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晨读晨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晨读晨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0.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
1.潭柘寺(  ) 2.一椽(  )
3.房檩(  ) 4.落蕊(  )
5.歧韵(  ) 6.颓废(  )
7.廿四桥(  ) 8.______(pì)如
9.______(lú)鱼 10.细______(nì)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清静·清净
[辨词] 两者都是形容词,有“安静”的意思。“清静”指(环境)安静;不嘈杂。“清净”指清澈明净,没有外来事物打扰。
[运用] (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深入远离尘世的山间寺庙,在________的“寺庙旅馆”借住一段时间,希望通过别样的旅途重新审视人生。
(2)我喜欢冰心奶奶的这首小诗,它告诉我们只有心中________,无尘俗之繁扰,才能开启一个又一个征程。
2.萧索·萧条
[辨词] 两者都有“没有生机,不热闹”之意。“萧索”指缺乏生机,多用于自然景物。“萧条”指寂寞冷落,毫无生气,多指社会景象。
[运用] 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________,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的________。
三、识记下列成语,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成语积累]
1.混混沌沌:迷糊不清的样子,模糊一片,不分明。
2.疏疏落落:通常用来表示事物某种属性比较松散零散。
3.息列索落:形容细小琐碎的雨声。
[成语填空]
1.老人记忆力一般在睡觉之前或者下午比较好,因为老人一般睡眠时间比较短,容易早醒,晚上保证不了充足的睡眠,所以上午处于一个(    )的状态。
2.站在岸边,可以观望对岸在四月盛放但现已凋落的樱花树群。(    )、星星点点的淡粉、深桃色点衬在空中。
3.在第三层的户外露台上,我支起了太阳伞,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伞上,听着(    )……望着对面著名的梵仙山,山顶的庙宇近在咫尺,又显得那样的神秘。
[提示] 一、1.zhè 2.chuán 3.lǐn 4.ruǐ 5.qí 6.tuí 7.niàn 8.譬 9.鲈 10.腻
二、1.(1)清静 (2)清净 2.萧索 萧条 
三、1.混混沌沌 2.疏疏落落 3.息列索落
眷恋故乡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从作者想饱尝故都之秋的愿望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故都深切地眷恋思念之意。“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故都之秋不在陶然亭、钓鱼台,不在西山、玉泉山;它在破屋里、槐树下、蝉鸣中、桥头上、果树上,在都市的“田园”里。作者眷念着这样的秋天,眷念着闲适的、无忧无虑的、超脱隐逸的都市“田园”生活。即使寿命缩短到只有它应有的三分之一,也是心甘情愿的。这是一种何等浓烈的眷念之情啊!
[适用角度] 眷念之情 向往田园 美好愿望
1.名句识记
(1)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古诗十九首》)
(2)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渡荆门送别》)
(5)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6)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袁凯《京师得家书》)
(7)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凉。 (苏轼《临江仙·送王缄》)
(8)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李白《太原早秋》)
(9)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岑参《送人赴安西》)
(10)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2.名段诵读
(1)浩浩的江水载着扬帆的船儿远征,然而船儿明白来时灯塔的方向是心底最依恋的港湾;碧蓝的天空承载着鸽子飞翔的双翅,然而鸽子心中家的方向永远清晰。曾经是如此惊诧于叶落的壮美,感怀于那极致的美丽。不顾树枝的牵绊,叶儿毅然挣脱,任风翻飞,向着根的方向飞旋着动容的美丽。只有漂泊的游子,才能真切体会到落叶挣脱枝头的毅然,是对根的眷念,是对家的眷念呀。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曾写道:“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短短的一句话是如此意味深长,会引发游子对故土更深的眷念。
(2)“一朝背井离乡去,故乡再无春夏秋。”短短十余字,道尽离乡者的无奈与怅惘,揭开了现代社会中人与故乡间那层复杂而又绵密的情感帷幕。在时代巨轮滚滚向前,城乡差距、发展机遇不均等因素驱动下,无数人背起行囊,奔赴异乡,于繁华喧嚣或艰苦陌生处寻梦,可故乡就此成了心底一抹挥之不去、魂牵梦绕的眷恋,在岁月中沉淀发酵,成为滋养生命、定义自我的精神根脉。
(3)故乡,是灵感的无尽源泉,以醇厚乡情为墨,绘就离乡者的诗意人生。文学巨匠沈从文,年少离乡,从湘西凤凰古城的悠悠水岸踏入都市的纷扰街巷,然而那沅水河畔的吊脚楼、古朴的渡船、质朴的乡人,始终鲜活于他心间,成了创作的富矿。在《边城》里,他用细腻笔触勾勒出茶峒小镇的风土人情,翠翠的纯真爱情、爷爷的坚守善良,皆氤氲着湘西山水的灵秀与故乡人情的温暖。将对故乡的思念与热爱,化作文字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以离乡视角回望,让湘西故事走向世界。故乡给予的灵感,成就其独特文学地位,让其在漂泊中寻得精神栖息之所。
(4)归乡,是责任担当的践行,将个人所学化作故乡发展的“助推剂”,搭建城乡共进桥梁。“时代楷模”黄文秀,从高校毕业,却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广西百色那贫困的大山深处,那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如山。她凭借自身学识,挨家挨户走访调研,引入电商销售模式,帮乡亲们售卖农特产品;带领村民修路、建蓄水池,改善基础设施。往昔离乡求学是积累“羽翼”,归来则扎根乡土,以热血汗水浇灌希望,虽生命定格在扶贫路上,却为故乡发展破局,诠释念乡深情与奉献担当,缝合城乡差距“创口”。
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
秋士,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时候,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春天的时候,女子往往会因为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陪伴相出。也指迟暮不遇之士。
1.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成长启示]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倘为官执政者做不到“礼”所要求的那样,自身的道德修养不够,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2.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成长启示] 在孔子看来,礼乐制度的核心在于“仁”。如果失去了这个核心,礼乐就没有什么价值了。他曾经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也就是说,人不仁不可以谈及礼乐。而真正的仁者之乐,必然是尽善的。这种“仁”的音乐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修养,最终可以用来巩固统治,并使社会安定。
一、读准字音,写对字形。(括号内填字音,横线上写字形)
1.煤屑(  ) 2.踱着(  )
3.蓊蓊郁郁(  ) 4.霎时(  )
5.酣眠(  ) 6.颤动(  )
7.羞______(sè) 8.______(fàn)婀玲
9.______(yì)首徐回 10.敛______(jū)
11.______(zhà)看 12.______(zhào)将移
二、辨析下列近义词,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斑驳·斑斓
[辨词] 二者都是形容词,都有“色彩多”之意。“斑驳”着重指颜色花纹相杂,一般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如树影、布满渍痕的墙壁等。“斑斓”指色彩错杂灿烂,多指颜色鲜艳的花衣服、艳丽的羽毛兽皮等。前者侧重色彩纷杂,而后者强调灿烂多彩。
[运用] 滨江路两岸吸引了众多市民,各色景观灯流光溢彩、五彩________,而信江桥上五光十色的霓虹灯的________倒影也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2.风致·风韵
[辨词] 二者都可形容“姿态美好”。“风致”指美的姿态,还可指风味、风趣;除此之外,还有风度、品格和情趣等语义。“风韵”除了指风度神韵(多用于女子)外,还可指诗文书画的风格、韵味。
[运用] 走进张家界,溪流连着我那些似有若无的绮丽的梦想,远处的天子山显得更见________了。穿行在层峰幽谷之间,领略那脉脉浮动的幽香和疏影横斜的________,就好像步入人间仙境一般!
3.苍茫·渺茫
[辨词] 二者都有“远”的意思。“苍茫”往往强调空间的辽远和开阔。“渺茫”强调的是因遥远而模糊不清,还可指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料,多形容希望等。
[运用] (1)站在新起点上,回眸百年征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穿过历史的________雾霭,始终让我们感受到澎湃的力量。
(2)画家可以提笔就画,汽车设计师却不能如此任性,想要在老牌车企中设计出富有个人色彩的车型,希望________。
三、识记下列成语,在下面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成语积累]
1.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2.隐隐约约:指看起来或听起来模糊,很不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没精打采:形容不高兴,不振作。
[成语填空]
1.桥上驻足,留恋的是大桥两边的湖水。从桥上望北湖,有一个(    )的小渚,据说上面栽了一百多万株百合。
2.在这片盛产红茶的绿海里,(    )从林间传来山水清音,落瀑激起的水汽升起淡淡的氤氲弥漫在森林上空,仿佛人间仙境。
3.最近,他浑身总没劲,说话有气无力,做事(    )。
[提示] 一、1.xiè 2.duó 3.wěng 4.shà 5.hān 6.chàn 7.涩 8.梵 9.鹢 10.裾 11.乍 12.棹
二、1.斑斓 斑驳 2.风致 风韵 3.(1)苍茫 (2)渺茫
三、1.蓊蓊郁郁 2.隐隐约约 3.没精打采
民族骨气
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贫困交加的他,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中国人贫贱不能移的骨气。
[适用角度] 民族骨气 民族精神 气节 贫贱不能移
1.名句识记
(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卫灵公篇》)
(2)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李百药《北齐书·元景安传》)
(5)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夏日绝句》)
(6)堂堂风骨气如春,衮服貂冠社稷臣。 [曾巩《韩魏公挽歌词二首》(其一)]
(7)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 (朱自清)
2.名段诵读
(1)“贫贱不能移”的骨气在朱自清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身重病,却断然拒绝美国的“救济粮”,不仅是高贵人格的表现,更是国格的表现。顾炎武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舍生取义、浴血奋战。汉代使节苏武为保气节,即使被囚于“北海上无人处”,仍然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宋末名臣文天祥面对元军,身处危恶境地,而将死“付之度外矣”,其正气震古烁今;销烟英雄林则徐将个人福祸荣辱置之度外,发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民族强音;近代民主革命烈士秋瑾,巾帼不让须眉,为家为国“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2)炼钢筋铁骨,强攻坚骨气。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辛的努力。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时刻认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不驰于空想,抱着自尊自信的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坚持奋发有为的姿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在困难和挫折中砥砺意志品格,勇于担当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行。
(3)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青年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中华民族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挑战,青年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民族事业中,坚实承接起建设者、接班人的时代使命。
1.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欢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哀伤。”
[成长启示] 孔子对《关雎》一诗的这个评价,体现了他的“思无邪”的艺术观。《关雎》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与“思无邪”本不相干,但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2.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夏朝用松树,商朝用柏树,周朝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使老百姓战栗。”孔子听到后说:“已经做过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
[成长启示] 以往的过错不要再追究,显然孔子认为周武王用栗木做牌位确实是错误的,只是希望宰我对这事不要再提,以免误导鲁哀公。孔子教训宰我的这三句话,为后世确立一个对待过去错误或失败的原则,那就是“既往不咎”。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