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练(八)
1.A [A项,“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是因为缺乏载体不能被记录下来”错误。由原文“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可知,古老文化只是没有“被完整”地记录下来,而不是选项中的“无法进入历史记载”,选项曲解了文意;且“缺乏载体”也不准确。]
2.A [A项,“‘襟’……的质地”错误。“襟”指衣服的款式和部位,而不是“质地”。]
3.C [选项内容要能支撑“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A项,人类从草木,到与自我生存相关的禾苗,再到手握禾草;B项,《说文解字》把“竹”解读为草本植物,“木”是木本植物,再到“凡木之属皆从木”,体现了古人对植物的清晰认识;C项,“男”是“用力于田”,只是农耕文化的一种体现,没有直接言及与“草木”的关系;D项,“水稻”是“禾”的其中之一,而“禾”又是草木的一种。故选C。]
4.鸟,突出啄虫的嘴巴;燕,突出飞行的两翼;龟,突出凸起的背壳;鱼,突出鱼翅和鱼尾。
5.突:犬从穴出,猎狗追逐猎物,要迅速飞快地从洞中奔跑出来,即“突然”,从中可看出狗在古代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休:人在树旁,靠在树上休息,古人劳作,能背靠树木且在树荫下休息,是一种享受,故“休”又代表美好、喜悦、吉利。
尘(塵):鹿在土上,表示奔跑,鹿优雅,跑起来轻盈,扬起的尘是细小的,鹿浑身是宝,人们愿意追逐,故有“逐鹿”之说,表追求。
6.D [“繁复铺陈”错误,“繁复”的语境意思是“工笔细描、浓墨重彩、思虑严谨、步骤烦琐”等,本文语言通俗易懂。]
7.B [“不必算”错误,句中“或许”是揣测,且用疑问作结,作者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只是留给读者去思考。]
8.①心理描写。如“奶奶勤谨恭敬地侍奉着公婆,提心吊胆地候盼着爷爷,日子过得如履薄冰”,写出奶奶生活不易,但坚强、勤谨且孝顺。②语言(动作)描写。比如“奶奶看着我的样子,笑得不行。挑起了我的火,她又开始灭,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老账不能算。再大的仇气,也都是姓地的”,写出奶奶善良、包容、不记仇,有大局观。比如“奶奶哭了两个月,直到叔叔出生时,才止住泪。哪能光顾着哭,还得养孩儿哩。她说。泪也哭干啦。她说”写出奶奶的伤心悲痛,对爷爷的深爱,同时又坚强,为母则刚,有责任心。
9.①“砖”“墙”都是农村的寻常之物,用它们取譬,亲切、生动、鲜活,标题的语言富有强烈的“泥土气”,增加文章的生活气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标题《有烂砖,没烂墙》,字面意思是“虽然有烂砖,但烂砖砌的这个墙是好的”。引申为“不能因为个体的问题,而否认全局”。③标题在文中有比喻意义。特殊时期,爷爷奶奶的族亲里有个别偷鸡摸狗的烂人,如“烂砖”,但地家的家族整体性还是好的,还是完整的,能给家族的人宝贵的安全感,如一面墙的抵御保护。
10.解析:句意:国家这么大,常常担心没有人才来辅助治理,是因为陛下选择的方法不够明确,没有完全推心置腹。“天下之大”,主谓结构,“天下”为主语,“大”为谓语,语意完整,B处断开。“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主谓宾结构,“陛下”为主语(省略),“患”为谓语,“无人可以助治者”为宾语,句意完整,D处断开。“陛下择术未明”,主谓结构,“陛下择术”为主语,“未明”为谓语,句意完整,G处断开。
答案:BDG
11.A [A项,错误。词意不同。指示代词,那,那些/代词,他。句意:那两位贤才,又哪里值得一提呢!/他和他年龄差不多。B项,正确。用法不同。代词,他们。/指示代词,那,那些。句意:这才是他们成为圣君的原因。/那些石级有七千多级。C项,正确。词意不同。形容词,交好,友好。/动词,擅长、善于。句意:景温一向与王安石交好。/善于借助外物。D项,正确。用法相同,都是使动用法。句意:首先用夸大的言辞使神宗震惊。/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故选A。]
12.C [C项,“王夫之认为不应将治学与治国混为一谈”错误。结合材料二“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可看出,王夫之并未提到治学与治国不能混为一谈,他主要批评王安石言过其实。]
13.解析:(1)“锐意”,决心;“变更”,变革;“专”,专一,偏信;“同列”,同僚;“抗”,抗衡。(2)“大”,使……广大;“函”,包容;“藏于密”,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密藏”。
答案:(1)当时王安石决心进行变革,而皇上的信任更加专一,同僚中没有一个人敢与他抗衡。
(2)那些心怀宽广、足以包容天下的人,不会在意天下的细小差异;那些深藏不露、明察秋毫地观察天下的人,不会觉得天下有何疏漏。
14.解析:皇帝问王安石“卿所设施,以何为先?”,王安石答道“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他认为“变风俗,立法度”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他希望通过改变社会风气和制定新的法律制度(“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这体现了他以尧、舜为标杆,效仿先贤治国理政的理念,正如他所言,皇帝如果能像尧、舜一样,自然会有贤臣辅佐。
材料一中“时安石锐意变更”,王安石主张变革旧有的法律制度,“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专门负责“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这种坚定的变革态度以及“专肆胸臆,轻易宪度”的做法,表明他希望像尧、舜一样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材料一中“王安石屏异己者,数月之间,台谏一空”的描述,可以看出王安石排挤反对他的官员,数月之间,台谏官员几乎被清除殆尽。这反映了他希望通过排除异己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从而更好地推行变法政策,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正如王夫之所说,以尧、舜为标的,“镇压人心”。刘述等人的上疏也印证了这一点,他们认为王安石“专肆胸臆,轻易宪度”,“侵三司利柄,取为己功”。
材料一中“景温雅善安石”,可知王安石与景温交好,因此在“台谏一空”后,他向皇帝建议重用景温,认为景温能够更好地执行变法政策,并对皇帝说“陛下遇群臣无术数,失事机”。这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选择和使用非常慎重,希望通过选拔合适的人才来实现变法的目标,就像尧、舜时期选拔贤能的做法,也体现了他排除异己的意图。
综上分析,材料一中的这些事件都表明王安石希望通过变法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并且他以尧、舜为标杆,力求通过改革来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答案:材料一中,王安石提出变风俗、立法度,锐意变更旧法,设立三司条例司,屏除异己,专用景温等事件,均体现了他以尧、舜为标的,试图通过变法来镇压人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那天,皇上留下王安石,交谈中提到:“唐太宗必须得到魏征,刘备必须得到诸葛亮,这样才能够有所作为。”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如果真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君主,自然会有皋陶、夔、后稷、契这样的贤臣;如果能成为商朝的高宗,也必定会有傅说这样的良相。那两位贤才,又哪里值得一提呢!国家这么大,常常担心没有人才来辅助治理,是因为陛下选择的方法不够明确,没有完全推心置腹,即使有皋陶、夔、后稷、契、傅说这样的贤人,也会被小人遮蔽,他们只好隐藏才能离开罢了。”皇上说:“哪个朝代没有小人,即使是尧、舜时期也不能避免有‘四凶’的存在。”王安石说:“正因为尧、舜能辨别并惩处四凶,这才是他们成为圣君的原因。如果让四凶任意散播谗言恶行,那么皋陶、夔、后稷、契这些贤臣,又怎么会愿意仅仅为了俸禄而甘愿留在朝廷呢!”起初,皇上想任用王安石,对他说:“人们都认为你只懂得经学理论,不了解实际政务。”王安石回答:“经学正是用来治理国家事务的。只是后来所谓的儒家学者,大多是平庸之人,因此世俗就认为经学理论不能应用于实际政务罢了。”皇上问:“那么,你打算首先从哪里开始实施改革呢?”王安石说:“改变风气,制定法律制度,这是当前最紧迫的事情。”皇上深表赞同,并采纳了他的意见。甲子日,设置了制置三司条例司,负责规划国家财政,提议改革旧法以畅通天下的利益,任命陈升之、王安石负责此事。刘述带领刘琦、钱觊共同上书说:“王安石执政以来,放纵肆意,轻视法制。陛下想达到尧、舜那样的治国境界,而王安石却采用管仲、商鞅的权谋诡计来取悦陛下,与陈升之合谋,侵夺三司的职权,将之作为自己的功绩,开设机构设置官员,派遣八人分赴各地,震惊了众人,动摇了人心。”当时王安石决心进行变革,而皇上的信任更加专一,同僚中没有一个人敢与他抗衡。王安石排除异己,在几个月之内,台谏部门的官员都被替换一空。景温一向与王安石交好。之前王安石单独面圣时曾说:“陛下知道现在为什么纷扰不断吗?”皇上说:“这是因为朕选用的台谏官员不合适。”王安石说:“陛下对待群臣缺乏方法策略,错过了处理事情的最佳时机,另外设置台谏官员,恐怕也只能像今天这样安排,仍然不能避免纷扰。”从此,皇上专门倚重景温。
材料二:
王安石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时,首先用夸大的言辞使神宗震惊。他说道:“陛下,如果您真能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君,必然会吸引到皋陶、夔、后稷、契这样的贤臣辅佐,至于魏征、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又怎么值得提及呢?”假使尧、舜生活在汉、唐之后,听到有人称赞诸葛亮治理蜀国的政绩、唐太宗开启贞观盛世的政绩,他们也定会礼遇并倾听这些事迹,让其充分陈述,而不会轻视其为不值一提并迅速否定。那些心怀宽广、足以包容天下的人,不会在意天下的细小差异;那些深藏不露、明察秋毫地观察天下的人,不会觉得天下有何疏漏。正如人们先是缓步行走,接着加快步伐小跑,再加速到疾走,最后言论不胫而走;从行走、小跑到疾走,这些还比较接近,但说到飞翔,显然就不是仅凭愿望就能达成的了。因此,学者谈论学术,治国者讨论治理,都将尧、舜作为安定人心的理想标志来尊崇,我观察这其中的情感,其实和僧侣道士辈推崇其祖先以树立宗派风气没有什么不同。
15.C [C项,“有完全相同的慨叹”错误,不完全一样。“万事一身伤老矣”,结合注释可知,国家灭亡,词人流寓江湖,本想承担北伐中原、匡扶宋室的大事,但无法实现。万事在如今,只是空有一身老病在。一声长叹,直抒胸臆,将作者对社会动荡、个人身世、历史更替的感怀概括无遗。“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效忠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能被起用,当仁不让;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词人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被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壮志不能实现。]
16.陈词最后两句抒发了对屈原的怀念凭吊和自己老病缠身、国家动荡、壮志难酬的失意;苏词最后两句抒发了词人矛盾复杂的心理,既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愤慨,也激荡着一种自我宽慰的旷达心怀。
17.解析:易错字词:锲、镂、驽、尊、酹、度。
答案:(1)(示例一)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示例二)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2)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3)(示例一)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示例二)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示例三)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18.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文中第3段中用“如同”来构建榫卯间隙起到的作用与弹簧形变能力之间的比喻关系,旨在强调两者在功能上的高度相似性。“好像”虽然也能表达比喻意义,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判断或不确定性,这种微妙的差异在精准的语言表达中显得尤为重要。“如同”更为肯定和直接,它清晰地表明了榫卯间隙在功能上与弹簧的形变能力高度相似,从而增强了比喻的说服力和表达效果。因此,在这个语境下,“如同”是更为恰当的选择。
答案:(示例)①虽然“好像”也常用于表示比喻,但它相对“如同”来说,有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或猜测意味。②因此,在本文语境下,“好像”会让读者对建筑连接的节点与弹簧之间的相似性产生一丝疑虑,不如“如同”那样肯定和直接。(每点2分,表述清晰、逻辑合理1分)
19.解析:A处,根据下文“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这说明榫卯具有非常长的历史。因此,可以填入“源远流长”之类的成语。源远流长:形容历史悠久。B处,描述的是辽代应县木塔历经多次地震却依然稳固的状态。因此,可以填入“稳若泰山”之类的成语。稳若泰山:形容安稳牢固,不可动摇。
答案:(示例)A.源远流长 B.稳若泰山(每处1分)
20.解析:语句②,搭配不当。“提高”与“应用”不搭配,可在“应用”后面加“水平”。语句⑤,成分残缺,偷换主语。根据前面的分句可知,整个句子的主语应该是“匠人们”,故可在“家具”前添加“使”或“使得”。
答案:(示例)语句②修改为: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水平。语句⑤修改为:使(或“使得”)家具结构科学。(每改对一处给2分)
21.解析:甲处,由上文提到的“很多人认为榫卯”和下文“实则不然”可知,此处应是一个关于榫卯特性的错误观念,且下文指出“榫与卯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甲处应是一个与“存在间隙”相反的概念,故可填“是严丝合缝的连接”之类的语句。乙处,根据下文“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可知,此处的“限位”指的应是限制榫卯构件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移动,因此乙处可填“限制榫卯构件的位置移动”之类的语句。
答案:(示例)甲:是严丝合缝的连接 乙:限制榫卯构件的位置移动(每处2分)
22.(示例一)表述恰当。(1分)“牢”体现了榫卯结构在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不固”则强调了其灵活性,即通过间隙和柔性组合实现一定的形变能力。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榫卯结构的独特魅力。(4分)
(示例二)自相矛盾。(1分)“牢”意味着坚固、牢固,而“固”也有坚固之意,“牢而不固”在语义上相互冲突。通常我们理解的牢固是一种稳定不变的状态,既然已经很“牢”了,又说不“固”,让人难以理解其确切的含义,容易引起歧义。(4分)
23.[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材料作文题,五则材料从汉字结构出发,以拆字并分别释义的方式解释了五个汉字的意义。从表面上看,五个汉字的选择比较随机,意义也各有所指;但实际上,这五个汉字的释义既相对独立,也相互关联,存在内在统一性,即五个汉字的释义都指向题中总结性的句子:“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参悟汉字蕴含的哲理,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之法,体悟人生之道,读懂中国文化。”这说明,考生在立意时,要从解释汉字的表层意义过渡到对为人处世、体悟人生、中国文化这三方面的思考,对汉字意义的解释只是作文的起点,对人生和社会更深、更广的思考和探讨,才是写作本作文题的重点。但是,考生要在驱动性任务“选择其中两三个字为基础确定立意,适度阐释,使之有关联”的要求下进行自由选择、自主组合,还要保持“合并同类项”的原则,保证一篇作文立意的统一性。
1/7单元综合练(八) 第八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了文字之后,人类的文化创造才能被记录下来。在汉字之前,虽然也会有古老的文化,但由于它不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也就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没有得到充分的保留。汉字是表意文字,它不但能记录文化,在它的构形中,也蕴含了很多历代的文化信息。汉字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它是中华文化绵延不息的见证者,可以和历史记载相互印证。
我们也由此可知,汉字在保存中国文化、保存历史上,起到了何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应文化的需要而产生,并在文化洪流中演变发展。因此,我们既可以通过汉字记载的文献来了解中华历史文化,也可以通过解析汉字的结构和系统,来捕捉中华文化的精神。汉字是书写汉语的表意文字,是五六千年从未间断的、因义构形的文字系统。它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在古老的汉字中,可以追溯中华文化的种种原生态!
首先,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汉字深刻地反映出古人的生产文化,它把古人如何谋生,如何顺应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充分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把相关的汉字聚合起来,可以看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生产文化类型。
在一些汉字中,我们能看到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的接触以及对它们精细的观察,这种观察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文化呢?原始时代,人与动物共生、共处,通过观察动物,人们认识到那些会对人类生活造成威胁的猛兽,也发现了一些可以和人类共存,或者适合捕猎的动物。而到了游牧时代,人们开始驯养野兽,并不断地寻求水草来养活自己的牲畜。具体来说,我们不难看出,在一些汉字的字形中,反映出古人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如动物的古文字象形字,大都能突出它们外形的特点:“鹿”强调它枝杈般的犄角,“虎”强调张开的巨口与獠牙,“象”突出它的长鼻,“兔”突出它的短腿和短尾巴,“马”突出奔跑时飞扬飘舞的鬃毛,各有区别。牛和羊只描绘它们的头部——牛角上卷,羊角下弯,区分很明显。这说明人们对动物观察的敏锐,反映不同动物区别的细致。正是因为人类的生活与动物界有着密切的联系,才会有近距离的细致观察。
面对这么多的动物,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既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它们的样态,又能够有所区别、不为混淆,这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我们知道,文字和图画是不一样的,文字要在自身的符号体系中找到与其他文字形体的区别;古人对动物之间的区别特征的准确把握,足以让我们看到,那时候的人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看从“犬”的一些字反映出人与狗怎样的关系:
(猝)(默)(狱)(独)
一方面,狗在古代多为猎犬,行动迅猛,速度很快。第一个“猝”字,《说文解字》说“犬从草暴出逐人也”,说的是狗在草丛中藏着,“噌”一下就窜出来的样子,这也是成语“猝不及防”的含义。第二个字是“默”,沉默的“默”为什么从“犬”呢?《说文解字》有一个解释,“犬暂逐人也”,“暂”是“快速”的意思,狗飞快地追逐人,这是什么狗呢?这是护卫的狗,它要追赶、保护自己的主人。在主人跟前狗是不叫的,因此与“沉默”有关。
一方面,狗从很早起就在人们生活中负责看门、看家。上面第三个是“狱”字,“狱”在今天指监狱,在古代是“打官司”的意思。打官司有原告、被告,要通过辩护来确定是非。和“狱”字有关的,还有“坐”字,也有“诉讼”的意思。《说文解字》解释“狱”字说,“二犬所以守也”,是用狗看着打官司的两个人,不让他们跑掉。最后一个是“独”字,《说文解字》有一个十分形象的说解:“羊为群,犬为独也。”这是什么狗呢?是牧羊犬。大家如果见过放牧的话.就会知道,一定是一只狗管着一群羊。总之,狗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很大,它可以帮助打猎,也可以作护卫来看守,还可以放牧。在这些从“犬”的字中,我们能够看到在早期人类文化中,人和动物的关系极其密切。
当然,随着原始游牧时代向农业时代的发展,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进入农耕时代,农耕文化的特点也充分地体现在汉字中。
(摘编自王宁《汉字与中华文化十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出现之前的古老文化之所以没被保存下来,无法进入历史记载,是因为缺乏载体不能被记录下来。
B.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其自身的结构中又保存着很多中华文化的信息,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流传与发展。
C.原始时代,人类与动物共生共处,这为人与各种动物近距离接触及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提供了条件。
D.“猝”“默”等汉字体现了古人对动物特征的精准把握,反映出汉字是在使用中逐渐形成的符号化文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字系统是因义构形的文化活化石,我们可从古人描述穿着的“葛衣”“襟袖”“绫罗”等词语中知晓“葛”“襟”“绫”的质地。
B.“牛”是甲骨文中较早产生的象形字,据此推断,《诗经》中“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中的“特”,可能指含牛在内的兽类。
C.古人在创造与动物有关的汉字时,最常用的办法是抓住动物外形的显著特点,既要逼真形象,又要做到物与物之间不混淆。
D.汉字中充分体现农耕文化,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我们可以从农耕用具“耒耜”、农耕行为“耕耘”等字词中获得启示。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人和草木的关系日益紧密”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小篆中,“草”写法为“”,“禾”写法为“”,“兼”写法为“”。
B.《说文解字》中,“竹”为“冬生草也”,“木”理解为“凡木之属皆从木”。
C.“男子”的“男”原为“从田从力”,言“用力于田”,其中的“力”即为农具。
D.浙江“上山文化”出土的文物显示,一万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栽培水稻。
4.根据材料相关内容,仿照例句,对下列文字进行解读,体现古人对动物观察的敏锐。(4分)
汉字 甲骨文 解读
鹿 突出头上枝杈般的犄角
鸟
燕
龟
鱼
5.在学习“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单元时,为增进同学们对汉字的了解,丰富文化认知,高一(1)班举办了“汉字探秘”解说活动。请你结合材料的相关内容,从下列文字中选取两个汉字,从汉字的表意功能及文化功能两方面,对所选汉字进行解说。每个字的解说不超过60字。(6分)
突 休 尘(塵)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有烂砖,没烂墙
乔 叶
爷爷读过几年私塾,用奶奶的话说,有一身好文化。他会写一手好字,还打得一手好算盘。因为这一身好文化,他年纪轻轻就到山里一家煤矿当了账房先生,被老板的族亲相中,把独生女儿许给了他,这就是我奶奶。八路军过来时也相中了爷爷的好文化,他就参了军。虽是四处打仗,但其实也没走多远,兜兜转转的,一两年间总能回来一两趟。父亲之前,奶奶还怀过两胎,但都没养成。①她说过那两个早夭的孩子:一脸皱纹,小身子跟个大老鼠似的,男人一只鞋就能装得下。得的都是四六风,一个是第四天,一个是第六天,孩子的胳膊腿儿就开始抽抽,咬牙瞪眼,我一看就知道这又不中了……后来才知道这叫脐带感染。不会消毒呀,多傻。
兵荒马乱的年月,村里的帮派此起彼伏,有人当红军,有人当国军,有人当汉奸,也有人是小打小闹地偷摸,还有人当土匪去明目张胆地抢讹。在第一次解放和第二次解放期间的几年间局势更乱,奶奶勤谨恭敬地侍奉着公婆,提心吊胆地候盼着爷爷,日子过得如履薄冰。外人且不说,其他两支族人就没少来欺负。很多个夜晚,奶奶透过窗纸上的小洞看着那几个熟悉的身影背走挂在墙上的玉米辫子,摘走刚刚变红的枣子,拿走垛得整整齐齐的柴火。她屏住呼吸,大气儿都不敢出。
有一年没收成,奶奶在坟地的间隙种了一点儿红薯,也被他们刨得精光。
你咋知道是他们刨的?
看他们家小孩儿端的饭碗就知道了。吃红薯屁也多,那些天他们家净放红薯屁。没种红薯,哪放得出红薯屁。
你咋知道是红薯屁?
又多又臭,那还不是红薯屁?放屁时上头也会打嗝儿。
每当听奶奶讲这些陈年旧事时,我都会气得脸红脖子粗,吼叫着我要报仇我要报仇!奶奶看着我的样子,笑得不行。挑起了我的火,她又开始灭,说都是过去的事了,老账不能算。再大的仇气,也都是姓地的。有烂砖,没烂墙。唉。
多年之后,我才多少有些明白了奶奶的这声叹息。以彼时的情况,作为家族的弱势存在,只要人家不是大白天来你家抢劫,这就是留了余地。以彼时的状况,当你没有实力扑上去和对方撕个高下时,就只能容留甚至珍惜这种余地。只有这样,当受到更蛮横的外来侵犯时,你就尚处于一个家族的整体性中。哪怕只是暂时的整体性,也能让你在这个整体性中获得些微宝贵的安全感。而“亲”这个字,似乎天然就意味着一笔糊涂账。这笔糊涂账,自古至今没多少人能算得清。当然,算不清也不妨碍总有人前赴后继地要去算,各有各的账本,各有各的算法,各有各的盈亏。②或许也正因为算不清,才算得更有意思?
父亲是新中国成立一年后出生的,他快一岁时,爷爷回家了一趟,住了几天就跟着队伍开拔了。奶奶问,不是说都太平了吗,咋还要走?爷爷说,大面儿已经稳了,还有些零星火要灭一灭,很快就能料理妥当。到时候我就回来,再也不走了。咱们好好过安生日子。壮的官名就叫解放吧。
爷爷走后两个月,奶奶发现自己又怀了孕。怀孕五个月时,她收到了爷爷寄来的第一封信也是唯一一封信。又三个月过去,消息传来,爷爷在解放大西南的一仗里中枪而亡,和几名战友一起被埋在白水河边的一棵树下。
奶奶哭了两个月,直到叔叔出生时,才止住泪。
哪能光顾着哭,还得养孩儿哩。她说。
泪也哭干啦。她说。
叔叔的小名儿叫宽,官名叫胜利。三岁那年得了小儿麻痹症,后来落下了残疾,奶奶又给他改名叫老鳖。顶个贱名好成人,名贱人不贱。奶奶说。
没过多久,村里定成分,我家被定成了贫农。闹得最厉害时,村里有几个富农连命都稀里糊涂地丢了。奶奶说,③你爷是用他自己这条命来保佑咱全家哩。
我家大门的门楣上被钉上了一个长方形小木牌,用红漆正楷写着“光荣烈属”。日子好起来后,每年春节村里都会送来两斤五花肉。很久之后我才发现,用这两斤肉做的菜,奶奶从来没有动过筷子。④从来没有。
(选自2023年茅盾文学奖作品《宝水》)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写爷爷因为一身好文化而被相中、两个孩子因不会消毒而早夭,可见知识文化的重要性,能改变命运。
B.文中多处使用排比手法,写村里帮派此起彼伏,写族人偷摸之事,写算不清的糊涂账,形象细致,更添韵味。
C.本文写了不同时间不同事件,用一种回忆的形式,映照的是时代,是地域乡情,更是对亲人的深切悼念。
D.本文语言繁复铺陈,既有方言土语,也不乏诙谐片段,令人读后既有伤感,又有喜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句子①在谈及早夭的孩子时,用“男人一只鞋”把孩子的大小特征形象化,令人读后哀婉叹息。
B.句子②意味深长,饶有哲思,道出了千丝万缕的无尽之意,也写出了族亲这笔“糊涂账”不必算。
C.句子③写家因没了爷爷这个顶梁柱而贫困,又因贫农而保全,而爷爷是因保家卫国而牺牲的,表现人物更显张力。
D.句子④“从来没有”语义上与上一句有重复,但单独成句,反复说明,语气和表达的意味更强烈。
8.本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现奶奶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作者乔叶对方言俗语特别敏感,小说中使用方言俗语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请以本文标题为例,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是日,帝留安石坐,因言:“唐太宗必得魏征,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安石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诚能为高宗,则必有傅说。彼二子者,何足道哉!以天下之大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虽有皋、夔、稷、契、傅说之贤,亦将为小人所蔽,卷怀而去耳。”帝曰:“何世无小人,虽尧、舜之时不能无四凶①。”安石曰:“惟能辨四凶而诛之,此其所以为尧、舜也。若使四凶得肆其谗慝,则皋、夔、稷、契,亦安肯苟食其禄以终身乎!”初,帝欲用安石,谓之曰:“人皆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多庸人,故流俗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耳。”帝曰:“然则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甲子,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经画邦计,议变旧法以通天下之利,命陈升之、王安石领其事。刘述率刘琦、钱觊共上疏曰:“安石执政以来,专肆胸臆,轻易宪度。陛下欲致治如尧、舜,而安石操管、商权诈之术,规以取媚,遂与陈升之合谋,侵三司利柄,取为己功,开局设官,用八人分行天下,惊骇物听,动摇人心。”时安石锐意变更,而帝信任益专,同列无一人敢与之抗者。王安石屏异己者,数月之间,台谏一空。景温雅善安石。先是安石独对,曰:“陛下知今日所以纷纷否?”帝曰:“此由朕置台谏非其人。”安石曰:“陛下遇群臣无术数,失事机,别置台谏官,恐但如今日措置,亦未能免其纷纷也。”于是专用景温。
(节选自《续资治通鉴·宋纪》)
材料二:
王安石之入对,首以大言震神宗。曰:“陛下诚能为尧、舜,则必有皋、夔、稷、契,彼魏征、诸葛亮者,何足道哉?”夫使尧、舜而生汉、唐之后邪,则有称孔明治蜀、贞观开唐之政于前者,尧、舜固且揖而进之,以毕其说,不鄙为不足道而遽斥之。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方步而言趋,方趋而言走,方走而言飞;步趋犹相近也,飞则固非可欲而得者矣。故学者之言学,治者之言治,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我察其情,与缁黄②之流推高其祖以树宗风者无以异。
(节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六)
【注】 ①四凶:指四个不受舜帝统治的部落首领混沌、穷奇、梼杌、饕餮。②缁黄:缁,原意是黑色;黄,原意为黄色。因古时候僧人缁服,道士黄冠,故此处“缁黄之流”代指“佛教道教的信徒”。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以天下之大常患无人可以助治者以陛下择术未明推诚未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彼二子者”与《师说》中“彼与彼年相若也”的“彼”意思相同。
B.“此其所以为尧、舜也”与《登泰山记》中“其级七千有余”的“其”用法不相同。
C.“景温雅善安石”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同。
D.“首以大言震神宗”的“震”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安石与宋神宗讨论治国之道,他希望宋神宗学习尧、舜,而非效仿刘备和唐太宗。王夫之认为这是言过其实的“大言”。
B.王安石认为宋神宗不必羡慕唐太宗有魏征、刘备有诸葛亮辅佐。在王夫之看来,是因为王安石没有宽广的胸怀和细致的考察态度。
C.王安石认为不相信经术可以用于处理政务的儒家学者大多是庸人,因此深受神宗赞赏。王夫之认为不应将治学与治国混为一谈。
D.刘述联合刘琦、钱觊向神宗上书,认为王安石执政期间不顾他人意见,轻易变更法令制度,动摇人心。王夫之对此则未置一词。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时安石锐意变更,而帝信任益专,同列无一人敢与之抗者。(4分)
(2)大其心以函天下者,不见天下之小;藏于密以察天下者,不见天下之疏。(4分)
14.王夫之强调王安石“奉尧、舜以为镇压人心之标的”,材料一有哪些事件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
陈与义①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②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 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的爱国词人。本词是作者在建炎三年避金兵流寓湖南、湖北一带,逢端午感怀而作。②戎葵:即蜀葵,夏日开花,有向阳特性。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咏”两句透露了词人时逢端午,怀念凭吊屈原的感伤心绪,又表达了时光流逝、自己天涯流寓的感慨。
B.“榴花”三句将眼前“榴花”与昔日“舞裙”作比较,回忆中的春风得意、声名籍甚的情景愈发衬托出眼前的寥落。
C.“万事”一句直抒胸臆,抒发老病缠身的感伤,和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有完全相同的慨叹。
D.“戎葵”虽为无情之物,但“凝笑”二字将蜀葵拟人化,赋予其人的神态,实是以物衬人,极富无理有情之妙。
16.同样是倾酒祭江,本词中的“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表达的情感内涵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近期,小华同学的成绩无法突破,你想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鼓励他要坚持不懈。
(2)小王同学去三峡游玩,他看到月光映照下的江面弥漫着白茫茫的水汽,远远望去,江面好像与天相接,于是想到了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
(3)古诗词中常出现“梦”字,或营造一种梦幻瑰丽的意境,或给人一种恍然若梦的感觉,都给人一种如梦如幻的审美感受,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榫卯作为中国传统木作的一种接合方式,可谓 A ,考古发现,在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时期,就已出现了榫卯结构的木构件。而后几千年,榫卯结构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个应用、发展高峰。
在建筑领域,辽代的应县木塔是榫卯结构应用的典型案例。全塔主体由数万个木构件搭建而成,900多年来,历经多次地震却始终 B ,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榫卯结构的设计。在家具领域,明代榫卯家具把中国传统家具推向发展顶峰。①在这一时期,②匠人们不断提高榫卯制作技艺和应用,③制作家具能够不用一钉一胶,④实现构件合理连接,⑤家具结构科学。
从应县木塔到美观实用的家具,几块普通的木头因榫卯变得如此牢靠,原因何在?专家认为,榫卯利用错位、限位、避让的设计理念,让构件柔性组合在一体。达到“牢而不固”的效果。错位,简单理解就是留间隙。很多人认为榫卯( 甲 ),实则不然。榫与卯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有一定的灵活性。榫卯间隙让建筑连接的节点如同弹簧一样,能够发生一定的形变。尽管看似因摇晃产生了结构变形,但只要不折榫、不拔榫,就能“晃而不散,摇而不倒”。限位,可以理解为( 乙 )。榫卯通过榫与卯形状的恰当组合、销和销孔的运用,限制了构件位置水平方向的移动。避让是指榫卯构件彼此避让,不在一个交点相遇,不影响家具的美观和坚实。在数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榫卯结构逐渐应用于不同材质,也形成了不同结构形式。但无论是何种材质与形式,本质上都是“错位、限位、避让”理念的体现。榫卯结构在一凹一凸之间,看似矛盾实则互补对方之缺,可以达到巧妙的平衡,这其实就是中国“和”的思想体现。
18.文中第3段中加点的“如同”,如果替换为“好像”,虽都能保持基本的比喻意义,但在表达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请简要比较。(5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0.文中第2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牢而不固”,有人说自相矛盾,有人说表述恰当。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5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舒:只有懂得舍弃,学会给予,才能真正舒畅。
②谊:适宜的言谈,方能增进情谊。
③劣:想方设法“少”出“力”的人,到头来就会差人一等。
④回:看外表,方方正正;察内里,正正方方。表里如一,方能回归初心。
⑤臭:即使一点点的“自”“大”,也会让人掩鼻。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参悟汉字蕴含的哲理,可以从中学习为人处世之法,体悟人生之道,读懂中国文化。
看了上面五个汉字及解释,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选择其中两三个字为基础确定立意,适度阐释,使之有关联,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