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第1课时 物质的分类(基础课)
素养目标
1.能从元素组成(宏观)和构成粒子(微观)的角度分析认识物质,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意识和能力。
2.熟知溶液、浊液、胶体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认识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初高衔接
知识点一 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分类
1.物质的元素组成
(1)任何物质都是由____组成的,单质都是由______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______元素组成的。
(2)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__元素组成的单质,它们的性质____。
元素
同一种
不同种
碳
不同
(3)由______元素形成的几种____不同的单质,叫做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4)CO和CO2是由__元素和__元素以不同的方式组成的化合物,它们都属于______氧化物。
同一种
性质
碳
氧
非金属
微点拨
关于同素异形体的几个注意点
①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组成元素相同,因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导致其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相似。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归纳总结
元素、物质及粒子间的关系图
2.树状分类法
指出上图中序号所示物质的分类依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按是否由同种物质组成
按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
按元素性质
按是否含有碳元素(CO、CO2、碳酸盐等除外)
按化合物性质
3.交叉分类法
4.氧化物的分类
(1)氧化物的分类方法
碱
盐
水
酸
盐
水
(2)各类氧化物之间的关系
归纳总结
对物质及其变化既可以从物质的组成和性质等宏观的角度进行分类,也可从物质的构成和参加化学反应的粒子等微观的角度分类。
(1)分类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将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科学方法。
(2)物质的分类标准不同,其分类方式不同。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 )
(2)CuSO4·5H2O属于混合物。 ( )
(3)H2SO4既属于含氧酸又属于二元酸,这种分类方法是交叉分类法。 ( )
(4)①酸、②碱、③盐、④氧化物四类物质的组成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②④。 ( )
×
×
√
√
2.如图是对物质进行分类的图示。
(1)上图应用的分类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上述图中涉及的元素,选取任意两种或三种元素组成合适的常见物质,分别将其中一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填写在下表相应类别中(不能填写图中已经出现的物质)。
物质类别 酸 碱 盐 氧化物
化学式
树状分类法
H2SO4
Cu(OH)2
MgSO4
CuO(合理即可)
(3)请利用图示中的物质,用化学方程式说明CO2和MgO分别属于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2+2NaOH===Na2CO3+H2O
MgO+2HCl===MgCl2+H2O
[解析] (1)由题图可知,该分类方法是树状分类法。(2)题图中涉及的元素有H、C、Cu、S、O等,同时要求不能填写题图中已经出现的物质,所以酸、碱、盐和氧化物,可以是H2SO4、Cu(OH)2、MgSO4、CuO等。(3)C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MgO属于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化学方程式为MgO+2HCl===MgCl2+H2O。
1.分散系
知识点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分散质
分散剂
2.常见分散系及其组成
分散系 分散质 分散剂
烟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雾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碘酒 ________ __________
食盐水 __________ ________
有色玻璃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微小尘埃(固)
空气(气)
微小水滴(液)
空气(气)
碘(固)
酒精(液)
食盐(固)
水(液)
金属氧化物(固)
玻璃(固)
3.分散系的分类
根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
溶液
胶体
浊液
4.胶体
(1)胶体的分类
液溶胶
气溶胶
固溶胶
(2)Fe(OH)3胶体的制备
①制备:在小烧杯中加入40 mL______,加热至____,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氯化铁____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色,停止加热,即可得到氢氧化铁胶体。
②原理: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蒸馏水
沸腾
饱和
红褐
微思考
制备实验中将沸水换成氨水或NaOH溶液,能否得到Fe(OH)3胶体?
提示:否。将沸水换成氨水或NaOH溶液,得到沉淀,而不是胶体。
操作 光束照射时的现象 原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 胶粒的直径为______ nm,能使光线发生____
无明显现象 溶液中粒子的直径__________,散射极其微弱
(3)丁达尔效应
一条光亮的“通路”
1~100
散射
小于1 nm
归纳总结
1.胶体的渗析
将胶体与溶液放入半透膜(如玻璃纸、蛋壳内膜等),溶液中的溶质分子或离子可以通过半透膜,胶体粒子不能通过而留在半透膜内。图示如图。
注:一般来说,半透膜只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通过,而生物大分子物质不能自由通过半透膜,原因是半透膜的孔隙的大小比离子和小分子大,但比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等)小。
2.正确区分纳米材料、PM2.5与胶体
(1)纳米材料是指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材料,不是胶体,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得到的分散系是胶体。
(2)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 的颗粒物,不是胶体,PM2.5分散到空气中得到的分散系,部分是胶体。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所有分散系均属于混合物。 ( )
(2)纳米材料粒子直径为1~100 nm,所以纳米材料为胶体。 ( )
(3)油水混合物属于乳浊液。 ( )
(4)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 )
(5)根据丁达尔效应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 )
(6)PM2.5属于胶体。 ( )
√
×
√
√
×
×
2.当光束通过稀豆浆时,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稀豆浆中的分散质粒子直径
小于1 nm
B.悬浊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
否发生丁达尔效应
C.稀豆浆属于浊液
D.稀豆浆能产生丁达尔效应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的散射
√
D [当光束通过稀豆浆时,能发生丁达尔效应,说明稀豆浆是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 nm并且小于100 nm,A、C错误;悬浊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B错误;胶体产生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D正确。]
1.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是一种常用的学习方法。对如图所示分类方法中甲、乙、丙、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钠盐
B.乙——K2CO3
C.丙——BaO
D.丁——酸
随堂评估 知能落实
√
A [氯化钠为含有钠离子的盐,则甲为钠盐,A正确;BaCO3属于钡盐、碳酸盐,则丁为碳酸盐,乙属于钠盐、碳酸盐,则乙为碳酸钠,B、D错误;丙属于钡盐、氯化物,则丙为氯化钡,C错误。]
2.下列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CO和CO2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B.O2、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C.K2SO4既属于钾盐又属于碳酸盐
D.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胶体
√
B [CO是不成盐氧化物,不是酸性氧化物,A错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是同素异形体,O2和O3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B正确; K2SO4既属于钾盐又属于硫酸盐,不是碳酸盐,C错误;胶体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为1~100 nm的分散系,D错误。]
3.下列事实中,与胶体有关的是( )
A.将植物油倒入水中,用力搅拌形成油水混合物
B.一束可见光射入鸡蛋清液体里,从侧面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
C.向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浑浊
D.利用活性炭净水
√
B [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B项与胶体有关;油水混合物为乳浊液,浑浊液为悬浊液,活性炭可吸附悬浮物以达到净水的目的,A、C、D项均与胶体无关。]
4.石墨烯纳米颗粒是一种粒子直径为1~100 nm 的材料,将其均匀分散在蒸馏水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形成一种不稳定的溶液
B.石墨烯和金刚石互为同位素
C.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石墨烯纳米颗粒和蒸馏水分离
D.该分散系能使光线发生散射,因此当光束通过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
D [根据题意可知形成了胶体,胶体是一种介稳体系,A错误;石墨烯和金刚石属于碳的两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B错误;石墨烯纳米颗粒是一种粒子直径为1~100 nm的材料,能透过滤纸,因此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将石墨烯纳米颗粒和蒸馏水分离,C错误;该分散系是胶体,胶体能使光线发生散射,因此当光束通过时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D正确。]
5.回答下列问题:
(1)“纳米材料”是当今材料科学研究的前沿,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及军事科学中。所谓“纳米材料”是指研究、开发出的粒子直径从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的材料,如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中,所得混合物可能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能全部透过滤纸 B.具有丁达尔效应
C.所得液体呈胶状 D.所得物质一定是悬浊液
AB
(2)把淀粉溶液溶于沸水中,制成淀粉胶体,鉴别淀粉溶液和淀粉胶体可以利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一束可见光分别照射两种无色液体,从侧面可以看到有一条光亮“通路”的为淀粉胶体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2分)
1.物质的分类如图所示:
数智分层作业(一) 物质的分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分值:35分)
由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树状分类法
B.乙图所示的分类方法属于交叉分类法
C.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D.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CO、NO等。]
2.分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氢化物是指只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的化合物。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 )
A.H2SO4 B.H2O2 C.NaH D.NH3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 [H2SO4是由H、O、S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属于氢化物。]
3.下列各组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
A.酸:碳酸、醋酸、NaHSO4
B.碱:纯碱、烧碱、熟石灰
C.盐:生石灰、硝酸钾、苛性钾
D.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C6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D [NaHSO4属于酸式盐,A错误;纯碱指碳酸钠,属于盐,B错误;生石灰指氧化钙,属于氧化物,苛性钾指氢氧化钾,属于碱,C错误;金刚石、石墨、C60均是由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三者互为同素异形体,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4.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 nm)恢复了磁性。“钴酞菁”分子的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和植物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其直径比Na+的小
B.其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C.其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溶液
D.其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乳浊液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 [“钴酞菁”分子(直径为1.3 nm),Na+半径小于1 nm,其直径比Na+的大, A错误;“钴酞菁”的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分散系,具有胶体的性质,具有丁达尔效应,B正确、C错误、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5.分别将6滴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下列试剂:
①5 mL 20 ℃蒸馏水中
②5 mL沸水中并加热至红褐色
③5 mL 20 ℃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下列有关相应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散质粒子直径:③<②<①
B.分散系稳定性:③>②>①
C.仅凭观察法就可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区别开
D.向三种分散系中加入酸性AgNO3溶液后,只有①中会产生白色沉淀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分别将6滴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下列试剂:①5 mL 20 ℃蒸馏水中;②5 mL沸水中并加热至红褐色;③5 mL 20 ℃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①形成溶液,②形成胶体,③形成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为浊液>胶体>溶液,即①<②<③,A错误;分散系的稳定性:溶液>胶体>浊液,即①>②>③,B错误;饱和氯化铁溶液滴入蒸馏水中形成黄色溶液,滴入5 mL沸水中并加热至红褐色形成胶体,滴入5 mL 20 ℃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形成红褐色沉淀,仅凭观察法就可将①②③三种分散系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区别开,C正确;①氯化铁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②胶体中加入酸性AgNO3溶液后,胶体聚沉生成红褐色沉淀,在酸性条件下红褐色沉淀又溶解,同时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③浊液中加入酸性AgNO3溶液后,Ag+与浊液中Cl-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6.(9分)明矾可以将浑浊的黄河水变成清澈干净的水。
混合形成的复盐。明矾一碰到 ,就会发生化学变化。在这个化学变化中,硫酸铝是主角。硫酸铝和水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白色胶状物——氢氧化铝。这种 ,也是一种胶体粒子。氢氧化铝胶粒带正电。它一碰上带负电的 胶粒,彼此就中和了。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短文标有序号的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4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⑥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
⑤
(2)短文中提到“硫酸铝和水发生化学变化后生成白色胶状物——氢氧化铝胶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l2(SO4)3+6H2O===2Al(OH)3(胶体)+3H2SO4
(3)用明矾净化后的黄河水是否是纯净物?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不是。因为黄河水中除含有泥沙等物质外,还含有其他溶质,而明矾净水只是除去泥沙等杂质,所以净化后的黄河水不是纯净物
[解析] (1)属于混合物的是泥沙,剩下的都属于纯净物,其中属于盐的是明矾、硫酸钾和硫酸铝,属于碱的是氢氧化铝。(2)硫酸铝与水生成胶体的化学方程式为Al2(SO4)3+6H2O===2Al(OH)3(胶体)+3H2SO4。(3)净化后的黄河水不是纯净物,因为黄河水中除含有泥沙等物质外,还含有其他溶质,而明矾净水只是除去泥沙等杂质,所以净化后的黄河水不是纯净物。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选择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4分)
7.某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
B.X、Z烧杯中分散质相同
C.Z中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D.Y中放出的气体为CO2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B [固体不能透过滤纸,胶体可以透过滤纸,所以利用过滤的方法可将Z中固体与液体分离,A正确;X为氯化铁溶液,依据题意可知Z为氢氧化铁胶体,二者分散质不同,B错误;Z中液体为氢氧化铁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C正确;实验室在配制氯化铁溶液时,常将氯化铁固体先溶于盐酸中,再用蒸馏水稀释,则氯化铁溶液中含有氯化氢,Y中氯化氢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D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8.将10 mL淀粉胶体和5 mL氯化钠溶液混合后,放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如图所示,2 min 后,分别取袋内和烧杯内液体进行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液体没有丁达
尔效应
B.烧杯中液体加入硝酸银溶液后产生
白色沉淀
C.袋内液体加入碘水后不变蓝
D.烧杯内液体加入碘水后变蓝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
AB [淀粉胶体和氯化钠溶液混合后,放入用半透膜制成的袋内,将此袋浸入蒸馏水中后,淀粉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而留在袋内,但是Na+和Cl-能通过半透膜而进入烧杯的水中。淀粉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烧杯中的液体不是胶体,用一束光照射烧杯中液体没有丁达尔效应,A正确;烧杯内液体含有Na+和Cl-,加入硝酸银有白色沉淀产生,B正确;淀粉胶体不能通过半透膜,因此袋内液体有淀粉,加入碘水后变蓝,C错误;烧杯内液体含有Na+和Cl-,不含淀粉,加入碘水后不变蓝,D错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9.(8分)定性和定量是中学化学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的常用方法。胶体是一种重要的分散系(三种分散系分散质粒子大小如图所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某兴趣小组按如下实验步骤制备Cu(OH)2胶体:用洁净的烧杯取少量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烧杯中慢慢加入数滴浓CuCl2溶液,得到蓝色透明的液体。制备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uCl2+2H2O(沸水)===(胶体)+2HCl。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直径范围是______。(2分)
A.小于1 nm
B.1~10 nm
C.1~100 nm
D.大于100 nm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2)Cu(OH)2浊液与Cu(OH)2胶体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________。(2分)
A.分散剂的种类不同
B.颜色和透明程度不同
C.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D.分散质粒子所带电荷不同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C
(3)下列用于判断胶体制备成功的最简单的方法是________。(2分)
A.丁达尔效应
B.半透膜实验
C.聚沉
D.电泳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A
(4)实验过程中,有一位同学向烧杯中一次性加入大量CuCl2溶液,结果没有制得胶体,反而出现了浑浊,请分析他实验失败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胶体发生了聚沉
[解析] (1)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的分散系是溶液,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是浊液,Cu(OH)2胶体中粒子直径为1~100 nm。(2)溶液、胶体、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则Cu(OH)2浊液与Cu(OH)2胶体性质不同,本质原因是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3)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是用于判断胶体制备成功的最简单的方法。(4)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聚沉,该同学一次性加入大量CuCl2溶液,导致胶体发生了聚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