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章 认识化学科学
微项目 探秘膨松剂
——体会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的实用价值
【素养解读】
1.运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和基本程序,对碳酸氢钠用作膨松剂的作用原理进行实验探究。
2.了解复合膨松剂的组成,学习如何在真实情境中探究陌生物质的性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探究碳酸氢钠用作膨松剂的作用原理
[项目情境]
观察用不同方法蒸出的馒头
用不同方法蒸出的馒头
[探究问题]
1.油炸面裹黄鱼、鲜虾、鸡排或排骨时,在面粉糊里和上一点小苏打,吃起来又松又脆。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
提示:因为小苏打受热后分解,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油炸面糊里留下许多气孔。
2.在发面时,只加入碳酸氢钠效果好还是加入碳酸氢钠和食醋效果好?说明理由。
提示:加入碳酸氢钠和食醋效果好。碳酸氢钠能与酸反应,产生CO2较迅速且多。
提示:面团发酵时产生的乳酸、醋酸等与Na2CO3反应,可以减轻酸味,产生的CO2还可以使面团变得更加松软。
3.如果面团发酵过头,会有酸味,可以加入碱性物质,如碳酸钠,为什么?
[探究总结]
1.Na2CO3与NaHCO3的化学性质
(1)热稳定性
①Na2CO3性质稳定,受热难分解。
②NaHCO3性质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
Na2CO3+CO2↑+H2O。
(2)与酸(足量盐酸)反应
①Na2CO3:Na2CO3+2HCl===2NaCl+CO2↑+H2O。
②NaHCO3:NaHCO3+HCl===NaCl+CO2↑+H2O。
(3)碱性:Na2CO3与NaHCO3溶液均显碱性,且相同情况下前者碱性大。
(4)与碱反应
①与NaOH溶液
a.Na2CO3不反应。
b.NaHCO3+NaOH===Na2CO3+H2O。
②与石灰水(足量)
a.Na2CO3+Ca(OH)2===CaCO3↓+2NaOH。
b.NaHCO3+Ca(OH)2===CaCO3↓+NaOH+H2O。
2.Na2CO3与NaHCO3的相互转化
[能力达成]
1.除去NaHC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CO3,下列方法最合理的是
( )
A.加入稀盐酸
B.通入过量的CO2
C.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
D.加入适量的澄清石灰水
√
B [稀盐酸与两种盐均能反应,若加入的稀盐酸过量,则NaHCO3被消耗且引入了Cl-,A项不合理;通入过量的CO2时,CO2能与H2O和Na2CO3反应生成NaHCO3,把Na2CO3除去的同时又不引入新的杂质,B项合理;NaOH与NaHCO3反应可生成Na2CO3,达不到除杂目的,C项不合理;Ca(OH)2能与NaHCO3反应,且会引入新的杂质,D项不合理。]
2.下列鉴别Na2CO3与NaHCO3固体的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操作 结论
A 分别取少许两种固体于试管中加热 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为NaHCO3
B 分别取少许两种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滴加少量极稀的CaCl2溶液 能产生白色沉淀的为Na2CO3
选项 操作 结论
C 分别取少许两种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后,滴加少量Ca(OH)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的为Na2CO3
D 分别取少许两种固体于试管中,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 立即产生气泡的为NaHCO3
√
C [NaHCO3固体受热分解产生CO2,Na2CO3固体加热时不能分解,A项能鉴别;极稀的CaCl2溶液能与Na2CO3溶液反应生成CaCO3白色沉淀,极稀的CaCl2溶液与溶液不能反应生成白色沉淀,B项能鉴别;===CaCO3↓+2NaOH,2NaHCO3+Ca(OH)2===CaCO3↓+Na2CO3+2H2O,C项不能鉴别;NaHCO3与稀盐酸反应立即产生气泡,D项能鉴别。]
3.仅用碳酸氢钠作为食品膨松剂与面团混合均匀,蒸制馒头时碳酸氢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在含碳酸氢钠的面团中加入适量食醋[主要成分为醋酸(CH3COOH)],其膨松效果增强,加入食醋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aHCO3Na2CO3+CO2↑
+H2O
NaHCO3+CH3COOH===CH3COONa+CO2↑+H2O
[解析] 蒸制馒头时碳酸氢钠受热分解,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Na2CO3+CO2↑+H2O。在碳酸氢钠中加入食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CH3COOH===CH3COONa+CO2↑+H2O。
设计并使用复合膨松剂
[项目情境]
用碳酸氢钠蒸的馒头呈淡黄色,口感差一些,如何使馒头又白又松软,口味更好呢?
[探究问题]
1.如果用碳酸氢钠制作复合膨松剂的主材料,另一种主材料需具有什么性质?
提示:酸性。所选材料必须能与碳酸氢钠反应产生CO2。
2.用复合膨松剂NaHCO3和食醋蒸馒头时,从用量(或物质比例)的角度应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
提示:尽量使NaHCO3与食醋恰好完全反应;若NaHCO3相对食醋过量过多,过量的NaHCO3受热分解产生Na2CO3,导致馒头发黄、有碱味;若食醋相对NaHCO3过量过多,馒头会有酸味。
3.如果用碳酸氢钠制作复合膨松剂的主材料,另一种主材料用白醋和柠檬酸哪一个更合适?并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柠檬酸。常温下柠檬酸为固体,白醋是液体,白醋和碳酸氢钠混合会直接发生反应,故柠檬酸更合适。
[探究总结]
复合膨松剂的组成
碳酸 盐类 如碳酸氢钠 通常用量为膨松剂质量的30%~50% 作用是通过与酸性物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酸性 物质 如柠檬酸 通常用量为膨松剂质量的30%~40% 作用是与碳酸盐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提升膨松剂的作用效果并降低食品的碱性
复合膨松剂的组成
助剂 指的是淀粉、脂肪酸等,通常用量为膨松剂质量的10%~30% 作用是防止膨松剂吸潮结块而失效,调节气体产生速率或使气体均匀产生
[能力达成]
1.油条和豆浆是我国传统的早餐食物,炸油条时常用到一种白色物质,它既能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这种白色物质是( )
A.NaHCO3 B.Ca(OH)2
C.NaOH D.NaCl
√
A [该白色物质既能中和发酵过程中产生的酸,又能起发泡作用,说明该白色物质能够和酸反应产生气体,为发酵粉,四种物质中只有碳酸氢钠能够用作发酵粉,故选A项。]
2.膨松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它受热分解产生的气体,能使面胚在焙烤过程中变得松软、多孔。碳酸氢钠(NaHCO3)受热后发生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碳酸钠,是常用的膨松剂之一。它既可以作为碱性膨松剂单独使用,也可以与酒石酸氢钾、淀粉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复合膨松剂。复合膨松剂遇水会产生二氧化碳,起到膨松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任何受热分解能产生气体的物质都可以作食品膨松剂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CO2↑+H2O+Na2CO3
C.碳酸氢钠作膨松剂时,必须与酒石酸氢钾、淀粉混合使用
D.复合膨松剂应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
√
D [碳酸氢钠在加热的条件下会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氢钠与酸反应也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可以使食品变得松软、多孔。任何受热分解能产生无毒气体的物质才可以作食品膨松剂,故A错误;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CO2↑+H2O+Na2CO3,故B错误;碳酸氢钠作膨松剂时,也可以与有机酸反应,故C错误;复合膨松剂遇水会产生二氧化碳,起到膨松作用,所以复合膨松剂应在干燥的环境中保存,故D正确。]
3.向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中,分别逐滴滴加相同浓度的盐酸至不再有二氧化碳气体放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反应现象完全相同
B.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相同
C.碳酸钠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大
D.消耗盐酸的体积相同
√
B [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碳酸氢钠,生成的碳酸氢钠再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因此观察到加入盐酸开始一段时间无现象,之后有气泡生成,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一开始就生成二氧化碳,因此看到加入盐酸立刻有气泡生成,故A错误;根据碳原子守恒,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完全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相同,故质量相同,B正确,C错误;根据化学方程式,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完全反应消耗的盐酸的量不同,故D错误。]
4.1943年,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为我国的化学工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其部分工艺流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CO2+NH3+H2O===NaHCO3↓+NH4Cl。
A.若NaHCO3溶液中混有Na2CO3,可用澄清石灰水除去
B.反应②属于分解反应
C.该工艺利用了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差异
D.纯碱指的是Na2CO3
√
A [碳酸氢钠、碳酸钠和澄清石灰水均反应,故A错误;反应②为碳酸氢钠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分解反应,故B正确;侯氏制碱法是将CO2、NH3通入饱和NaCl溶液中,发生反应NH3+CO2+H2O+NaCl===NH4Cl+NaHCO3↓,其中NaHCO3溶解度较小,从溶液中析出,该工艺利用了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差异,故C正确;纯碱是Na2CO3的俗称,故D正确。]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