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数智分层作业9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2026版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数智分层作业9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2026版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3:51

文档简介

数智分层作业(九)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B D B D C B A A
11.(1)醋酸 (2)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碘水看是否变为蓝色 (3)另取少量烧杯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4)BC (5)取蛋膜中液体,加入几滴硝酸银溶液,看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1.A [将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粒子”分散到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胶体的分散质微粒能透过滤纸,A项正确;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B项错误;胶体不一定是胶状的,C项错误;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较小,肉眼看不见,D项错误。]
2.C [直径大于1 nm而小于100 nm的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微粒直径小于1 nm,可透过半透膜和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不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丁达尔现象是胶体微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形成的,而溶液中的小分子或微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非常微弱,故无此现象;萃取是利用了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性的不同,与分散质微粒大小无关,综合分析可知选C。]
3.B [荷塘上方的薄雾是空气中的小液滴,不是水蒸气,属于胶体,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介于1~100 nm,可以产生丁达尔现象,故A、C项错误、B项正确;“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是固体小颗粒,与这种薄雾的成分不同,D项错误。]
4.D [血液是胶体,其分散质微粒带有电荷,往伤口上撒盐会使血液发生聚沉而止血。]
5.B [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可制得Fe(OH)3胶体,故A错误;碘酒属于溶液,故B正确;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滤纸孔径,大于半透膜孔径,不能用过滤法提纯胶体,应用渗析法提纯,故C错误;煮鸡蛋的过程未发生胶体的电泳现象,故D错误。]
6.D [根据分散系分类的依据可知,分散质微粒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A正确;胶体与溶液的区分可以利用丁达尔现象,B正确;有色玻璃是固溶胶,淀粉溶液是淀粉分子(直径介于1~100 nm)分散在水中所形成的胶体,C正确;分散质微粒的直径介于1~100 nm的分散系称为胶体,PM2.5(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存在不一定是胶体,则不一定产生丁达尔现象,D错误。]
7.C [只有胶体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A项错误;胶体的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而溶液的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 nm,B项错误;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C项正确;向Fe(OH)3胶体中加入少量NaOH溶液,胶体会发生聚沉,产生Fe(OH)3沉淀,而MgCl2与NaOH反应可生成Mg(OH)2沉淀,D项错误。]
8.B [将FeCl3饱和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得到的是沉淀,若想得到胶体,需将FeCl3饱和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故A错误;溶液中的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而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不能,故可以用渗析的方法来分离胶体和溶液,故B正确;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进入烧杯前,可见光束穿过的空气不是胶体,不能形成光亮的“通路”,故C错误;氢氧化铁胶体的分散质微粒带正电,故通电时氢氧化铁胶体的分散质微粒会向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移动,故D错误。]
9.A [“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 nm,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A错误;“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B正确;“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具有胶体的性质,如产生丁达尔现象等,C正确;“钴酞菁”分子的直径比Na+的直径大,D正确。]
10.A [该“纳米药物”的直径为200 nm,而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介于1~100 nm, A项错误;葡萄糖等这类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B项正确;由题目信息可知该“纳米药物”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C项正确;酸性氧化物是与碱反应只生成相应的盐和水的氧化物,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D项正确。]
11.溶液和胶体的本质区别就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利用其大小的差别可以用半透膜将溶质微粒(Na+、Cl-)和胶体微粒(淀粉分子)分离。检验NaCl就是检验Na+或Cl-,据此要注意不能用盐酸溶解蛋壳,然后设计相应的方案检验Cl-。
2/2数智分层作业(九) 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试卷共45分)
1.纳米材料是指直径从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粒子”,若将“材料粒子”分散到水中,对所得混合物叙述正确的是(  )
A.能透过滤纸
B.不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C.一定是胶状的  
D.可以看见“材料粒子”
2.下列实验装置或操作与微粒的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过滤       B.渗析
C.萃取      D.丁达尔现象
3.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道:“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在这段美文中包含的化学知识正确的是(  )
A.荷塘上方的薄雾是水蒸气
B.月光通过薄雾产生了丁达尔现象
C.薄雾中的微粒直径大约是2.5 pm
D.“大漠孤烟直”中的孤烟成分和这种薄雾的成分相同
4.我们常用“往伤口上撒盐”来比喻某些人乘人之危的行为,其实从化学的角度来说,“往伤口上撒盐”的做法并无不妥,甚至可以说并不是害人而是救人。那么,这种做法的化学原理是(  )
A.胶体的丁达尔现象
B.血液的氧化还原反应
C.血液中发生复分解反应
D.胶体的聚沉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饱和FeCl3溶液滴加到冷水中直接就能制得Fe(OH)3胶体
B.碘酒属于溶液
C.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和提纯胶体
D.煮鸡蛋的过程中发生了胶体的电泳现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B.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区分氯化钠溶液和蛋白质溶液
C.有色玻璃、淀粉溶液都属于胶体
D.PM2.5(2.5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的存在一定能够形成丁达尔现象
7.下列关于Fe(OH)3胶体和MgCl2溶液性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均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分散质微粒直径均介于1~100 nm
C.分散质微粒均可透过滤纸
D.加入少量NaOH溶液,只有MgCl2溶液产生沉淀
8.下列有关Fe(OH)3胶体的制备、提纯和性质的实验中,正确的是(  )
A.制备        B.渗析
C.丁达尔现象       D.电泳
9.科学家为一种名为“钴酞菁”的分子(直径为1.3×10-9m)恢复了磁性,其结构和性质与人体内的血红素及植物内的叶绿素非常相似。下列关于“钴酞菁”分子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钴酞菁”分子在水中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悬浊液
B.“钴酞菁”分子能透过滤纸,不能透过半透膜
C.“钴酞菁”分子在水中形成的分散系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D.在分散系中,“钴酞菁”分子的直径比Na+的直径大
10.如图是一种具有磁性的“纳米药物”,可利用磁性引导该药物到达人体内的病变部位。该技术可大大提高治疗效果。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纳米药物”分散于水中可得胶体
B.葡萄糖等这类含碳化合物属于有机物
C.该“纳米药物”属于混合物
D.该“纳米药物”中的二氧化硅属于酸性氧化物
11.(15分)鸡蛋的内膜是一种半透膜,某同学拟用这种半透膜进行除去淀粉溶液中所含食盐的实验。
设计步骤如下:①把鸡蛋的一头敲破,倒出蛋清、蛋黄,洗净蛋膜内部,将另一头浸泡在稀酸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中间的蛋壳留着,起固定作用);
②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将洗净了蛋膜外部的蛋壳架在小烧杯上,蛋膜浸入蒸馏水中(如图);
③向蛋膜内加入淀粉和食盐的混合溶液,静置一段时间;
④拿走蛋膜,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和食盐。
根据以上叙述,填写下列空白:
(1)步骤①中反应除去部分蛋壳(主要成分为CaCO3)的酸最好是________(填“盐酸”“硫酸”或“醋酸”)。(2分)
(2)检验烧杯中有无淀粉,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检验烧杯中有无NaCl,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为尽可能全部除去淀粉溶液里的食盐,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填字母)。(3分)
A.换大烧杯,用大量水进行渗析
B.多次渗析,每次用水量不要太多
C.将蛋膜放在有流水的水槽中进行渗析
(5)如何证明淀粉溶液中的食盐已被全部除去?简述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