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晨读晨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晨读晨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1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
一、文意理解
(第1层)对酒当(      )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    )日苦多。
慨当以慷(         ),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青青子衿(        ),悠悠(          )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      )度阡(      ),枉(      )用相存(        )。契阔(          )谈讌,心念旧恩。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何枝可依?
山不厌(    )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譬如(  ) (2)子衿(  )
(3)呦呦(  ) (4)可掇(  )
(5)度阡(  ) (6)契阔(  )
(7)谈讌(  ) (8)三匝(  )
(9)吐哺(  )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契阔谈讌 (      )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1)当
(2)归
(3)存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悠悠我心 (      )
(2)鼓瑟吹笙 (      )
(3)乌鹊南飞 (      )
(4)天下归心 (      )
(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2)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低声吟咏;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表示显然如此。
(六)指出下列句子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何以解忧?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进入高中后,感慨以前浪费的时间太多,于是抄写了曹操《短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作为座右铭勉励自己珍惜光阴,及时努力。
(2)《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思念情人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
(3)《短歌行》中写诗人因思念贤才而一直低声吟诵不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歌行》中诗人仰望明月,忧思不绝,想起宾客曾“____________________”,屈驾前来看望自己,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重温往日的情谊。 
(5)小刚在读介绍周公的书籍时,看到了他在军事上、政治上、文化上的成就,所以后世诗人的作品中也有周公的影子,比如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第1层)对 多少 逝去的 即“慷慨”。这里指宴会上的歌声激越不平。当以,没有实义 相传是最早造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写诗人对人生苦短的忧叹。
(第2层)衣服的交领 长远的样子,形容思虑连绵不断 艾蒿 拾取,摘取。一说同“辍”,停止 东西向的田间小路 南北向的田间小路 枉驾 问候、探望 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 写诗人对贤才难得的忧思和既得贤才的欣喜。
(第3层)周、圈 满足 吐出嘴里的食物 写诗人对犹豫不决的贤才的关切和渴望天下贤才尽归于己的抱负。
二、(一)(1)pì (2)jīn (3)yōu (4)duō (5)qiān (6)qì (7)yàn (8)zā (9)bǔ
(二)“讌”同“宴”,宴会
(三)(1)动词,对 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某处,某时)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顺 动词,女子出嫁 动词,返回 (3)动词,问候、探望 动词,生存,存在 动词,保留 动词,存有,存在
(四)(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思虑连绵不断 (2)名词活用作动词,演奏 (3)名词作状语,向南 (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顺
(五)(1)多少。 (2)沉思吟味。文中指思念和倾慕贤人。 (3)明亮的样子。
(六)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作“以”的宾语,应为“以何解忧” 用什么排解忧愁?
(七)(1)譬如朝露 去日苦多 (2)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3)但为君故 沉吟至今 (4)越陌度阡 契阔谈讌 (5)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
聚才与用才
陈琳原是袁绍手下,在袁绍征讨曹操时,袁绍命其写了一篇檄文,檄文通篇都是嘲骂曹操的言辞,罗列了大量的罪证,并骂曹操的祖宗三代。后来陈琳为曹操所俘,很多人提出要杀他,但曹操认为他是一个人才,没有杀他也没有监禁他,还是让他继续做文书方面的工作。对于檄文的过激语言,曹操只是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你骂我就好了,不应连我祖父、父亲都骂。
[适用角度] 爱惜人才 胸怀大度 包容情怀
1.名句识记
(1)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
(2)贤能不待次而举。 (荀子)
(3)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曹操)
(4)任人之道,要在不疑。 (欧阳修)
(5)才者璞也,识者工也。 (王定保)
(6)知贤之近途,莫急于考功。 (王符)
(7)知人而善用之,若已有焉。 (苏辙)
(8)能用人者,无敌于天下。 (王夫之)
(9)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 (韩愈)
(10)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 (孙中山)
2.名段诵读
(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短歌行》中的这几句诗刻画出一幅宾主谐乐的美好画面,也可以说是曹操尊重人才的体现。正因为曹操尊重人才,才使他从一个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的逃难京官,成为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的枭雄。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如云,程昱、郭嘉、荀彧、张辽、张郃、于禁、乐进等,不胜枚举。因为尊重人才,他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因为尊重人才,他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过自己的陈琳;因为尊重人才,他才会在郭嘉病重时百般照顾、怜惜郭嘉。试想,曹操如果没有尊重人才的博大胸襟,怎么能够引得众贤来归?
(2)大凡欲干事创业者,无不广纳贤才,倚为肱股,以济事业。在三国故事中,蜀汉最终败于曹魏,重要原因就是输在人才储备上。曹操以“求贤令”广开贤路,人才川流不息。而后期蜀国人才青黄不接,以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命运可想而知。聚集人才,需要树立宽广心胸,具备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用才之能,唯贤是举,唯才是用。时代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举才任贤,可聚不可散。
(3)刘备三顾茅庐会诸葛,萧何月下单骑追韩信,在人才的辅佐下,事业终得以日新月异。人才可谓思想的载体,智慧的化身,虽非兼具龙凤之姿,然却腹有锦绣之策。人才是稀缺资源,如同矿石区别于顽石,千里马区别于常马;人才独具一番手眼,能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人才能建功立业,不仅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更能超越“累加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乘法效应”。礼贤下士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的优良传统,重才之风,可兴不可废。
(4)重视人才、爱护人才,至关重要的是如何对待人才。对于敢于担当而善作为的,应当奖赏重用;属于违规违纪而乱作为的,应当严肃问责;因为研判有失而误作为的,应当容人改过;由于能力不足而无作为的,应当调整岗位。健全完善关于用人的配套制度和机制,才能激活鼓励干事、支持担当、奖优罚劣、爱护人才的“一池春水”。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酿酒始祖”,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世以“杜康”借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语出《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形容渴望得到贤才。子,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指代周代读书人青色交领的服装。衿,衣服的交领。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周公广纳贤才,正吃饭时,听到门外有士子求见,来不及咽下嘴里的食物,把食物一吐就赶紧去接见。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吐哺,吐出嘴里的食物。
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
[明理知义]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成长启示]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安分守己,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明理知义]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成长启示]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无法谈及礼、乐。
一、文意理解
(第1层)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
误落尘网(        )中,一去三十年。
羁(    )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    )归园田。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方(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          )远人村,依依(        )墟里(     )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
户庭无尘杂,虚室(         )有余闲(      )。
久在樊笼(            )里,复得返自然。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羁鸟(  ) (2)守拙(  )
(3)荫后檐(  ) (4)暧暧(  )
(5)墟里烟(  ) (6)狗吠(  )
(7)樊笼(  )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1)适
(2)故
(3)方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榆柳荫后檐 (      )
(2)暧暧远人村 (      )
(3)户庭无尘杂 (      )
(4)虚室有余闲 (      )
(四)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留恋不舍的样子。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自然界;理所当然。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的爷爷退休后回乡下开荒种田。爷爷生日快到了,小刚给爷爷买了一个礼物,想让卖家在上面刻两句诗,表现爷爷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他想到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园田居》(其一)中,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最终却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提示] 一、(第1层)气质,情致 指山林 指世俗的种种束缚 约束 愚拙 概括叙述自己从出仕到归田的缘由。
(第2层)四周围绕 迷蒙隐约的样子 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指村落 顶端 静室 余暇,空闲 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指束缚本性的俗世 写对田园生活的总结和赞美,也是对官场生活的厌烦和否定。
二、(一)(1)jī (2)zhuō (3)yìn (4)ài (5)xū (6)fèi (7)fán
(二)(1)动词,适应 动词,到,去 动词,出嫁
(2)形容词,原来的,旧的 名词,学过的知识 连词,所以 名词,缘故,原因 (3)动词,四周围绕 副词,才 名词,方圆 名词,地方,区域,方位
(三)(1)名词活用作动词,遮蔽 (2)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远离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世俗的繁杂琐事 (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余暇,空闲
(四)(1)隐约的样子。一说“轻柔的样子”。 (2)指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
(五)(1)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2)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3)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
淡泊名利
在尘世中翻滚了半生,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庸俗与污秽,他追求的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生活。正当他在官场中疑无路时,他看到了柳暗花明——归隐田园。他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选择贴近自然,过上“带月荷锄归”的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劳累,但每一分钟都真真实实。没有功名利禄的烦扰,他多了一份平和与清静,劳作之余,赏自己种的菊花,品自己酿的浊酒。从官场到田园,他真正把追求付诸行动。
[适用角度] 淡泊名利 学会放弃 宁静致远 精神家园
1.名句识记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3)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洪应明《菜根谭》)
(4)不好名者,斯不好利;好名者,好利之尤者也。 (钱琦《钱公良测语·导儒》)
(5)不以一毫私利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朱熹《中庸章句》)
(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7)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荀子·非十二子》)
(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2.名段诵读
(1)青年人拥有的成名观,是应先淡泊名利,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张国富隐姓埋名四十多年,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亲人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我国第一批特等战斗英雄。同样的,邓稼先隐姓埋名二十八载,为我国“两弹一星”的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黄旭华“人间蒸发”三十年,只为祖国能早日建造出核潜艇。他们都是不慕名利的人啊,像他们这样默默无闻,悄无声息干大事的人还有很多,这些可爱的人,放弃了美好的享受,舍弃了风与月,成就了祖国大业。我们会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我们也应当向他们学习,不为利来,不为名往,认真踏实地走好我们脚下的每一步,功与名自会向你走来。
(2)德才为根,名利为叶,根深方能叶茂,叶茂必须根深。《诫子书》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们不否认,名利对于人的重要,也不鄙视对名利的追求,但过度追求名利只会陷入沼泽中举步维艰,唯有依靠渊博知识、崇高品德才能确保我们在人生道路之上行稳致远。忆过往,“布衣院士”卢永根节俭一生,病危之际选择捐出毕生积蓄支持国家教育;看今朝,孟二梅女士大雨之际,安顿落难者,照顾乡亲们。他们以温暖人心的品德从无人知晓到感动中国,他们伫立在德才的高峰上,施人以宽旷之德,赢得了世人的敬仰。
(3)追求财富是人们的普遍心理,但财富并非唯一的追求。陶渊明和王泽山院士都是具有淡泊名利精神的代表人物。陶渊明宁可清贫也不愿逢迎权贵,他选择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并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内心深处对自然与人性的思考。王泽山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将奖金捐赠给南京理工大学,展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社会责任感。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在追求财富时,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平静和精神层面的满足。
(4)虚名和浮利如同璀璨的烟火,短暂而夺目。人们在追逐虚名和利益的过程中,往往会迷失了自己。这种过眼云烟般的虚名,终究是一场华丽的梦,一旦过去,留下的只是空虚和迷茫。社会的喧嚣让人们陷入了名利的漩涡,而真正的价值和境界却在这个过程中黯然失色。因此,对虚名浮利的深思,是对自己内心真实需求的觉醒,是对过度追求表面光鲜的反思。
(5)非宁静无以致远。于社会,要默默奉献,无问西东,淡泊名利。无论是“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身陷囹圄也要奋力呐喊的赵一曼,还是“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的袁隆平,抑或是鞠躬尽瘁为“中国天眼”耗尽毕生心血的南仁东,荦荦大者,都是把社会责任与报国理想置于生命的高地。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短暂的,名利、地位永远只是虚幻的荣光,唯有历史滔滔而过成为永恒,个人的价值唯有融入历史岁月变迁发展的潮流,才能历久弥新,成为闪亮的光芒。
1.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明理知义] 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有一个粗鄙的人来问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我从他所提问题的正反两头去探求,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成长启示] 孔子本人是十分诚实和谦虚的。事实上任何人都不能对世间所有事情都全知全能,因为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但孔子有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叩其两端而竭”。只要抓住问题的两头,研究到底,就能求得问题的解决。这种方法,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是一种十分有意义的思想方法。
2.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 (《论语·乡党》)
[明理知义] 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自己先吃饭。
[成长启示] 孔子在与国君共同进餐时,都会事先尝一下食物,以示关爱。不仅如此,他对于国君赏赐的东西,也表现出了足够的尊敬。他在生病期间,当国君前来探望之时,以及被国君传召之时,也都不会失礼。而且,在各种生活细节当中,孔子不仅表现出了对礼制的遵守和敬畏,还表现出了对国君无限的忠诚。
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