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练(三)
1.B [B项,“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错误,原文“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是说“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2.B [B项,“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错误。原文认为,“并非在生活的词汇之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意的词汇“羌无故实”(不借鉴典故),“讵出经史”(难道出自经史典籍吗),“多非补假”(不借鉴典故)。]
3.A [第四段主要观点是:诗的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是基于实际生活而形成的。A项,描写的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所闻之声,符合第四段观点。B项,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指仙境。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这些都不是生活当中的事物,不适合作为论据。C项,天鸡:出自神话故事,是运用典故;“空中闻天鸡”也是诗人的想象,不是从眼前得来。不适合作为论据。D项,嫦娥: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感叹桂花飘落是因为传说中的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通过丰富的联想,烘托出诗人是拥有包含万事万物的心境的。不适合作为论据。故选A项。]
4.①“柳”是贴近古代人们生活的事物;②《诗经》(先秦)开始,偶然地出现“柳”;③“柳”与春天、游子相联系,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④北朝开始,“柳”在诗中大量出现;⑤隋唐及之后,“柳”成为诗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
5.唐诗语言高度诗化体现在语法成熟和词汇丰富两个方面。
语法:《登高》是对仗工整的七言律诗;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
词汇:“风”“天”“猿”“渚”“沙”“鸟”等词汇贴近生活,为人熟知;运用这些典型意象,融入诗人情感,营造了雄浑高远、肃杀凄凉的意境。
6.C [A项,“是因为听说这条路是韩愈曾走过的上山消暑之路”太绝对。“凉风荡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离不开时间变化和海拔变化等自然条件引发的气温变化。B项,“让十来岁的‘我’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于文无据。文中只谈到“那时不求甚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出处原是在白居易这里”。D项,“这实则是对当下不能静心读书的风气的批评”,于文无据。作者只谈到自己的读书与生活感悟,并没有表达对别人的态度。故选C项。]
7.A [A项,“由古至今”错误。作者是根据行文需要,灵活选用古人或今日自身的相关事件的,并没有完全按照由古至今的时间顺序编排。]
8.①书中文字给心灵带来的安抚和愉悦。②读书人内观于心,专注读书,所获得的内心的宁静、愉悦。
9.(观点一)不能删去。
内容上,⑦⑧两段讲的是古人通过外部环境的营造来达到“心静”,含蓄地回答了第⑥段心静的程度。结构上,引出下文真正的“心静”是“内化于心”的观点,也与后文“我”心静的程度形成对照。艺术效果上,⑦⑧两段所选人物事例生动有趣,丰富了文章内容,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观点二)可以删去。
内容上,第⑥段提问“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而第⑨段中“内观于心”直接回答了该问题,所以去掉⑦⑧两段,一问一答,衔接更紧密。结构上,去掉⑦⑧两段,承接前文自己的经历,线索更分明,叙事更集中紧凑。
10.解析:句意: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圣明统一了,都划分成为郡县,对于皇子和功臣用国家的赋税重加赏赐,很容易控制。“神灵”意为“圣明”,与“陛下”不可断开,“海内……一统”为主谓结构,语意完整,应在B处断开;“皆为郡县”是动宾结构,语意承接上文的“海内”,“诸子功臣”引出后文,二者之间即C处应断开;“赐之”是动宾结构,“甚足易制”意为“很容易治理”,与前文“赐之”连接则语意不通,故G处断开。
答案:BCG
11.A [A项,错误。都是代词,用法相同。那里/她。句意:都安置在那里面。/作歌并赠送给她。B项,正确。建立、设置/创作。句意:分割诸侯国而设置郡县。/于是创作了一首七言古诗。C项,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耗尽/使……战栗,使……震惊。句意:使财物损耗殆尽。/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D项,正确。错误/枉驾。句意:纠正秦朝的错误。/屈驾来访。故选A项。]
12.C [C项,“又恰逢天下大灾”无中生有。由原文“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可知,秦朝大乱的原因是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又恰逢天下大灾”属无中生有。]
13.解析:(1)“异意”,二心;“则安宁之术也”,判断句;“不便”,不适宜。(2)“分”,把……分成;“置”,设置;“更名”,给……改称。
答案:(1)天下没有二心,这就是国家安定的方法。封诸侯是不适宜的。
(2)把天下分成三十六个郡,每个郡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把百姓改称为“黔首”。
14.解析:材料一李斯的话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周朝实行分封制,最终不能制止诸侯互相讨伐;二是如今(秦朝)实行郡县制,重赏皇子功臣,天下皆在掌控。材料二中柳宗元分析了秦汉两朝的制度:秦朝后来天下大乱与实行郡县制无关,而是由于刑法残酷激起民变;汉朝沿袭周制致使诸侯作乱,三代不振,但其诸侯、郡县并存之时只有诸侯反叛而无郡县作乱。综合以上作答即可。
答案:李斯:①周王朝分封的诸侯互相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②秦始皇实行郡县制,重赏皇子和功臣,使国家安定下来。
柳宗元:①汉朝采用分封制,不久战乱频发;②汉朝诸侯、郡县并行,反叛的只有诸侯,没有郡县。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建议说:“各国诸侯刚被消灭,燕、齐、荆地辽远,不在那里立王,就没有用来镇抚那些地方的办法。请封各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准许。”始皇把王绾等人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群臣都认为很适宜。廷尉李斯建议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封立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血缘关系疏远,互相攻击如同仇敌,诸侯互相讨伐,周天子不能禁止。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圣明统一了,都划分成为郡县,对于皇子和功臣用国家的赋税重加赏赐,很容易控制。天下没有二心,这就是国家安定的方法。封诸侯是不适宜的。”
始皇说:“天下人都为无休止的战争而苦,就是因为有诸侯王。现在我依靠祖先庇佑,刚刚平定了天下,再去建立诸侯国,这是自我树敌,而要求得安宁,难道不是很困难的吗!廷尉的建议是正确的。”
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每郡都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等官职。把百姓改称为“黔首”。收集天下兵器,集中在咸阳,熔铸成钟鐻,又铸造了十二个铜人,每一个重一千石,安置在宫廷中。统一法律制度和度量衡标准,规定车子两轮距离相同,书写采用统一的文字。全国地域东至大海和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门朝北开的地区,北据黄河为屏障,顺着阴山直至辽东。迁移天下的十二万户富豪人家到咸阳居住。秦国各王的陵庙和章台、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秦国每消灭一个诸侯国,就模仿它的宫殿,在咸阳北坡上仿效建造,南临渭水,从雍门以东到达泾水、渭水汇流地区,宫殿室宇、空中栈道和缭绕回旋的阁道连续不断。从诸侯国掳掠来的美女和钟鼓乐器之类,都安置在里面。
材料二:
秦朝统一天下后,分割诸侯国而设置郡县,废除诸侯而委派郡县长官,秦占据了天下的险要地势,建都于全国的上游,控制着全国,把局势掌握在手里,这是它做得对的地方。但没过几年便天下大乱,那是有原因的。它多次征发数以万计的百姓服役,刑法越来越残酷,耗尽了财力,于是那些扛着锄棍被责罚防守边境的人们,彼此递个眼色就联合起来,怒吼着汇合成群,奋起反秦。那时有造反的老百姓而没有反叛的官吏,老百姓在下怨恨秦王朝,官吏则惧怕朝廷,全国四面八方的人互相配合,杀郡守劫县令的事情在各地同时发生。错误在于激起了百姓的怨恨,并不是郡县制的过失。
汉朝统一天下之后,纠正秦朝的错误,沿袭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分封自己的子弟和功臣为诸侯王。但没有几年,便(为了平息诸侯国的叛乱而)疲于奔命,以至于连救治伤员都来不及,汉高祖刘邦被围困在平城,后又被飞箭射伤,如此衰落不振达三代之久。后来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诸侯国。但是汉朝开始恢复分封制的时候,诸侯国和郡县各占一半疆域,那时只有反叛的诸侯国而没有反叛的郡县,秦朝郡县制的正确性也已经明白清楚了。继汉朝而称帝的,就是再过一百代,(郡县制比分封制优越,)也是可以推知的。
15.D [D项,“孤独”“打理桑麻”理解错误,这四句写的是诗人时常沿着野草丛生的田间小路,和乡邻们来来往往,共话桑麻,并不“孤独”。]
16.①喜乡间生活平静,没有俗事俗人打扰。“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就表现了乡居的平静,“虚室绝尘想”暗含摆脱世俗束缚的喜悦。②喜乡邻关系友好淳厚。“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乡邻一起谈论桑麻生长的情况,令人喜悦。③忧自己的庄稼毁于一旦。“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诗人生怕自己辛勤劳动的成果毁于一旦,心怀担忧。一喜一忧,反映出经历过乡居劳作的洗涤,诗人的心灵变得明澈了,感情变得淳朴了。
17.解析:易错字词:“衿”“浸”“作”。
答案:(1)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2)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3)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18.D [“乌台诗案”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直接引用。B项,表示特殊含义。C项,表示强调。D项,表示特定称谓。故选D项。]
19.解析:A处,根据语境中“苏轼因写诗而酿成‘乌台诗案’”分析,此处是说在苏轼谪居黄州期间,虽然“乌台诗案”已过,但他依然害怕,故应填写“心有余悸”。心有余悸: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B处,根据“极力赞美周瑜的人生得意,是为反衬自我……”分析,此处是说极力赞美周瑜的人生得意,是为了反衬自己政治失意,故填写“穷困潦倒”。穷困潦倒:指生活贫困,颓丧失意。
答案:A.心有余悸 B.穷困潦倒
20.解析:句②,“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成分残缺,缺少主语“苏轼”,故应改为“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句⑤,“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搭配不当,应改为“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载体”或“作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
答案:②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⑤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载体。(或:作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
21.解析:第一空,根据后句“他曾对朋友坦露心声……内心极度自卑与苦闷”分析,可知此处是说最让苏轼痛苦的还是精神上的痛苦,即他精神上被抛弃和孤立,故补写内容是“精神上的被抛弃和被孤立”。
第二空,根据前面的问句“为什么在人生低谷困顿时期,苏轼能创造词作的辉煌”可知,此处是回答前一句的问题;再根据下文“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和“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可知,此处是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阐述原因,故补写内容是“这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答案:①精神上的被抛弃和被孤立 ②这有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原因
22.解析:“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成熟”是本体,“光辉”“音响”是喻体,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传达出苏轼“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
画横线句采用七个“一种……”句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体现了苏轼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对苏轼的崇敬之情。另外,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势强劲,节奏铿锵。
答案: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成熟”比喻成“光辉”“音响”等,生动形象地传达出苏轼“从容”“大气”等精神品格的内涵;采用七个“一种……”的句式,排比语势强劲,节奏铿锵,更能体现苏轼超越人生、突破自我的可贵精神,表达作者的崇敬之情。
23.[写作提示]
材料第一句首先陈述了现在很多人认为生活是平淡的这一观点,然后由此给出了针对性建议:在平淡生活中找一点诗意,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滋味。
由此看来,寻找生活的诗意和美好,可以让我们在忙碌与喧嚣中找到一片宁静,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要理性地去对待生活,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生,生活终究是美好的,关键是要在平淡中有美的发现,才能赋予人生真正的意义。那么,如何寻找到生活的诗意呢?一方面,我们要怀着对万物的敏感之心去感受生活之美好。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物欲没有穷尽,沉溺其中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途,唯有淡泊名利才能回归本真、获得宁静,找到人生的真谛。
试题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写作时要注意,所写之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多件,但要体现“诗意”。“诗意”的内涵可以是平凡生活中发现的美好,也可以指不放弃对梦想的追寻等。比如可以写自己像曹操一样“志在千里”,确定了奋斗目标之后如何奋斗,遇到了困难,自己如何克服的等等,展现奋斗的“诗意”。也可以从平凡普通的人、事、景中看出别人看不出的“诗意”,要对所写内容进行详细描写,表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主题。总之,要注意文章始终围绕“诗意”,展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立意:①理想如诗,奋斗不止。(叙述自己为了梦想高校奋战到底的经历)②生活处处皆诗意,学会发现是真理。(叙述自己周末“公园20分钟”的经历)③保持精神独立,拥有自由思想。(叙述自己在舆论中不随波逐流,发现真相的经历)
6/6单元综合练(三) 第三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唐诗在读者心目中之所以获有那么普遍的荣誉,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语言方面的成就,则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种语言更深的基础,则是唐人的现实生活。唐代从分裂中获得统一,又摆脱了六朝门阀势力的残余,使得唐帝国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一种生活的信念、高瞻远瞩的气概、青春的旋律、少年人的精神,朝气蓬勃地展现在眼前。所谓“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种丰富而健康的生活气息,反映着时代的生活,本身就近于诗。
语言的诗化,正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它的语法,一是它的词汇。以前者为基础的如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新鲜的表现手法等,使得语句更精练、更自然、更解放;而后者则是它的丰富的词汇。这些词汇是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基于生活而形成的。一个诗人写一首诗,很少同时都由他自己来创造诗的形式、诗的语法、诗的词汇等,而是基于前人以及他自己在这方面所累积的无数成果而创作的。
所谓诗的词汇,并非在生活的词汇之外另外有什么词汇。诗歌中的形象最好是直接从事物本身得来。《诗品》说:“‘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些话至少说明了最平常的真理。而诗坛的普遍繁荣,正是要建立在这最平常的真理之上的,可是一般生活语言中的词汇怎样能成为富于诗意的词汇呢?这仍然是与实际生活分不开的。
中国封建社会从汉帝国发展到唐帝国,生活内容五百年来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只是更成熟地走向封建社会所能达到的高峰而已。在这样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了生活经验,也累积了生活感受,仿佛一个住了几十年而没有剧烈变化的家乡,其中一木一石,都能唤起生活中的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个“月”、这个“关”、这个“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其中累积了多少人的生活史,它们所能唤起的生活感受的深度与广度,有多么普遍的意义!正是这样,这首诗才能如此形象而典型地被歌唱出来。且不说一首完整的诗,就仅仅“关”“山”“月”三个字连在一起,也会产生相当形象的联想。这难道不是唐人普遍的感受吗?
正如“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这个“柳”又是何等地为生活所熟悉。然而,诗化的过程也不单纯是生活的熟悉,正如上层建筑与基础的关系一样,一个民族心理和特征的形成,虽决定于它的生活,也渊源于它的文化传统。从《小雅·采薇》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古诗十九首》的“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柳”的形象开始是偶然地而非很普遍地在诗中出现。然而“柳”已经与“春天”、与“游子”结下了不解之缘,同时也逐步深入人的情感世界。《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陶渊明则自称为五柳先生,王恭则被人称道为“濯濯如春月柳”。而“柳”在诗中大量的出现,则仍要到北朝《折杨柳歌辞》出现之后。接着隋、唐进入了统一,随着春风得意的时代,随着游子以至边塞的生活,“柳”就成了生活中最富于诗情画意的联想,它是生活也是诗的语言。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的生活谚语。如果说这也可以算是广义的民族形式,我们所能学习的就更多了。
“江暗雨欲来,浪白风初起”“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寒雨连江夜入吴”“鸬鹚山头微雨晴”,一直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江雨霏霏江草齐”,这个“雨”也不过就是普通的雨,然而到了诗歌语言中,它又逐渐成为多么富于联想的一个词,而它的丰富性、普遍性,也是直到唐代才更为突出的。所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正如上文中提到的“关”“山”“月”,这里的“雨”“柳”“酒”“关”这些词汇的出现,也就无怪乎它成为最富于感染力的赠别诗了。而“客舍”的旅人之情,“青青”的欣欣生意,与那最后二句的巧妙构思,交织成阳关三叠的歌唱。而从此“渭城”也就被赋予了鲜明的诗意,所谓:“僧寻野渡归吴岳,雁带斜阳入渭城。”
这样诗与生活的反复交织充实着、丰富着诗的词汇,唐代诗人们以豪迈的生活信念、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吸取着、创造着这些词汇,这就使诗歌的语言步入更为鲜活广阔的天地。
(摘编自林庚《唐诗的语言》)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诗语言是高度诗化的,又是日常生活的,这是唐诗在读者心中获得普遍荣誉的重要原因。
B.“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反映了当时丰富健康的生活,这种生活本身就是诗。
C.随着唐代语法的发展,五七言形式的成熟、虚字可以省略等都体现并促进了诗歌语言的诗化。
D.“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虽不是严格的诗句格式,但说明“柳”仍然贴近我们的生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朝时期,社会从分裂中获得统一,走上古代封建社会的高峰,精神气质如少年般健康、昂扬。
B.作者赞同《诗品》的分析,认为有诗意的词汇往往既要借鉴经史典故,又取材于现实生活。
C.在长年累月的生活中累积经验和感受,唐人读到“关”“山”“月”便能唤起丰富形象的联想。
D.唐诗与生活的不断交织丰富着诗的词汇,诗人们不断吸取和创造这些词汇,使唐诗语言更为广阔鲜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段主要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C.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D.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4.请结合材料梳理“柳”这一形象诗化的过程。(4分)
5.杜甫的《登高》体现了唐诗语言高度诗化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书中觅清凉
沈 念
①一到炎夏,南方的溽热是不好经受的,尤其是生活在湖南长沙这座有名的“火炉”城市。今夏入伏,朋友夜间邀约去爬岳麓山消暑,从湖南大学西侧的登高路往山上走,热度就降了下来。山路上夜行者不少。朋友确凿地说,这是韩愈当年走过的上山消暑之路。我心里咯噔一下,抬头四望,月色稀疏,爱晚亭四周树密荫浓,小池中蛙鸣虫唱,身心之间也有了几缕凉风荡漾。
②古代文人一般是怎么消夏的?脑中突然冒出这一问题,抛给朋友,他脱口诵出唐代诗人白居易那首著名的《消暑》诗:“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白大诗人在一千年前给出了这么一个“妙招”——心静自然凉,却让我想起了一件儿时旧事。
③孩提时代,我是在洞庭湖畔的一个小镇度过的。有一年夏夜酷热,又遇上停电,弟弟睡在床上,翻来覆去,燥热不安,嘴里直唤“太热了”。我嫌弃他聒噪,很大人般地说了一句:“心静自然凉。”这话刚好被站在窗外的父亲听到,当即将我表扬了一番。十来岁的我说出这话,只是从父辈们交谈间偷学到的,那时不求甚解,后来读书多了,才知道出处原是在白居易这里。
④古人的生活方式,我们常从典籍、诗文、逸事中读到。冬天围炉焙酒,“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而遇到夏日溽热绵长,则是以竹林坐读、品茗赏荷、吟诗听曲等文雅之事来散热驱暑。读书自遣,果真能消夏?虽有些“不得已而为之”,但在没有便捷降温电器的过去,从身体上的散热转而寻求心灵的安静,何尝不也蕴藏着古人的智慧?
⑤那天从岳麓山回来,在书房无意中翻到一册叫《避暑录话》的旧书。书是从窑岭旧书店淘的,为宋代词人叶梦得退居湖州卞山时所作。作者在序中自称,酷暑难熬,每日早起后去往泉石深旷、竹林幽茂处,与二子及门生避暑,泛话古今杂事,二者兼得,以为欢笑。书中也的确记载了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等文人的消暑方式。“一生勤苦书千卷,万事消磨酒百分”,勤读的欧阳修喜欢守在书房读书消暑;苏东坡在密州时,自制清热解渴的饮料“密酒”,并邀友人谈天说地,甚至听怪诞故事来消暑;而王安石则骑着毛驴到山林间读书,困了就地而眠,日落方归,和大自然在一起,何“热”可言呢?
⑥在难耐的暑热中要做到心静,静到什么程度才会自然凉?我想没有谁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⑦古人甚至为了拥有夏日静读的好环境,巧花心思想计策。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是一位讲究生活美学的人。他把书房窗户设计成扇面形,又发明了专门用于夏天读书的“凉杌”。后者其实就是小椅凳,只是形状奇特,中间是掏空的,有一个平面的洞,另造一个可以填充井水或冰块的方木匣置于其中。人坐上去后,由于凳内有凉水或冰块,因此感觉凉飕飕的,非常适合夏天读书人使用。看来李渔很会为自己好好读书创造条件。
⑧当然,古人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如此。有的人心神易扰,有的人心静但仍体热不止。喜欢呼朋引友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到了三伏天耐不得酷热,赶紧闭门谢客,于是乎在《今日热甚帖》中说:“今日热甚,足下将各勿勿,吾至乏,惙力不具。”意思是告知朋友们,今天实在太热了,各位都别来了,我也没力气招待你们了。
⑨细细琢磨,古人讲求内观于心。“心静自然凉”的道理,大概就是要懂得“忘掉”身体上的燥热,不扰心神,不乱心境,以内心的“清凉”来帮自己消夏吧。
⑩那夜山行路上,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租在一栋老楼的顶层小屋居住。楼是20世纪80年代末盖的,隔热效果差,到了7月,像个烘烤房。我那时年轻,在学校里工作,暑假不愿回老家,就在出租房里读书写作。把凉席铺在地板上,一台轰轰作响的台扇,像架战斗机日夜逡巡。以书为枕,读书甩汗。就是在那年夏天,我在酷暑和热汗里啃完了博尔赫斯小说全集和如天书般的《尤利西斯》。
朋友听了,于诧异中连连称赞。其实他不知,直到今天,我虽搬过几次家,但书房从没装过空调。我当专业作家后不用每日打卡上班,又不喜外出避暑,只是窝在书房里,以坐忘般读书消夏,也是有意让身心感应四时变化。
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每每独坐桌前,环视书丛,拿起想读的书,那些文字似乎就变成了冰块和凉风。我回想这些年夏天读过的大部头书,都是平常难读完的,却在这夏日里成了我手中的一把摇扇,也替代了空调的飕飕冷风。
不知我这算不算是有些毅力,真正做到了“心静自然凉”,又算不算成本最低的避暑方式?想起陶渊明说过:“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一定能做到“忘食”,沉浸书中世界而暂时忽略了暑热,倒是一件让我觉得愉悦和清爽的生活真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段结尾“我”夜行山路感觉“凉风荡漾”,是因为听说这条路是韩愈曾走过的上山消暑之路。
B.儿时的“我”说“心静自然凉”受到父亲表扬,让十来岁的“我”开始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C.“以坐忘般读书消夏”中,“坐忘”语出《庄子》,形象地写出了“我”忘掉燥热,专注读书的状态。
D.作者回想夏天读的书“都是平常难读完的”,这实则是对当下不能静心读书的风气的批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围绕“心静自然凉”,撷取古人读书消暑的逸事及作者自身经历,由古至今,叙议穿插自如。
B.文中多处引用白居易等古人诗文,形象地展示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体现了文化散文的底蕴与魅力。
C.第②段首句、第⑥段首句以提问形式引出后文,既能自然推进文章叙述层次,又能引发读者思考。
D.“咯噔”“啃完了”等口语词汇与“围炉焙酒”“品茗赏荷”等雅词穿插使用,使语言活泼有文气。
8.请简要分析标题中“清凉”的含义。(4分)
9.有人认为删去⑦⑧两段,文章会更集中,你认同吗?请简要说明理由。(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①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jù],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诸庙及章台、上林皆在渭南。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圜视而合从,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②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 ①填:同“镇”。②封建:指分封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之,代词,与《琵琶行并序》“歌以赠之”的“之”用法不同。
B.为,建立、设置,与《琵琶行并序》“因为长句”的“为”意思不同。
C.竭,使……耗尽,与“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栗”和“惊”用法相同。
D.枉,错误,与《短歌行》“枉用相存”的“枉”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丞相王绾等建议在燕、齐、荆等地设置诸侯,将皇帝的几个儿子立为王;李斯认为应该设置郡县。
B.秦朝销毁兵器、统一度量衡、规定“车同轨”标准等举措,对郡县制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支撑作用。
C.秦朝大乱,柳宗元认为原因是其多次征发大量百姓服役,刑法残酷;又恰逢天下大灾,财力耗尽。
D.汉朝在统一天下后,沿袭周王朝的封建制度,分封诸侯王。但是没过几年,诸侯国就开始叛乱。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4分)
(2)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4分)
14.李斯和柳宗元都认为分封制有弊端,郡县制优于分封制。他们判断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5~16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①,穷巷寡轮鞅②。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③中,披④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注】 ①人事:指与人结交来往。②鞅:马驾车时颈上的皮带,代指车马。这句是说居处僻陋,车马稀少。③墟曲:犹乡野。曲,隐僻之地。④披:拨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诗中的“野外罕人事”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户庭无尘杂”,一外一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诗人摆脱官场和世俗束缚后轻松愉悦的心情。
B.这首诗语言质朴,语调悠然,叙述了乡居生活的日常片段,在一片“静”的境界中,飘荡着一种古朴淳厚的情味。
C.开头四句从正面写“静”,用“野外”“穷巷”“荆扉”“虚室”来反复强调乡居生活的清贫,暗示自己抱贫守志的高洁之心。
D.中间四句是以外在的“动”来写乡居生活内在的“静”,写出作者往来于田间,打理桑麻,虽孤独但也快乐的隐居生活。
16.陶渊明的乡居生活总体来说是平静安宁的,但是他的心情也会有喜有忧,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短歌行》中,作者引用《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渴慕贤才之意。
(2)与朋友离别之际,小胡望着远处朦胧的月色,不禁想起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使美酒在手,内心依旧凄凉与迷茫,江水与月光共同映照出离别的哀伤。
(3)自然界中的“秋”常作为含有特定意蕴的意象存在于古诗词中,诗人常借“秋”来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情绪,阐释“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虽然逃过鬼门关,但命运也跌落到有生以来的最低谷。政治上,回到原点,经济上,生活也陷入困境,从优渥的上层士大夫生活跌落为贫困的政治难民,生活境况的落差之大,让苏轼一时难以适应。相较于物质上面的窘迫,最让苏轼痛苦的,还是( ① ),他曾对朋友坦露心声:“处患难不戚戚,只是愚人无心肝尔,与鹿豕木石何异!”他觉得自己重罪遭贬,被朝廷“废弃”,被君王抛弃,被同类士大夫嫌弃,内心极度自卑与苦闷。
谪居黄州,虽是苏轼人生命运的滑铁卢,却是其词作艺术的高峰。为什么在人生低谷困顿时期,苏轼能创造词作的辉煌?( ② )。
从外在的客观条件来看,当时诗尊词卑的词体观念,为苏轼提供了自由作词的适宜环境。苏轼因写诗而酿成“乌台诗案”,所以在谪居黄州期间,他依然 A ,不敢写诗,以免再惹事端。①作词在北宋被当作一种娱乐方式,②在谪居黄州期间不敢写诗,③却可以放心大胆地作词,④于是,⑤词成了苏轼宣泄苦闷、挥洒才情的方式。
从内在的主观条件来看,在痛苦的磨砺中,苏轼的思想境界、人格精神逐步走向成熟,从而为作词提供了新的情思。他初到黄州写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表现了他惊魂未定、孤独无助的心态。两年后写的大江东去词,极力赞美周瑜的人生得意,是为反衬自我的 B ,深层里则是表现自我理想未灭、希冀能像周瑜那样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定风波》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则表现了他最终走出痛苦的精神困境,进入超然旷达、能从容淡定面对人生风雨的成熟境界。这种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
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段中加点处“乌台诗案”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祥林嫂怎么这样了?倒不如那时不留她。”四婶有时当面就这样说,似乎是警告她。
B.这一切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它作中国建筑的“文法”。
C.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D.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
19.请在文段中A、B处分别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第三段画波浪线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段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4分)
22.第四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文段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在很多人都说生活平淡。其实,只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找一点诗意,生活就更有滋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