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
一、文意理解
(第1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 )信( )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 )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我欲因( )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 )水荡漾清( )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 )岩泉,栗( )深林兮惊( )层巅。云青青( )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 )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 )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 )以魄动,恍( )惊起而长嗟。惟觉( )时之枕席,失向来( )之烟霞。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 )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瀛洲( ) (2)天姥( )
(3)剡溪( ) (4)渌水( )
(5)脚著( ) (6)谢公屐( )
(7)澹澹( ) (8)霹雳( )( )
(9)石扉( ) (10)魂悸( )
(11)殷岩泉( ) (12)长嗟( )
(二)请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列缺霹雳 ( )
(三)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1)欲
(2)行
(3)忽
(4)事
(四)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对此欲倒东南倾 ( )
(2)栗深林兮惊层巅 ( )
(3)云青青兮欲雨 ( )
(4)虎鼓瑟兮鸾回车 ( )
(5)訇然中开 ( )
(6)熊咆龙吟殷岩泉 ( )
(7)古来万事东流水 ( )
(8)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
(五)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烟涛微茫信难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渺茫,没有希望。
(2)云青青兮欲雨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青色。
(3)失向来之烟霞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直以来。
(六)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放白鹿青崖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刚来到如猛兽般咆哮长鸣的怒江边,不禁吟咏起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运用听觉描写,营造出非凡表达效果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上升起一轮红日,四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4)《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一、(第1层)景象模糊不清 确实、实在 遮蔽 超出 偏斜、倒下 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这是引起梦游的原因。
(第2层)依据 清澈 凄清 昏暗 震动 使……战栗 使……震惊 黑沉沉的 同“裂” 天空 因惊惧而心跳 猛然惊醒的样子 醒 原来 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展现出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
(第3层)等到 即低眉,低头 写梦醒后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
二、(一)(1)yínɡ (2)mǔ (3)shàn (4)lù (5)zhuó (6)jī (7)dàn (8)pī lì (9)fēi (10)jì (11)yǐn (12)jiē
(二)“列”同“裂”,分裂
(三)(1)动词,想 副词,将要 (2)动词,实行,在此是“享受”的意思 动词,走 (3)副词,不注意,不知不觉 副词,忽然 (4)名词,事情 动词,侍奉,服侍
(四)(1)名词作状语,向东南方向 (2)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战栗;使……震惊 (3)名词活用作动词,下雨 (4)名词活用作动词,弹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5)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6)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震动 (7)名词作状语,向东 (8)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不舒展;使……弯曲
(五)(1)景象模糊不清。 (2)黑沉沉的。 (3)原来。
(六)(1)省略句 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烟波渺茫,(瀛洲)实在难以找到。 (2)省略句 暂且把(我的)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
(七)(1)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2)霓为衣兮风为马 虎鼓瑟兮鸾回车 (3)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胸怀洒脱
李白的一生如同一个侠士,陪伴他的是酒与诗,举杯邀月,月下独酌,酒是他的胆;青冥长天,绿水波澜,诗是他的情。李白身高八尺,玉树临风,文采斐然而又剑术高明,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大诗人从未满足于现状,他有着大境界、大追求——他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纵观李白的一生,他都在为实现这个理想而四处奔波。探寻李白的“驴友”生涯,我们看到,万里河山上,处处都有李白的艰辛跋涉;千古诗篇里,笔笔都是谪仙的飘逸豪放。
[适用角度] 胸怀洒脱 傲岸不羁 蔑视权贵
1.名句识记
(1)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2)大醉醉来眠月洞,高吟吟去傲红尘。 (吕岩《七言》)
(3)白云满地江湖阔,著我逍遥自在行。 [黎廷瑞《金陵陈月观同年》(其三)]
(4)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
(5)任红尘、白日忙如火,但云漾无忧。 (丘处机《下手迟》)
(6)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翁卷《野望》)
(7)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李白《行路难》(其三)]
(8)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王禹偁《畬田词五首》(其三)]
(9)傲吏身闲笑五侯,西江取竹起高楼。 (李嘉祐《寄王舍人竹楼》)
(10)聊逍遥兮容与,晞余发兮兰之渚。 (苏轼《山坡陀行》)
2.名段诵读
(1)在那个国力强盛、小人得志的中唐时期,唯他对世俗权贵不屑一顾,他惊世骇俗的才情,针砭着每一双习惯了黑夜的眼睛,然而他却遭到了“赐金放还”的下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是否丧失了自由的胸襟?不,“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装饰他自由的旋律,纵身一跃,成就了盛唐的半壁江山。他不是别人,他就是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心怀愤懑之情的大诗人李白。
(2)为了把这醉心自由的情态张扬到极致,李白寻觅到了两个最真切、最传神的意象——“酒”和“月”。李白善饮,他的酒杯里装满了盛唐的月光,这两种物象也最能体现盛唐精神,酒在李白那里潇洒而奔放,月亮在他那里高古而圆融。作为酒仙,他用他那朦胧的醉眼,看穿了人间的富贵荣华,看破了世上的功名利禄。他钟情于月,恰似对自我高洁品性的执着坚守,超脱于世俗纷扰,傲然独立,也折射出那个时代文人们慷慨不群的士风。月亮是他一生追求生命轻盈洒脱、生活美满酣畅的象征。
(3)在那个国力衰微、山河破碎,文人墨客纷纷弃笔从戎、志在安邦的大宋王朝,怀想着那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悠悠岁月,长吟着穿越十年生死的缱绻相思的痴汉——苏东坡,他又是怎样阐明他自由的胸襟的呢?“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一蓑烟雨任平生”,足以谱写生活的旋律,他被贬黄州后,依然打开了绳索,向着自由的方向进发,他早出晚归,采药,种菜,闲时竟安然地编著着《东坡志林》,依然保持着对生命高昂的激情,“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他因为具有了这种旷达的心境,才使文章千古流传。是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用笔墨勾勒出自己跌宕起伏却又精彩纷呈的人生画卷,更加坚定自己自由的胸怀!
海客谈瀛洲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方丈。
势拔五岳掩赤城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的总称。
1.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论语·泰伯》)
[明理知义] 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
[成长启示] 大禹不追求个人的享乐和虚荣,尽力于为民兴修沟渠水利,可见他不仅个人人格完满,而且是个厚爱百姓的君王。孔子对于禹给予高度评价,并对他们所处时代的圣君贤臣、古国仁德、典章礼乐等理想的境况充满了向往之情。
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论语·述而》)
[明理知义]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成长启示] 说起圣与仁,孔子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一、文意理解
(第1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 )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万里( )悲秋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 )繁霜鬓,潦倒( )新停浊酒杯。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猿啸( ) (2)渚清( )
(3)潦倒( ) (4)霜鬓( )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1)急
(2)回
(3)苦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无边落木萧萧下 ( )
(2)艰难苦恨繁霜鬓 ( )
(四)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万里悲秋常作客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万里的距离。
(2)百年多病独登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很多年或很长时期;人的一生;终身。
(3)艰难苦恨繁霜鬓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痛苦愤恨。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登高》中,杜甫从空间、时间两方面着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高度概括了自己一生颠沛流离的生活。
(2)小丽在写文学短评时,想引用一些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来写景的古诗句。同学告诉她,这类句子很多,比如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术馆举办了一场有关秋天的画展,其中一幅画按照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意绘出落叶纷纷、江水滔滔的画面,吸引不少人驻足欣赏。
[提示] 一、(第1层)盘旋 落叶 草木摇落的声音 这四句写登高所见。在极其萧瑟的景象中,充满着一种雄浑奔放的气势。
(第2层)指远离故乡 这里借指晚年 极恨 衰颓,失意 这四句写登高所感。诗人通过描绘登高所见秋江景色,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二、(一)(1)xiào (2)zhǔ (3)liáo (4)bìn
(二)(1)形容词,迅猛 副词,紧急 形容词,急迫,紧急 (2)动词,盘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转 形容词,曲折 动词,返回 (3)副词,很、极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三)(1)名词活用作动词,落下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增多
(四)(1)指远离故乡。 (2)借指晚年。 (3)极恨。
(五)(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3)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仁爱博大
杜甫是一个悲苦的诗人,他一生经历坎坷,生活困顿。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重,有中国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担当精神和人生理想。博大的悲悯情怀和牺牲精神,使他面对自己为秋风所破的茅屋时,竟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诗句。即便在他“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也念念不忘国家命运。品读他的诗歌,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他那敢于担当的精神,感受到一颗伟大的心灵和仁爱博大的圣人胸襟。
[适用角度] 仁爱博大 爱国情怀 担当精神
1.名句识记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章句上》)
(4)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章句下》)
(5)爱人利物之谓仁。 (《庄子·外篇·天地》)
(6)仁者人也,义者我也。 (《黄书·任官》)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颜渊》)
(8)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人。 (《国语·晋语》)
2.名段诵读
(1)杜甫的儒家思想表现为“仁爱”“贵民”“仁政”,在他的诗中表达了忧国忧民之情,揭露残酷黑暗的社会现实,希望封建统治者实施仁政,实现国盛民安的社会理想。他的诗歌渗透着赤诚的爱国情怀。当国家危难时,他对着三春的花鸟会心痛得流泪;一旦大乱初定,消息一传来,他又会狂喜得溅泪。
(2)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就是仁爱之心,就是同情之心,有无“恻隐之心”是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志。孟孙打猎得到一只幼鹿,派秦西巴带它回家,母鹿跟在秦西巴后面啼叫,正是受恻隐之心的驱动,秦西巴冒险把小鹿还给了母鹿。孟孙没有怪罪他,反而认为他忠厚慈善,任用他做太傅。恻隐之心是一种普世价值,无论古今,无论中外,概莫能外。我们应当加强普世价值的启蒙教育,催生良善恻隐之心,培育文明的根基。
(3)我们常说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所谓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就是特别关心平民百姓,关心社会底层的人们。优旃本是秦始皇的一个宫廷艺人,自身地位也极为低下,但他看到卫士站在雨里执勤,故意当着秦始皇的面“嘲笑”他们:“汝虽长,何益,雨中立。我虽短也,幸休居。”秦始皇深受“刺激”,准许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想着底层,想着底层的苦难,这就是人民至上,这就是生命至上。
登 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其由来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灾,其二是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三是登高“辞青”。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统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啊,好勇超过了我,其他没有什么可取的才能。”
[成长启示] 孔子在评价子路时说其“好勇”,主要是说他凡事全凭血气之勇,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这种行为方式是很危险的,一个不小心,就会陷自己于不利。为人处世有时虽然需要果断和勇敢,但却不能因此而鲁莽行事,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论语·公冶长》)
[明理知义]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采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成长启示] 凡是大器之才,都有着远大的志向、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以及高尚的品德和顽强的毅力。一个人成才与否,与这些方面的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只要你能懂得其中的道理,就不怕实现不了自己的抱负。
一、文意理解
(小序)元和十年,予左迁( )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 )为贾人( )妇。遂命酒,使快( )弹数曲。曲罢悯然( ),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 )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 )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 )意。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请概括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层)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 )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 )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 )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 )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 )如急雨,小弦切切( )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 )莺语花底滑,幽咽( )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层)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 )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 )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 )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 )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 )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层)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 )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 )明。莫辞更( )坐弹一曲,为君翻作( )《琵琶行》。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 )坐促( )弦弦转( )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请概括层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漂沦( ) (2)憔悴( )
(3)荻花( ) (4)拨弦( )
(5)霓裳( ) (6)幽咽( )
(7)裂帛( ) (8)西舫( )
(9)红绡( ) (10)钿头( )
(11)银篦( ) (12)嘲哳( )( )
(二)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虚词的含义。
(1)数
(2)言
(3)暂
(4)为
(三)请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 )
(2)遂命酒 ( )
(3)歌以赠之 ( )
(4)命曰《琵琶行》 ( )
(5)座中泣下谁最多 ( )
(四)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长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色彩。
(4)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指兄弟排行第一。
(5)凄凄不似向前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向着前方。
(6)曲终收拨当心画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提醒语,小心。
(7)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超出一般,鼓出来。
(8)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使紊乱的变为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多指组织、纪律、作风等)。
(五)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并翻译。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转徙于江湖间。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 )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琴声想到珠玉相撞声,是声音的类比联想。
(2)上课了,老师鼓励大家说:“同学们,课堂上要勇于发言,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不要像《琵琶行并序》里那位琵琶女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是《琵琶行并序》一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4)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并序》中选句,最恰当的一句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代诗人常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如《琵琶行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现出了白居易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苦闷。
[提示] 一、(小序)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 托身。这里是嫁人的意思 商人 畅快 忧郁的样子 漂泊流落 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 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 创作 这是序言部分,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写诗的动机。
(第1层)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写浔阳江边夜送客,叙写离别之情,渲染凄清氛围。
(第2层)低声询问 重新掌灯。一说“移灯” 声音低沉 深长的情思 随手 形容声音沉重舒长 形容声音轻细急促 形容鸟鸣婉转 形容乐声梗塞不畅 写与琵琶女相见及听她弹琵琶的情形。
(第3层)显出端庄的脸色 节拍 平常,随随便便 容貌 年纪大了 走了以后。来,语气助词 写琵琶女的身世,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在封建社会中被抛弃、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
(第4层)音乐 独自饮酒 忽然,一下子 再 写作。翻,按曲调写作歌词 写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
(第5层)退回 紧、迫 更加,越发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全场听之而动容,诗人泪洒青衫,无限感伤。
二、(一)(1)lún (2)cuì (3)dí (4)xián (5)cháng (6)yè (7)bó (8)fǎng (9)xiāo (10)diàn (11)bì (12)zhāo zhā
(二)(1)数词,几,表不确定的数目 名词,数量 动词,数,计算 (2)名词,字 动词,说 名词,话 名词,言语 (3)副词,短时间 副词,忽然,一下子 副词,短时间 (4)动词,创作 动词,弹奏 介词,替,给 介词,向
(三)(1)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2)名词活用作动词,摆酒 (3)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歌 (4)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题名 (5)动词活用作名词,眼泪
(四)(1)指第二年。 (2)两个词,因此创作。 (3)容貌。 (4)年纪大了。 (5)以前。 (6)在……中间。 (7)突然冲出。 (8)整理。
(五)(1)省略句,省略介词“于” 第二年秋天,我(在)湓浦口为朋友送行。 (2)省略句,省略宾语 于是(我)叫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奏几支曲子。 (3)状语后置句 曾经跟姓穆和姓曹的二位著名琵琶师学习弹奏琵琶。 (4)状语后置句 在各地辗转奔波。 (5)被动句 却被这位歌女的话语打动了,今晚才感觉到被贬的失意之情。
(六)(1)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2)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此时无声胜有声 (5)往往取酒还独倾
心怀善良
白居易,一个被贬官员;琵琶女,一个地位卑微的女人。完全属于不同世界的两个人,在此时却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这是一种善良而美好的倾听与诉说。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是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是对自己谪居浔阳城后的郁闷心情的倾泻。“天涯沦落”,它道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
[适用角度] 心怀善良 心灵的交融 知音 体验 感受
1.名句识记
(1)仁人无敌于天下。 (孟子)
(2)一言之善,贵于千金。 (葛洪)
(3)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 (杨万里)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5)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群众谋幸福。 (高尔基)
(6)善良是历史中最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雨果)
2.名段诵读
(1)白居易是一个好官,当“赤日炎炎似火烧”“王孙公子把扇摇”的时候,他能够体察农民挥汗如雨、两腿是泥的艰辛;当白居易四下出访,经过田间地头的时候,他能够停下来和农民攀谈,了解他们的痛苦,体会他们的复杂心情;当白居易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时候,他没有忘记农民在忍饥挨饿,他觉得自己身居官位,尸位素餐,对不起农民。这份善心,这种思想,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
(2)《菜根谭》有言,抱朴守拙,行稳致远。意在强调,人要保持自己内心的本源,怀有踏实进取之心,方能行得稳,进而走于正道之上。由此可知,坚守良知是走于正道之上的条件!而于良知之道上走远则是维持道德的动力。由是,吾侪青年更应掬良知流水在手,映正道明月于心,方能行稳致远,有所作为。
(3)唯有坚守良心,才能将人生的道路越走越宽。《逃出大英博物馆》主创人员坚守良心,不做哗众取宠的视频,靠一部家国情怀的短剧爆火出圈;张桂梅、黄文秀等无数扎根大山的人,坚守良心与本心,获得常人难以超越的成就……一个有良心的人必定是能坚守自我、对他人负责、对社会奉献之人,而这样的人往往比他人更易达成目标,走出属于自己人生的康庄大道。
(4)虽然每个时代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是善良与美好在每个时代都可以得到共鸣。我们或许在某一天来到陌生的地方,举目无亲,但是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却可以让人无比感动,这就是善良的美好和人文情怀。时至今日,琵琶亭还屹立在九江城西,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琵琶亭历经战乱,目睹岁月变迁,虽然多次移址,但是白居易、琵琶女和一曲《琵琶行》却永远烙印在了人们的心底。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明理知义] 孔子说:“统治者自身的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知道该怎么做;统治者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也没有人听从。”
[成长启示] 儒家的政治学说,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其合法性和合理性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所以,儒家学说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要比法家和西方国家都要多得多,特别是道德上,更是苛刻。孔子对统治者自身提出的要求,正反映出这一点。
2.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论语·宪问》)
[明理知义] 有人问子产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是个有恩惠于人的人。”又问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又问管仲。孔子说:“他是个有才干的人。他把伯氏骈邑的三百家夺走,使伯氏终生吃粗茶淡饭,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成长启示] 在这里,孔子对子产、子西及管仲的政绩分别进行评价。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孔子对他们的评价,着眼点在于做人。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做任何事都要把做人放在首位。
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