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 回归教材 热考题型 适度训练
考前增分二 特色热考题型 考前适度训练——从“通练”到“练通”
专项适度训练(二) 学习情境热考题专练
借助多元素材,创设学习情境,探究创新重在应用,坚持历史问题的多源互证原则。学习情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史料、图表、历史叙述、史论等问题,解答该类试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材料重点,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反映的现象进行正确分析。
1.以先秦诸子的思想主张为学习情境
(2024·辽宁沈阳模拟)据《礼记》记载,孔子在谈到先代贤王时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庄子》《吕氏春秋》《管子》以及《申子》中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意思。这反映了先秦诸子( )
A.探究“礼崩乐坏”的根源
B.认同“民贵君轻”的观念
C.继承“天人合一”的思想
D.推崇“天下为公”的理念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
D [先秦诸子都主张统治者要以无私之心治理朝政,这体现出其推崇“天下为公”的理念,D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国势力壮大,周天子权威被削弱,礼乐制度逐渐崩溃,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民贵君轻”强调的是君民关系,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材料与此无关,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2.以东晋南朝时期有关书法的部分论述为学习情境
下表所示为东晋南朝时期有关书法的部分论述。由此可知,当时书法的发展趋势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论述 出处
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及钟繇(曹魏书法家)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东晋]王羲之《书论》
王僧虔(南朝初年书法家)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 [南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
A.由注重实用到追求艺术性
B.由强调统一到走向多元化
C.由全国普及到家族化传承
D.由推崇法家到受儒学浸染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
A [由材料可知,王羲之认为书法创作必须用心思索以领悟书法的气势和筋骨,萧衍认为王僧虔的书法蕴含“风流气骨”,这反映出当时书法的发展趋势为由注重实用到追求艺术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书法的多元化,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儒学对书法的影响,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3.以晚清洋务运动中的教育变革为学习情境
(2024·江苏苏州三模)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教授英文、法文、俄文等,其经费从海关办公费中提取。1869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推荐美国传教士丁韪良为京师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一直任职到1894年,说赫德是京师同文馆的“父亲”,他是“保姆”。这反映了( )
A.晚清新式教育有半殖民地性
B.英美联手推动晚清教育变革
C.同文馆兼具办理海关的职能
D.列强对中国侵略出现了争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
A [根据材料“教授英文、法文、俄文等”“英国人赫德推荐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赫德是……‘父亲’,他是‘保姆’”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西方交涉渐多,为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清政府遂设立京师同文馆,设立的目的及其运作都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故选A项;京师同文馆是清政府设立的,旨在培养外交和翻译人才,排除B项;根据材料“其经费从海关办公费中提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不兼具办理海关的职能,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结合时局变化的需要设置京师同文馆培养翻译和外交人才,并没有体现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出现了争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4.以新文化运动为学习情境
(2024·河北“百万联考”高三诊断性模拟考试)1919年3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
B.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
C.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体现了国人探索国家发展道路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五四运动爆发前,李大钊、蔡元培等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成立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青年学生实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而广大知识青年则积极传播和交流新思想,这都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表现,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实践基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故排除B项;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故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5.以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为学习情境
1927年7月,周恩来主持武汉会议,会议决定南昌起义后“立即南下,占领广东,夺取海口,以取得国际援助,再举行第二次北伐”。9月,毛泽东主持文家市会议,决定秋收起义队伍从进攻长沙改为向山区进军。这些决定都是基于( )
A.八七会议的反思与决策
B.对敌强我弱局势的认识
C.共产国际对革命的指导
D.“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无论是“以取得国际援助”,还是“向山区进军”,都是在承认敌强我弱的现实情况下作出的决策,故选B项;武汉会议的时间在八七会议之前,排除A项;武汉会议上说的国际援助是希望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文家市会议是毛泽东面对现实的自主探索,两者均未体现共产国际对革命的指导,排除C项;题目问的是原因,D项是后来的结果,因果颠倒,排除。]
6.以“人们对时间观念的增强”为学习情境
(2024·河北廊坊调研)在汤普森所述的“古代社会”中,如果向英国人询问时间,得到的答案通常非常模糊。而据抽样调查,到18世纪晚期,英国人报时能精确到半小时以内的比例已经接近70%,约60%的人会精确到15分钟之内,还有1%的人精确到了1分钟之内。这一变化主要基于( )
A.工业化进程的影响
B.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
C.钟表制造业的进步
D.人文主义观念的传播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
A [18世纪中后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展,工厂制度建立,工厂的规范化管理推动了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A项正确;人们文化素质的提升并非材料中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钟表制造业的进步有助于人们掌握时间,但其并非材料中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精准报时的现象反映的是人们时间观念的增强,与人文主义观念的传播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7.以近代交通的发展为学习情境
(2024·北京海淀区模拟)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不同时期交通通行统计情况(单位:人/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时间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马
1889年 11 770 6 984 544 9 11
1926年 50 823 14 600 0 0 0
时间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0 0 0 0 0
1926年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注:1889年为6月14日、15日、16日三日统计情况,1926年为5月17日、18日两日统计情况。
A.城市近代公共交通实现从无到有
B.传统交通方式退出城市生活舞台
C.中国汽车工业落后局面得到改变
D.国家的工业化推动交通工具变化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
A [1926年该地区出现了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近代交通工具,这说明城市近代公共交通实现了从无到有,A项正确;1926年该地区仍然有许多人乘坐人力车出行,这说明传统交通方式并未退出城市生活舞台,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并未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8.以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为学习情境
(2024·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下图为1953年北京西单区安福胡同派出所进行的某活动场景。图中的历史事件( )
A.实现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B.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
C.践行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D.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
D [1953年我国开展人口普查和选民登记工作,目的是为举行人大代表选举和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准备,这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参政热情,D项正确;“实现了”说法绝对,且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时代特征,排除A项;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9.以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为学习情境
(2024·陕西渭南高三一模)“11月3日,莫斯科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在俄国欧洲部分的工业城市,布尔什维克通过和平方式取得了政权,且速度相当快。1917年10月到1918年2月,布尔什维克凯歌行进,在84个省市中只15个遇到武装抵抗。”上述材料表明( )
A.沙皇政府的残余势力已不堪一击
B.十月革命以和平手段取得了胜利
C.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人民拥护
D.一战导致俄国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C [根据材料可知,布尔什维克通过和平的方式取得了大部分地区的政权,这说明新政权群众基础较好,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推翻的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且材料未体现沙皇政府的残余势力,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是暴力革命,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确实导致了俄国内部各种矛盾的激化,但材料中没有列举有关社会矛盾的情况,无法看出当时社会矛盾的激化情况,排除D项。]
10.以独立后的拉美国家面临的社会问题为学习情境
下表是1960—1965年拉丁美洲18个国家的耕地分布情况。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拉美国家(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农场规模(公顷) 占农场总数的百分比(%) 占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0—20 75.6 6.6
20—100 16.8 9.5
100—1 000 6.6 24.1
1 000以上 1.0 59.8
A.农业生产经济效率较低
B.农业的生产结构单一
C.保留了殖民体制的残余
D.对外经济依赖性较强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
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大地产制的农场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仍然很高,这一现象受到殖民者在拉美推行种植园经济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业生产经济效率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拉美国家对外经济的依赖性较强,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11.以宋代贸易繁荣为学习情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贸易繁荣,经济发达。这一系列景象在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灯火通明的市场,还是来来往往的小贩,都足以证明宋代丰富的物质文化。这个时代的诗词歌赋、书法均为后世的典范,出现了一系列的名人大家。当然同样吸引人的还有宋代的夜市,曾经有人说过,看过宋代的夜市就不会再贪恋唐代的繁华。
——摘编自孙黎《我国夜市发展综述》
根据材料信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解题关键在于透过“夜市”这一历史现象看到其发展演变、繁荣的本质及其相关因素,学生可从夜市繁荣的原因的角度进行思考,如宋代夜市的繁荣与其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坊市制度的瓦解极大地促进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等等。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答案] 示例一:
题目:宋代夜市的繁荣与其经济政策、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2分)
论述:宋代夜市的繁荣,是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首先,宋代商业的发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合一格局的形成促成了新的市场格局,促进了夜市的繁荣发展。其次,市民阶层兴起,市民以分散的形式活跃在城市的各个经济环节中,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使宋代的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市民的物质文化需要也催生出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此外,宽松的商业政策、政府对商业的人性化管理等也助推了夜市的繁荣。发达的商业市场、繁荣的文化娱乐、宽松的社会环境等构成了宋代夜市发展兴盛的物质、精神基础及社会保障。(8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总之,宋代夜市的繁荣既是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产物。(2分)
示例二:
题目:坊市制度的瓦解极大促进了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2分)
论述:虽然唐宋时期商品经济都呈现繁荣景象,但宋代市的发展及其繁荣程度会更胜唐代一筹。这主要是由于在唐代严格的宵禁制度下,夜市这一经济形态多受限制,而宵禁制度在宋代趋向瓦解,城市和乡村集市的营业时间不再受限制,夜市便迅速发展起来。宵禁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制度的打破、坊市合一格局的形成促成了新的市场格局,促进了夜市的繁荣发展。同时,市民阶层的兴起、城市人口的增加、商人地位的提高、社会消费观的变化等也都极大地促进了夜市的繁荣。(8分)
总之,宋代夜市的繁荣既是坊市制度瓦解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也是市民阶层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历史见证。(2分)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1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