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18课《孟子两章》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8-10 21:24:35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8
《<孟子>两章》预习检测(共20分)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
2.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4分)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
B、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杜少府之任蜀州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
D、而{
曹操比于袁绍
择其善者而从之
3.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4分)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21教育网
4、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 ”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4分)
预习检测参考答案:
1.A
2.D
3.B
4.C
5.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8
《<孟子>两章》课中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技巧。
2.
多种形式朗读,体会孟子散文论辩特色。
3.
品读关键词句,深层挖掘作品内蕴,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展示孟庙的图片,导入本课。
二、预习检测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有关孟子的情况。
三、有关孟子的情况介绍
1.孟母教子
2.孟子周游列国
3.
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4.
关于《孟子》
四、诵读课文,理解内容
1.在老师带领下明确重点字音,对课文进行诵读并划分句子节奏。建议在多遍诵读中达到背诵的程度。
2.结合注释,对课文逐段进行全面深刻的翻译,整理归纳文言知识。通过自主、合作、互查三个步骤,确保每生能熟练翻译每一句话。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五、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1.朗读正音。
2.划分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文章翻译
自主翻译,发现难点。
师生合作,解决难点。
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4.
难句翻译: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深入学习,领悟内涵
1.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中哪个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什么是“人和”

2.
第1自然段有四个短句代表了“地利”,并与“天时”与“人和”相比,它们是什么?
3.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它们为什么用双重否定句?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是从反面说。从正面说,“域民”、“固国”、“威天下”应靠什么呢?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指的是什么?
6.这一章的论点是什么?为什么?
7.本文论证结构
(1)
提出论点:
(2)
分别论证:
(3)得出结论:
8.
这一章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六、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疏通课文,理解文意
1.朗读正音,划分节奏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
文章翻译
自主翻译,发现难点。师生合作,解决难点。小组互查,教师抽查。
难句解释:“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三个短句都有省略:
(二)深入学习,领悟内涵
1.
第一自然段列举的六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
2.
这一章的主旨句是什么?论点是什么?
3.
为什么“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呢?
4.
第一段中既有事实论证,也有道理论证,请分别指出。
5.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这样吗?
七、作业
背诵与默写
背过了,才能化为身内之物,才能出口成章和下笔如有神。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8
《<孟子>两章》当堂达标检测(共20分)
1.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
B.得道者多助(道理)
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
D.委而去之(放弃)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3分)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
D.入则无法家拂士
3.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战必胜”的原因是(
)(3分)
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4.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4分)
(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
(4)入则无法家拂士
7.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2分)
当堂达标检测参考答案:
1.B
2.C
3.C
4.(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5.略
6.略
7.略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18
《<孟子>两章》预习学案
任务一:借助工具书扫除语言障碍,熟读课文后完成以下题目。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亲戚畔(
)之
畎(
)亩
傅说(

法家拂(
)士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解释下列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4.翻译句子。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⑶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⑷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任务二: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着背诵并翻译每一段。把不会的、难以解决的词语和句子在课本中标记下来。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