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晨读晨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晨读晨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一、文意理解
(第1章)采采(        )芣苢,薄言(         )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       )之。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章)采采芣苢,薄言掇(      )之。采采芣苢,薄言捋(        )之。
(第3章)采采芣苢,薄言袺(     )之。采采芣苢,薄言襭(           )之。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芣苢(  )(  ) (2)掇(  ) 
(3)捋(  )   (4)袺(  )
(5)襭(  )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薄
(2)之
(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芣苢》中,写采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第1章)茂盛的样子 助词,无实义 取得,获得 写一群妇女结伴去采车前草。
(第2章)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
(第3章)提起衣襟兜东西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写妇女们采摘车前草的情景。
二、(一)(1)fú yǐ (2)duō (3)luō (4)jié (5)xié
(二)(1)助词,无实义 动词,轻视,看不起 动词,迫近,接近 (2)代词,代“芣苢” 动词,往,朝某方向去,到……去 结构助词,的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三)(1)采采芣苢 薄言掇之 (2)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劳动之美
《芣苢》一诗,一系列丰富、准确、互为关联的动作,为我们还原了一个《诗经》时代的劳动场景。《芣苢》中的情感是在悠闲中展现出难以抑制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大喊大叫,而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咏唱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自然的流露中,让读者顿生愉悦之情,不期而遇地将自己对田野风光的欣赏和生命动力有机结合。令人感叹春光无限、活力四射的美。
[适用角度] 劳动之美 乐趣 自然美
1.名句识记
(1)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
(2)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左传》)
(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4)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5)“懒散”二字,立身之贼也。 (吕坤)
(6)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7)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8)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地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 (路遥)
(9)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
(10)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2.名段诵读
(1)“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是西周时期先民们群体劳动的快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辛勤劳动的写照;“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是南宋田间农人争抢农时的辛劳。“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绵延至今。劳动,散发出一股强劲的力量,向人们传递着热爱生活的正能量。
(2)劳动之向,在于启生民之智。劳动不仅仅是衣食之源,更是启智之法。“佛法非同异,千灯共一光。”人类的智慧都是在不断地劳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唐代布袋和尚说:“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深邃的人生领悟,往往就潜藏在细微的劳作当中。只有在长期而艰苦的耕耘中,劳动者才会品尝到智慧之果的甘甜;只有把获取智慧作为劳动的坐标,劳动者才会消解掉伤筋动骨的劳作之苦,甘之如饴。
(3)劳动之责,在于树崇高理想。“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却能锲而不舍,慎始善终。究其原因,无不是心怀至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先儒永恒的政治文化理想,亦是中华儿女不变的精神家园。“人民的樵夫”廖俊波,把群众当亲人,为群众解难事,干的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人也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为什么?心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方能挑起“扶贫攻坚”的千钧重担,更是达到了“为生民立命”的人生境界!
(4)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无论是田野里耕作的农民,还是工厂里上班的工人;无论是“十年磨一剑”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城市高楼里供职的白领,抑或是快递小哥、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以及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只要崇尚劳动光荣,释放创造潜能,都能够在各自岗位和劳动创造中找到价值的支点,实现自己的梦想,收获幸福生活。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比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成长启示] 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孔子提倡的“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对后世文人学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2.子谓仲弓,曰:“犁牛为之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论语·雍也》)
[明理知义] 孔子评价仲弓时说:“耕牛生的小牛犊长着红色的毛皮,两角整齐,虽然不想用来当祭品,山川之神难道会舍弃它吗?”
[成长启示] 夫子的话,暗含深意,充满了对弟子的殷切期望。冉雍勤奋好学,品行高洁,唯一的缺点是不善言谈,这让他时常遭受别人的奚落。夫子在公开的场合旗帜鲜明地提出用人应唯才是举,不看门第出身。冉雍所具有的卓越政治才干,如同一颗尚未被发现的璀璨明珠,总有一天必将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一、文意理解
(第1层)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唤渠(       )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     )未匝(    ),照管(    )鹅儿与雏鸭。”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抛秧(  )
(2)兜鍪(  )
(3)湿到胛(  )
(4)半霎(  )
(5)莳未匝(  )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1)夫
(2)与
(三)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唤渠朝餐歇半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水道,特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2)照管鹅儿与雏鸭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照料,照看。
(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插秧歌》中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生动传神地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中描写雨中抢插稻秧的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插秧歌》中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农夫却依然低头弯腰劳作不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第1层)肩胛 开头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又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
(第2层)他 极短的时间 移栽、种植 布满、遍及 提防 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二、(一)(1)pāo (2)móu (3)jiǎ (4)shà (5)zā
(二)(1)名词,农夫 名词,丈夫 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引出议论,不用翻译 用在句中,起到补充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指示代词,那 (2)连词,和 介词,和,同 介词,和……比较
(三)(1)他。 (2)提防。
(四)(1)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2)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3)唤渠朝餐歇半霎 低头折腰只不答
乐观精神
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劳动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相帮助,体现了劳动之美不仅是个人努力的写照,更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爱互助、不离不弃的温馨场景。诗中始终洋溢着既紧张繁忙又轻松欢快的气氛,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勤奋乐观的本质特征。这种氛围不仅展示了劳动的艰辛,更突显了劳动者的乐观精神和积极态度。
[适用角度] 乐观精神 劳动之美 人与自然的和谐
1.名句识记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其一)]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你会获得更多的幸福。 (卡耐基)
(4)乐观主义者看到机会,悲观主义者看到灾难。 (温斯顿·丘吉尔)
(5)乐观精神是手中的一只钥匙,可以打开许多机遇的大门。 (马克·吐温)
(6)成功的关键在于始终保持一颗乐观的心。 (李光耀)
2.名段诵读
(1)乐观者如朝阳初升,其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他们坚信乌云背后必有彩虹,即使遭遇挫折,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正如诗人泰戈尔所言:“如果你哭泣,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事物的本质。”乐观者以微笑面对困境,因为他们深知每一次跌倒都是通往成功的垫脚石。正如磨砺后的钻石,经过压力的挤压,才能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2)乐观,非自大自欺也,而是“直挂云帆”的自信,是“所谓无底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的旷达。史铁生逃离过去的阴霾,在未来中“好好活”,尽管“命若琴弦”,但他仍以乐观之心弹奏出最强音。正如北大姚洋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我们有理由乐观”,乐观不是盲目,而是有生命力的种子在瓦砾中开花。
(3)乐观,是我们心中的太阳,给予我们无尽的力量和勇气去追逐未来的梦想。它让我们在面对未知的黑暗时,能够看到曙光的希望。就像科学家哥白尼,在那个神学统治的时代,他提出“日心说”无疑是对传统观念的巨大挑战。周围是反对的声音和强大的宗教压力,但他怀揣着对真理的乐观信念,坚信自己的发现能够改变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这种乐观让他不顾艰难险阻,勇敢地追求科学的真理。即使在他的有生之年,“日心说”并未被广泛接受,但他的乐观为后来的科学发展点燃了希望之火,最终推动了天文学的巨大进步。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无数这样怀揣乐观的人。那些投身创业大潮的年轻人,他们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确定的前景,却依然保持乐观。他们相信自己的创意和努力能够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种乐观让他们敢于冒险,勇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1.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成长启示]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2.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怎样使唤臣下,臣子怎样侍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使唤臣子,臣子应该以忠来侍奉君主。”
[成长启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是孔子君臣之礼的主要内容。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孔子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即使君主无礼,臣下也应尽忠。
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