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 回归教材 热考题型 适度训练
考前增分二 特色热考题型 考前适度训练——从“通练”到“练通”
专项适度训练(六) 图表数据选择题专练
图表数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多是以现成的图表数据或者文字记载编制的图表数据作为命题的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形象分析、理解、判断历史现象变化的能力。具体的解题方法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看趋势,找差异)”,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1.(2024·安徽合肥模拟)下面为唐朝著名诗人籍贯所占比重分布图。对图片解读正确的是( )
A.经济政治影响文化发展
B.科举选官凸显公平公正
C.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文化中心北移趋势明显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 [根据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都位于北方,当时著名诗人的籍贯也多在北方,说明政治经济影响了文化发展,故选A项;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2.如表是唐中后期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及参与机构变化的统计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宰相总人数 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 参与机构变化
唐肃宗 16 14 翰林学士开始参政
唐代宗 12 10 置内枢密使
唐德宗 35 33
唐宪宗 29 27 翰林学士草诏权
A.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
B.三省内部制衡机制强化
C.相权扩大威胁了皇权
D.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 [根据表格可知,唐中后期绝大多数宰相都不是出身于三省长官,参与机构也发生了变化,这与唐初的中枢机构以及三省长官都为宰相相比,有了重大变化,即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故选A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材料信息不涉及三省内部制衡机制,排除B项;出身于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人数多是分散相权的体现,这有利于加强皇权,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枢权力结构的重构,与中央行政效率不断加强无关,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3.下面是明代内阁大臣年龄统计情况。这一现象( )
A.促使官吏队伍实现了年轻化
B.增加了官僚运行的成本
C.有利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
D.体现了政治运转的理性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C [由图可知,横坐标表示阁臣年龄段,纵坐标表示阁臣人数。可以看到,51—60岁的阁臣人数最多,其次41—50岁和61—70岁两个年龄段的阁臣人数相当,30—40岁和71岁以上的阁臣最少。这样的年龄结构既符合人的生理规律,又符合官僚体系中的官员升迁规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政局的稳定,故C项正确。]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4.(2024·辽宁丹东二模)下面是隋唐时期成丁、入老年龄变化统计表。反映出当时( )
时间 成丁年龄 入老年龄
隋 开皇二年(公元582年) 18 60
大业元年(公元605年) 22 60
时间 成丁年龄 入老年龄
唐 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21 60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 22 58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 23 60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 25 55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赋税的征收标准由人丁转向财产
B.国家对地方户籍管理高度重视
C.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C [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隋唐时期,成丁的年龄总体上逐渐增高,入老的年龄总体上逐渐降低,这反映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故选C项;表格数据展示的是成丁与入老的年龄标准,并没有涉及按照财产标准来征税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题干内容仅是述及隋唐时期成丁与入老年龄标准的变化,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对地方户籍管理的“高度重视”,排除B项;成丁与入老年龄标准的变化并不能代表基层行政组织已无法有效运转,并且这一说法也过于绝对,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5.下面为1927—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统计表。这反映了当时( )
时间 党员成分所占比例(%)
工人 农民 知识分子 军人 其他
1927年4月 50.8 18.7 3.1 19.1 8.3
1928年6月 10.9 76.6 0.8 6.9 4.8
A.革命形势空前高涨
B.革命性质发生改变
C.统一战线得到发展
D.革命道路重大调整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D [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10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共产党开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故选D项;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中国革命转入低潮,排除A项;该时期依然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性质未发生改变,排除B项;1927—1928年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排除C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6.下表反映的是1937—1949年河北、河南和山东等部分地区农村阶层变动情况(单位:%)。造成这一变动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雇农 其他
1937—1941年 4.30 8.22 39.17 45.05 3.26
1941—1945年 4.06 6.98 45.26 42.49 1.21
1945—1949年 3.55 5.18 49.43 41.23 0.61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A.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打击
B.长期战乱使地权频繁易手
C.国民党失去对华北的控制
D.中国共产党深入农村的土地工作
√
D [中国共产党确立全国抗战的方针后,团结农村各阶层抗日力量,在限制地主和富农的前提下,允许其继续存在,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不断推进,地主及富农的比例进一步减少,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7.(2024·广东深圳高三二模)下图反映了1949—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动。
据此可知( )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完成
B.我国逐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
C.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农业生产
D.经济建设中农、轻、重均衡发展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9—1957年,我国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净产值比重不断增加,农业的净产值比重下降,说明工业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我国逐渐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B项正确;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C项;由材料信息得不出经济建设中农、轻、重均衡发展,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8.(2024·山东泰安二模)下表为20世纪晚期中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情况(单位:%)。出现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农业结构 种植业 79.3 69.3 64.7
畜牧业 15.5 22.1 25.8
林业 3.6 5.2 4.3
渔业 1.6 3.5 5.4
A.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
B.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C.农民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种植业结构 粮食作物 80.4 75.8 76.5
经济作物 9.6 15.6 14.4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断扩大,因此出现了材料中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的变化,故选C项;“国际市场向中国全面开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与农业结构、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关系不大,排除B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9.下面是1988年和1993年美国三种重要刊物使用“自由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西方”(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两个词汇的统计表。由此可知( )
刊物 词汇 提及次数
1988年 1993年
《纽约时报》 自由世界 71 44
西方 46 144
A.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发展
B.官方意识形态与主流民意互相背离
C.东西方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激烈
D.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社会文化
刊物 词汇 提及次数
1988年 1993年
《华盛顿邮报》 自由世界 112 67
西方 36 87
《国会记录》 自由世界 356 114
西方 7 10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D [根据材料可知,与1988年相比,1993年美国三种重要刊物使用“自由世界”的次数在不断减少,使用“西方”的次数不断增加,这是因为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英、法、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这说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影响社会文化,故选D项。]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10.(2024·重庆高三月考)下图为统计的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1999—2021年)。图示数据反映出( )
A.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
B.美元的霸权地位开始受到挑战
C.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
D.全球货币体系正酝酿新一轮变革
√
题号
1
3
5
2
4
6
8
7
9
10
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全球外储和美元外储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美元外储占比却呈下降趋势,说明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有所动摇,全球货币体系正酝酿新一轮变革,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崩溃,而材料时间是从1999年起,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元的霸权地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受到了挑战,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经济全球化问题无关,排除C项。]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