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拿来主义
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
1.自诩( ) 2.冠冕( )
3.磕头( ) 4.蹩进( )
5.残羹( ) 6.冷炙( )
7.玄虚( ) 8.吝______(sè)
9.脑______(suǐ) 10.______(pì)如
11.______(càn)头 12.国______(cuì)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徘徊·徜徉
[辨词]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疑不决;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波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运用] 夜风掠过树荫送来阵阵凉意,淡雅的荷香不时引来鸣虫浅唱。________在《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中,我的眼前却浮现出一个在苦闷中________的身影,心中便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2.未免·不免
[辨词] 二者都有“不能避免”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前面所说的情况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能作谓语。不免:免不了,用来加重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有时可以作谓语。
[运用] 我国资源企业海外并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________让人捏一把汗;有关专家也认为,这种“蛇吞象”的收购即便成功了,此后的经营也将面临诸多困难,________有些得不偿失。
3.勃然大怒·气急败坏
[辨词] 二者都指因一定原因而发怒。勃然大怒:因生气或惊慌等变脸色的样子,属中性词。气急败坏:形容因恼怒而呼吸急促的狼狈样子,含有贬义。
[运用] 在70岁生日前夕,当被问及成为国王后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插手政治”时,他________并________地大声嚷嚷着:“我没有那么蠢!”
三、识记下列成语,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成语积累]
1.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在也指你对我怎么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2.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喻指权贵的施舍。
3.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实际上并非如此。含贬义。就是表里不一的感觉。
4.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使人迷惑的花招儿。
[成语填空]
1.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交往讲究( ),交锋讲究先礼后兵。对中美经贸摩擦,中方始终保持极大的克制,始终报以极大的诚意。
2.偌大一块蛋糕,究竟哪几位可以敞开肚子大快朵颐,还是只能站在一边等着分享( )?通过这次海选或许会有答案。
3.日本真的这么缺钱吗?日本政府( )的说辞,是要用这笔钱提升日本旅游业的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
[提示] 一、1.xǔ 2.miǎn 3.kē 4.bié 5.ɡēnɡ 6.zhì 7.xuán 8.啬 9.髓 10.譬 11.孱 12.粹
二、1.徜徉 徘徊 2.不免 未免 3.勃然大怒 气急败坏
三、1.礼尚往来 2.残羹冷炙 3.冠冕堂皇
继承与发展
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莫过于五四运动前后,与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产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胡适的“两只蝴蝶”几乎成了笑谈。于是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是学不来的。针对20世纪30年代这种“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提出了他的“拿来主义”。不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与五四运动时期的一味模仿不同,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没有拿来,何谈创新?只是“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批判地兼收并蓄。
[适用角度] 继承与创新 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 善假于物 吸与收
1.名句识记
(1)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 (穆勒)
(2)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陶行知)
(3)推陈出新是我的无上诀窍。 (莎士比亚)
(4)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 (爱迪生)
(5)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 (罗丹)
(6)不去探索更新的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想超越别人,非有创新精神不可。 (华罗庚)
2.名段诵读
(1)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需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需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文化的继承,关键是承认在中华文化中含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意义、又有当代价值的成分。因此,在民族精神与价值观上,中华文化为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并不是仅仅提供了“民族形式”,而且提供了积极丰富的内容。
(2)弘扬是把继承下来的传统发扬光大,因此弘扬与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继承是前提,弘扬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往往指在实践中自觉地予以宣传、予以贯彻、予以提倡、予以发挥。近年来我们一直提倡弘扬优秀传统,发扬民族精神,都是自觉地对中华优秀文化加以发扬的积极实践。因此,真正的继承不是简单的承接,而是联系着弘扬,弘扬是更为自觉地继承传统的积极态度。继承意味着肯定,继承和弘扬的方针反映了现实的需要。继承与弘扬,正像继承与其他范畴的关系一样,不是割裂的,弘扬也是一种继承,发展也是一种继承,继承和弘扬发展是互相包含、关联一体的文化实践。
说得冠冕些
冠冕:古代帝王或官员戴的帽子,引申为很体面、有气派。古代的冠通常仅仅覆盖一部分头顶,更多是一种礼仪上的要求。冠的使用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时代的结束,其间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冠式,其中皇帝重臣朝会或祭祀时所戴之冠又称为“冕”。
1.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大戴礼记》)
[明理知义] 水太清(鱼没有躲藏的地方),也就没有了鱼;人太精明(不能容纳别人),那也就没人敢与他做朋友。
[成长启示] 这句话告诫人们指责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2.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论语·雍也》)
[明理知义] 原思给孔子家当总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原思推辞不要。孔子说:“不要推辞。(如果有多的,)给你的乡亲们吧!”
[成长启示] 原思为孔子的弟子,他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斗小米的俸禄。原思生活简朴,要不了那么多,就加以推辞。孔子便体贴地教导他将多余的粮食分给乡里邻居,因为君子在独善之后,有能力还应该去兼善他人。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