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到培优 22 文言文二则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pdf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从课本到培优 22 文言文二则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pdf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4:00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22文言文二则
砾本厨
源的课木,祁你夯文某础
一、积累运用。
1.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心志,情志)》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一会儿,不久)
C.今乃掉尾而斗(落下)
D.所宝以百数(所珍藏的书画)
(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巍巍乎若太山
天涯若比邻
B.好书画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今乃掉尾而斗
家祭无忘告乃翁
D.处士笑而然之
心下不以为然
(3)下列语句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B.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C.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D.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伯牙鼓琴》中讲述了伯牙和锺子期的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
(2)《书戴嵩画牛》一文的作者是
代的
。文中的戴嵩是
代著名


这篇文章以
为线索,讲述了杜处士和牧童的故事,阐明了“
”的道理。
二、品析句子,完成练习。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
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这两句话中,“
”是子期对伯牙琴艺的赞叹;“
”和“
”是
锺子期对琴声的描述。锺子期的话可以让我们感受到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
”。(填原文)
(2)“无足”一词充分表现了伯牙失去知音的

的决绝态度
(3)用现代汉语写出这句话的意思。
100语文六年级上册(R)
3.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1)牧童发笑的原因是两牛相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
,现在这幅
画上的牛却是
(2)我们应该向牧童学习
的精神。
4.处士笑而然之。
面对牧童的评论,杜处土
,从中可以看出杜处士是一个
的人。
三、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伯牙
志在太山、流水
*3
伯牙鼓琴
子期
听之
+子期死
文言文二则
锦委上细
处士爱画
4.
曝书画
书或嵩画牛。
拊学人笑
牧童评而
岛优是高一生发文本.裙你提升能山
一、开阔视野。
1.伯牙与锺子期的友情令人感动,请将下面有关友情的诗句补充完整。
“锺期久已没,
”,在伯牙眼中,友谊是独一无二的知音相伴;“劝君更尽一杯
酒,
”,在王维心里,友谊是朋友之间的牵挂;“海内存知己,
”,在王
勃笔下,友谊是相隔天涯却依然亲密无间。人生贵在相知,友情绵长永在。
2.“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阅读下面
的图表,回答问题。
第七单元101部分参考答案
三、回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跳舞、唱歌、
第一单元
骑马主客联欢BC【解析】本题考查课文的理
解与概括。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可知考查的是
1草原
课文第4、5自然段的内容。这两个自然段主要描写
「课本拓展
了蒙古族同胞和客人联欢的情景,所以思雏导图展
一、1.静寂平静安静静谧【解析】本题考查
示的是主客联欢时的情景;根据“敬酒”“唱民歌”
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静寂”指“沉寂无声”。“平
“套马”“掉跤”等内容可知,这展现的是习俗美。
静”形容心情平和安静。“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
(1)根据“千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
吵闹和喧哗”。“静谧”形容静寂无声或恬静的模
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可知,蒙
样。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及词语
古同胞“敬酒”,客人“回敬”。(2)根据“鄂温克族姑
搭配完成即可。
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
2.(1)B【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修辞手法及
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可知,“鄂温克族姑娘
其理解。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好像回味着
们唱民歌”,客人的“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草原的无限乐趣”赋予骏马和大牛以人的情思:
(3)根据“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
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
将“河”比作“带子”;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蒙古马”可知,蒙古同胞“表演套马、摔跤、民族舞
“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比作“彩虹”。
蹈”,客人“跳舞、唱歌、骑马”。
(2)D【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句话的
[培优提高]
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
一、1.(1)示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风景如画
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本题考查图文
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所以A、B两项正确。
转换和文学常识。图片上有广阔的天空、无边无际
这句话位于文章结尾,起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
的草原和散落在草原上数不尽的牛羊。据此,我们
用,C项正确。D项中“希望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永
能想到描写草原的成语要表现出草原的广阔、青
远在一起”与句意不符,D项错误。
翠、美丽。根据诗句“天苍苍”,再结合图片,不难写
二、1.(1)绿毯【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记忆
出下面两句诗。
能力,回答时注意正确书写。
(2)示例:纯净的天空下,纯净的草原让你拥有
(2)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解析】本题考
纯净的心。【解析】本题考查宣传语写作。所写
查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
宣传语要包含两个要,点:(1)展现草原的美,吸引大
的修辞手法,将“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将“羊
家来草原旅游:(2)呼吁大家爱护草原环境。此外
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
宣传语的语言要流杨、生动、简短、富有号召力。
(3)示例:碧绿的湖面上漂浮着朵朵盛开的白
2.(1)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
莲花【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要求仿写的是一个
解。根据材料一中“塞罕坝两代人通过近50年的艰
比喻句,其中需要包含两个比喻关系,即草原像什
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
么,羊群像什么,两个喻体之间要有联系。据此,发
洲的绿色奇迹”可知,①表述正确;②表述过于绝
挥想象,按要求作答即可。
对,不正确;③对材料三中图片的描绘正确。
2.(1)①②【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
(2)C【解析】本题考查对图片的理解。材料
据第①句中“那些小丘的线条…”可知,此句直接
三中的图片,画面为一片大树叶托着一个地球,整
描写草原景色。根据第②句中“既使人惊叹,又叫
个图形的轮廓似一只亮晶晶的眼睛,意在启示我们
人舒服……”可知,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
(2)BC【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3)示例:塞罕坝人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将原
“在写景中融入人的感受的写法的好处”即“寓情于
本荒芜的塞罕坝建设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
景”,其好处是既写了景,又表达了情,容易让读者
优良、经济富有的绿洲。这就告诉我们保护和建设
感同身受: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情因景生,景因情
好自然环境,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
美。所以B、C两项正确。
是我们现在和将来最大的财富。【解析】本题考
部分参考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