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补充阅读
一、小古文阅读。
(一)口技(节选)
[清]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①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
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②欠伸③,其夫呓语。既而④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
乳,儿含乳啼,妇拍而鸣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儿含乳啼
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
妙绝。
【注释】①会:适逢,正赶上。②惊觉:惊醒。③欠伸:打呵欠,伸懒腰。④既而:
不久。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
B.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是)
C.妇抚儿乳(喂奶)
D.众妙毕备(都)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3.不能体现表演者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A.表演者使用的道具很少。
B.观众的孩子被吓得大哭。
C.表演者模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
D.观众听得入迷,默默赞叹。
4.本文除了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以外,还用细腻的笔法来描绘了听众的反应,这属
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乔山人善琴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
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⑧,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
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
耳。”山人默然而反。
【注释】①鹘:一种凶猛的鸟。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老妇人。④阕:止息,终了。
112语文六年级上册(R)
1.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尝得异人传授(
(2)酷类其声耳(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有乔山人者善弹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
4.乔山人对邻媪说:“不谓遇知音于此地。”你认为“邻媪”是乔山人的知音吗?请说说你的
理由。
二、议论文阅读。
打基础贵在实
刘奇山
①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所谓基础原指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结构,多指根基、
底子。其实,“基”与“础”既有交叉又有区别。“基”的本义指墙脚,泛指一切建筑物的底部。可
引申为基础、开始、基业等。“础”指垫在房屋柱子底下的基石,也可引中为根基。无论是“基”
还是“础”,都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都必须做扎实。
②基础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性:一是广度。《营造法式》有专门的营造柱础制度,础的直径是
柱的两倍。二是厚度。地基之厚,不可略减,减则不法。三是隐蔽性。础石部分位于表层,部
分隐于表层之下。基础工作,部分“不显山露水”,都不可或缺,也在起基础作用。
③任何工作都有基础。欲学射箭必先练眼力,欲学戏曲先吊嗓子,欲学武术先练体能,欲
学书法先练笔画等等。基础就是源头、规律,最底层的东西。基础决定发展,无基则无根,没有
基础的工作是靠不住的。《荀子》记载:“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
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基础工作是“源头工程”,必须夯实。这个
阶段来不得半点虚假,虚一分,就假一层,踩空走虚必然遭殃。
④基础性工作是苦功。“胡琴圣手”孙佐臣曾说:“学艺第一要路子正,第二要能用苦功。”
他早年练功时,在数九寒天,把两手插在雪堆里,等到冻得僵硬麻木,才拿出胡琴来练,不到手
指灵活、手心出汗,不肯收工。以致左手食指尖上留下一条深可见骨的弦沟。“板凳坐得十年
冷”,打基础的工作非下苦功夫不可。
第七单元113部分参考答案
三、回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跳舞、唱歌、
第一单元
骑马主客联欢BC【解析】本题考查课文的理
解与概括。根据思维导图中的内容,可知考查的是
1草原
课文第4、5自然段的内容。这两个自然段主要描写
「课本拓展
了蒙古族同胞和客人联欢的情景,所以思雏导图展
一、1.静寂平静安静静谧【解析】本题考查
示的是主客联欢时的情景;根据“敬酒”“唱民歌”
近义词的辨析和运用。“静寂”指“沉寂无声”。“平
“套马”“掉跤”等内容可知,这展现的是习俗美。
静”形容心情平和安静。“安静”指“没有声音,没有
(1)根据“千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
吵闹和喧哗”。“静谧”形容静寂无声或恬静的模
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可知,蒙
样。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语境及词语
古同胞“敬酒”,客人“回敬”。(2)根据“鄂温克族姑
搭配完成即可。
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
2.(1)B【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修辞手法及
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可知,“鄂温克族姑娘
其理解。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好像回味着
们唱民歌”,客人的“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
草原的无限乐趣”赋予骏马和大牛以人的情思:
(3)根据“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
B.没有运用修辞手法: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还要骑一骑
将“河”比作“带子”;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
蒙古马”可知,蒙古同胞“表演套马、摔跤、民族舞
“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比作“彩虹”。
蹈”,客人“跳舞、唱歌、骑马”。
(2)D【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这句话的
[培优提高]
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
一、1.(1)示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风景如画
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解析】本题考查图文
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所以A、B两项正确。
转换和文学常识。图片上有广阔的天空、无边无际
这句话位于文章结尾,起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的作
的草原和散落在草原上数不尽的牛羊。据此,我们
用,C项正确。D项中“希望各族人民团结起来”“永
能想到描写草原的成语要表现出草原的广阔、青
远在一起”与句意不符,D项错误。
翠、美丽。根据诗句“天苍苍”,再结合图片,不难写
二、1.(1)绿毯【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记忆
出下面两句诗。
能力,回答时注意正确书写。
(2)示例:纯净的天空下,纯净的草原让你拥有
(2)无边的绿毯白色的大花【解析】本题考
纯净的心。【解析】本题考查宣传语写作。所写
查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
宣传语要包含两个要,点:(1)展现草原的美,吸引大
的修辞手法,将“草原”比作了“无边的绿毯”,将“羊
家来草原旅游:(2)呼吁大家爱护草原环境。此外
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
宣传语的语言要流杨、生动、简短、富有号召力。
(3)示例:碧绿的湖面上漂浮着朵朵盛开的白
2.(1)①√③√【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
莲花【解析】本题考查仿写。要求仿写的是一个
解。根据材料一中“塞罕坝两代人通过近50年的艰
比喻句,其中需要包含两个比喻关系,即草原像什
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
么,羊群像什么,两个喻体之间要有联系。据此,发
洲的绿色奇迹”可知,①表述正确;②表述过于绝
挥想象,按要求作答即可。
对,不正确;③对材料三中图片的描绘正确。
2.(1)①②【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
(2)C【解析】本题考查对图片的理解。材料
据第①句中“那些小丘的线条…”可知,此句直接
三中的图片,画面为一片大树叶托着一个地球,整
描写草原景色。根据第②句中“既使人惊叹,又叫
个图形的轮廓似一只亮晶晶的眼睛,意在启示我们
人舒服……”可知,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感受。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
(2)BC【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
(3)示例:塞罕坝人植树造林、改善环境,将原
“在写景中融入人的感受的写法的好处”即“寓情于
本荒芜的塞罕坝建设成为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
景”,其好处是既写了景,又表达了情,容易让读者
优良、经济富有的绿洲。这就告诉我们保护和建设
感同身受:情与景交融在一起,情因景生,景因情
好自然环境,形成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才
美。所以B、C两项正确。
是我们现在和将来最大的财富。【解析】本题考
部分参考答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