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2 第4章 章末综合提升 讲义--高中鲁科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2 第4章 章末综合提升 讲义--高中鲁科物理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5:42:04

文档简介

主题1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1.正确、灵活地理解、应用折射率公式
教材中给出的折射率公式为n=(i为真空中的入射角,r为某介质中的折射角)。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入射角、折射角是可以随光路的逆向而“换位”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记忆:n= =。
2.对临界角的理解
光线从介质进入真空或空气,r=90°时,发生全反射,此时的入射角i(介)叫临界角C。
则==sin C。
3.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综合问题的解题思路
(1)确定光是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还是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并根据sin C=确定临界角,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
(2)画出光线发生折射、反射的光路图(全反射问题中关键要画出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的“临界光路图”)。
(3)结合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临界角C、几何关系进行分析与计算。
【典例1】 如图所示,一折射率为的棱镜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B=AC=l,BC边所在底面上镀有一层反射膜。一细光束沿垂直于BC方向经AB边上的M点射入棱镜,若这束光被BC边反射后恰好射向顶点A,求M点到A点的距离。
[听课记录]                               
                                    
                                    
                                    
                                    
                                    
                                    
                                    
                                    
                                    
                                    
                                    
                                    
                                    
                                    
 解答全反射类问题的技巧
(1)光必须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3)利用好光路图中的临界光线,准确地判断出恰好发生全反射的光路图是解题的关键,且在作光路图时尽量与实际相符,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分析。
主题2 测介质的折射率
1.测玻璃的折射率
插针法:运用光在玻璃两个界面处的折射。
如图所示为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对光路的侧移。用插针法找出与入射光线AO对应的出射光线O′B,确定出O′点,画出折射光线OO′,量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据n= 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2.测水的折射率
(1)成像法
原理:利用水面的反射成像和水的折射成像。
方法:如图所示,在一盛满水的烧杯中,紧挨杯口竖直插入一直尺,在直尺的对面观察水面,能同时看到直尺在水中的部分和露出水面部分的像,若从点P看到直尺在水下最低点的刻度B的像B′(折射成像)恰好跟直尺在水面上刻度A的像A′(反射成像)重合,读出AC、BC的长,量出烧杯内径d,即可求出水的折射率为n=。
(2)插针法
原理:光的折射定律。
方法:如图所示,取一方木板,在板上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线AB、MN,从它们的交点O处画直线OP(使∠PON<45°),在直线OP上P、Q两点垂直地插两枚大头针。把木板放入水中,使AB与水面相平,MN与水面垂直。在水面上观察,调整视线使P的像被Q的像挡住,再在木板S、T处各插一枚大头针,使S挡住Q、P的像,T挡住S及Q、P的像。从水中取出木板,画出直线ST,量出图中的角i、r,则水的折射率n=。
(3)视深法
原理:利用视深公式h′=。
方法:在一盛水的烧杯底部放一粒绿豆,在水面上方吊一根针,如图所示。调节针的位置,直到针尖在水中的像与看到的绿豆重合,测出针尖距水面的距离即为杯中水的视深h′,再测出水的实际深度h,则水的折射率n=。
(4)全反射法
原理:全反射现象。
方法:在一盛满水的大玻璃缸下面放一发光电珠,如图所示。在水面上观察,看到一圆形的发光面,量出发光面直径D及水深h,则水的折射率n=。
【典例2】 如图1所示,某同学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先将白纸平铺在木板上并用图钉固定,玻璃砖平放在白纸上,然后在白纸上确定玻璃砖的界面aa′和bb′。O为直线AO与aa′的交点。在直线OA上竖直地插上P1、P2两枚大头针。
图1      图2     图3
(1)该同学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有________。
A.插上大头针P3,使P3仅挡住P2的像
B.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1的像和P2的像
C.插上大头针P4,使P4仅挡住P3
D.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和P1、P2的像
(2)过P3、P4作直线交bb′于O′,过O′作垂直于bb′的直线NN′,连接OO′。测量图中角α和β的大小。则玻璃砖的折射率n=________。
(3)如图2所示,该同学在实验中将玻璃砖界面aa′和bb′的间距画得过宽。若其他操作正确,则折射率的测量值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准确值。
(4)另一位同学准确地画好玻璃砖界面aa′和bb′后,实验过程中不慎将玻璃砖向下平移了一些。如图3所示,若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折射率的测量值_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准确值。
[听课记录]                               
                                    
                                    
                                    
                                    
                                    
                                    
                                    
                                    
                                    
                                    
                                    
                                    
 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关键词转化
6 / 6主题1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1.正确、灵活地理解、应用折射率公式
教材中给出的折射率公式为n=(i为真空中的入射角,r为某介质中的折射角)。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入射角、折射角是可以随光路的逆向而“换位”的。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记忆:n= =。
2.对临界角的理解
光线从介质进入真空或空气,r=90°时,发生全反射,此时的入射角i(介)叫临界角C。
则==sin C。
3.光的折射和全反射综合问题的解题思路
(1)确定光是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还是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并根据sin C=确定临界角,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
(2)画出光线发生折射、反射的光路图(全反射问题中关键要画出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的“临界光路图”)。
(3)结合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及临界角C、几何关系进行分析与计算。
【典例1】 如图所示,一折射率为的棱镜的横截面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BC,AB=AC=l,BC边所在底面上镀有一层反射膜。一细光束沿垂直于BC方向经AB边上的M点射入棱镜,若这束光被BC边反射后恰好射向顶点A,求M点到A点的距离。
[解析] 由题意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
光线垂直于BC方向射入,根据几何关系可知入射角为i=45°;由于棱镜折射率为,根据n=有sin r=,则折射角为r=30°;∠BMO=60°,因为∠B=45°,所以光在BC面的入射角为θ=90°-(180°-60°-45°)=15°
根据反射定律可知∠MOA=2θ=30°
根据几何关系可知∠BAO=30°,即△MAO为等腰三角形,则=
又因为△BOM与△COA相似,故有=
由题知AB=AC=l
联立可得BM=AC=l
所以M到A点的距离为x=MA=l-BM=l。
[答案] l
 解答全反射类问题的技巧
(1)光必须从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大于或等于临界角。
(3)利用好光路图中的临界光线,准确地判断出恰好发生全反射的光路图是解题的关键,且在作光路图时尽量与实际相符,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分析。
主题2 测介质的折射率
1.测玻璃的折射率
插针法:运用光在玻璃两个界面处的折射。
如图所示为两面平行的玻璃砖对光路的侧移。用插针法找出与入射光线AO对应的出射光线O′B,确定出O′点,画出折射光线OO′,量出入射角i和折射角r,据n= 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2.测水的折射率
(1)成像法
原理:利用水面的反射成像和水的折射成像。
方法:如图所示,在一盛满水的烧杯中,紧挨杯口竖直插入一直尺,在直尺的对面观察水面,能同时看到直尺在水中的部分和露出水面部分的像,若从点P看到直尺在水下最低点的刻度B的像B′(折射成像)恰好跟直尺在水面上刻度A的像A′(反射成像)重合,读出AC、BC的长,量出烧杯内径d,即可求出水的折射率为n=。
(2)插针法
原理:光的折射定律。
方法:如图所示,取一方木板,在板上画出互相垂直的两条线AB、MN,从它们的交点O处画直线OP(使∠PON<45°),在直线OP上P、Q两点垂直地插两枚大头针。把木板放入水中,使AB与水面相平,MN与水面垂直。在水面上观察,调整视线使P的像被Q的像挡住,再在木板S、T处各插一枚大头针,使S挡住Q、P的像,T挡住S及Q、P的像。从水中取出木板,画出直线ST,量出图中的角i、r,则水的折射率n=。
(3)视深法
原理:利用视深公式h′=。
方法:在一盛水的烧杯底部放一粒绿豆,在水面上方吊一根针,如图所示。调节针的位置,直到针尖在水中的像与看到的绿豆重合,测出针尖距水面的距离即为杯中水的视深h′,再测出水的实际深度h,则水的折射率n=。
(4)全反射法
原理:全反射现象。
方法:在一盛满水的大玻璃缸下面放一发光电珠,如图所示。在水面上观察,看到一圆形的发光面,量出发光面直径D及水深h,则水的折射率n=。
【典例2】 如图1所示,某同学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先将白纸平铺在木板上并用图钉固定,玻璃砖平放在白纸上,然后在白纸上确定玻璃砖的界面aa′和bb′。O为直线AO与aa′的交点。在直线OA上竖直地插上P1、P2两枚大头针。
图1      图2      图3
(1)该同学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有    。
A.插上大头针P3,使P3仅挡住P2的像
B.插上大头针P3,使P3挡住P1的像和P2的像
C.插上大头针P4,使P4仅挡住P3
D.插上大头针P4,使P4挡住P3和P1、P2的像
(2)过P3、P4作直线交bb′于O′,过O′作垂直于bb′的直线NN′,连接OO′。测量图中角α和β的大小。则玻璃砖的折射率n=    。
(3)如图2所示,该同学在实验中将玻璃砖界面aa′和bb′的间距画得过宽。若其他操作正确,则折射率的测量值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准确值。
(4)另一位同学准确地画好玻璃砖界面aa′和bb′后,实验过程中不慎将玻璃砖向下平移了一些。如图3所示,若其他操作均正确,则折射率的测量值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准确值。
[解析] (1)该同学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有:确定P3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插上大头针P3,使P3能挡住P1、P2的像。确定P4大头针的位置的方法是大头针P4能挡住P3和P1、P2的像。故该同学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B、D。
(2)根据折射定律得:玻璃砖的折射率为 n=。
(3)将玻璃砖界面aa′和bb′的间距画得过宽但仍平行,而其他操作正确,导致α角偏大,由于n=,故折射率的测量值将偏小。
(4)如图所示,实线表示将玻璃砖向下平移后实际的光路图,而虚线是作图时所采用的光路图,通过比较发现,入射角和折射角没有变化,则由折射定律得知,该同学测得的折射率将不变。
[答案] (1)BD (2) (3)小于 (4)等于
 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关键词转化
章末综合测评(四) 光的折射和全反射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酷热的夏天,在平坦的柏油公路上,你会看到在一定距离之外,地面显得格外明亮,仿佛是一片水面,似乎还能看到远处车、人的倒影。但当你靠近“水面”时,它也随你靠近而后退。对此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
A.出现的是“海市蜃楼”,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
B.“水面”不存在,是由于酷热难耐,人产生的幻觉
C.太阳辐射到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折射率大,发生全反射
D.太阳辐射到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折射率小,发生全反射
D [出现的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由光的折射造成的,A错误;“水面”存在,是由于发生全反射引起的,B错误;在太阳光照射下,地表温度升高,地面附近空气的折射率变小,光发生全反射,C错误,D正确。]
2.如图所示,有玻璃三棱镜ABC,顶角A为30°,一束光线a垂直于AB面射入棱镜,由AC面射出进入空气,测得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间夹角为30°,则棱镜的折射率为(  )
A.   B.   C.   D.
C [由题意可知,光线从玻璃射向空气中时,入射角为θ1=30°,折射角为θ2=60°,则玻璃的折射率n==,故选C。]
3.ABC为一全反射棱镜,它的主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一束白光垂直入射到AC面上,在AB面上发生全反射。若光线的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改变入射光的入射方向(不考虑BC面反射的光线),则(  )
A.使入射光线按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偏转,则红光将首先射出AB面
B.使入射光线按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偏转,则紫光将首先射出AB面
C.使入射光线按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偏转,则红光将首先射出AB面
D.使入射光线按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偏转,则紫光将首先射出AB面
C [使入射光线按图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偏转,则进入棱镜之后发生折射现象,射到AB边上的光线,入射角大于45°,所以依然会发生全反射,不会有光线从AB面射出,故A、B错误;使入射光线按图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偏转,则进入棱镜之后发生折射现象,射到AB边上的光线,入射角小于45°,因为红光的临界角最大,所以首先从AB面射出的是红光,故C正确,D错误。]
4.某单色光从甲介质射入乙介质,入射角为30°,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95°,那么(  )
A.乙介质是光密介质
B.光线在甲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乙介质中快
C.光线从甲介质进入乙介质可能发生全反射
D.光线从乙介质进入甲介质可能发生全反射
C [由题意知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为95°,则折射角为55°,而入射角为30°,则甲为光密介质,乙为光疏介质,A错误;据n=和n甲>n乙可知,光线在介质中传播速度v甲<v乙,B错误;根据发生全反射的条件知,光线从甲介质进入乙介质时可能发生全反射,所以C正确,D错误。]
二、双项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5.如图所示,一束色光从长方体玻璃砖上表面射入玻璃,穿过玻璃后从侧面射出,变为a、b两束单色光,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玻璃对a光的折射率较大
B.在玻璃中b光的波长比a光短
C.在玻璃中b光传播速度比a光大
D.减小入射角i,a、b光线有可能消失
BD [由题图可知折射率na6.一位潜水爱好者在水下活动时,利用激光器向岸上救援人员发射激光信号,设激光光束与水面的夹角为α,如图所示。他发现只有当α大于41°时,岸上救援人员才能收到他发出的激光光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折射率为
B.水的折射率为
C.当他以α=60°向水面发射激光时,岸上救援人员接收激光光束的方向与水面夹角小于60°
D.当他以α=60°向水面发射激光时,岸上救援人员接收激光光束的方向与水面夹角大于60°
BC [他发现只有当α大于41°时,岸上救援人员才能收到他发出的激光光束,则说明α=41°时激光恰好发生全反射,则sin (90°-41°)=,n=,A错误,B正确;当他以α=60°向水面发射激光时,入射角i1=30°,则根据折射定律有n sin i1=sin i2,折射角i2大于30°,则岸上救援人员接收激光光束的方向与水面夹角小于60°,C正确,D错误。]
7.等腰△abc为一棱镜的横截面,ab=ac;一平行于bc边的细光束从ab边射入棱镜,在bc边反射后从ac边射出,出射光分成了不同颜色的两束,甲光的出射点在乙光的下方,如图所示。不考虑多次反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光的波长比乙光的长
B.甲光的频率比乙光的高
C.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甲光比乙光的大
D.该棱镜对甲光的折射率大于对乙光的折射率
AC [根据折射定律和反射定律作出光路图如图所示。由图可知,乙光的折射角较小,根据折射定律可知乙光的折射率大,则乙光的频率大,根据c=fλ可知,乙光的波长短,A正确,B、D错误;根据v=可知在棱镜中的传播速度,甲光比乙光的大,C正确。]
8.如图所示,a、b和c都是厚度均匀的平行玻璃板,a和b、b和c之间的夹角都为β,一细光束由红光和蓝光组成,以入射角θ从O点射入a板,且射出c板后的两束单色光射在地面上P、Q两点,由此可知(  )
A.射出c板后的两束单色光与入射光平行
B.射到P点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较大
C.射到P点的光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较大,波长较长
D.若稍微增大入射角θ,光从b板上表面射入其下表面时,在该界面上有可能发生全反射
AB [光线经过平行玻璃板时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平行,则最终从c板射出的两束单色光与入射光仍然平行,A正确;射到P点的光偏折程度比射到Q点的光偏折程度厉害,知射到P点的光在玻璃中的折射率较大,B正确;射到P点的光折射率较大,根据v=知,在玻璃中传播的速度较小,折射率大,则频率大,波长小,C错误;光从b板上表面射入到其下表面时的入射角等于光射到上表面时的折射角,根据光路可逆性可知,光线不可能在下表面上发生全反射,D错误。]
三、非选择题(共60分,其中9、10题为实验题,11、12、13题为计算题)
9.某同学用大头针、三角板、量角器等器材测半圆形玻璃砖的折射率。开始玻璃砖的位置如图中实线所示,使大头针P1、P2与圆心O在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垂直于玻璃砖的直径边,然后使玻璃砖绕圆心O缓慢转动,同时在玻璃砖的直径边一侧观察P1、P2的像,且P2的像挡住P1的像。如此观察,当玻璃砖转到图中虚线位置时,上述现象恰好消失。此时只需测量出            ,即可计算出玻璃砖的折射率。请用你的测量量表示出折射率n=    。
[解析] 当恰好看不见P1、P2的像时,刚好发生全反射现象,此时玻璃砖直径转过的角度θ为临界角,折射率n=。
[答案] 玻璃砖直径边绕O点转过的角度θ 
10.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
(1)小朱同学在实验桌上看到方木板上有一张白纸,白纸上有如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他认为除了缺刻度尺还少了一种器材,请你写出所缺器材的名称:    ,老师将器材配齐后,他进行实验,图乙是他在操作过程中的一个状态,请你指出第四枚大头针应在图乙中的位置    (选填“A”“B”或“C”)。
甲        乙       丙
(2)小红利用方格坐标纸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如图丙所示,AO是画在纸上的直线,她在直线AO适当位置竖直插上P1、P2两枚大头针,放上半圆形玻璃砖,使其圆心与O重合,然后插上P3、P4两枚大头针,以确定折射光线。其中她确定P3大头针位置的方法应当是            。操作完成后,她用圆规作了一个以O为圆心、半径与玻璃砖半径相同的半圆(如图丙中虚线所示),则她测出玻璃的折射率n=    。
[解析] (1)在实验桌上看到方木板上有一张白纸,白纸上有如题图甲所示的实验器材,还缺少刻度尺、大头针。
依据光的折射定律及玻璃砖上下表面平行,那么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相互平行,因此第四枚大头针应在题图乙中的位置B处,如图所示。
(2)透过玻璃砖看,P3大头针挡住P1、P2两枚大头针的像。
如图,作出法线,过圆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交点作法线的垂线CA和DB,由数学知识得: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分别为:sin i=,sin r=,其中CO=DO,则折射率n====1.5。
[答案] (1)大头针 B (2)挡住P1、P2的像 1.5
11.横截面为矩形的玻璃棒被弯成如图所示的形状,一束平行光垂直地射入水平表面A上,要使通过表面A射入的光全部从表面B射出,比值最小是多少?(玻璃的折射率n=1.5)
[解析] 如图所示的光路中,从玻璃棒的A端面入射的光线,可分为左、中、右,其中最右边的一条光线最难发生全反射,设其入射角为∠1,只有当∠1≥arcsin 时,才发生全反射,根据几何关系知sin ∠1=。依题意有。将n=1.5 代入上式,解得≥2。
[答案] 2
12.水面上漂浮一半径为R=0.25 m的圆形荷叶,一只小蝌蚪从距水面h= m的图示位置处沿水平方向以速度v=0.05 m/s 匀速穿过荷叶,其运动的轨迹与荷叶径向平行,已知水的折射率为,则在小蝌蚪穿过荷叶过程中,在水面之上看不到小蝌蚪的时间为多少?
[解析] 由题意可知,当小蝌蚪反射的光在荷叶边缘水面发生全反射时,在水面上看不到小蝌蚪,如图所示,O为圆形荷叶圆心,P、Q为荷叶直径上两端点。
当小蝌蚪在BA段游动时,其发出的光线到达P、Q后会发生全发射,则可得sin C==
则tan C==
由几何关系可得
AH=h tan C=0.1 m
AB=2R-2AH=0.3 m
所以在水面上看不到小蝌蚪的时间为
t== s=6 s。
[答案] 6 s
13.近年来,对具有负折射率人工材料的光学性质及应用的研究备受关注,该材料折射率为负值(n<0)。如图甲所示,光从真空射入负折射率材料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仍然遵从折射定律,但折射角取负值,即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界面法线同侧。如图乙所示,在真空中对称放置两个完全相同的负折射率材料制作的直角三棱镜A、B,顶角为θ,A、B两棱镜斜面相互平行放置,两斜面间的距离为d。一束包含有两种频率光的激光,从A棱镜上的P点垂直入射,它们在棱镜中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在B棱镜下方有一平行于下表面的光屏,P′点为P点在光屏上的投影。
(1)为使两种频率的光都能从棱镜A斜面射出,求θ的取值范围;
(2)若θ=30°,求两种频率的光通过两棱镜后,打在光屏上的点距P′点的距离分别多大?
[解析] (1)分析可知两光线的入射角等于棱镜的顶角θ,若两光线能从棱镜A斜面射出,θ应小于两光线最小的临界角,由sin C=
得C=45°
所以θ的取值范围为0°<θ<45°。
(2)两束光传播的光路图如图所示。
由折射定律可知
=n1
=n2
由几何关系可知
x1=sin (θ+θ1)
x2=sin (θ+θ2)
得x1=d
x2=d。
[答案] (1)0°<θ<45° (2)d d
1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