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19:50:45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3《马说》当堂达标检测(共30分)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30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1教育网
马之千里者,一食(
)或尽粟一石。食(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1·cn·jy·com
策之不以其道,食(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www.21-cn-jy.com
1.在文中给”食”注音。(4分)
2.按原文填空。(4分)
(1)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
(2)本文的主旨是:
(3)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2分)
3.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理,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3分)
4.课文写了“千里马”的遭遇,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才?(2分)
5.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3分)
6.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3分)
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8.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
(3分)
9.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3分)21cnjy.com
当堂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
shí
sìsìshí
2.(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其真不知马也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4.利用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5.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修辞:排比。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6.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7.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8.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9.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3《马说》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你能找到多少个关于马的成语?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及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意
(一)挑战第一关
1.读通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看谁一马当先。
2.
听读课文
听节奏,悟语速。(在课本上作出标注字音与停顿)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3.
正音正句。
4.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
(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
A
音准通畅、声音洪亮,B
语速、停顿恰当,C
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
(二)挑战第二关
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3.
你能把文章中的通假字找出来吗?
4.
自学指导一:重点词语解释,学习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
5.
自学指导二:翻译句子。
6.
词语归纳。
(三)挑战第三关
1.分析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2)本段文字说明了伯乐的什么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2.分析文段二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3.分析文段三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4.本文的思路:
(1)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3)痛诉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5.讨论: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四)挑战第四关
读出情感:体会情感和写法。
1.请勾画出表达韩愈情感的语句?
2.请试读出来,作者为什么有如此情感?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探究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
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
B.
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C.
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五、作业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写成一篇小短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3《马说》预习检测(共30分)
1.《马说》选自
,作者

(朝代)著名的文学家,世称
,有文
之称,被列为
之首。与
共倡古文运动,合称“韩柳”。(6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8分)
⑴故虽有名马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

一食或尽粟一石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⑹才美不外见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⑻策之不以其道
3、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4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意思是
(2)才美不外见

,意思是
(3)食之不能尽其材

,意思是
(4)其真无马邪

,意思是
4、翻译下列句子(8分)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按原文填空。(4分)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
。21教育网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1.《韩愈文选》韩愈

文学家,韩昌黎
文起八代之衰,唐宋八大家。
2.⑴即使
⑵屈辱,埋没。⑶并列而死
⑷有时
⑸通“饲”

⑹通“现”见
⑺一样;等同
⑻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3.略
4.略
5.(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
其真不知马也。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23《马说》预习学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骈死(
)
槽枥(
)
粟(

外见(
)
食马(
)
祗(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
⑴骈死于槽枥之间(
)⑵不以千里称也(
)
⑶一食或尽粟一石(
 
  )⑷食不饱(
)
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⑹策之不以其道(
)
⑺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⑻执策而临之(
)
⑼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3.走近作者
韩愈,字

朝著名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唐宋散文八大家有韩愈、柳宗元、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
,《马说》是其《
》中的第四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教材助读。
“说”: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如课文《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枣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陈心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