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晨读晨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晨读晨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
1.狭隘(  ) 2.慰藉(  )
3.已臻佳境(  ) 4.麻痹(  )
5.魅力(  ) 6.孜孜不倦(  )
7.______(qiāng)害 8.卷______(zhì)
9.一______(luò) 10.______(bá)涉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领略·领会
[辨词] 两者都有“了解、明白”的意思。领略:指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侧重于体验、欣赏、认识或尝试,对象常是较为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物。领会:指领略事物而有所体会。侧重于指理性上的理解、体会,对象常是较为抽象的事物。
[运用] 他趁放假期间专程前往外地,兴致勃勃地________了几处自然奇景,感到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________。
2.熟悉·熟习
[辨词] 二者都是动词,表示对事物了解得深透,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熟悉:指知道得很详细,了解得很清楚,其对象可以是具体的人或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熟习:指掌握得很熟练或了解得很深刻,常用于技艺、学问、语言、知识等。
[运用] 这位农业技师________果树栽培和防治病虫害的知识,我们有近二十年的交情了,彼此很________。
3.息息相通·休戚相关
[辨词] 二者都可表示关系密切,但是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息息相通:指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适用对象比较广泛,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休戚相关:指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含有利害一致、同甘共苦的意味。适用面比较窄,多指人、集团、国家等相互间的关系。
[运用] 自然环境保护与人类的命运________。只有在动物与人类之间,建立起________的联系,才能使人与动物和谐共处。
三、识记下列成语,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成语积累]
1.视而不见:尽管睁着眼睛看,却什么也没看见,指不重视或不注意。
2.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作品等)。多用于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4.一劳永逸: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事了。
5.心驰神往: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形容非常向往。
[成语填空]
1.这些超级节目冠名权的门槛之高,已经足以让很多品牌商(    )。
2.近视手术并非人人适宜,更不能(    ),如果不加以保护还是会出现视力回退的情况。
3.这本书充分体现了为读者着想、以读者为本的理念,满足了新媒体时代读者延伸阅读的需求和习惯,不愧为一本常读常新、(    )的通俗理论读物。
4.千米高空,俯瞰广袤湿地和绚丽花海的无限风光,令人(    )。
[提示] 一、1.ài 2.jiè 3.zhēn 4.bì 5.mèi 6.zī 7.戕 8.帙 9.摞 10.跋
二、1.领略 领会 2.熟习 熟悉 3.休戚相关 息息相通
三、1.望洋兴叹 2.一劳永逸 3.引人入胜 4.心驰神往
读书与修养
黑塞认为“真正的教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教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他指出人们应当从阅读,尤其是阅读杰作中获得教养,倡导一种“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只追求他心灵的获得。同时,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
[适用角度] 读书与修养 个性阅读 经典的力量
1.名句识记
(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欧阳修)
(3)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程颐)
(4)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冰心)
(5)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苦禅)
(7)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 (高尔基)
(9)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培根)
(10)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 (黑塞)
2.名段诵读
(1)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我们要多读书。读经典美文,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素养、完善人格;读幽默趣文,能够使我们的性格开朗;读脑筋急转弯,能够活跃我们的思维;读关于大自然的书,能够使我们开阔眼界;读医疗方面的书,能够让我们懂得如何自救;读关于安全预防的书,能够让我们从容应对灾难的来临……
(2)读书能丰富自己的精神财富;读书能够让自己的冀望结晶成形;读书能驱除生命中的寂寞辰光;读书能改变生命的面貌。读书是一种学问,读深邃的书是一门技艺。通过读书,我们掌握了平日不知道的道理,然后通过我们自身的条件把从书里悟出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才算真正读懂了一本书。
(3)认识并掌握事物的本质,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智慧以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为基础,体现着人类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等能力。阅读能够丰富人们的知识,更能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增进人们的智慧。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不仅蕴藏着各类科学文化知识,也书写着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蕴含着大量智慧。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不居住在有仁风的地方,怎能说是明智呢?”
[成长启示] 关于个人成长,孔子强调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在他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外部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他在居住环境的选择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正所谓环境改变人,只有与德行高尚的人在一起,才能在耳濡目染之下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2.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一定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成长启示] 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地争,这反映了孔子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道德阻力。
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
1.里胥力欧(  ) 2.宽______(chǎnɡ)
3.白炽灯(  ) 4.苍______(qiónɡ)
5.吟______(xiào) 6.间隙(  )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优雅·幽雅
[辨词] 二者都有“雅致”的意思,都可以指环境,但侧重点不同。优雅:指优美雅致或优美高雅,可以指旋律、姿态、环境、气质等。幽雅:指幽静而雅致,除了雅致以外,特别强调幽静。
[运用] 现代化简易装配式住宅,不只是所处环境十分________,更多的是内部布局风格高贵________。
2.消磨·消遣
[辨词] 两者都有“打发时间”的意思。消磨:指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也指度过(时间,多指虚度)。消遣:指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消闲解闷儿。
[运用] 这个周末的下午,他坐在公园里用读书作为________,来________掉大把大把空闲的时光。
3.牵强附会·穿凿附会
[辨词]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穿凿附会:非常牵强地解释,把没有某种意思的说成有某种意思。二者都有“生拉硬扯”的意思,但前者侧重把不相关的事物硬拉在一起,后者侧重强行解释讲不通的道理。
[运用] 为了支撑自己的论点,他只好________,胡乱分析。许多论据更是缺乏准确性,________,生搬硬套。
三、识记下列成语,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成语积累]
1.一灯如豆:一盏只有豆粒那样大光线的灯。形容灯光暗弱。
2.豁然开朗:原指从黑暗狭窄突然变得宽敞明亮。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突然间开阔了思路。
3.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成语填空]
1.深夜,大帐内(    ),负责留守的将军来回踱步,心中焦躁不安。
2.其实经济发展趋势、国际局势的演变并不神秘,即使是普通读者,能用心读完这本书,也会(    ),一定会明白许多逻辑关系,学会对一些信息的解读。
[提示] 一、1.xū 2.敞 3.chì 4.穹 5.啸 6.xì
二、1.幽雅 优雅 2.消遣 消磨 3.穿凿附会 牵强附会
三、1.一灯如豆 2.豁然开朗
读书的境界
《上图书馆》这篇文章重在表现上图书馆之乐,“公书林”图书馆满足了作者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使作者的知识和情感上升到了一个新境界,英国牛津大学的包德林图书馆使作者的心境豁然开朗。去图书馆,会阅读,能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人生。
[适用角度] 读书的境界 人生价值 思考人生
1.名句识记
(1)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2)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习近平)
(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4)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张潮)
(5)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曾国藩)
(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轼)
(7)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颜真卿)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2.名段诵读
(1)潮流总会过时,沉淀下来的才是经典。人们会删除在网红书店打卡的照片,却不会忘记京师图书馆建设的历史与掌故;人们会忘记社交平台上的点赞评论,却不会忘记正是在著名的莎士比亚书店的支持下,乔伊斯的世界名著《尤利西斯》才得以出版问世,而这一出版事件被永久地写入了文学史。走进图书馆和书店,沉下心来,感受现代建筑带来的美好舒适的空间体验;静下心来,享受阅读带来的无限滋养。在“打卡”之外,有更多乐趣和收获等待着读者们。
(2)读过的书,会融入人的血脉里,浸润在人的骨髓里,潜藏在人的气质里,表现在人的谈吐里,显露在人的生活里。在悄然无声中,改变着你的谈吐、气质、眼光、格局。所以,读书可以增加一个人儒雅的风度、时间的厚度、胸怀的宽度和思想的深度。不管经历多少世事沧桑,饱尝多少人情冷暖,你承受的苦难,都会变成心性的修炼;你经历的困难,都会化作岁月的积淀,让生命变得厚重,让底蕴变得深刻。阅读,能把自己锻造得更加成熟,成为自己的闪亮名片。
(3)科技无法藏匿书香,再完整的知识体系也无法与阅读的力量相比较。花甲老人翁国良,热爱穿梭于各大地铁站,通过阅读地铁站中的路线标识以及自己亲自乘坐地铁,回家后自己进行整理,得到许多比地铁站更完整、路线更清晰的路线图供民众使用。有人说何必读这么多地铁标识和相关资料来绘制地铁路线图呢?但是如果翁爷爷没有用他阅读的力量来完成这一项工作的话,百姓们哪能有这么完美且实用的地图呢?如果没有他,手机等科技产品上又怎么会有如此完整的地图呢?
1.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论语·雍也》)
[明理知义] 孔子说:“一个人凭借正直而生存在世上,而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地避免了灾祸。”
[成长启示] “直”是儒家的道德规范。直,即直心肠,意思是耿直、坦率、正直、正派,同虚伪、奸诈是对立的。直人没有那么多坏心眼。直,符合仁的品德。与之相对,在社会生活中也有一些不正直的人,他们也能生存,甚至活得更好,这只是他们侥幸地避免了灾祸,并不说明他们的不正直有什么值得效法的。
2.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成长启示] 凡事三思,一般总是利多弊少,为什么孔子听说以后,并不同意季文子的这种做法呢?当时季文子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所以就会产生各种弊病。从某个角度看,孔子的话也不无道理。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