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本到培优 文本补充阅读六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pdf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从课本到培优 文本补充阅读六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pdf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4:00

文档简介

部分参考答案
三、回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跳舞、唱歌、
第一单元
骑马主客联欢BC【解析】本题考查课文的理
解与概括。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可知考查的是
1草原
课文第4、5自然段的内容。这两个自然段主要描写
「课本拓展
了蒙古族同胞和客人联欢的情景,所以思雏导图展
一、1.静寂平静安静静谧【解析】本题考查
示的是主客联欢时的情景;根据“敬酒”“唱民歌”
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静寂”指“沉寂无声”。“平
“套马”“掉跤”等内容可知,这展现的是习俗美。
静”形容心情平和安静。“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
(1)根据“千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
吵闹和喧哗”。“静谧”形容静寂无声或恬静的模
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可知,蒙
样。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及词语
古同胞“敬酒”,客人“回敬”。(2)根据“鄂温克族姑
搭配完成即可。
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
2.(1)B【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修辞手法及
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可知,“鄂温克族姑娘
其理解。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好像回味着
们唱民歌”,客人的“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草原的无限乐趣”赋予骏马和大牛以人的情思:
(3)根据“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
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
将“河”比作“带子”;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蒙古马”可知,蒙古同胞“表演套马、摔跤、民族舞
“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比作“彩虹”。
蹈”,客人“跳舞、唱歌、骑马”。
(2)D【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句话的
[培优提高]
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
一、1.(1)示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风景如画
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本题考查图文
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所以A、B两项正确。
转换和文学常识。图片上有广阔的天空、无边无际
这句话位于文章结尾,起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
的草原和散落在草原上数不尽的牛羊。据此,我们
用,C项正确。D项中“希望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永
能想到描写草原的成语要表现出草原的广阔、青
远在一起”与句意不符,D项错误。
翠、美丽。根据诗句“天苍苍”,再结合图片,不难写
二、1.(1)绿毯【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记忆
出下面两句诗。
能力,回答时注意正确书写。
(2)示例:纯净的天空下,纯净的草原让你拥有
(2)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解析】本题考
纯净的心。【解析】本题考查宣传语写作。所写
查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
宣传语要包含两个要,点:(1)展现草原的美,吸引大
的修辞手法,将“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将“羊
家来草原旅游:(2)呼吁大家爱护草原环境。此外
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
宣传语的语言要流杨、生动、简短、富有号召力。
(3)示例:碧绿的湖面上漂浮着朵朵盛开的白
2.(1)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
莲花【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要求仿写的是一个
解。根据材料一中“塞罕坝两代人通过近50年的艰
比喻句,其中需要包含两个比喻关系,即草原像什
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
么,羊群像什么,两个喻体之间要有联系。据此,发
洲的绿色奇迹”可知,①表述正确;②表述过于绝
挥想象,按要求作答即可。
对,不正确;③对材料三中图片的描绘正确。
2.(1)①②【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
(2)C【解析】本题考查对图片的理解。材料
据第①句中“那些小丘的线条…”可知,此句直接
三中的图片,画面为一片大树叶托着一个地球,整
描写草原景色。根据第②句中“既使人惊叹,又叫
个图形的轮廓似一只亮晶晶的眼睛,意在启示我们
人舒服……”可知,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
(2)BC【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3)示例:塞罕坝人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将原
“在写景中融入人的感受的写法的好处”即“寓情于
本荒芜的塞罕坝建设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
景”,其好处是既写了景,又表达了情,容易让读者
优良、经济富有的绿洲。这就告诉我们保护和建设
感同身受: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情因景生,景因情
好自然环境,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
美。所以B、C两项正确。
是我们现在和将来最大的财富。【解析】本题考
部分参考答案1文本补充阅读
一、小古文阅读。
(一)何岳还金(节选)
[明]周晖
秀才何岳,号畏斋。曾夜行拾得银二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旦日携至
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拾金而
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 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
又尝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于畏斋,中有数百金,曰:“俟③他日来取。”去数
年,绝无音信,闻其侄以他事南来,非取箱也。因托以寄去。
夫畏斋一穷秀才也,拾金而还,暂犹可勉;寄金数年,略不动心,此其过人也远矣!
(选自《金陵琐事》)
【注释】①封识(zh):封存的标记。②利:贪图。③俟:等。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都)
B.其人欲分数金为谢(想要)
C.又尝教书于宦官家(曾经)
D.略不动心(粗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感谢而去。
3.何岳为什么没有把自己捡到银子的事告诉家里人?请用原文回答。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写了何岳“拾金不昧”和“寄金不昧”两件事。
B.何岳心思缜密,在“银数与封识皆合”的情况下,他才把钱还给失主。
C.宦官让自己的侄子向何岳要回银子,何岳如数奉还,可见他不为金钱所动。
D.“夫畏斋一穷秀才也”中“穷”表明何岳家境贫寒,这显得他的行为更加可贵。
5.用自己的话说说何岳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王安石待客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
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③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
行①,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⑤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莱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著⑥,
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好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莱肴。④酒三
第六单元97
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到)
B.方命坐(才)
C.不复下箸(再次)
D.公取自食之(食物)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已心怪之。
4.“其人愧甚而退”,萧氏子为什么感到惭愧?
5.下列对王安石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风简朴
B.勤俭节约
C.廉洁奉公
D.坚守原则
二、记叙文阅读。
马背上的小红军
陈靖
①在长征的时侯,正是雨雪纷飞的季节,太阳早偏西了。陈赓在行军中看到了一个掉队小
红军。这个小家伙,看来不过十二岁,一口四川腔,圆溜溜的脸,一双大眼睛,两片薄嘴唇,鼻子
有点翘,②穿着一双破草鞋的脚板子冻得又青又红,正慢慢地朝前走着。
陈赓靠近他身边说:“小鬼,你过来骑一会儿。”
小鬼拿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盯着陈赓那满脸胡子的瘦脸,微微一笑说:“老同志,我的
体力可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陈赓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再说!”
小鬼用倔犟的语气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啊,那就比一比吧。”小鬼把腰一挺,做出一副
准备跑的姿势。
“那,我们就一块儿走吧。”
“你先走,我还要慢慢走,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无奈,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③小鬼把身上的干粮口袋一拉,轻轻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比你的还要多呢。”
陈赓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他只好爬上马背,一个人朝前走去。不知为什么,陈赓此时
心情总是静不下来。他的脑子里,出现了一连串孩子的影子。从上海滩上、广州沿街直到香港
码头,他所打过交道的那些娃娃们,都向他的眼前直涌上来。
走着走着,陈赓突然喊了一声:“不对,那小红军把我骗了!”④他调转马头,狠踢着马肚,向
着原路奔跑了回去。
陈赓有着丰富的革命实践经验,他这一声突然的大喊,是因为他明白了小红军其实已经到
98语文六年级上册(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