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17 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专题十 民主宪政——近现代西方文明演进与社会治理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17 第一部分 板块三 专题十 民主宪政——近现代西方文明演进与社会治理 讲义(含答案) —《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03:19

文档简介

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7-19世纪,欧美部分国家的资产阶级相继通过不同规模和形式的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了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 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它们均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基督教和新教等宗教伦理及教化在西方具有特殊地位,并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主题解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文化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过程也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多种多样,传播的途径也日益丰富,从商贸流通、人口迁移到各种战争,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1.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项目 背景 人文内涵 表现 影响
文艺复兴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幸福 文学三杰;美术三杰;莎士比亚 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 因信称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德国马丁·路德改革;瑞士加尔文改革;英国国教改革 新教出现;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近代科学兴起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 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近代实验科学诞生并形成体系;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启蒙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近代科学提供了思想武器 理性主义 英国最早出现;法国成为中心;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直接推动了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2.近代世界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途径 内容
人口迁徙 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在美洲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在大洋洲,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也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商品贸易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将各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发展
战争冲突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拉丁美洲形成了“混血社会”,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美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考迪罗制度是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者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1.命题点:文艺复兴运动
(2024·全国甲卷)在14世纪之前,人们把时间寄托给上帝,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而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除了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他们强调要掌控时间,把握当下。一位意大利的母亲在给她儿子的信中说道:“要好好利用时间,不要荒废了时间……”这表明文艺复兴(  )
A.冲击了宗教势力   B.因信称义开始确立
C.强化了世俗观念 D.天赋人权广泛传播
C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世纪时人们把时间寄托给上帝,而文艺复兴时期则强调掌控时间、把握当下,体现出对世俗生活、现实时间的重视,强化了世俗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时间观念的变化,而非对宗教势力的冲击,且文艺复兴反对的是教会的专制和禁欲主义,而不是反宗教,故A项错误;“因信称义”为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强调信仰即可得救,与材料内容无关,故排除B项;“天赋人权”在启蒙运动时期得到广泛传播,排除D项。]
2.命题点:马基雅维利的人文主义思想
(2024·安徽卷)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C [根据材料“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可知,马基雅维利的主张主要是基于当时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最初其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王权,削弱宗教神权对人的束缚,后来“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是为了维护人的自由,二者都是人文主义内涵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只是马基雅维利的一些思想主张,并未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排除A项;材料内容重点强调人文主义,不是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的异同,排除B项;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是王权与教权的并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3.命题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2024·重庆卷)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与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B [材料中提到一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但帝国城市因宗教信仰(新教)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而导致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与新教诸侯建立同盟,这说明16世纪的宗教改革促成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从“市民与王权的结盟”到“市民与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故B项正确;新教打破了天主教的权威,但又同时建立起自身的权威, “宗教信仰自由”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判断“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排除C项;材料无法直接说明宗教改革促成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排除D项。]
4.命题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024·湖南卷)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C [根据材料“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可知,18世纪,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发展的相关知识,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种探讨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促进科学理论的形成,这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思想的进一步深化,所以,欧洲学者的活动体现了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C项正确;“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是指达尔文的进化论,排除A项;“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是材料表象,不是材料体现的本质,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体现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
1.近代思想解放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视角下欧洲社会的转型
(1)经济基础夯筑:从鄙薄财富到逐利合法,资本主义萌芽破土。
(2)政治格局重构:从神学专制到摆脱封建特权,近代政治形态形成。
(3)文艺传统开先河:从禁欲枷锁到人文主义,文化事业复兴繁荣。
(4)信仰世界改造:从依附代祷到因信称义,摆脱精神枷锁。
(5)价值取向转变:从追求来世到享受现世幸福,开启了理性与科学的先河。
1.(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宗教改革中,英王成为英国天主教会最高首领,有权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收回了教会的司法权,没收了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这(  )
A.确立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
C.废除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
D.表明世俗王权取代教权
B [根据题干“英王成为英国天主教会最高首领”“有权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没收了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等内容可知,在宗教改革中,英王否定了罗马教廷在英国的权威,加强了世俗王权的统治,这有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故选B项;题干内容着重述及英王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并没有述及“灵魂得救”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英王的宗教改革主要在于否定罗马教廷的权威,其并没有废除天主教的基本教义,排除C项;题干所述反映的是英国世俗王权的扩大,并不等同于“世俗王权取代教权”,排除D项。]
2.(2024·山东泰安一模)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哲学家们仍相信“自然法则”,它不仅如牛顿所说可以影响宇宙,而且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由此,他们在寻求自然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成一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体系。据此可知,这些哲学家们(  )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B.领导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C.倡导以理性推动社会发展
D.摆脱了基督教会精神束缚
C [根据材料“他们在寻求自然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成一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受到近代自然科学的影响,宣扬理性主义,提出了构建人类社会的理性原则,促进了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的革命,故选C项;文艺复兴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近代自然科学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排除A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受启蒙思想影响,但不是由启蒙思想家直接领导,排除B项;“摆脱了”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3.(2024·安徽安庆三模)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国家和贵族国家都不是自由国家。政治自由仅存在于宽和的政治体制下。可是,政治自由并不始终存在于宽和的国家里。只有权力未被滥用时,政治宽和的国家里才有政治自由”。据此可知,孟德斯鸠主张(  )
A.建立共和政体,维护政治自由
B.实行分权制衡,防止权力滥用
C.坚持人民主权,建立社会契约
D.制定合理法律,保障公民自由
B [由“只有权力未被滥用时,政治宽和的国家里才有政治自由”可得,孟德斯鸠主张不滥用权力的国家才会有政治自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提出实行分权制衡,防止权力滥用,故选B项;由“民主国家和贵族国家都不是自由国家”“只有权力未被滥用时,政治宽和的国家里才有政治自由”可得,孟德斯鸠主张政治自由的根本前提是“权力未被滥用”,而不是建立共和政体,排除A项;坚持人民主权,建立社会契约是卢梭的主张,不是孟德斯鸠的主张,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孟德斯鸠的主张中“政治自由”与“公民自由”不是同一概念,政治自由在权力不被滥用的情况下才可以实现,而公民自由是有可能导致权力滥用的,所以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2024·山西忻州联考)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德意志人费希特提出充当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宗教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国家。德意志人洪堡在1809年的一篇论文中已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为重要的文化共同体来认识了,而是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认识。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A.传播了法国启蒙思想
B.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
C.打击了德国专制势力
D.促进了欧洲同一文化局面形成
B [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德意志人相继提出国家对于德国发展的重要性,这表明拿破仑战争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法国启蒙思想的传播,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拿破仑战争打击了德国专制势力,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欧洲同一文化局面形成,故排除D项。]
主题解读:17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发生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些运动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确立了人们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文官制度的发展完善,实现了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确立
国家 背景 过程 结果(性质)
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1640年爆发革命,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美国 13块英国殖民地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 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 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也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实行帝制 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2.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扩展
事件 背景 过程 结果(性质)
俄国农奴制改革 落后的农奴制的存在 举措:1861年,废除农奴制,随后沙皇又进行其他改革 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美国内战 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尤其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尖锐 1861—1865年,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最终赢得胜利 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意大利统一 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德意志统一 1864—1871年,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日本明治维新 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3.西方的文官制度
(1)背景:政党分肥制造成官场腐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2)建立: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建立了文官制度。
(3)特点
①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②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以公职身份参与政治活动。
③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4)影响
①积极:规范了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②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1.命题点: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的变化
(2024·江苏卷)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C [材料反映了日本在1774年至1852年大量翻译西方书籍、出现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新派学者,且西学的输入及研究以民间为主,据此可知,当时日本国内民众对西学表现出浓厚兴趣,说明日本社会观念出现新变化,有利于推动日本社会近代化,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日本政府的政策变化,无法反映日本政府摒弃闭关锁国政策,排除A项;B项中“全面吸纳”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文明开化”是明治维新期间推行的政策,排除D项。]
2.命题点: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的影响
(2023·全国乙卷)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B [根据材料“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再度开始了君主权威统治,说明当时英国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B项正确;18世纪中后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完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
3.命题点:近代英国内阁的决策权不断扩大
(2023·湖南卷)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D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对政府的提案难以进行制约,其职能受到了内阁的限制,这不利于议会对内阁行使监督权,损害了议会体制,故选D项;内阁是民主制度而非集权制度的产物,排除A项;英国内阁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权限分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英国政党政治,排除C项。]
1.近代西方民主制确立过程中的三大平衡
2.与中世纪相比,西方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1)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①中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实行封建制度,理论上,国家的土地、人口都为国王所有,“主权在君”。②近代以来,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主权在民思想成为各国构建政治制度的指导思想。
(2)从贵族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制:①中世纪欧洲的王权主要受贵族和教会限制。②近代政治制度中限制王权的主要是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限制王权,国王大多不是实际的统治者。
(3)从任命制到选举制:①中世纪的各级官吏基本上都是任命的,国王的喜好决定了官吏的任免。②近代各种层次和领域的选举成为官吏产生的主要形式,“选举”成为西方近代最常见的政治活动。
(4)近代政党政治的兴起:①中世纪没有政党。②近代以来,社会各种政治势力表达诉求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政党,政党政治逐渐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3.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1)贵族色彩浓厚: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政府机关中弥漫着贵族化的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观念。
(2)重视通才教育:文官考试注重大学文化课程,提倡非专家化,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
(3)实行分权管理:英国以人事法为依托,以成文惯例法为主体,中央与地方的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地方政府各有特色。
(4)具有稳定的传统: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
1.(2024·河北邢台五岳联盟模拟)下面是某位史学家对欧美某国宪政进程特点的表述。该国是(  )
该国宪政进程不但起步较晚,而且步履维艰,这是因为早期该国长期保持分崩离析状态,政治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启动宪政进程的历史条件。后来在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旧封建王朝又有幸占据了主导地位,发挥了显著作用,从而造就了一个庞大强悍的“权力巨人”。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C [根据材料“长期保持分崩离析状态”“旧封建王朝又有幸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在后来的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守旧的容克贵族发动王朝战争,完成了国家统一,建立起了具有封建制度残余与军国主义特色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故选C项;英国宪政进程起步较早,政治经济发展较快,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法国较早地完成国家统一,并且在宪政过程中,旧封建王朝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美国建国晚,与欧洲国家相比,没有经历封建社会,没有封建制度的残余,排除D项。]
2.(2024·湖南永州一模)下面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统计表。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 数量 79 241 116 413 172 352 280 900 317 721 387 400 710 600
据上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政府文官数量显著增加,这与经济发展,政府职能扩大,需要更多文官有关,故选A项;文官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不能缓和社会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文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并不能扩大执政党的阶级基础,排除C项;文官坚持政治中立原则,不与党派相关,并不能强化政府对经济的主导,排除D项。]
3.(2024·河北沧州监测)1861年4月,美国总统林肯下令暂停部分不稳定地区的人身保护权。军方据此扣押马里兰州涉嫌搞颠覆活动的梅里曼,最高法院大法官坦尼要求将其移交普通法庭审理,遭到军方拒绝。7月,国会立法授权总统可在战时暂停人身保护权,但不得对嫌犯进行军法审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分权制衡体制面临挑战
B.最高法院权力受限
C.政权运行遵循宪法原则
D.南北双方矛盾激化
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总统掌握行政权和军事统帅权,国会掌握立法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在梅里曼诉讼案中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和国会规定设立的下级法院均行使了宪法赋予的权力,美国政权运行遵循了宪法规定的原则,故选C项;材料中美国政权运行遵循了宪法规定的原则,分权制衡体制未面临挑战,排除A项;大法官要求将嫌犯移交普通法庭审理,遭到拒绝,但这不能代表最高法院权力受限,排除B项;南北双方矛盾体现在奴隶制的存废、关税等问题上,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4.(2024·河北承德二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文官队伍人数明显上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如日本中央政府的50余万文官中,至少90%的文官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B.政党政治的发展
C.文官队伍老龄化严重
D.政府职能的变化
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西方国家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对文官制度进行调整,即政府职能的变化,出现了大量高素质的文官,故选D项;西方文官制度是西方政府官员,与社会就业形势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西方文官制度在政治上坚持中立态度,不参与政党政治,排除B项;材料“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说的是高素质文官数量增加,并非文官老龄化问题,排除C项。]
主题解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古时期在罗马法基础上,形成日耳曼法和英国普通法。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形成以英美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同时,基督教宗教伦理与教化在欧洲社会具有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也不断发展完善。
1.近代西方的法律
渊源 罗马法 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发展 背景 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编纂了“日耳曼法”。教会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英美法系 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大陆法系 13世纪以后,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特征 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局限 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2.西方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基督教 (1)内容:宣讲教义,开办学校,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 (2)影响: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新教 (1)主张: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2)评价: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宗教冲突,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近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期 基层治理 社会保障
近代 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现代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确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1.命题点:欧洲的教化与基层治理
(2024·甘肃卷)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B [根据材料“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可知,巴黎大学的执教资格授予权从主座教堂主事掌握到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这说明巴黎大学中教师行会地位上升,B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教师行会地位提升,主座教堂主事的权力有所下降,但不能由此得出“教师摆脱教会管控”的结论,排除A项;主事权力是下降,而不是彻底废除,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教师行会地位上升,不能由此得出“世俗自由风气盛行”的结论,排除D项。]
2.命题点:非洲传统法庭的司法实践
(2023·海南卷)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A [根据材料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除了可以列举事实,还可以援引谚语,而谚语是指广泛流传于民间言简意赅的短语,能够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洲传统法庭上可以援引谚语,体现了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A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诉讼当事人可以援引谚语,并没有强调谚语是立法基础,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涉及程序公正,且司法实践中更应重视证据,而材料强调在诉讼时援引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法律的进步,排除C项;遵循先例指的是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援引谚语不等于遵循先例,排除D项。]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对亚洲及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局限性 西方法律制度是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资本主义的许多弊端在其中都有体现。例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其法律地位的高低;在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部分人拥有选举权;黑人、原住民、妇女长期受到歧视,没有获得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这些都与资产阶级法律标榜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违背
2.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1)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国家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并根据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模式对基层治理进行改造。
(2)由于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特别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方式的差别,近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各有特色。如法国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监管和指导相对较多,英国和美国的基层治理更强调地方自治。
(3)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为加强城市的基层治理,工业化国家将城市的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社区便出现了,其后来逐渐成为城市的基层社会治理单位。
②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1.(2024·江西九江二模)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其后逐步形成“王在法下”的传统,但《大宪章》的权威是有限的。1267年,议会通过《马尔伯勒法令》,规定《大宪章》的所有条款,无论涉及国王还是其他人,均应得到遵守。这一变化说明(  )
A.大宪章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加强
B.解决了王国的内外矛盾
C.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开始形成
D.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A [《大宪章》签署后,虽然形成了“王在法下”的传统,但其权威是有限的。此后,议会通过了《马尔伯勒法令》,规定《大宪章》的所有条款任何人均应遵守,这说明大宪章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加强,故选A项;《马尔伯勒法令》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大宪章》的地位,但英国内外矛盾依然存在,“解决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在18世纪,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开始形成,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排除D项。]
2.(2024·河北唐山摸底)13世纪,从英格兰早期御前会议中分离出的王室法庭,每年都要向各郡派出得到王室委任的巡回法官,前往案件发生地听审案件,然后将陪审团的裁决送回威斯敏斯特以供中央法庭裁决。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法律程序渐趋完善
C.自治城市权力缩小 D.专制王权日益强化
B [13世纪英国王室法庭每年派巡回法官去各地听审案件,然后将裁决送回中央法庭裁决,这表明当时的英国已经有了中央与地方司法审理与裁决的程序,是法律程序渐趋完善的表现,故选B项;题干所述为英国司法领域的发展,与民族国家形成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A项;题干所提地方行政区划为“各郡”,并未提及自治城市,也就谈不上自治城市权力缩小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专制王权无关,排除D项。]
3.(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13世纪中叶起,德意志西南部的农村公社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农民组织与活动的基本结构。公社拥有自治权,可以选举产生村委会,颁布村规和管理低级司法,自主组织生产和经济生活,管理土地和森林、水泽、牧场等公地资源。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奴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
B.封建庄园制的完善
C.封建主对农民控制的松弛
D.基层自治初步建立
C [在中世纪早期的庄园制度下,农民受到封建领主的控制,之后随着庄园制和农奴制的松弛,农村公社成为农民组织与活动的基本结构,拥有自治权,这反映了封建主对农民的控制放松,C项正确;材料主要讲一般农民,且主要涉及经济和基层治理方面,未提及农奴政治权利扩大,不能反映农奴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排除A项;材料所述体现封建庄园制受到冲击,排除B项;基层自治包含众多方面的内容,公社拥有自治权不等于基层自治建立,排除D项。]
4.(2024·河南中原名校调研)1878年10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对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民主党活动进行打压和限制。自19世纪80年代初,则开始介入雇佣工人的风险保障问题,先后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等防止工人陷入赤贫的法律法规。这一转变说明了(  )
A.资产阶级调整统治策略
B.建立“福利国家”成为主流
C.帝国完成统一实力大增
D.德国代议制的成熟完善
A [根据材料“对以工人阶级……和限制”“开始介入雇佣工人的风险保障问题”“防止工人陷入赤贫”可知,德意志帝国从限制工人阶级的活动到采取福利措施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说明资产阶级在不断调整统治策略,以维护统治,故选A项;“福利国家”的建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排除B项;1871年德意志帝国已经实现了统一,而且帝国主要代表的是容克阶级的利益,与工人阶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国家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而且代议制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排除D项。]
 (2023·北京卷)延续与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12分)
[点拨]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评述;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评述。
[试答]                                
                                   
                                   
[答案] 材料一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密切了欧洲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食物物种交流增多,引起了欧洲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西欧开始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早期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引发了思想的变化,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思想;经济与思想的变化,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变革。(6分)
材料二观点: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
评析: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到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改良并得到推广使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生产力,促进了欧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加速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法国大革命爆发,促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从一国向多国扩展,影响蔓延至其他国家,最终推翻了封建专制统治。因此,18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发生了巨变,真正步入现代。(6分)
[题后反思·技法指导]
高考开放探究题表述成文三要素
(1)把握论题。根据试题要求,找准答题方向,拟定论题要明确。
(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是阐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炼。
(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2024·山东济宁曲阜师大附中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系,其以普通法为基础,以英美两国为代表,包括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在内。其主要特点是坚持遵循先例原则、以程序优先权利为基础,司法诉讼实施抗辩模式及其律师制度。1840年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了与西方接轨的艰难历程。在西方列强拥有强势话语权的整体国际环境下,近代中国在积极学习大陆法系先进法律文化的同时,英美法系不可避免也进入了近代中国先进法学家们的视野,使近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一体继受大陆法系的衣钵,同时也烙上了些许英美法系的深刻印记。
——摘编自郑颖慧《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从近代中国的立法及司法谈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美法系与近代中国法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要求“围绕‘英美法系与近代中国法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可确定阐述对象是“英美法系与近代中国法制”的关系;然后,通过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体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其对中国的侵略,但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法制建设;最后,选择论据进行阐述,做到史论结合。注意在总结答案时要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思维的过程。
[答案] 论题:英美法系与近代中国法制。(2分)
阐述:近代中国的法制史,是中国人在认识和实践方面与英美法系不断接触的过程。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了与西方接轨的艰难历程。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列强在整体国际环境下拥有了强势话语权,其对中国的侵略一方面使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另一方面在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近代的法制建设。如:近代中国在改良和重建法制时,始终注重判例法的比例和作用,晚清修律把简易判例作为进一步完善修律的重要任务来抓;司法体制改革是晚清修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在司法诉讼中引入了陪审制和律师制。近代中国无论是在法律渊源还是诉讼技术方面,都深受英美法系的影响,至民国时期形成了发达的大理院判例体系及陪审律师制度,英美法系的一些原则丰富了近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内涵,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进程。(10分)
26 / 35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17-19世纪,欧美部分国家的资产阶级相继通过不同规模和形式的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了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 在罗马法的基础上,英国和法国分别发展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它们均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基督教和新教等宗教伦理及教化在西方具有特殊地位,并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主题解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促进了近代欧洲的思想解放。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多种多样的文化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过程也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多种多样,传播的途径也日益丰富,从商贸流通、人口迁移到各种战争,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1.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
项目 背景 人文内涵 表现 影响
文艺复兴 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拥有丰厚的古希腊罗马文化积淀 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世幸福 文学三杰;美术三杰;莎士比亚 冲击了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
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对罗马教廷的长期盘剥日益不满 因信称义;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和廉俭教会 德国马丁·路德改革;瑞士加尔文改革;英国国教改革 新教出现;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近代科学兴起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推动 提倡科学,反对蒙昧主义 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近代实验科学诞生并形成体系;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启蒙运动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专制王权和教会的思想束缚;近代科学提供了思想武器 理性主义 英国最早出现;法国成为中心;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 构建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直接推动了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2.近代世界的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的途径 内容
人口迁徙 近代欧洲人的殖民扩张改变了美洲和大洋洲的人口结构,形成了新的族群;在美洲形成了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在大洋洲,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华工为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也保留和传播了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商品贸易 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将各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的文化交流、发展
战争冲突 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文化与拉丁美洲文化,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多元性;美利坚人成为北美殖民地居民的共同名称,权力制衡原则成为美国政治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拉丁美洲形成了“混血社会”,天主教成为主要宗教,拉丁舞成为拉美的重要文化符号之一,考迪罗制度是拉美政治文化的特征之一;拿破仑战争后,民主、独立、自由、法治等越来越成为欧洲的普遍诉求;在回应殖民者文化侵略的过程中,被殖民者文化呈现出新的多样性
1.命题点:文艺复兴运动
(2024·全国甲卷)在14世纪之前,人们把时间寄托给上帝,时间是“走向永恒过渡”。而在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除了在职业占用的时间之外,勤奋研究古典文艺,他们强调要掌控时间,把握当下。一位意大利的母亲在给她儿子的信中说道:“要好好利用时间,不要荒废了时间……”这表明文艺复兴(  )
A.冲击了宗教势力   B.因信称义开始确立
C.强化了世俗观念 D.天赋人权广泛传播
2.命题点:马基雅维利的人文主义思想
(2024·安徽卷)意大利政治哲学家马基雅维利(1469—1527)曾撰写《君主论》献给佛罗伦萨的统治者,认为荣誉是君主建功立业的目的;后来又著有《论李维》,主张通过共和制恢复和维护人的自由。由此可见,马基雅维利(  )
A.试图构建未来理性王国蓝图
B.注重比较君主制与共和制异同
C.表达了基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D.描绘了欧洲地区二元政治格局
3.命题点:宗教改革的影响
(2024·重庆卷)从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南德意志的帝国城市与皇室逐渐建立起较为强大的同盟,然而,随着这些帝国城市大部分转信新教,其与帝国皇帝的天主教信仰产生尖锐冲突,市民与王权的结盟遭遇重挫,帝国城市被迫寻求与新教诸侯建立同盟。材料有助于说明,宗教改革促成(  )
A.德意志人宗教信仰自由
B.德意志政治势力重组
C.帝国城市获得主权地位
D.德意志分裂局面形成
4.命题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024·湖南卷)18世纪,一些欧洲学者试图探讨人类生而具备的共同特征、社会的起源、宗教的起源,以及人种差异的性质和原因等问题,从而促进了西方人类学的形成。这体现了(  )
A.这些学者对人类起源学说的颠覆
B.这些学者对人类知识系统的重构
C.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内在联系
D.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相互影响
1.近代思想解放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关系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视角下欧洲社会的转型
(1)经济基础夯筑:从鄙薄财富到逐利合法,资本主义萌芽破土。
(2)政治格局重构:从神学专制到摆脱封建特权,近代政治形态形成。
(3)文艺传统开先河:从禁欲枷锁到人文主义,文化事业复兴繁荣。
(4)信仰世界改造:从依附代祷到因信称义,摆脱精神枷锁。
(5)价值取向转变:从追求来世到享受现世幸福,开启了理性与科学的先河。
1.(2024·黑龙江哈三中一模)宗教改革中,英王成为英国天主教会最高首领,有权任命教职和决定教义,收回了教会的司法权,没收了教会和修道院的财产。这(  )
A.确立了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主权
C.废除了天主教的基本教义
D.表明世俗王权取代教权
2.(2024·山东泰安一模)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哲学家们仍相信“自然法则”,它不仅如牛顿所说可以影响宇宙,而且可以影响人类社会。由此,他们在寻求自然法则的过程中发展成一套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体系。据此可知,这些哲学家们(  )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B.领导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C.倡导以理性推动社会发展
D.摆脱了基督教会精神束缚
3.(2024·安徽安庆三模)孟德斯鸠认为“民主国家和贵族国家都不是自由国家。政治自由仅存在于宽和的政治体制下。可是,政治自由并不始终存在于宽和的国家里。只有权力未被滥用时,政治宽和的国家里才有政治自由”。据此可知,孟德斯鸠主张(  )
A.建立共和政体,维护政治自由
B.实行分权制衡,防止权力滥用
C.坚持人民主权,建立社会契约
D.制定合理法律,保障公民自由
4.(2024·山西忻州联考)拿破仑战争开始后,德意志人费希特提出充当德意志民族道德的、宗教的教育者的角色是国家。德意志人洪堡在1809年的一篇论文中已不再把德意志民族作为重要的文化共同体来认识了,而是作为一个政治共同体来认识。这表明拿破仑战争(  )
A.传播了法国启蒙思想
B.推动了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发展
C.打击了德国专制势力
D.促进了欧洲同一文化局面形成
主题解读:17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西方发生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这些运动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确立了人们享有基本权利的思想。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文官制度的发展完善,实现了民主化、法治化、制度化。
1.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初步确立
国家 背景 过程 结果(性质)
英国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经济上日益强大,向专制王权发起挑战 1640年爆发革命,1688年,发生“光荣革命”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美国 13块英国殖民地要求独立的呼声高涨 1775年独立战争爆发;1776年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 法国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启蒙思想也对民众产生了深刻影响 1789年7月14日革命爆发;8月,议会颁布《人权宣言》。1799年拿破仑发动军事政变,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实行帝制 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2.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扩展
事件 背景 过程 结果(性质)
俄国农奴制改革 落后的农奴制的存在 举措:1861年,废除农奴制,随后沙皇又进行其他改革 形式:自上而下的改革 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没有直接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美国内战 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问题,尤其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尖锐 1861—1865年,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最终赢得胜利 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意大利统一 1861年建立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德意志统一 1864—1871年,普鲁士在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统一了除奥地利以外的德意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实行君主立宪制
日本明治维新 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内容: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 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3.西方的文官制度
(1)背景:政党分肥制造成官场腐败,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处理日常事务的职业官僚体系。
(2)建立:1870年,英国最终确立文官制度。1883年美国建立了文官制度。
(3)特点
①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绩优异者得到录用。
②文官要在资产阶级各政党之间严格保持中立,不得以公职身份参与政治活动。
③文官只要没有严重过错,便可任职到退休。同时,文官根据工作成绩得到晋升或惩罚。
(4)影响
①积极:规范了事务官的选用和管理,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②消极: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僵化现象;增加了国家财政负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的工作效率。
1.命题点: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日本社会的变化
(2024·江苏卷)据统计,1774年至1852年,日本翻译的欧洲医学、天文学等书籍达470余种,从事西洋书籍翻译的学者有117人,出现了以杉田玄白为代表的新派学者。当时“执政者虽亦关心西欧科学,但西学的输入及研究却以民间为主”。这一现象表明日本(  )
A.摒弃闭关锁国政策
B.全面吸纳西方近代文明
C.社会观念出现变化
D.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
2.命题点: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的影响
(2023·全国乙卷)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1.近代西方民主制确立过程中的三大平衡
2.与中世纪相比,西方近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1)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①中世纪欧洲国家普遍实行封建制度,理论上,国家的土地、人口都为国王所有,“主权在君”。②近代以来,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主权在民思想成为各国构建政治制度的指导思想。
(2)从贵族君主制到君主立宪制:①中世纪欧洲的王权主要受贵族和教会限制。②近代政治制度中限制王权的主要是议会,通过立法的形式限制王权,国王大多不是实际的统治者。
(3)从任命制到选举制:①中世纪的各级官吏基本上都是任命的,国王的喜好决定了官吏的任免。②近代各种层次和领域的选举成为官吏产生的主要形式,“选举”成为西方近代最常见的政治活动。
(4)近代政党政治的兴起:①中世纪没有政党。②近代以来,社会各种政治势力表达诉求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政党,政党政治逐渐成为近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特点。
3.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特征
(1)贵族色彩浓厚: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政府机关中弥漫着贵族化的阶级、身份和地位的观念。
(2)重视通才教育:文官考试注重大学文化课程,提倡非专家化,注重一般教育及学识。
(3)实行分权管理:英国以人事法为依托,以成文惯例法为主体,中央与地方的人事制度不完全相同,地方政府各有特色。
(4)具有稳定的传统:文官从进入政府到退休为止,在政府内部流动较少,与外界接触不多,容易滋长墨守成规的倾向。
1.(2024·河北邢台五岳联盟模拟)下面是某位史学家对欧美某国宪政进程特点的表述。该国是(  )
该国宪政进程不但起步较晚,而且步履维艰,这是因为早期该国长期保持分崩离析状态,政治经济发展落后,缺乏启动宪政进程的历史条件。后来在民族国家统一过程中,旧封建王朝又有幸占据了主导地位,发挥了显著作用,从而造就了一个庞大强悍的“权力巨人”。
A.英国  B.法国  C.德国  D.美国
2.(2024·湖南永州一模)下面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统计表。
年份 1891 1901 1911 1914 1922 1939 1943
文官数量 79 241 116 413 172 352 280 900 317 721 387 400 710 600
据上表可知,英国政府文官数量的变化(  )
A.适应了政府职能的扩大
B.缓和了社会的阶级矛盾
C.扩大了执政党的阶级基础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主导
3.(2024·河北沧州监测)1861年4月,美国总统林肯下令暂停部分不稳定地区的人身保护权。军方据此扣押马里兰州涉嫌搞颠覆活动的梅里曼,最高法院大法官坦尼要求将其移交普通法庭审理,遭到军方拒绝。7月,国会立法授权总统可在战时暂停人身保护权,但不得对嫌犯进行军法审判。这反映出,当时美国(  )
A.分权制衡体制面临挑战
B.最高法院权力受限
C.政权运行遵循宪法原则
D.南北双方矛盾激化
4.(2024·河北承德二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的文官队伍人数明显上升,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长,如日本中央政府的50余万文官中,至少90%的文官接受过高等教育。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B.政党政治的发展
C.文官队伍老龄化严重 D.政府职能的变化
主题解读:近代西方法律制度起源于罗马法。中古时期在罗马法基础上,形成日耳曼法和英国普通法。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形成以英美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同时,基督教宗教伦理与教化在欧洲社会具有重要地位,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也不断发展完善。
1.近代西方的法律
渊源 罗马法 罗马共和国时期颁布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发展 背景 中古时期,各日耳曼王国编纂了“日耳曼法”。教会制定和颁布了教会法。11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出现了研究和宣传罗马法的运动,促进了罗马法的传播
英美法系 12世纪前后,建立在罗马法和习惯法基础上、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在英国逐渐形成,这就是普通法。13世纪,英国通过《大宪章》,确立了法律至上和王权有限的原则。“光荣革命”后,英国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大陆法系 13世纪以后,建立在罗马法基础上的法律体系日益成熟。1804年,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体系,称为“大陆法系”或“民法系”
特征 坚持权力制衡、三权分立;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坚持程序公正和无罪推定
局限 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每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法律地位的高低;直到20世纪,黑人、原住民和妇女还在为享有完全的公民权积极斗争
2.西方的宗教伦理与教化
基督教 (1)内容:宣讲教义,开办学校,要求人们逆来顺受、忍受世间的一切痛苦 (2)影响:强化了教会对人们的控制,深刻影响了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日常行为
新教 (1)主张:反对教皇权威,主张信徒通过自己阅读《圣经》理解教义,还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鼓励人们发财致富 (2)评价:适应了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排斥其他教派,引起宗教冲突,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近现代西方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时期 基层治理 社会保障
近代 1835年,英国颁布法律,确立了英国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国建国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传统,乡镇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单位;法国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镇为基层单位的制度 17世纪初,英国颁布济贫法。19世纪80年代,德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险制度
现代 社区成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社区实行居民自我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后,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确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二战后,欧美各国大都建成了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
1.命题点:欧洲的教化与基层治理
(2024·甘肃卷)13世纪,巴黎大学成立之初,主座教堂主事(高级神职人员)掌握授予教师执教资格的专有权。之后,教皇颁布谕令,规定主事只能根据教师行会多数人的意见,决定是否向申请者授予执教资格。执教资格授予权的变化表明,巴黎大学中(  )
A.教师摆脱教会管控 B.教师行会地位上升
C.主事权力彻底废除 D.世俗自由风气盛行
2.命题点:非洲传统法庭的司法实践
(2023·海南卷)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传统法庭在庭审时,诉讼当事人除列举事实外,还可广泛援引谚语,比如“勿因黑猩猩丑就杀死它”“到癞蛤蟆家做客只能自贬身份”等,善用谚语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有学者认为,当地谚语的效力相当于英美法系中的法律箴言。据此可知(  )
A.文化传统影响司法实践
B.风俗习惯奠定立法基础
C.程序公正助推法律进步
D.遵循先例成为审判原则
1.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进步性 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调节、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资产阶级统治秩序;对亚洲及其他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
局限性 西方法律制度是资产阶级的法律制度,资本主义的许多弊端在其中都有体现。例如: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一个人财产的多少往往决定着其法律地位的高低;在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部分人拥有选举权;黑人、原住民、妇女长期受到歧视,没有获得法律上的平等地位。这些都与资产阶级法律标榜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违背
2.近代以来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
(1)在继承地方自治传统的基础上,国家加强了对基层治理的管理,并根据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政治模式对基层治理进行改造。
(2)由于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特别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方式的差别,近代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各有特色。如法国中央政府对基层治理的监管和指导相对较多,英国和美国的基层治理更强调地方自治。
(3)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城市的社会问题日益复杂,为加强城市的基层治理,工业化国家将城市的居住区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社区便出现了,其后来逐渐成为城市的基层社会治理单位。
②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的基层治理更加强调政府、社会和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1.(2024·江西九江二模)1215年,约翰王被迫签署《大宪章》,其后逐步形成“王在法下”的传统,但《大宪章》的权威是有限的。1267年,议会通过《马尔伯勒法令》,规定《大宪章》的所有条款,无论涉及国王还是其他人,均应得到遵守。这一变化说明(  )
A.大宪章的法律地位已得到加强
B.解决了王国的内外矛盾
C.国王统而不治的局面开始形成
D.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2.(2024·河北唐山摸底)13世纪,从英格兰早期御前会议中分离出的王室法庭,每年都要向各郡派出得到王室委任的巡回法官,前往案件发生地听审案件,然后将陪审团的裁决送回威斯敏斯特以供中央法庭裁决。这表明当时英国(  )
A.近代民族国家形成 B.法律程序渐趋完善
C.自治城市权力缩小 D.专制王权日益强化
3.(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13世纪中叶起,德意志西南部的农村公社有了较大发展,成为农民组织与活动的基本结构。公社拥有自治权,可以选举产生村委会,颁布村规和管理低级司法,自主组织生产和经济生活,管理土地和森林、水泽、牧场等公地资源。这反映出,当时(  )
A.农奴政治地位的日益提升
B.封建庄园制的完善
C.封建主对农民控制的松弛
D.基层自治初步建立
4.(2024·河南中原名校调研)1878年10月,德意志帝国议会通过法令,对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社会民主党活动进行打压和限制。自19世纪80年代初,则开始介入雇佣工人的风险保障问题,先后通过《疾病保险法》《工伤事故保险法》等防止工人陷入赤贫的法律法规。这一转变说明了(  )
A.资产阶级调整统治策略
B.建立“福利国家”成为主流
C.帝国完成统一实力大增
D.德国代议制的成熟完善
 (2023·北京卷)延续与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方传统观点认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此时欧洲告别中世纪,进入现代。
材料二 20世纪后期,有学者提出,公元1500年前后这一时段固然重要,但还不能称之为欧洲历史的分水岭,因为此时欧洲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领域并无本质变化。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18世纪中后期,此后历史才真正步入现代,分水岭才真正出现。
历史发展往往是一个延续与变迁交织的过程。从这一角度,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12分)
[点拨]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要求学生结合15—18世纪欧洲历史的重大史实,评析两则材料给出的不同观点,能够在叙述历史时把握历史发展的各种联系。首先,两则材料中观点进行概括可知,材料一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是欧洲历史的分水岭,欧洲进入现代,材料二观点为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无本质变化,18世纪中后期欧洲才真正步入现代化。其次,结合所学15—18世纪欧洲历史重大史实,分别对材料中的两个观点进行评析,材料一观点要列举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史实进行评述;材料二观点要列举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法国大革命等史实进行评述。
[试答]                                
                                   
                                   
[题后反思·技法指导]
高考开放探究题表述成文三要素
(1)把握论题。根据试题要求,找准答题方向,拟定论题要明确。
(2)精选史实。因为这是“评论”,是阐述,所以论证不一定要全面,但语言绝对要精练。
(3)认识升华。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上升到理论层次。历史观点是指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的评价,它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主观认识。历史观点是人们主观思维活动的产物,必然会受到阶级、时代、环境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导致与客观事实有所偏差。
(2024·山东济宁曲阜师大附中统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英美法系又称普通法系,其以普通法为基础,以英美两国为代表,包括全球众多国家和地区在内。其主要特点是坚持遵循先例原则、以程序优先权利为基础,司法诉讼实施抗辩模式及其律师制度。1840年鸦片战争轰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了与西方接轨的艰难历程。在西方列强拥有强势话语权的整体国际环境下,近代中国在积极学习大陆法系先进法律文化的同时,英美法系不可避免也进入了近代中国先进法学家们的视野,使近代中国的法制建设一体继受大陆法系的衣钵,同时也烙上了些许英美法系的深刻印记。
——摘编自郑颖慧《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从近代中国的立法及司法谈起》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英美法系与近代中国法制”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
17 / 1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