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
一、文意理解
(第1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 )横( )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 )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 )御( )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于是饮酒乐甚,扣舷( )而歌之。歌曰:“桂棹( )兮兰桨,击空明( )兮溯流光。渺渺( )兮予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舞幽壑( )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层)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此( )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 )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 )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 )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 )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 )得,托遗响( )于悲风。”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层)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 )虚( )者如彼,而卒( )莫消长( )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层)客喜而笑,洗盏更( )酌。肴核( )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壬戌( ) (2)属客( )
(3)窈窕( )( ) (4)匏樽( )( )
(5)桂棹( ) (6)愀然( )
(7)舳舻( )( ) (8)嫠妇( )
(9)酾酒( ) (10)横槊( )
(11)冯虚御风( ) (12)扁舟( )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冯虚御风 ( )
(2)山川相缪 ( )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歌
(2)如
(3)虚
(4)然
(5)而
(6)之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侣鱼虾而友麋鹿 ( )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
(4)顺流而东也 ( )
(5)舞幽壑之潜蛟 ( )
(6)泣孤舟之嫠妇 ( )
(7)正襟危坐 ( )
(8)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
(9)哀吾生之须臾 ( )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我国民间使牛与牛相斗的一种习俗;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人跟牛相斗的娱乐活动。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4)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六)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月出于东山之上。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有吹洞箫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凌万顷之茫然。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今安在哉?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固一世之雄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陈在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时,看到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夕,于战船之上手执长矛,饮酒作诗,吟出了千古名篇《短歌行》。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正是对这一场景的高度概括。
(2)夏日的夜晚凉爽闲适,明月高挂于高山之巅,此情此景,令坐于庭院赏夜景的小方想到了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月亮升起后,在山巅星宇中缓缓移动的景象。
(3)小达要给自己的书房题写一个名字,他想起《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于是给书房题名为“藏适斋”。
(4)苏轼在《赤壁赋》中从听者感受的角度侧面写出琴声凄婉动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盈虚”与“水月”的关系,从“变者”的角度看,两者关系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的友人与作者于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苏轼《赤壁赋》中“客”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羡慕江水长流不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淼的江面上。
[提示] 一、(第1层)劝请 一会儿 指白茫茫的水汽 弥漫,笼罩 放任 往 越过 指广阔的江面 旷远的样子 同“凭”,乘 太空 驾 指飞升成仙 写作者与友人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一段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俱佳。
(第2层)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桂木做的棹 指月光下的清波 悠远的样子 指所思慕的人 循、依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细丝 深谷 寡妇 写作者饮酒纵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箫声起,悲意生,主客触景生情,引出下文的主客问答。
(第3层)容色改变的样子 端坐 同“缭”,盘绕、围绕 这地方 当 攻占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斟酒 长矛 捕鱼砍柴 葫芦的一种 一粒米 一下子,很轻易地 余音,指箫声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由景入事,主客问答,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这一段的主客问答使文章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第4层)满 缺 终究 消减和增长 这里表示假设 享有 作者针对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
(第5层)再 菜肴和果品 即“狼藉”,凌乱 枕着垫着 明亮 客人听了作者的观点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兴尽睡去。这一段再写游赏之乐,与开头照应,再次将读者引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二、(一)(1)xū (2)zhǔ (3)yǎo tiǎo (4)páo zūn (5)zhào (6)qiǎo (7)zhú lú (8)lí (9)shī (10)shuò (11)pínɡ (12)piān
(二)(1)冯,同“凭”,乘 (2)缪,同“缭”,盘绕、围绕
(三)(1)名词,歌词 动词,歌唱 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2)动词,往 介词,像 (3)名词,太空 形容词,缺 (4)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代词,这样 (5)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6)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它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四)(1)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3)名词作动词,攻占 (4)名词作动词,向东进发 (5)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 (7)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8)名词作状语,向南 (9)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哀叹,为……哀伤 (10)名词作动词,捕鱼砍柴
(五)(1)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指白茫茫的水汽。 (3)旷远的样子。 (4)指所思慕的人。
(六)(1)状语后置句,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2)状语后置句,应为“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3)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吹洞箫者客”,修饰“客”的定语放到了“客”的后面 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4)定语后置句,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凌茫然之万顷”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5)被动句,“于”表被动 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6)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安在哉”应为“在安哉” 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7)判断句,“……也”表判断 本是一代英雄。 (8)判断句,“……也”表判断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七)(1)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7)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8)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9)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得与失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世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人生在世,要学会豁达,要活得潇洒。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因为苏轼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适用角度] 得与失 达观 心态 完美与残缺
1.名句识记
(1)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杜甫《偶题》)
(2)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 [鲁迅《别诸弟三首庚子二月》(其三)]
(3)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4)盛衰不自由,得失常相逐。 (白居易《短歌行》)
(5)是非得失间,焉足相讥理。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
(6)百年存亡得失兮,吾既视奕棋与樗蒲。 (黄庭坚《至乐词寄黄几复》)
(7)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8)拉君髯,劝君酒,人间得失那复有。 (徐祯卿《将进酒·将进酒》)
2.名段诵读
(1)丹青之妙,在于花敛容、日藏光、月遮羞;霞光之美,在于朝霞之辉煌和晚霞之绚丽无法共存。川端康成夜半失眠,却看到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梭罗垂钓于瓦尔登湖,方可砍下一段青青的山核桃木做楔子。离开耶鲁殿堂的秦玥飞,得到的是黑土麦田的广阔蓝天;躬耕于金黄稻田中的袁老,又何尝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盛世景象?
既怀殒身之志,则必然要面对前方路阻且长;可若不是天命赫赫,怎可生出坚强与希望?人生吊诡之处正在于此,一路得到,一路失去,得失互为所倚不断变化,不变的是我们一直走在路上。奋斗的路,发展的路,实现梦想的路……脚下步履不歇,回首仍有脚印,前路纵有坎坷,未尝不是光明。
(2)人生路上,路过得失,静气须自在。不把得失看成起点,也不把得失看成终点,我们才能拥有“静气”。如此,面对人生之风雨,自然便会有“吟啸且徐行”的东坡气度;踏上坎坷昏晦之路途,才有洞见希望之光的深邃;穿越战栗的人生低谷,才能时时寻遇“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境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生被时间磨洗得越久,便越该懂得:舍得便是得。人生天地,取舍间,必有得失。得和失从来都是一种权衡和考量。
(3)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失败视而不见。相反,我们要正视失败,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提升自己。正如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所说:“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不敢面对失败。”只有勇敢地面对失败,我们才能在得与失之间找到成长的力量。
壬戌之秋
“壬戌”是古代采用的天干地支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七月既望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每月的十六称“既望”,“既”表示“过了”的状态,“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而每月农历初一叫“朔”,农历最后一天叫“晦”。
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即斗宿和牛宿,为星宿名。星宿是古代天文学术语,一宿通常包含一颗或者多颗恒星,而古人将满天星宿划为四大星野,青龙、朱雀、白虎、玄武四象(即东、南、西、北四方的守护神)即出于此,而春秋时又将四象细分成了二十八宿。
东方青龙七宿 角、亢、氐(dī)、房、心(别称“商”)、尾、箕(jī)
北方玄武七宿 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 奎、娄(lóu)、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 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论语·里仁》)
[明理知义]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成长启示] “子欲养而亲不待。”趁父母健在,多陪陪父母,多为父母做些事情,这也是儿女的福分。行孝道要趁早,不要等到没有了孝敬父母的机会才追悔莫及。
2.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现在人们认为的孝,是能养活父母便行了。(其实)连狗马等牲畜都能得到饲养;假如对父母不孝顺的话,那养活父母与饲养狗马怎样去区别呢?
[成长启示] 精神赡养和物质赡养同等重要。多问候父母让父母舒心,多与父母沟通让父母放心。
一、文意理解
(第1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 )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 )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余以(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 )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 )以入,道少半( ),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 )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 )雪,明烛( )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 )雾若带然。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层)戊申晦,五鼓( ),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 )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 )皓( )驳( )色,而皆若偻( )。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层)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层)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层)桐城姚鼐记。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姚鼐( ) (2)汶水( )
(3)南麓( ) (4)砌石为蹬( )
(5)子颍( ) (6)若偻( )
(7)徂徕( )( ) (8)樗蒱( )( )
(9)须臾( ) (10)石罅( )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须臾成五采 ( )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 )
(3)其级七千有余 ( )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当
(2)坐
(3)及
(4)以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汶水西流 ( )
(2)济水东流 ( )
(3)崖限当道者 ( )
(4)明烛天南 ( )
(5)山多石,少土 ( )
(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至于泰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常用作判断词。
(3)复循西谷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往复,重复。
(4)戊申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昏暗;夜晚。
(5)多平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数学名词。
(六)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所不至也。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始循以入。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多松,生石罅。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暑假登泰山,观赏了泰山日出时天边云彩奇异变化的壮美景象。他拍摄了照片,想发朋友圈,可选用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泰山日出风景图片的文案。
(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到,自己和子颍坐在日观亭看日出,太阳“____________________”,下有红光承托,回望诸峰,却因为日光照射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幅雄奇绚丽的日出图景。
(3)《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两河的景色。
(4)《登泰山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山的感受,顿有“成如容易却艰辛”之感。
(5)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泰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第1层)山南面山谷中的水 在 介绍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层)在 冒 界限 石阶 顺着 不到一半 门槛 助词,无实义 几乎 背 照 停留 写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后见到的雄浑开阔的景象,突出泰山的高峻。
(第3层)五更 弥漫 逐渐 天边 朱砂 大红 白 杂 脊背弯曲的样子。引申为鞠躬的样子 描写观日出的情景。
(第4层)模糊或缺失 介绍泰山的名胜古迹。
(第5层)介绍泰山冬季的景色。
(第6层)作者署名。
二、(一)(1)nài (2)wèn (3)lù (4)dènɡ (5)yǐnɡ (6)lǚ (7)cú lái (8)chū pú (9)yú (10)xià
(二)(1)“采”同“彩”,颜色 (2)“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3)“有”同“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三)(1)介词,在 动词,挡住 动词,面对 (2)动词,坐在 动词,犯……罪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动词,到,到达 介词,等到 动词,赶得上 (4)介词,在 连词,表修饰 介词,连接方位名词,表方位指向
(四)(1)名词作状语,向西 (2)名词作状语,向东 (3)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4)名词作动词,照 (5)形容词作动词,多有;少有
(五)(1)到,到达。 (2)这,此。 (3)再,又。 (4)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5)方方整整的;指山石。
(六)(1)判断句,“也”表判断 在那(阳谷和阴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代的长城。 (2)判断句,“也”表判断 这是我没有到过的。 (3)省略句,“循”后面省略宾语“之” 我开始顺着(中谷)进山。 (4)省略句,主语“余”省略 (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 (5)省略句,“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多是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
(七)(1)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2)正赤如丹 绛皓驳色 (3)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4)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5)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感悟生命
《登泰山记》一文叙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这篇文章不仅让我们领略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起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还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思索。
[适用角度] 感悟生命 感悟自然 纵情山水 热爱祖国河山
1.名句识记
(1)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临江仙》)
(3)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
(4)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
(5)心如止水鉴常明,见尽人间万物情。 (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6)回首杳然尘世外,坐忘天地一蜉蝣。 (释通炯《暮春喜晴》)
(7)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杜荀鹤《赠质上人》)
(8)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刘过《唐多令》)
(9)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 [黄庭坚《杂诗七首》其一]
2.名段诵读
(1)人生只有几十年,对于自然界实在太过短暂。然而,我们却有两种方法,让生命之力量令自然也肃然起敬。其一是循自然规律,让生命循环往复、绵延不息、代代相传;其二是逆自然规律,让生命照彻永恒的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该知道,自己珍爱着的,不仅是一个独特的个体生命,还是家庭、社会与国家的集体生命。正如“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宣言,涓涓小河汇成大海。当我们将人生奉献到“崇高体验”中去,奉献到他人的生命中去,奉献到必须守护的东西中去,生命的永存才会完成。
(2)生命虽平凡,但亦可于平凡中彰显不凡。生命有终点那是对个体肉身而言,对于个体精神层面来说,生命永无止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胆忠心名垂千古;孔子“克己复礼”的儒家精髓传唱至今……览阅时间长河,多少能人志士以墨梅之姿,留千古芳香于后世,这是生命在精神上的不朽。由古代至近代,亦有长津湖战士们于天寒地冻下挑战生命极限,以此书写历史上抗美援朝胜利的伟大篇章,且看,由近代至现代,何为吾辈青年面对时代考验时,该交出的关于生命延续的优异答卷?那便是传承前辈的精神血脉,在砥砺自我中书写生命华章,以庄重、审慎、敬畏之心珍视生命,在传递时代复兴的梦想中迸发出自己生命的力量,坚韧不屈,成为寒岁里傲立的松柏。
(3)人类生命遵循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得以循环反复,绵延不息。观其大势,既然生命生长于规律之下,那我们不应更加珍视我们于时间长河中的“须臾”时光吗?所谓情伤,工作磨难,于此时间大流中,不过尔尔。作为新时代青年,理应用发展的长远目光看待生命,尽管历经种种艰难困苦,也应乘人生之须臾,搁置无关紧要的小事,克服艰难险阻,遵循生命自身的规律,泰然处之,认识到个体生命的独特。于时间横轴上镌刻生命的痕迹,于循规之径上徐行。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古代很多事物都分阴阳,用阴阳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山水亦常用。如“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其中的“阳”“阴”分别指泰山的南面和北面。用于“水”则水的南面为“阴”,北面为“阳”,与“山”的阴阳称法正好相反。
戊申晦
戊申,干支纪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
五更。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一次隔两个小时。即一更是19~21时,二更是21~23时,三更是23~1时,四更是1~3时,五更是3~5时。
1.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论语·微子》)
[明理知义] 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做了纣王的奴隶,比干谏劝而被杀死了。孔子说:“这是殷朝的三位仁人啊。”
[成长启示] 孔子将“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他眼中,能称为“仁人”的人凤毛麟角,但并非没有。在这里,孔子列举了纣王时期的微子、箕子、比干三位大臣,指出他们是殷之“三仁”,既赞赏了他们的仁德,又为孜孜求仁的人们树立了可贵的榜样。
2.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论语·季氏》)
[明理知义] 齐景公有马四千匹,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德行可以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到现在还在称颂他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成长启示] 齐景公贵为君主,生前有马四千匹,权势豪富煊赫一时,而死后却寂寞非常,民无称戴。伯夷、叔齐生前采薇而食,死后却以其精神流传人间。可见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其外在的财富,而在于其内在的品德。
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