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练(四) 第四单元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北上》是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2019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讲述了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由杭州出发,沿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的故事,也揭开了运河沿岸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
材料一:
袁毅: 在你生活中,大运河处于什么位置?
徐则臣: 从小生活在河边,初中时住校,到冬天,宿舍的自来水管冻住,我们就端着牙缸、脸盆往校门口跑。校门前是一条人工运河,一大早河面上水汽氤氲,河水暖人。后来在淮安生活过几年,每天在大运河两岸穿梭,对运河也知道了不少。二十年来,绵延千里的大运河成了我小说写作不可或缺的背景。
袁毅: 为写作《北上》,你做了哪些案头工作和田野调查?
徐则臣: 二十年来,但凡涉及运河的影像、文字、研究乃至道听途说,我都要认真地收集和揣摩。但要把一条河作为自己的写作对象,仅熟悉和了解是不够的,你得吃透它,像熟悉你的家人一样熟悉它。这次我看了60多本专业书籍,这些资料如果我不写这小说,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读。写作这小说的4年里,我又重新把运河从南到北走了一遍,个别河段走了不止一遍。
袁毅: “到世界去”原来是你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如今你创作《北上》,这似乎是一场反思与寻根之旅,你寻找到什么呢?
徐则臣: 跟找到什么比,我更看重“北上”的过程,没有这个北上的过程,我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大运河对我们有多重要,说它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一点都不为过。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在《北上》中,意大利人到中国来何尝不是“到世界去”?所以,“世界”是辩证的。
袁毅: “将两个意大利人放置到中国运河人文历史书写中,以一种比较的视角介入《北上》的写作”,你是有意为之?
徐则臣: 有意为之,也是题材使然。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到1900年,中国已经被迫“全球化”了,中国的事已经不单是中国人的事,也是整个世界的事,所以我想引入他者的视角,看看在这种差异性的目光下,中国是一个什么样子。
袁毅: 为什么将运河故事开始和结尾的时间节点选在1901年和2014年?
徐则臣: 写运河,不仅要写它的历史,更要写它的当下。小说起自清政府宣布废止漕运的1901年,结尾在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漕运废止,意味着运河作为国家层面上的运输功能到此结束,既然大运河最重要的现实功能就此逐渐丧失,那么我们是否可以重新发掘运河承载的文化功能,思考、探索大运河在新时代下的意义?
袁毅: 当下,该如何用文化这把钥匙,去打开并“唤醒”大运河?
徐则臣: 我们都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只是我在一己天马行空地虚构,沿河的建设者们却要步步为营地落实。我认为,各地在打造运河文化带时,应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而非千人一面,只借着运河的资源,把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内涵的一段河道简单地做成旅游和商业的基地。
(摘编自袁毅、徐则臣《访谈:用文化这把钥匙“唤醒”大运河》)
材料二:
虚构才是重回历史现场、审视运河古今的最佳途径。徐则臣在《北上》中通过设置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虚构了几个独立的故事,对大运河实现了精细入微的审视,刻画了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富的大运河世界。小说在历史线索的叙事中,以保罗·迪马克、谢平遥等人乘船北上为主要视角,见证了运河沿岸的繁华与苦难。在当下线索中,小说主要以邵秉义、谢望和等人的故事为主,抒写大运河的衰败和人们对运河文化价值的执着。
仅仅回溯历史,展示当下是远远不够的,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它不仅属于中国,更是世界的。因此,徐则臣还通过域外人的视角,将大运河置于世界格局中进行审视。大运河在中国大地上已流淌千年,中国人可能早就习焉不察。但对于热爱运河的意大利人迪马克兄弟来说,中国的大运河是一条“崭新”的河流,他们的看法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域外视角也更能展现大运河文化及其他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小说写道:“他是融会贯通的天才,改变了我对中医的偏见。”借助莱恩医生之口,表达了对中医文化的赞誉。小说还以喜爱中国文化的两位意大利人的视角,写了深邃博大的茶文化、气派有范儿的毛笔字、风姿神韵的杨柳青年画等,这有助于唤醒国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
大运河是前现代中国的代表物,在讲求速度的现代社会,大运河与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运输相比,速度是相当慢的。而徐则臣在《北上》中试图更新人们的观念。“快怎么就能成为这个世界唯一的指标了呢?”“慢,也可能成为快。”他认为“一个东西有局限性的同时也有它的优势,要在正视局限性的前提下,发扬和扩展它的优势。”其实,大运河在现代社会也可以发挥属于自己的价值。比如,书中的人物周海阔因为对大运河的喜爱,收集运河的历史遗迹,在运河边开了一家连锁民俗客栈,让人们能放慢生活节奏,从各种古老的物件中,窥见大运河的人文之美,从而获得心灵的抚慰。《北上》唤醒了一种观念:不能以牺牲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代价,来追求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摘编自苗家乐、黄德志《审视、反思与唤醒
——评徐则臣的小说〈北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大运河在徐则臣小说里,常是不可或缺的背景,而在《北上》里成了主角,这说明徐则臣对运河的理解、思考在深化。
B.《北上》从古今中西不同角度书写大运河,既叙写了跨越上百年的家族命运变迁,也对大运河进行了文化审视与反思。
C.当下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注重运河旅游和商业项目开发,并未融进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运河的文化属性彰显不足。
D.借助域外视角,作家对大运河的相关历史审视可能更为客观真实,同时也有助于表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创作过程中,徐则臣对自己坚持多年的“到世界去”的写作理念产生了怀疑,并在《北上》中作了修正。
B.通过案头查阅和田野调查,搜集获取更多的相关资料,也不能替代虚构在小说创作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C.在现代社会,大运河在速度方面处于劣势,但蕴含的文化价值对构建社会群体的文化认同仍然十分重要。
D.“唤醒”既指发掘保护大运河资源,也指重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信心,还指更新对现代性的认知。
3.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是想象的共同体。
B.巴鲁克·斯宾诺莎说:“如果你想让现在与过去不同,那就研究过去。”
C.某作家说,当你构思一个故事,最方便的写法是把故事发生的环境放在你的故乡。
D.刘梦溪说,传统是从过去流淌到现今的精神河流,每个人都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
4.关于《北上》,材料一与材料二的着眼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正如运河是徐则臣创作灵感的源泉,家乡文化是我们个体精神生活的重要依托。如何关注并参与家乡文化生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女 织
王开岭
古人的生活图景,一语概之:男耕女织。“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田夫蚕妾、牛郎织女,乃是最典型的人生单元,亦是最完美的衣食组合与温饱设计,堪称天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华夏先民的栖息史,五千年的村野炊烟,就这么飘飘袅袅,在“锄禾日当午”的挥汗和“札札弄机杼”的织声中,飘到了二十世纪。
①突然,它像滴空了水的漏钟一样,停了。这个朴素的生活方程、貌似永恒的家务公式,逻辑解散了,使命结束了。城市,彻底步入男不耕女不织的“大脱产”时代;乡村,耕虽依旧,织却消匿。这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之果,无可非议。
我想说说“女织”,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的蒸发,我略感惋惜。我指的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我看重的是“织”的情感内容和性别审美。当一位女性在为恋人、丈夫、孩子织一件毛衣、围巾或袜子时,她用手指和棒针,用密密麻麻的经纬和几个月的聚精会神——所完成的仅仅是一个物吗?当然不,这更像一场无声的抒情。她用温婉和柔韧,用细腻和漫长,用遐想和劳累,实现了一桩女性独有的心愿。每一针、每一环,都是一记笔画、一个字眼,她把所有心思都织了进去,融入这件最贴身的东西里去了。这比花美丽,比甜言蜜语动听,比珠宝首饰贵重。为此,她的手可能会磨茧,但她不在乎,心里甜。
我记得年少时,中国女人的怀里都有一团毛线,须臾不离,像抱着婴儿。即便在我青春时,这个情景仍随处可见。那会儿,机器造羊毛衫已铺天盖地,但她们仍不放弃这事业。
那是个不嫌“慢”的时代。那是个用手工抒情的时代。那个时代的女人,都会留下一枚标志:食指和中指的上部略显糙厚。她们是美丽聪慧的女人、多情而勤奋的女人,懂得“织”的元素和成分,懂得“亲手”的含义,懂得用“繁琐”“辛苦”构造一件贴身之物意味着什么。她们享受这个过程,感动别人,也感动自己。一梭一缕一寸痴,丝丝织就阳春意。如果说,上天派给男性的差事是果腹,那女人的角色则是暖身。除了生育,“织”即成了古代女子最大的事业。这事业乃是社会事业、生计事业,亦是婚姻事业、情感事业。
织的背后,你总隐约看到那个字:情。②无论是春染梢头的豆蔻、贤妻良母的人妇,还是离愁黯景的痴妾、发婚姻牢骚的怨女,手中都有一情感道具——飞梭、织机或绣针。“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调梭辍寒夜,鸣机罢秋日。良人在万里,谁与共成匹。”而在《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自白:“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个普通少女的成长简历和才艺档案。蚕、织、裁、缝、绣——乃天下女子的技能必修课。即便家境再优,凤娇名媛,顶多免去蚕纺之苦,织绣之灵则不可少。
我觉得这是人生美学,乃女性的主动选择和天赋所赐,乃女性灵魂之闪光。织的是衣,纳的是袜,绣的是巾,可浸的是情,是意,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幸福感。密密麻麻的线脚、纤巧灵盈的游走,织就的是女子的美和美德。所以,以织品传情递意,作媒介和信物,即成了女子专利,成了流传几千年的红颜技巧。直至八十年代末,我在乡下还遇见过那种瑰丽的手绣鞋垫,按说,鞋垫这种藏匿至深、最难公开的东西,即使绣上鸳鸯牡丹,又有何用呢?当然有用。
我一直觉得,女子一生总该织点什么,否则有遗憾。不为别的,就因她是妻子,是母亲,一个男人、一个孩子,身上若无一件由家中女性亲手完成的衣物,至少逊了一份温馨。③对敏感的体质来说,灵魂会觉微凉罢。
过去常用一词夸赞女子:心灵手巧。现代女性心灵绰余,手却未必巧了。逢搬家或整理橱柜,总会翻出几件旧时的毛衣,皆母亲所为。每次太太都赞叹:织得真好,像工艺品!虽穿的机会少,可总舍不得扔。我知道,这些东西再难复制了。母亲很聪明,总变着花样给我们兄弟添毛衣,每年的流行款和图案,只要大街上有,她瞅几眼就会了。母亲这辈子织了多少件衣物?数不清,至少上百件吧。母亲年龄大了,眼花了,织得便少了。几年前,春节回家,母亲说,这是她最后一件线活了,留给孙子们。第二年春节,母亲却还在织,她说再织几件。
有一个母织的故事,曾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6年一则新闻——《骨癌妈妈临终为儿子织好25岁前所有毛裤》。吉林白山一位家境贫寒、以烙煎饼为生的母亲,得知自己患绝症后,15个月里与死神赛跑,终于为9岁儿子织完了25岁前需要的所有毛裤,看着那幅照片,一个小小的孩子守着遗像,床上一排排长短不一的毛裤,我流泪了。也许,这位母亲想的是,等儿子25岁时,就能穿上另一个女人织的衣物了吧?
只是她的这个美好“织愿”能实现吗?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抒发了两方面的情感:一是对“女织”中蕴藏的女性之闪光灵魂的礼赞,二是对男耕女织的朴素生活突然消匿的惋惜与留恋。
B.如今的城市已经男不耕女不织,乡村里虽然耕种依旧,女织却已消失不见,对此作者用了“蒸发”一词,足见内心的无比沉痛。
C.中国古代女子重视女织,主动选择女织,是因为女织首先是一种情感事业,她们织的衣、纳的袜等作为媒介和信物,可以传达情意。
D.患癌母亲的“织愿”是渴望儿子25岁后能穿上妻子织的衣物;结尾用疑问句,表明作者期待美好“织愿”成真,引发读者共鸣。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第三段以散句为主,整句穿插其中,整散结合,使句式既整齐又富于变化,能够自由而充分地表现“女织”背后的情感之美。
B.文中画线的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使事物的特征具体可感,在生动形象的表达中蕴含了作者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
C.作者在第九段写自己的母亲,使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这是对母亲的赞美,更是对寄托着温情的“女织”的赞美。
D.文章紧扣女性与“织”的关系,说古论今,写物写人,由人而己,将记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形散而神凝。
8.文章首段多次引用表现“男耕女织”的古诗文,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概括。(4分)
9.学校组织的家乡文化生活调研会上,有位同学介绍了家乡的织染手艺,并朗读了《女织》一文,同学们对王开岭的观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简述你的观点和理由。(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赵王以颇失亡多而更怯不战,怒,数让之。应侯范雎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曰:“秦之所畏,独畏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王不听。初,赵括自少时学兵法,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则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括不可使。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乡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母因曰:“即如有不称,妾请无随坐。”赵王许之。
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武安君白起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括乘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之后,又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九月,赵军食绝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急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赵括自出锐卒搏战,秦人射杀之。赵师大败,卒四十万人皆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
材料二:
赵括虚谈无实而不可用,其父知之,其母亦知之,赵之诸臣蔺相如等亦知之,外至敌国亦知之,独其主不悟耳。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
夫人之言非一端也,巧辩纵横而可喜,忠言质朴而多讷,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明暗也。谀言顺意而易悦,直言逆耳而触怒,此非听言之难,在听者之贤愚也。是皆未足为难也。若听其言则可用,然用之有辄败人之事者;听其言若不可用,然非如其言不能以成功者,此然后为听言之难也。
(节选自欧阳修《为君难论》)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用人之失天下之人皆知其不可而独其主不知者莫大之患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让,责备,与常见成语“寸步不让”“推梨让枣”中的“让”意思不相同。
B.何以,宾语前置,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忌不自信”的“自信”用法不相同。
C.自,亲自,名词作状语,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东”用法相同。
D.辄,总是、往往,与《醉翁亭记》“饮少辄醉”的“辄”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廉颇坚守营垒,不与秦国交战,于是秦国范雎施反间计。蔺相如识破了范雎的诡计,劝告赵王不要以赵括代廉颇,但赵王不听。
B.赵括的母亲通过对儿子所作所为的观察,认为赵括远不如他父亲,不能为将出战,如果赵王一意孤行,出了问题,不得连累治罪。
C.赵括中了武安君白起的计,军队被截断,粮道补给也被阻断,军队中甚至出现了残杀相食的情况,这样赵军的败局已定。
D.欧阳修认为臣子进言的话有多种形式,但无论是哪种,君主都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见识去透过言辞的表面,洞察背后的真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秦之所畏,独畏赵括为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4分)
(2)赵括至军,悉更约束,易置军吏,出兵击秦师。(4分)
14.欧阳修认为什么是国君最难做的事?材料一的事例是如何支撑这一观点的?(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岭南江行①
柳宗元
瘴江南去入云烟,望尽黄茆是海边。
山腹雨晴添象迹,潭心日暖长蛟涎②。
射工③巧伺游人影,飓母④偏惊旅客船。
从此忧来非一事,岂容华发待流年。
【注】 ①岭南:五岭以南地区,即今广东、广西一带。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赴任柳州刺史的旅途之中。②蛟涎:蛟龙的口液。③射工:传说中一种叫蜮的毒虫,能含沙射人,人或人影被射中后,都会害病。④飓母:飓风发生前的征兆。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瘴江、黄茆、象迹、蛟涎、射工、飓母等典型意象紧扣诗题中的“岭南”。
B.诗歌中间两联写柳江一带的风光,将所见所感和神话传说相结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C.“从此忧来非一事”承上启下,上承前文途中所见之景,下启后文心中所想。
D.此诗尾联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提到“华发”,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
16.作者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到今天的慨叹。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的心情。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今天的活是收萝卜。收萝卜是可以随便吃的——有些果品不能随便吃,顶多尝两个,如二十世纪明月(梨)、柔丁香(葡萄),因为产量太少了,很金贵。萝卜起出来,堆成小山似的。农业工人很有经验,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一般的,过了磅卖出去;这几个好,留下来自己吃。不用刀,用棒子打它一家伙,“棒打萝卜”嘛。咔嚓一声,萝卜就裂开了。( 甲 ),吃起来甜、酥、脆。
南方的黄瓜不如北方的黄瓜,水叽叽的,吃起来没有黄瓜香。都爱吃夏初出的顶花带刺的嫩黄瓜,那是很好吃,一咬满口香,嫩黄瓜最好攥在手里整根咬,不必拍,更不宜切成细丝。呼和浩特有一位老八路,官称“老李森”。①此人保障了很多农民的习惯,②说起话来满嘴粗话。③他到一个老朋友曹文玉家来看我们。④曹家院里有自种的几架黄瓜,⑤他进门就摘了两条嚼起来。⑥曹文玉说:“你洗一洗!”——“洗它做啥!”
我老是想起这两句话:“宁吃一斗葱,莫逢屈突通。”这两句话大概出自杨升庵的《古谣谚》。屈突通不知是什么人,印象中好像是北朝的一个很凶恶的武人。读书不随手做点笔记,到要用时就想不起来了。( 乙 )?因为我每天都要吃葱,爱吃葱。每年小葱下来时,我都要吃几次小葱拌豆腐,盐,香油,少量味精。
(选自汪曾祺《果蔬秋浓》,有删改)
18.下列句子中的“起来”和“吃起来甜、酥、脆”中的“起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芦花的脸色稍稍红润起来了。
B.老人七十八岁了,看起来不像,顶多七十岁,气色很好。
C.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D.你非要这么说,我倒想起来一件事,不知道算不算奇事。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这二位老帅看来是以家乡戏自豪的——虽然贺老总不是四川人。
B.北京人炒麻豆腐要放几个青豆嘴儿——青豆发一点芽。
C.波——,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
D.在昆明吃炒栗子,吃完了非洗手不可,——指头上粘得都是糖。
20.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达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甲处不超过8个字,乙处不超过18个字。(4分)
22.有同学认为,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先把焯过水的豆腐切成小方丁,洗净的小葱切成碎段,再把两者放入碗内,然后撒上点盐,淋入香油,再加少量味精,均匀搅拌即可,口感绝佳”表达效果更好。你支持修改吗?为什么?(6分)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乐山大佛,剑门古道;三苏祠,小平故居,朱德故里;抬工号子,唢呐闹春……这些地方特有的风物,承载了当地丰富的历史记忆。在你生命出发的地方,也有特色鲜明的风物,丰富着灿烂的文化生活,凝聚着深刻的文化记忆,沉淀着浓郁的文化情感。
学校组织同学们考察家乡文化生活,校刊“话家乡”栏目以“感知家乡风物·唤醒文化记忆”为主题,举行“家乡风物博览”征文活动,请你参加,选择自己最熟悉、最能彰显家乡特色的或风景名胜、或建筑特产、或传统习俗……写一篇“家乡风物志”。
要求: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2/12单元综合练(四)
1.C [C项,“并未融进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错,根据材料一的最后一段,原文是徐则臣关于开发大运河的建议,认为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应该不止于满足商业开发,而应注重“将本地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史迹充分融入建设中”,但这不等于说当下未融进当地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
2.A [A项,“对自己坚持多年的‘到世界去’的写作理念产生了怀疑”错,根据材料一中关于“到世界去”的部分,徐则臣说“过去我理解的到世界去就是一直往外走”,意思是以前他认为“到世界去”是单向度的。到了创作《北上》时,他才有了更全面辩证的认识,中国要走向世界,世界则正走向中国。因此,徐则臣并不是怀疑自己原先的理念。]
3.D [材料二第三段,其主要观点是传统在现代化的今天仍有其价值,可以为当下提供精神养料,因此D项形象地传达了传统可以为现今提供精神养料的意思,与材料观点吻合。A项,是对民族的概念阐释;B项,是强调历史对现实的借鉴价值;C项,强调作家创作的精神故乡。A、B、C项都无法支撑本段观点。故选D。]
4.①材料一是访谈,关注作家创作,回溯探询《北上》的写作缘起与过程、作家意图等;②材料二是书评,着眼小说文本,总结评价《北上》的创作实践特色和文本意图等。
5.①通过采访、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家乡的人和物,关注家乡的文化与风俗,深入认识家乡;②反思现状,对丰富家乡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建议;③从家乡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中,寻找情感归宿,增进对家乡的文化认同;④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参与家乡文化建设。
6.A [B项,“无比沉痛”错误,程度过重。C项,“是因为女织首先是一种情感事业,她们织的衣、纳的袜等作为媒介和信物,可以传达情意”错误。这是作者从人生美学的角度对“女织”意义的诠释,而古代女子重视“女织”的首要原因还是家庭生活所需,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劳动分工,首先是“社会事业、生计事业”。D项,“表明作者期待美好‘织愿’成真”错误。用疑问句表明作者对“美好‘织愿’成真”表示怀疑,不是“期待”。故选A。]
7.B [B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错误,前两个画线句子是比喻(①是明喻,②是借喻),第三个画线句子不是比喻。]
8.①内容上,说明我国“男耕女织”的组合历史悠久而漫长;②结构上,与下文“大脱产”时代城市男不耕女不织形成对比,为后文对女织阐发的议论抒情做铺垫;③表达效果上,给文章增添了一份历史和文化的厚重感,营造了诗情画意。
9.(示例一)认可。①情感价值上,女织包含着女子对亲人的深情。②性别审美上,女织中有女子的美和美德,它所包含的勤劳善良、温柔体贴等品质,是女性特有的动人之处,永远都不会过时。③技艺传承上,女织是女子的天赋所赐,世代传承沉淀,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示例二)不认可。①情感价值上,女织是农耕时代的情感表达,已经不能打动当今时代的人心了,给家人买件毛衣同样能表达关心。②性别审美上,新时代的女子应该有新的魅力,不一定靠女织展示魅力,要与时俱进。③技术角度,女织消失是技术飞跃和社会分工带来的必然结果,当女织的实用价值被剥离后,美学价值和情感价值也就形同虚设了。
10.解析:句意:用人方面的失误,天下的人都知道这样做不行,唯独君主不知道,这是最大的祸患。“用人之失”名词性偏正短语,意思是在用人方面的失误,表意完整且独立,故可在A处断开。“天下之人”,作主语,“皆知”,作谓语,“其不可”,作宾语,构成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故应在D处断开。“独其主不知者……也”判断句,“者”后停顿,故应在G处断开。
答案:ADG
11.B [A项,正确。动词,责备/退让/谦让。句意:(赵王)多次责备他。/连寸步也不让给别人,形容丝毫不肯让步、妥协。/指兄弟友爱。B项,错误。用法相同,都是宾语前置,“以何”/“忌不信自”。句意:为什么?/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C项,正确。名词作状语,亲自/向东。句意:赵括亲自率领精锐士兵和秦军进行搏斗。/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D项,正确。总是、往往/就。句意:但按照它去做却常常导致事情失败。/喝一点就醉了。故选B。]
12.A [A项,“蔺相如识破了范雎的诡计”错误。根据材料一“秦数败赵兵,廉颇坚壁不出……应侯范雎又使人行千金于赵为反间……赵王遂以赵括代颇将”可知,廉颇确实坚守营垒,不与秦国交战,但材料中并没有交代蔺相如在赵王作出决定之前就已经识破了反间计。]
13.解析:(1)“畏”,害怕、畏惧;“与”,对付;“且”,将要。(2)“更”,改变;“约束”,法令规定;“易”,调换;“击”,进攻。
答案:(1)秦国害怕的,唯独是害怕赵括担任将军罢了!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了!
(2)赵括一到军中,就完全改变了原来廉颇的法令规定,调换了原来的军官,下令出兵进攻秦军。
14.①欧阳修认为,国君最难做的是“听言”。②赵括“谈兵”,看似可用,但按此行事导致失败。③蔺相如和赵母的话,看似不可用,但不按此行事就无法成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秦军数次打败赵军,廉颇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轻易与秦军交战。赵王认为廉颇是因屡屡失利而胆怯,不敢迎敌作战,十分生气,多次责备他。应侯范雎又派人携千金去赵国实施反间计,散布说:“秦国害怕的,唯独是害怕赵括担任将军罢了!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将要投降了!”赵王于是便任命赵括为大将代替廉颇。蔺相如劝赵王说:“大王因赵括有点名气就重用他,这好比是用胶黏住琴柱而弹琴,怎能弹好呢。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留下的兵书,根本不知道随机应变。”赵王不听劝告。当初,赵括自幼学习兵法时,就自以为天下无人能和他相比。曾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军事,赵奢难不住他,但也不认为他学得很好,赵括的母亲问其原因,赵奢说:“领军打仗关系到生死存亡,而赵括说起来很轻松随便。如果赵国不派他为将军罢了,若是真的用他,灭亡赵军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带兵将要出发时,他的母亲亲自上书给赵王,说不可重用赵括。赵王问:“为什么?”赵括的母亲回答说:“当年我嫁给他父亲时,他父亲已经身为将军,自己亲自捧食进餐的有几十人,他结交的朋友有几百人。大王与宗室王族赏给他的财物,他全都分给部下的将领与谋士。他只要接受朝廷的命令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刚做了将军,立刻就面向东而坐,接受拜见,他的士兵及大小军官没有人敢抬头正眼看他。大王赏给他的金银财物,全部藏在家中,每天都在察看良田美宅,合适的就买下来。大王以为赵括会像他父亲,其实他们父子存在很大的差异,恳请大王不要派他去!”赵王说:“你不必管了,我已经作出决定!”于是赵括的母亲说:“假如赵括出现什么过失,请不要连累我治罪。”赵王答应了她的要求。
赵括一到军中,就完全改变了原来廉颇的法令规定,调换了原来的军官,下令出兵进攻秦军。武安君白起假装兵败而退,布置两支奇兵准备在赵军的后方给予截击。赵括乘胜追击,直抵秦军营垒前,秦军坚守营垒无法攻入。这时,秦军的一支奇兵二万五千人已切断赵军的后路,另一支五千骑兵又截断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分为两半,粮食补给中断。九月,赵军已断绝粮食四十六天,士兵在内部暗中残杀,互相吞食。赵括在窘迫危急的形势下,下令对秦军实施进攻,准备分出四支分队,轮番出击四五次都没冲出重围。赵括亲自率领精锐士兵和秦军进行搏斗,秦军当即射杀了赵括。赵军全线崩溃,四十万士兵全部投降。
材料二:
赵括只会夸夸其谈而没有实际本领,他父亲赵奢知道这个情况,他母亲也知道这个情况,赵国的大臣蔺相如等也知道这个情况,就连秦国等敌国也都了解这个情况,唯独赵王不了解。用人方面的失误,天下的人都知道这样做不行,唯独君主不知道,这是最大的祸患。
人们所说的话并非只有一种类型,有的是巧言善辩、纵横捭阖且听起来令人愉悦,而忠言则往往质朴无华且多显笨拙,但这并不是听从意见难的原因,关键在于听者是否明智。阿谀奉承的话顺耳且容易让人高兴,而直言不讳的话则可能逆耳并触怒人心,这也不是听从意见难的原因,关键在于听者是否贤明。这些其实都还不算是最难的。当听到的话看似可行,但按照它去做却常常导致事情失败;或者听到的话看似不可行,但不按照它去做就无法成功,这才是听言的困难所在。
15.D [D项,“两处表达的情感基本相同”说法错误,两处表达的情感不同。柳诗意志不消沉,情感不低回,欲趁暮年有所奋发。苏词从“故国神游”跌入现实,自感苍老无为,壮怀莫酬,思绪深沉,自伤自叹。]
16.①借景抒情,诗歌前六句写岭南的独特风物,描绘了当地荒凉的自然环境,流露出作者对前途的担忧;②借象征抒情,前六句所写之景象如瘴江、蛟涎、射工、飓母等象征自己被贬后政治环境的险恶,进而表达自己的担忧;③结尾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趁着暮年在柳州有所奋发的愿望。
17.解析:易错字词:“吟”“羁”“胥”“赢”“仓皇”等。
答案:(1)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2)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18.B [文中的“起来”是用在动词“吃”的后面,表示就某一方面所作的估计或评价。A项,“起来”用在形容词“红润”后面,表示情况的开始。B项,“起来”用在动词“看”的后面,表示就某一方面所作的估计或评价。C项,“起来”用在动词“举”的后面,表示向上的动作趋向。D项,“起来”用在动词“想”后面,表示动作达成某一目的。故选B。]
19.B [文中“收萝卜是可以随便吃的——有些果品不能随便吃,顶多尝两个”,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A项,破折号表示意义的转折。B项,破折号表示补充说明。C项,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D项,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故选B。]
20.解析:①搭配不当,“保障……习惯”动宾不搭配,把“保障”改为“保留”;④语序不当,“几架”是数量词,和“自种的”交换位置。
答案:①修改后的句子为“此人保留了很多农民的习惯”;④修改后的句子为“曹家院里有几架自种的黄瓜”
21.解析:甲处,前面说萝卜裂开了,后面说“吃起来甜、酥、脆”,此处可说萝卜的香气出来,可填“萝卜香气四溢”;乙处,前面说“我老是想起这两句话”,此处是设问句,后面“我每天都要吃葱,爱吃葱”解释原因,可填“我为什么老是要想起这两句话呢”。
答案:甲:萝卜香气四溢 乙:我为什么老是要想起这两句话呢
22.解析:不支持。①原句“盐,香油,少量味精”只罗列名词,不作修饰,用逗号衔接表示次序,呈现出小葱拌豆腐这道菜的简单,让自己念念不忘;语言精练,符合原作文学性散文的语言风格;②改动后的句子呈现出小葱拌豆腐的做法,类似菜谱一类的工具书,而做法本身并不复杂,也不是作者着意表现的内容,不如原句留有想象空间。
支持。前文提到“我都要吃几次小葱拌豆腐”,改动后的句子是前文提到的“小葱拌豆腐”的完整做法,原文过于简省,改句把简单的菜肴写得有滋有味,意义表达更完整。
答案:(示例一)不支持。①原句只罗列名词,不作修饰,用逗号衔接表示次序,语句表达更加精练;符合原作文学性散文的语言风格;②改动后的句子更像在告诉人们小葱拌豆腐的做法,类似菜谱一类的工具书,不如原句留有想象空间。
(示例二)支持。改动后的句子是前文提到的“小葱拌豆腐”的完整做法,相较于原文过于简省的表达,改句意义表达更完整。
23.[写作提示]
材料列举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家乡风物,有山川地域特点、名人故居、民俗特色等。考生可由此理解何为“家乡风物”。注意后面的省略号,也就是列举只是引导,而非限制。材料指出了这些家乡风物的意义,如承载历史记忆、丰富文化生活、凝聚文化记忆、沉淀文化情感等。
要想写好此类题材的作文,内容上关键就是要抓住家乡风物的特点,写出其独特的风格,并把对家乡的热爱融入对风物的描绘之中。通过对风物的介绍,让读者不仅能明白这一风物的特殊之处,而且能透过对风物的描绘探寻到家乡这一方“独特水土”的特殊味道。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