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第3课时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基础课)
素养目标
1.知道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的结构和性质,能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能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性,提升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初高衔接
知识点一 元素的性质——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4
失去
金属性
4
得到
非金属性
2.元素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原子 最外层电子数特点 得失电子情况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都为8(氦为2) 不易____ ____
金属元素 一般____4 易____ ______
非金属元素 一般__________4 易____ ______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得失
稳定
少于
失去
不稳定
等于或多于
得到
不稳定
1.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原子中:
(1)易变为阳离子的是________(填字母,下同)。
(2)易变为阴离子的是________。
(3)易与氯气化合组成XY2型化合物的是________。
CD
A
D
2.已知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
(1)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该元素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___电子,常表现为________价。
第五周期第ⅦA族
得到(1个)
-1
元素名称 锂 钠 钾 铷 铯
元素符号 ____ ____ __ ____ ____
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半径/nm 0.152 0.186 0.227 0.248 0.265
1.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知识点二 碱金属元素
Li
Na
K
Rb
Cs
元素名称 锂 钠 钾 铷 铯
递变性 从Li到Cs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____,原子半径逐渐____
相同点 最外层均有__个电子,均易____电子,有较强的____性,因此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
增多
增大
1
失去
还原
2.碱金属单质的化学性质
(1)钠、钾与氧气反应
①都能在空气中燃烧,钠产生黄色火焰,钾产生紫色火焰(透过蓝色钴玻璃),钾燃烧更剧烈。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K+O2KO2。
③结论:金属的活泼性:K__Na。
2Na+O2Na2O2
>
(2)钠、钾与水反应
①相同点:金属__在水面上;金属__成闪亮的小球;小球________;发出__________;反应后的溶液(滴有酚酞溶液)呈__色。
不同点:钾与水的反应有轻微爆炸声并着火燃烧。
②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结论:与水反应剧烈程度:K__Na;金属的活泼性:K__Na。
浮
熔
四处游动
嘶嘶的响声
红
2Na+2H2O===2NaOH+H2↑
2K+2H2O===2KOH+H2↑
>
>
3.碱金属单质性质规律
(1)物理性质规律
银白色
较小
较小
较低
增大
减小
(2)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
①相似性
②递变性
具体情况如下:
a.与氧气的反应
从Li→Cs,与氧气反应越来越剧烈,产物越来越复杂。如Li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Li2O,Na在氧气中燃烧生成Na2O2,K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更复杂的氧化物:KO2。
b.与H2O(或酸)的反应
从Li→Cs,与H2O(或酸)反应越来越剧烈。如K与H2O反应能发生轻微爆炸,则Rb、Cs遇水会发生剧烈爆炸。
微思考
从碱金属元素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碱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相似性、递变性?
提示:碱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是1个电子,故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失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其化学性质具有递变性。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从锂到铯,碱金属元素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 ( )
(2)碱金属元素的单质与氧气反应的产物属于同种类型。 ( )
(3)碱金属元素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其单质与水反应越来越剧烈。 ( )
(4)金属钾能从NaCl溶液中置换出钠。 ( )
(5)碱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能以游离态存在。 ( )
×
×
√
×
×
2.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防止锂单质(ρ=0.534 g·cm-3)变质,应将其保存在煤油中
B.从Li到Cs都易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且失电子能力逐渐增强
C.相同条件下,钠与水反应比钾与水反应剧烈
D.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碱金属单质熔点逐渐升高
√
B [锂的密度小于煤油,大于石蜡,应将其保存在石蜡中,A错误;从Li到Cs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失去最外层1个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B正确;金属性:K>Na,故相同条件下,K与水反应更剧烈,C错误;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多,碱金属单质熔点逐渐降低,D错误。]
3.已知铯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六周期第ⅠA族,根据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1)铯的原子核外共有________层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____,铯的原子序数为________。
6
1
55
(2)铯单质与水剧烈反应,放出__________色气体,反应后的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显________色,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3)预测铯单质的还原性比钠单质的还原性______(填“弱”或“强”)。
无
蓝
2Cs+2H2O===2CsOH+H2↑
强
[解析] 根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结合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知,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6个电子层上,分别是2、8、18、18、8、1,原子序数是55,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铯与钠同主族,具有极强的金属性。与水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铯:2Cs+2H2O===2CsOH+H2↑,氢氧化铯是强碱,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
知识点三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简称卤素,包括(填名称及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砹(At)、 (Ts)。
氟(F)、氯(Cl)、溴(Br)、
碘(I)
1.卤素单质的主要物理性质
卤素单质 F2 Cl2 Br2 I2
颜色(常态) ______色 (气体) ____色 (气体) ______色 (液体) ____色
(固体)
密度 逐渐____(氯、溴反常)
熔、沸点 逐渐____
淡黄绿
黄绿
深红棕
紫黑
增大
升高
2.原子结构特点(F→I)
(1)相似性:最外层电子数均为__。
(2)递变性:电子层数逐渐____,原子半径逐渐____。
7
增多
增大
3.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卤素单质 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 产物稳定性
F2 暗处 ___________________ 很稳定
Cl2 光照或点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较稳定
Br2 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如氯化
氢稳定
H2+F2===2HF
H2+Cl22HCl
H2+Br22HBr
卤素单质 反应条件 化学方程式 产物稳定性
I2 不断加热 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稳定
结论 从F2到I2,与H2反应所需要的条件逐渐____,反应剧烈程度逐渐____,生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____
升高
减弱
减弱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静置后,液体呈橙色 静置后,液体呈红棕色 静置后,液体呈褐色
(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比较卤素单质的氧化性
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 Cl2→I2氧化性逐渐____,相应卤素离子还原性逐渐____
2KBr+Cl2===
2KCl+Br2
Cl2+2KI===
2KCl+I2
Br2+2KI===
2KBr+I2
减弱
增强
(3)卤素的特殊性
①在常温下Br2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易挥发。
②碘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淀粉遇I2变蓝。
③氟是最活泼的非金属,没有正化合价,氟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时,先与水反应产生HF和O2。
4.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递变规律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卤素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 ( )
(2)单质At2是白色固体。 ( )
(3)同主族元素从上至下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 )
(4)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单质的熔、沸点都逐渐降低。 ( )
(5)从F→I,其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是由难到易。 ( )
(6)F-、Cl-、Br-的还原性依次增强。 ( )
√
×
×
×
×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Cl、B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次外层电子数都是8
B.由HF、HCl、HBr、HI酸性递增的事实,可推出F、Cl、Br、I非金属性递增的规律
C.卤族元素按F、Cl、Br、I的顺序其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是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作用减弱
D.根据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可知,单质砹难溶于CCl4溶液
√
C [F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2,Br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18,A项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B项错误;由碘单质易溶于四氯化碳溶液可推知,砹单质易溶于CCl4溶液,D项错误。]
3.类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经常采用,但类推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要经过实验的验证。以下类推的结论正确的是( )
A.由“Cl2+H2O HCl+HClO”反应可推出“F2+H2O===HF+HFO”反应也能发生
B.HCl的水溶液酸性很强,推出HF的水溶液酸性也很强
C.由“2Fe+3Cl2===2FeCl3”反应可推出“2Fe+3I2===2FeI3”反应也能发生
D.Na、K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主族,化学性质相似,Na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故K常温下也能与水剧烈反应
√
D [F2与H2O反应生成HF和O2:2F2+2H2O===4HF+O2,A错误;HF是弱酸,B错误;Fe与I2反应生成FeI2,C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故K常温下与水反应比Na常温下与水反应更剧烈,D正确。]
4.如图是卤素单质(F2、Cl2、Br2、I2)的沸点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单质①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单质
B.单质④的氢化物在卤素氢化物
中热稳定性最强
C.保存少量的单质③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
D.单质②能使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
B [根据卤素单质的沸点与相对分子质量变化的规律可知,①为F2,②为Cl2,③为Br2,④为I2。同主族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弱,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越活泼,所以活泼性最强的非金属单质是F2,A正确;非金属性越强,其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F>Cl>Br>I,则卤素氢化物中热稳定性最强的是HF,B错误;溴易挥发,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且密度大于水,所以为防止溴挥发,可以用水液封,则单质③保存时加少量水进行水封,C正确;氯气和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HCl具有酸性,HClO具有漂白性,所以单质②能使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D正确。]
1.钾和钠的化学性质相似,下列说法能较好地解释这个事实的是
( )
A.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B.都是金属元素
C.原子半径相差不大
D.最高化合价相同
随堂评估 知能落实
√
A [结构决定性质,影响金属化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是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钾原子和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1,故对应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
2.天然存在的金属钫(Fr)极微量,它的已知同位素都有放射性,它是碱金属元素中最重的元素,根据它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预测其性质,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在已知主族元素中其原子半径最大
B.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氧化物Fr2O
C.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碱
D.其单质的熔点比金属钠的熔点低
√
B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则Fr在已知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A正确;Na在空气中燃烧生成Na2O2,Fr金属性强于Na,其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生成物更复杂,B错误;Fr的金属性强于Na,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碱,C正确;碱金属元素从上到下,其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故Fr的熔点比金属钠的熔点低,D正确。]
3.下列对卤素的说法不符合递变规律的是( )
A.F2、Cl2、Br2、I2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B.HF、HCl、HBr、HI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
C.F-、Cl-、Br-、I-的还原性逐渐增强
D.卤素单质按F2、Cl2、Br2、I2的顺序颜色逐渐变浅,密度逐渐增大
√
D [从F→I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则阴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氢化物的热稳定性逐渐减弱,卤素单质按F2、Cl2、Br2、I2的顺序颜色逐渐变深,密度也逐渐增大。]
4.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气密性良好)。
已知:浓盐酸与KMnO4固体混合会产生Cl2。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B.B中溶液变黄色,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单质
C.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Br-===Br2+2Cl-
D.实验过程Ⅲ为关闭活塞a,打开活塞b,滴加溶液后充分振荡试管D,观察到D中溶液变蓝,即证明了溴单质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
√
D [浓盐酸与KMnO4固体混合产生Cl2,A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说明有碘单质生成,发生了反应:Cl2+2I-===I2+2Cl-,故可说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单质,A正确; B中溶液变黄色,说明有溴单质生成,发生反应:Cl2+2Br-===Br2+2Cl-,则证明氯气的氧化性强于溴单质,B正确、C正确;D中溶液变蓝,也可能是氯气氧化碘离子生成碘单质而干扰实验, D错误。]
5.已知铷(Rb)是37号元素,其相对原子质量是85.5,与钠同主族,回答下列问题:
(1)铷位于第________周期,其原子半径比钠元素的原子半径________(填“大”或“小”)。
五
大
(2)铷单质性质活泼,写出它与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铷单质易与水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表明,铷与水反应比钠与水反应________(填“剧烈”或“缓慢”);反应过程中铷在水________(填“面”或“底”)与水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Rb+Cl22RbCl
剧烈
2Rb+2H2O===2Rb++
2OH-+H2↑
底
铷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
(3)同主族元素的同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相似,写出过氧化铷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Rb的密度比水大,遇水后沉在水底与水反应,铷的还原性比钠强,与水反应比钠剧烈。(3)可根据钠的相应化合物发生的反应进行类推。
2Rb2O2+2CO2===2Rb2CO3+O2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
1.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族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钠和钾的原子结构极为相似,所以它们对应的碱都是强碱
B.通过钠、钾分别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可知,碱金属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失电子能力越强
数智分层作业(二十六)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分值:40分)
C.碱金属元素的单质在氧气中燃烧均生成过氧化物
D.通过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所需要的条件难易,可以判断氯的非金属性比溴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C [钠、钾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表现出强还原性,故NaOH、KOH都是强碱,A正确;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大,越易失去最外层电子,B正确;金属Li在O2中燃烧生成Li2O,C错误;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越易与氢气反应,通过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所需要的条件难易,可以判断氯的非金属性比溴强,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2.已知金属锂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相似;金属锂的密度是0.534 g/cm3、煤油的密度是0.80 g/cm3,下列有关金属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界中一般不存在锂单质
B.在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投入金属锂,金属锂在水层和煤油界面处发生反应
C.金属锂能与氧气、氯气、盐酸发生反应
D.金属锂与金属钠的性质有相似又有不同,体现了分类法和比较法在研究物质性质时的应用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B [由金属锂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相似可知,锂是活泼金属,自然界中一般不存在锂单质,A正确;由金属锂、煤油及水的密度可知,煤油在上层,水在下层,金属锂会浮在煤油液面上而不会和水发生反应,B错误;根据金属锂的化学性质与金属钠相似可知,金属锂能与氧气、氯气、盐酸发生反应,C正确;金属锂与钠的性质有相似又有不同,可以用分类法和比较法来研究二者性质的异同,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3.钫(Fr)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原子序数为87,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下列有关Fr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Fr是第六周期第ⅠA族元素
B.Fr的原子核外有87个电子
C.Fr在化合物中一般显+1价
D.其阳离子半径小于原子半径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 [Fr的原子序数为87>86,为第七周期第ⅠA族元素,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1,A错误;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则Fr的原子核外有87个电子,B正确;Fr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故形成化合物时一般显+1价,C正确;阳离子由于失去最外层电子,故其半径小于其原子半径,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4.第ⅠA族金属元素习惯上又称为碱金属元素,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某些性质的排列中,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LiB.单质的密度:LiC.单质的熔、沸点:LiD.单质的还原性:Li>Na>K>Rb>Cs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 [Li、Na、K、Rb、Cs是同主族元素,且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LiNa>K>Rb>Cs,C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单质的还原性依次增强,即还原性:Li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5.碘有多种同位素,其中127I是稳定同位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碘元素位于第六周期ⅦA族
B.碘原子序数为53,是非金属元素
C.HI的稳定性比HF、HCl弱
D.I2易溶于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 [碘元素位于第五周期第ⅦA族,A错误;碘原子序数为53,属于非金属元素, B正确;I的非金属性比F、Cl弱,故HI的稳定性比HF、HCl弱,C正确;I2在水中溶解度很小,易溶于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6.(7分)在生产生活中,卤族元素(F、Cl、Br、I)的单质及化合物用途广泛。
已知:卤族元素的单质极易溶于CCl4溶液(密度比水大且不溶于水),在水和CCl4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如下表):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单质 Cl2 Br2 I2
水中的颜色 浅黄绿色 橙黄色 淡黄色
CCl4溶液中的颜色 深黄色 红棕色 紫红色
(1)卤族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短周期的是________(填元素名称)。(1分)
(2)下列能说明氟的非金属性比碘强的是________(填字母)。(2分)
A.稳定性:HF>HI
B.熔点:F2C.还原性:F-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氟、氯
AC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3)已知:卤素互化物ICl是红棕色液体,易与NaOH溶液反应,ICl与NaOH溶液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ICl+2NaOH===NaIO+NaCl+H2O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4)氢溴酸在医药、染料、香料等工业有广泛用途。工业氢溴酸常显淡黄色,是因为含有Fe3+或Br2或二者都有,某学生通过以下实验进行验证:
该工业氢溴酸显淡黄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含有Fe3+和Br2
[解析] (1)前三周期是短周期,卤族元素在周期表中处于短周期的是氟、氯。(2)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故选A;熔点高低与非金属性强弱无关,故不选B;F-的还原性弱于I-,说明F得到电子的能力比I强,F的非金属性比I强,故选C。(3)ICl与NaOH溶液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根据氢氧化钠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Cl+2NaOH===NaIO+NaCl+H2O。(4)Br2溶于CCl4溶液呈红棕色,而Fe3+不溶于CCl4,在水层显黄色,所以在氢溴酸中含有Fe3+和Br2。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选择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4分)
7.已知:Li的密度比煤油小,氢化锂(LiH)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剧烈反应,能够燃烧。某化学科研小组准备使用下列装置制备LiH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上述仪器装置按气流从左到右连接顺序为e接d,c接f,g接a
B.实验中所用的金属锂保存在石蜡中
C.在加热装置D处的石英管之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排尽装置内空气
D.干燥管中的碱石灰可以用无水CaCl2代替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
BC [氢气和锂发生反应生成LiH,制备LiH固体需要制备氢气,LiH在干燥的空气中能稳定存在,遇水或酸剧烈反应,所以制备得到的氢气必须干燥纯净,利用装置C制备氢气,用装置A中的碱石灰除去氢气中的氯化氢和水蒸气,通入装置D中加热和锂反应生成氢化锂,最后连接装置B,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进入装置D和生成的氢化锂发生反应,装置连接顺序为e接a,b接f,g接d,A错误;实验中所用的金属锂保存在石蜡中,B正确;在加热装置D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处的石英管之前,应先通入一段时间氢气,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锂燃烧,也防止氢气与氧气发生爆炸,C正确;干燥管中的碱石灰不可以用无水CaCl2代替,无水CaCl2无法除去HCl,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8.前四周期同主族元素的某种性质X随核电荷数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若a、b、c表示碱金属元素,则X可表示对应单质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B.若a、b、c表示第ⅡA族元素,则X可表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
C.若a、b、c表示第ⅥA族元素,则X可表示对应原子的得电子能力
D.若a、b、c表示卤族元素,则X可表示对应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
√
C [碱金属元素,核电荷数越大,金属性越强,与水反应越剧烈,与图中纵坐标不对应,A错误;第ⅡA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与图中纵坐标不对应,B错误;第ⅥA族元素,随核电荷数增大,非金属性减弱,得电子的能力减弱,即X可表示其得电子能力,C正确;卤族元素核电荷数越大,非金属性越弱,对应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与图中纵坐标不对应,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9.(6分)甲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乙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丙是元素周期表第ⅠA族中金属性最弱的碱金属元素。由此推断:
(1)甲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甲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第四周期第ⅠA族
2K+2H2O===2K++2OH-
+H2↑
(3)乙单质与丙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甲元素和丙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较强的是________(填化学式)。(1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4Li+O22Li2O
KOH
[解析] 甲元素的原子序数是19,则甲是K元素;乙元素原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上有6个电子,因此乙的原子序数是8,即乙是O元素;丙是元素周期表第ⅠA族中金属性最弱的碱金属元素,则丙是Li元素。(1)钾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四周期第ⅠA族。(2)甲的单质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K+2H2O===2K++2OH-+H2↑。(3)乙单质与丙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Li+O22Li2O。(4)金属性:K>Li,元素的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较强的是KOH。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0.(9分)为证明卤族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某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查)。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打开活塞b,将C中溶液滴入试管中并振荡、静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Cl2+2Br-===2Cl-+Br2
(3)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中试管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试管B管口处塞有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溶液变为褐色
吸收多余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1)A中产生的气体是Cl2,Cl2具有氧化性,能把KI氧化,生成I2,淀粉遇碘显蓝色,故当看到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时,可验证Cl2的氧化性强于I2。(2)A中生成的Cl2与试管B中的NaBr发生置换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Cl2+2Br-===2Cl-+Br2。(3)C中有单质溴生成,要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操作为打开活塞b,将C中溶液滴入试管中并振荡、静置,可看到溶液变为褐色。(4)Cl2为有毒气体,试管B管口处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能吸收多余的Cl2,防止污染空气。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