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一) 动量和动量定理
说明:单选题每小题4分,双选题每小题6分,本试卷总分56分
?题组一 动量
1.下列关于动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质量大的物体动量一定大
B.速度大的物体动量一定大
C.两物体动能相等,动量不一定相同
D.两物体动能相等,动量一定相等
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滑块沿光滑的水平面以速度v0运动。遇到竖直的墙壁被反弹回来,返回的速度变为v0,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滑块的动量改变量的大小为mv0
B.滑块的动量改变量的大小为mv0
C.滑块的动量改变量的方向与v0的方向相同
D.重力对滑块的冲量为零
?题组二 冲量
3.(双选)关于冲量和动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B.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
C.冲量方向与动量方向一致
D.冲量方向与物体末动量方向一定相同
4.如图所示,水平推力F1和F2分别作用在静止于水平面上等质量的a、b两物体上,F1>F2,作用相同距离,两物体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则这个过程中两个力的冲量I1、I2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I1一定大于I2 B.I1一定小于I2
C.I1一定等于I2 D.I1可能小于I2
?题组三 动量定理
5.甲、乙两物体分别在恒力F1、F2的作用下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设甲在t1时间内所受的冲量为I1,乙在t2时间内所受的冲量为I2,则F1与F2,I1与I2的大小关系是( )
A.F1>F2,I1=I2 B.F1C.F1>F2,I1>I2 D.F1=F2,I1=I2
6.一个质量为0.18 kg的垒球,以15 m/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大小变为35 m/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360 N
B.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900 N
C.球棒对垒球做的功为900 J
D.球棒对垒球做的功为110.25 J
7.(双选)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若物体开始时是静止的,则前3 s内( )
A.物体的位移为0
B.物体的动量改变量为0
C.物体的动能变化量为0
D.物体的机械能改变量为0
8.(12分)(源自粤教版教材)一辆质量为2 200 kg的汽车正在以90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前方出现复杂路况,如果驾驶员马上轻踩刹车逐渐制动,汽车在21 s内停下;如果驾驶员马上急踩刹车紧急制动,可在3.8 s内使车停下。求这两种情况下使汽车停下的平均作用力。
9.(12分)“蹦极”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如图甲所示,某人用弹性橡皮绳拴住身体从高空P处自由下落,在空中感受完全失重的滋味。此人质量为50 kg,橡皮绳原长45 m,人可看成质点,且此人从P点自静止下落到最低点所用时间为9 s。重力加速度g取,不计空气阻力。
(1)此人下落到橡皮绳刚伸直(原长)时,人的动量大小是多少?
(2)橡皮绳开始伸直到人下落到最低点的过程中弹簧弹力随时间变化的F-t图像如图乙所示,求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
1 / 3数智分层作业参考答案
课时分层作业(一)
1.C [动量等于运动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动量大小与物体质量、速度两个因素有关,A、B错误;由动量大小和动能的表达式可得出p=,两物体动能相同,质量关系不明确,并且动量是矢量,动能是标量,故动量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C正确。]
2.B [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有:Δp=p2-p1=mv2-mv1=-mv0=-mv0,所以滑块的动量改变量的大小为mv0,方向与v0的方向相反,故A、C错误,B正确;根据I=Ft得重力的冲量为I=mgt,不为零,故D错误。]
3.AB [动量p=mv,v为物体在某时刻的瞬时速度,故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选项A正确;根据动量定理I=Δp,动量的变化是冲量作用的结果,选项B正确;冲量的方向始终与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与物体的初动量或末动量的方向关系不确定,选项C、D错误。]
4.D [I=Ft,x=at2,ma=F-μmg,则I=F==,当F=2μmg时,冲量最小。因不知道F1、F2与2μmg的大小关系,故I1可能大于I2,I1也可能小于I2,故D正确,A、B、C错误。]
5.A [因为冲量I=Δp,从题图上可以看出甲、乙两物体所受的冲量的大小I1=I2,又因为I1=F1t1,I2=F2t2,t2>t1,所以F1>F2,故选项A正确。]
6.B [取垒球飞向球棒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有FΔt=-mv2-mv1,解得F== N=-900 N,即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大小为900 N,A错误,B正确;根据动能定理可得球棒对垒球做的功为W==90 J,C、D错误。]
7.BC [第1 s内F1=20 N,第2、3 s内F2=-10 N,根据动量定理知Δp=F1t1+F2t2=0,即物体的动量改变量为0,故B正确;物体先加速、后减速,在第3 s末速度为零,物体的位移不为零,故A错误;由于初速度和末速度都为零,因此动能变化量也为零,故C正确;不能判断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否改变,因此不能确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改变,故D错误。]
8.解析:如图所示,设汽车初始运动方向为正方向,则初始动量为正,平均作用力F的冲量为负。汽车的初速度
v0=90 km/h=25 m/s,
初动量p0=mv0=2 200×25 kg·m/s=5.5×104 kg·m/s,
末动量pt=mvt=0.
根据动量定理Ft=pt-p0,有
F=。
将t=21 s和t=3.8 s分别代入上式,求出平均作用力分别为-2.6×103 N、-1.4×104N。负号表示平均作用力的方向与汽车速度的方向相反。
答案:见解析
9.解析:(1)此人下落到橡皮绳刚伸直的过程中,人做自由落体运动,根据
v2=2gh
解得v=30 m/s
此时人的动量大小为
p=mv=1 500 kg·m/s。
(2)F-t图像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表示弹力F的冲量,人从开始下落到橡皮绳刚伸直(原长)的时间设为t1,则
h=
解得t1=3 s,
橡皮绳作用时间t2=t-t1=6 s,
规定以竖直向上为正方向,对人由动量定理得
IF-mgt2=0-(-mv)
解得IF=4 500 kg·m/s
即题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大小为4 500 kg·m/s。
答案:(1)1 500 kg·m/s (2)4 500 kg·m/s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