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52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专项适度训练(九) 开放探究型大题专练 课件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52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二 专项适度训练(九) 开放探究型大题专练 课件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0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三部分 考前增分 回归教材 热考题型 适度训练
考前增分二 特色热考题型 考前适度训练——从“通练”到“练通”
专项适度训练(九) 开放探究型大题专练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教育部的高考命题要求中,都提出试题要优化情景设计,增强开放性。“开放性试题以其良好的情景设计和灵活的考查思路,逐渐成为落实各学科素养考查的重要手段”。开放性试题具有从新的视角观察历史事物的特质,注重分析历史过程而淡化历史结论。解答时要注意根据材料和题目要求,进行论证说明。
2
4
1
3
题号
5
6
1.(2024·河北衡水中学测评)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的同学以《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为题,研究中国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目录如下:
《20世纪的中国——探索创新的时代》
一、道路的探索创新:尝试走西方的道路——走俄国的道路——走自己的道路
二、理论的探索创新:学习西方政治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三、制度的探索创新:统一战线的继承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发展与创新等
四、文化的探索创新:科技教育的发展进步、文学艺术的转型发展、社会生活的日新月异等
2
4
1
3
题号
5
6
请参照上述研究思路,任选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一个世纪,另拟标题,设计目录,并简要概述设计理由。(要求:标题明确,设计合理,阐释充分,逻辑严密)(12分)
2
4
1
3
题号
5
6
[解析] 根据材料“研究中国百年的整体特征,试图从全局的视角理解社会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可知本题要求学生从社会整体变迁的角度概括西方阶段历史发展特征,考查的是学生对阶段特征的掌握。以18世纪为例,思想上出现了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冲击了封建等级制度,构建了资本主义理性蓝图;政治上爆发了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国家开始逐步确立;经济上工业革命逐渐从英国向西欧和北美扩展,人类工业化的进程加快;在国际格局方面,英法等欧洲殖民国家在新航路开辟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外殖民扩张,世界联系更加密切;总之,18
2
4
1
3
题号
5
6
世纪的世界是“扩张”的世界,资本主义思想体系、政治体系、工业体系和殖民体系处于不断扩张过程中。如果以20世纪为例,则整个世纪是充满“动荡和调整”的世纪,经济上出现了经济大危机,传统的自由主义理论失灵,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模式;政治上爆发了十月革命,苏俄(联)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人类政治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关系方面,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宗主国的实力大大削弱,殖民地民族经济和民族意识逐步发展,出现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最终在20世纪90年代,世界殖民体系走向了崩溃。
2
4
1
3
题号
5
6
[答案] 示例一:
《18世纪的欧洲——扩张的时代》(2分)
(一)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启蒙运动高潮的来临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工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
(四)海外殖民扩张:英法殖民活动(4分)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扩张”这一时代特征展开研究,(1分)分别对18世纪欧洲的思想发展、制度扩展、经济扩张、殖民扩张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3分)以全面、清晰的事例证实“扩张”是横向辐射且纵向贯穿百年的突出时代特征。(2分)
2
4
1
3
题号
5
6
示例二:
《20世纪的世界——动荡与调整的时代》(2分)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与调整: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发展:十月革命和苏俄(联)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三)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崩溃: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4分)
设计理由:该目录紧扣“动荡与调整”进行设计,(1分)分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殖民体系三大部分,有利于把握20世纪不同国家的探索与发展,(3分)从不同视角审视20世纪的历史,从而对百年世界的整体特征描绘出准确而生动的画像。(2分)
2
4
1
3
题号
5
6
2.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康熙六十年(1721年)《安庆府志·列女传》中几位烈妇的事迹。
朝代 姓氏 事迹
明朝 姚氏 吴孟传妻。孟传早卒,无子。姚甫二十,泣经于榻,姑解之。叹曰:“吾犹见夫子之归土。”孟传既葬,夜以黄丝经死。启孟传墓合葬焉。知县胡方义表其门曰“贞烈”
2
4
1
3
题号
5
6
朝代 姓氏 事迹
清朝 王氏 儒生方西抚妻。及笄于归,事舅姑以孝称。越数年,西抚卒,无子。王号泣自经,为姑阻。遂整衣入室,键户七日,不食死
杨氏 郡庠生雷泽之生母也。乙酉城溃,氏携妇吴氏出逃于市。遇贼,强杨氏去。氏骂贼不绝口,赴烈焰中。媳见姑死,投焰救姑,亦蹈火死
2
4
1
3
题号
5
6
朝代 姓氏 事迹
清朝 吕氏 贡生方都韩妻。事舅姑极孝。城溃之前一日,吕愿以死自誓。及韩救父,为贼所执,吕复挺身往救,因同遇害
——摘编自康熙六十年(1721年)《安庆府志·列女传》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2分)
2
4
1
3
题号
5
6
[解析] 根据材料“孟传既葬,夜以黄丝经死……表其门曰‘贞烈’”“事舅姑以孝称”“赴烈焰中……亦蹈火死”“事舅姑极孝”可知,材料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没有具体的姓名,而且所记载的女性事迹大多强调女性的气节观念和礼教道德观念,也说明材料中的女性传记完全站在男性的角度书写,是儒家纲常伦理在家庭关系上的反映,直接证明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成为统治者扼杀人性,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材料中女性传记的内容更多是歌颂女性追求气节和儒家道德教化的事迹,忽视了对每一个女性个
2
4
1
3
题号
5
6
体的个性化描述,体现了古代传记树立典型的书写特点,将女性固化成为儒家思想的道德符号,并未真实反映女性个体内在的真实情感,体现了儒学对人性的扼杀。
[答案] 示例一:
现象:《安庆府志·列女传》中记载的女性均有姓无名,都以“某氏”“某妻”“某母”的形式出现。(2分)
2
4
1
3
题号
5
6
阐述:方志中对女性的这种身份书写模式,虽是为女性立传,但完全站在男性的角度书写,说明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从属于父权、夫权,是儒家纲常礼教强化的结果。儒家思想在汉代被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宋明理学使纲常伦理日益世俗化,成为统治工具。(8分)
结论:综上所述,清朝方志通过凸显女性贞孝节烈的形象,进一步宣扬理学教化,进而维护封建统治。(2分)
2
4
1
3
题号
5
6
示例二:
现象:方志中对女性的记载重点强调其贞、孝、节、烈。(2分)
阐述:方志中的女性传记,体现了中国古代传记的特点,即致力于树立典型的人物形象,缺乏对传主的个性描述。将个体事迹整齐划一地纳入预设的叙述模式中,女性被固化成符合理学教化的道德符号,女性在守节中的痛苦、内心的煎熬、具体生活中的困顿都被遮蔽了。(8分)
结论:综上所述,方志中这种模式化的女性历史书写,必然会影响到其记载内容作为客观事实层面的“历史”的客观性。(2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唯一评分标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3.(2024·湖南三湘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的变革成功有重要影响,主要通过三个方面体现:
首先,精英阶层的政治文化影响大众,那么政治变革会很容易发生。如果精英阶层倡导的政治文化能影响到大众,那么精英和大众的政治文化就具有一致性。政治制度的变革拥有了广泛的政治文化认同,就会较为顺畅。反之,变革很难成功。
2
4
1
3
题号
5
6
2
4
1
3
题号
5
6
其次,外来政治文化同传统文化的整合,会推动政治变革的成功。社会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往往呈现出多元并存状态。……如果传统和外来的政治文化能实现成功整合,政治制度变革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反之,整合失败,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很难成功。
再次,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政治文化,容易推动政治变革的发生。如果政治文化是在该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那么政治文化的深层次转变就较为容易发生,政治制度变革成果也随之巩固下来。反之,政治文化的深层次演变很难实现,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因而很难成功。
——摘编自张迪《政治文化对政治制度变革的影响
——以戊戌维新为例》
评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得出结论。(要求: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12分)
2
4
1
3
题号
5
6
[解析] 根据材料“精英阶层的政治文化影响大众,那么政治变革会很容易发生”“外来政治文化同传统文化的整合,会推动政治变革的成功”可知,材料认为国家政治变革离不开外来的政治思想与精英阶层对民众的引导,三者之间所形成的合力才能推动国家政治变革的成功,在戊戌变法运动中,康梁维新派对西方自由民主的政治学说进行积极宣传,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
2
4
1
3
题号
5
6
维新思想对民众的启发有限,最终导致了戊戌变法因为缺乏群众基础而失败,与之相反的是五四运动的爆发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形成了大量的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活动和宣传活动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也成为近代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代表,为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指引了方向;根据材料“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政治文化,容易推动政治变革的发生”可知,材料认为政治变革的
2
4
1
3
题号
5
6
成功需要立足于本国社会发展的基础,脱离国情的政治文化很难指引政治变革取得成功,毛泽东在立足国情、结合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成为指引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答案] 示例:
我赞同材料的观点:外来的政治思想发展演化为深层次的大众的政治心理,可以更好地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2分)
2
4
1
3
题号
5
6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剧。先进的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积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展了维新变法运动。尽管他们接受并积极传播了西方的进步思想,但这样的政治思想并没有深入社会大众,维新变法运动也因为缺乏群众基础,最终宣告失败,中国的政治制度变革也没有能够实现。(4分)
五四运动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这一时期的进步知识分子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同时,他们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深入基层群众中,他们发起了平民教育与平民文化运动,让社会大众接触马克思主义。同时,在中国共产党
2
4
1
3
题号
5
6
人如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实现。(4分)
综上所述,外来的政治思想,只有深入社会大众中去,并结合本国实际作出调整,才能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2分)
2
4
1
3
题号
5
6
4.(2024·山东临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创办金陵职业大学的批复》(1980年8月)
……
一、金陵职业大学为市属、走读、不包分配的全日制高等学校。学制为三年制专科,招生对象为城区有走读条件的非在职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间,不享受助学金待遇,书籍、交通、医疗等费用全部自理,并适当交纳学杂费……其毕业生,根据生产、建设需要和本人条件,由用人单位或劳动部门择优录用,可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也可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资参照全日制大专学校毕业生的同等待遇。
2
4
1
3
题号
5
6
二、专业设置应按照你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本着需要与可能兼顾、当前与长远结合的原则,报省计委、高教局研究确定……
……
金陵职业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职业大学,根据材料,以“职业大学·现代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2
4
1
3
题号
5
6
[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要求以“职业大学·现代化”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在写作该短文时,首先要说明“金陵职业大学”创办的时代背景,可结合所学知识从改革开放的实行和发展、现代化发展的需要等角度展开论述。然后结合材料中金陵职业大学的特点、招生要求、就业情况等展开说明,如该大学为“市属”的全日制高等学校,要求学生“费用全部自理”,这有利于学校专业与当地实际相结合,有利于节省教育经费,也有利于激活就业等。最后,进行总结。
2
4
1
3
题号
5
6
[答案] 示例:
职业大学·现代化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20世纪80年代,我国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改革高校招生与分配制度,并相应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5分)
2
4
1
3
题号
5
6
金陵职业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职业大学,其“市属”的特点有利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能够促进当地的现代化建设。该校招生要求“走读”“费用全部自理”,这能够有效解决大学生住房紧张的问题,节约教育经费。该校毕业生不包分配,这有利于激活就业,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根据市场需要灵活就业。另外,该校毕业生与全日制大专学校毕业生享有同等的工资待遇,这能够激励学生报考职业大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5分)
总之,这一时期职业大学的创办适应了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有力支持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2分)
5.(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上的苏联,曾被冠以多种称呼:“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之国”“革命摇篮”“红色灯塔”“超级大国”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苏联历史的不同理解。
围绕世界史,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2分)
2
4
1
3
题号
5
6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色灯塔”这一称呼主要是从世界影响的角度分析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反法西斯斗争、共产主义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之国”这一称呼主要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分析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正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了战时环境的需要、新经济政策所采用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对中国改革开放具有借鉴意义、苏联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等;“革命摇篮”这一称呼主要从革命斗争的角度分析,苏俄(联)时期的革命斗争和相应理论成果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超级大国”这一称呼主要从国际格局的角度分析苏联在战后国际格局演变中的历史地位和相应的作用。
2
4
1
3
题号
5
6
[答案] 示例一:
称呼:红色灯塔。(1分)
论述: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苏联成立后,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较短时间内发展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帮助苏联成为二战战胜法西斯的中流砥柱。
苏联支持世界各地的社会主义革命或反帝反殖民运动,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2
4
1
3
题号
5
6
二战后,以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成立,社会主义从一国发展到多国。(8分)
结论:综上,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长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者,成为全世界进步力量向往的“红色灯塔”。(3分)
2
4
1
3
题号
5
6
示例二:
称呼:社会主义建设的镜鉴之国。(1分)
论述:镜鉴一:社会主义建设应立足国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等措施是必要的,但在内战后继续实施,超越了国情,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是小农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镜鉴二:社会主义建设应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苏联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影响了苏联经济的长远发展。
2
4
1
3
题号
5
6
镜鉴三:社会主义建设应坚持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加速了苏联解体。(8分)
结论:综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走了不少弯路,其成败得失,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3分)
2
4
1
3
题号
5
6
6.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自古以来,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二者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在中国文明定型于中原腹地之后向四周扩散的过程中,儒学文献和汉字文言传承活动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汉字跨越方言和语言的鸿沟,成为东亚文明圈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儒学文献塑造了东亚文明圈内各民族、各国共同的价值观,表达“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摘编自黄亚平《论汉字传承与中国文明
延续的辩证发展关系》
2
4
1
3
题号
5
6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12分)
2
4
1
3
题号
5
6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根据材料“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就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不断变革创新的辩证发展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拟定论题为:汉字传承推动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发展。然后进行阐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商周时期的甲骨
文和金文、秦朝“书同文”、汉代董仲舒新儒学的确立、魏晋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等方面分析,综合阐述汉字与中国文明的关系。最后总结升华,总之,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
2
4
1
3
题号
5
6
[答案] 示例:
论题:汉字传承推动中国文明的延续与发展。(2分)
阐述:原始社会晚期,中华文字逐步孕育和发展。至商周时期,形成了以甲骨文、金文为代表的比较成熟的文字,记载了当时的国家典章制度、礼乐文化、社会经济等史实,奠定了中国早期文
明的基础。秦朝统一后,“书同文”,以小篆作为国家规范文字,跨越语言的障碍,便利了国家政令的通达,推动了中原文明向边疆地区的扩展,增强了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汉武帝以后,随着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制度化,汉字作为儒家经典的主要载体,进一步推动儒家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魏晋以后,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形成了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法字体,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8分)
总之,汉字的传承与中国文明的延续始终保持着相互成就、共同成长的关系。(2分)
(从汉字的传播等角度回答亦可,如:汉字的传播促进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
2
4
1
3
题号
5
6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