,梅花仍然傲立枝头。梅花之所以能够御寒, B :其花瓣上有一层特殊的蜡质,就好比给它们披上了一件厚厚的外衣,可以帮助花朵抵御严寒。另外,梅树的枝干较为细腻紧实,一方面能够储藏水分,为自身生长提供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从而增强自身的御寒性。
梅花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开放,花期可持续一个月左右。这段时间的气温比较低,如果没有低温的“冷冻”过程,梅花是不会开的,因为梅这种植物有一个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就是要经过一定的低温过程,才能形成花芽,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8.文中第一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你以“竹”为主体,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表达流畅。(4分)
19.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2.如果把文中第四段加点的词语“遭遇”改为“恰逢”,可以吗?为什么?(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习近平
材料二:
残疾人体育事业是展现精神与品格、凝聚信心与力量、充满关爱与希望的事业。 ——人民网
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以“关爱与自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