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1.结合资料,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说出其所属类型。
2.通过某灾害,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灾害成因。
3.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正确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自然灾害指因________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________、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灾害损失的差异性
(1)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__。
(2)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__。
3.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________灾害、________灾害、____灾害、____灾害、生态环境灾害五大类。
如何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 )
2.风暴潮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属于气象灾害。 ( )
3.世界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的危害最严重。 ( )
4.长江流域发生洪水只与人类活动有关。 ( )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概念:一定区域内________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
(2)分类:按成因机制可分为____地震和诱发地震,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为构造地震。
(3)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____,B为____,BC为________,AB为______。
②D位于____线上,是指地面上在同一地震中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震级和烈度
项目 含义 特点 影响因素
震级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 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____倍 取决于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
烈度 衡量地震________的指标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从震中向四周,地震裂度逐渐减小 与震级、____ ____、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地面组成和________等有关
(5)危害:地震会导致______倒塌、道路损坏、________破坏等,给人们的________造成重大损失。
(6)分布
①地震发生地带:________及板块内部的____活动带。
②地震集中分布地带
同一次地震,不同的监测站测出不同的震级,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吗?
2.洪涝
(1)洪涝灾害:洪灾和____的总称。
(2)危害
①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淹没城市或者乡村。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②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_______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暴雨、冰雪快速融化、________、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____;地势高低影响____形成
人为因素 对生态的破坏;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
[轻巧记忆] 洪灾的形成原因可分为三大部分
①短时间内大量“来水”;②无足够空间“容水”;③无法及时“去水”。
发生洪涝就一定会形成洪涝灾害吗?
3.滑坡、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示意图
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____作用下沿一定的______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__的混合物,在____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影响 因素 不稳定的山坡____、岩土______、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的______、较大的____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
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________频繁的地区 ____频发的山区
危害 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____,埋没____,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有哪些?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泥石流发生条件,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不同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
实验准备:玻璃器皿中用沙石堆叠成坡,高度为25 cm,用作模拟山体,并划出痕迹模拟沟谷。选定坡顶一点为A,选定土坡边缘点为B。AB水平距离为25 cm。
实验过程:
组别 实验过程
实验组Ⅰ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200 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 s,观察记录B点沙石堆积情况
实验组Ⅱ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500 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 s,观察记录B点沙石堆积情况
实验组Ⅲ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500 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5 s,观察记录B点沙石堆积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待实验结束后,测量B处增加的沙石厚度L,比较灾害造成的掩埋差异。测量B处沙石延长的距离H,比较灾害影响范围差异。
问题1 (综合思维)比较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的结果,简述得出的实验结论。
问题2 (综合思维)比较实验组Ⅱ和实验组Ⅲ的结果,简述得出的实验结论。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实验结果分析:对比三个实验组B处增加的沙石厚度L,说出L由大到小的顺序。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2.世界主要地震带及所处的板块边界
世界三大地震带 板块位置 板块运动状况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 俯冲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碰撞
大洋中脊地震 带 板块的拉张边界上 张裂
3.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
4.滑坡的发生机制
5.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6.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1.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据此完成(1)~(3)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洼且多河流
B.黑土疏松且多沟壑
C.降水持续且多暴雨
D.山高谷深且多植被
(3)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可表现为( )
A.暴雨—泥石流—堰塞湖—洪水
B.地震—暴雨—泥石流—洪水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
洪涝灾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下图为淮河流域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淮河流域气候过渡性的表现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淮河流域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问题3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从气候、地形、水系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1.我国洪涝灾害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形成原因
暴雨洪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4—9月 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融雪洪水 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 冬季气温低、积雪多,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洪水 河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且有结冰期的河段,如黄河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河流结冰时和初春河流融冰时 初冬河流封冻时,纬度较高的下游河段先封冻,上游河水因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初春河流解冻时,较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融冰,而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并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2.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
因素 主要影响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2)人为因素
因素 影响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的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3.认识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洪涝 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 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多发;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台风 (飓风)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沿岸等地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
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 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 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
2.(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1)~(3)题。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次年 总计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0°~ 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N~ 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N~ 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N~ 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N~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1.造成地震破坏程度不同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地面组成和房屋结构等。 2.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人员伤亡,引发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 3.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的年际变化是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4.洪涝灾害的成因:来水量大、排水不畅、调蓄能力差。 5.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坡);岩土软弱面(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触发因素(降水等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地震、河流侵蚀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6.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
题组1 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下列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
①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岛 ②无人区发生的火山喷发 ③因雪崩造成登山队员遇难 ④核泄漏造成人员患辐射病 ⑤2018年12月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海啸,造成400多人死亡 ⑥2018年5月3日河南洛阳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2.下列影响自然灾害的因素与灾害造成的损失呈负相关的是( )
A.受灾区人口密度与伤亡人数
B.受灾区社会发展水平与伤亡人数
C.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损失
D.受灾区灾害强度与经济损失
题组2 地质灾害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某次地震的等震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通常情况下,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通常情况下,甲地为地震烈度最大区
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题组3 气象灾害
下图为某日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日防汛任务最艰巨的地点是( )
A.吉安 B.长沙
C.南昌 D.仙桃
6.长江干流易发生特大洪水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B.围湖造田,湖泊变小
C.气候异常,暴雨过大
D.河道淤积,水位抬高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91活动
1.提示:通过网络查阅可知,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1920年中国海原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1931年中国水灾;1935年中国长江洪水;1943年中国广东大旱;1970年孟加拉国“波罗”飓风;1975年中国台风“尼娜”;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1991年孟加拉国热带风暴;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2010年海地地震;等等。
2.提示:根据第91页表4-1-2可知,地震属于地质地震灾害;干旱、飓风、台风、热带风暴属于气象水文灾害;海啸属于海洋灾害。
3.提示:以干旱灾害为例
(1)干旱灾害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发生机制
(2)主要危害
①直接危害
②间接危害
教材P95~96活动
1.提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极广,除沙漠、戈壁、极端干旱区和高原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上存在着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涝灾害。具体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河流中下游多)、高原山地少。
2.提示:共同原因: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
海河流域:水系呈扇形,暴雨期,支流同时涨水,下游容纳不下;源于黄土高原的支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使河道变浅,泄洪能力差。
淮河流域: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导致下游河床淤高,排泄不畅。
长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区:围湖垦殖,湖泊萎缩,调蓄洪、径流能力下降;荆江河段为曲流;雨季造成长江上游洪水、中游北岸洪水以及长江下游洪水与湖区洪水同时相汇。
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台风带来的暴雨及风暴潮的影响。
3.提示:2021年7月20日08时至7月21日06时,河南郑州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250~350毫米),郑州城区局地500~657毫米,日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降雨引发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短时期集中性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教材P97活动
1.提示:华北地区——干旱、洪涝、寒潮、沙尘暴、干热风。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
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洪涝。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干热风。
2.提示:以华北地区为例。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强弱不定,使得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发;另外,距冬季风发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强劲的冬季风造成寒潮灾害。
16 / 16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1.结合资料,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说出其所属类型。
2.通过某灾害,从时空综合的角度认识灾害成因。
3.通过分析自然灾害的成因,正确认识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概念:自然灾害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灾害损失的差异性
(1)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
(2)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大。
3.我国自然灾害的类型:气象水文灾害、地质地震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五大类。
如何判断某一事件是否属于自然灾害?
提示:紧扣自然灾害概念包含的基本含义。一是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如果某种自然异变发生在荒无人烟的地区,没有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失,那么不能称其为自然灾害。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 )
2.风暴潮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属于气象灾害。 ( )
3.世界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的危害最严重。 ( )
4.长江流域发生洪水只与人类活动有关。 ( )
提示:1.× 自然灾害是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因此交通事故不属于自然灾害。
2.× 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风暴潮属于海洋灾害。
3.× 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
4.× 长江流域发生洪水既与自然因素有关,又与人类活动有关。
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
(2)分类:按成因机制可分为构造地震和诱发地震,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为构造地震。
(3)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位于等震线上,是指地面上在同一地震中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4)震级和烈度
项目 含义 特点 影响因素
震级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 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 取决于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
烈度 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从震中向四周,地震裂度逐渐减小 与震级、震源 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地面组成和房屋结构等有关
(5)危害: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6)分布
①地震发生地带:板块边界及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
②地震集中分布地带
同一次地震,不同的监测站测出不同的震级,说明一次地震有多个震级吗?
提示:不是。同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震级是表示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一次地震释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不同的监测站测出不同的震级是由测量工具的差异造成的。
2.洪涝
(1)洪涝灾害: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2)危害
①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淹没城市或者乡村。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②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暴雨、冰雪快速融化、河道堰塞、海啸、风暴潮等都可能导致洪水;地势高低影响涝灾形成
人为因素 对生态的破坏;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
[轻巧记忆] 洪灾的形成原因可分为三大部分
①短时间内大量“来水”;②无足够空间“容水”;③无法及时“去水”。
发生洪涝就一定会形成洪涝灾害吗?
提示:不一定。洪涝若发生在无人区就不会形成洪涝灾害;洪涝只有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区域,并且带来灾害时,才能称为洪涝灾害。
3.滑坡、泥石流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示意图
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影响 因素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
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暴雨频发的山区
危害 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共同条件有哪些?
提示:地势起伏大、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等。
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泥石流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模拟泥石流发生条件,通过控制变量法探究不同因素对泥石流的影响。
实验准备:玻璃器皿中用沙石堆叠成坡,高度为25 cm,用作模拟山体,并划出痕迹模拟沟谷。选定坡顶一点为A,选定土坡边缘点为B。AB水平距离为25 cm。
实验过程:
组别 实验过程
实验组Ⅰ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200 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 s,观察记录B点沙石堆积情况
实验组Ⅱ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500 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10 s,观察记录B点沙石堆积情况
实验组Ⅲ 在A点上方固定高度处将500 mL清水匀速倒下,倾倒时间为5 s,观察记录B点沙石堆积情况
实验结果分析:待实验结束后,测量B处增加的沙石厚度L,比较灾害造成的掩埋差异。测量B处沙石延长的距离H,比较灾害影响范围差异。
问题1 (综合思维)比较实验组Ⅰ和实验组Ⅱ的结果,简述得出的实验结论。
提示:实验组Ⅱ中B处增加的沙石厚度L更厚(大),延长的距离H更长(远)。说明在降水时长(时间长度)相同条件下,降水量越大,造成的泥石流灾害掩埋厚度越厚(大),掩埋范围越广(大)。
问题2 (综合思维)比较实验组Ⅱ和实验组Ⅲ的结果,简述得出的实验结论。
提示:实验组Ⅲ中B处增加的沙石厚度L更厚(大),延长的距离H更长(远)。说明在降水量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越大(或降水时长越短),造成的泥石流灾害掩埋厚度越厚(大),掩埋范围越广(大)。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实验结果分析:对比三个实验组B处增加的沙石厚度L,说出L由大到小的顺序。
提示:实验组Ⅲ>Ⅱ>Ⅰ。
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
2.世界主要地震带及所处的板块边界
世界三大地震带 板块位置 板块运动状况
环太平洋地震带 太平洋板块与周边板块的交接地带 俯冲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地带 碰撞
大洋中脊地震 带 板块的拉张边界上 张裂
3.构造地震的发生机制
4.滑坡的发生机制
5.泥石流的发生机制
6.我国西南地区多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
1.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区等高线图(单位:m)。据此完成(1)~(3)题。
(1)①②③④四地中,最易受到泥石流威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区泥石流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A.地势低洼且多河流
B.黑土疏松且多沟壑
C.降水持续且多暴雨
D.山高谷深且多植被
(3)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可表现为( )
A.暴雨—泥石流—堰塞湖—洪水
B.地震—暴雨—泥石流—洪水
C.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
D.洪水—滑坡、泥石流—地震
(1)A (2)C (3)A [第(1)题,泥石流多发生于地形陡峻、有丰富的松散物质和短时间有大量水流的地区。由图中等高线可知,①处为沟谷地带,且地形起伏较大,易发生泥石流,A正确;②处位于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B错误;③处地形平坦开阔,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C错误;④处位于山顶,地势高,不易受到泥石流威胁,D错误。第(2)题,泥石流多发的地形条件为坡度较大,A错误;该地区位于南方,自然土壤为红壤,较黏重,B错误;该地区位于我国南方,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是泥石流形成的气候条件,C正确;多植被,不易发生泥石流,D错误。第(3)题,图文中没有信息反映该地区多地震,B、C、D错误;该地区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且该地区位于山区,地形坡度大,容易引发泥石流,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堰塞湖积水过多,一旦决堤就可能形成山洪,A正确。]
洪涝灾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地带,气候变化复杂,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流域内支流多为扇形网状水系结构,洪水集流迅速。下图为淮河流域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淮河流域气候过渡性的表现是什么?
提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的过渡地带。
问题2 (综合思维)淮河流域降水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暴雨集中,降水变率大,暴雨历时长,降水强度大。
问题3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从气候、地形、水系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提示:气候:夏季淮河流域降水强度大,时间长。地形:淮河中下游地区地势低平,水流速度慢。水系:扇形网状水系,洪水集流迅速,入海口少,泄洪不畅。
1.我国洪涝灾害的类型
类型 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形成原因
暴雨洪水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4—9月 降水多,且暴雨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融雪洪水 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 冬季气温低、积雪多,随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冰凌洪水 河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且有结冰期的河段,如黄河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河流结冰时和初春河流融冰时 初冬河流封冻时,纬度较高的下游河段先封冻,上游河水因水流不畅溢出两岸,或初春河流解冻时,较低纬度的上游河段先行融冰,而下游河段仍封冻,上游河水和冰块堆积在下游河床并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2.洪涝灾害的成因
洪涝灾害的发生是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自然因素
因素 主要影响
流域状况 气象因素 降水、冰雪融化造成水位上升
河道堵塞 冰凌、滑坡、泥石流堵塞河道
堤坝溃决 各种因素造成堤坝溃决
地面坡度 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土壤含水率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河道 河道弯曲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谷 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 入海口狭窄
(2)人为因素
因素 影响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的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3.认识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洪涝 长时间、大量的降水且排水不畅 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多发;沿海易受台风影响的地区 淹没农田、村镇,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大气和土壤中严重缺水 我国西北地区、华北地区的春季(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的地区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台风 (飓风) 热带、副热带洋面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夏秋季节的西北太平洋、孟加拉湾、墨西哥湾沿岸等地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易造成洪涝灾害
寒潮 强冷空气入侵 冬半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北美洲中部等 农作物受冻害,影响交通、通信等
2.(2023·湖南卷)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分为雨雪混合型(简称“混合型”)洪水灾害和升温融雪型(简称“升温型”)洪水灾害,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下表示意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据此完成(1)~(3)题。
纬度 3—5月 6—8月 9—11月 12—2月次年 总计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升温 型 混合 型
0°~ 30°N 0 0 0 0 0 0 0 1 0 1
30°N~ 40°N 5 24 25 21 0 1 3 12 33 58
40°N~ 50°N 132 151 10 12 1 5 27 49 170 217
50°N~ 60°N 34 22 3 5 0 0 3 7 40 34
60°N~70°N 16 1 0 6 1 0 0 1 17 8
(1)下列地区中,融雪洪水灾害多发的是( )
A.尼罗河流域 B.中南半岛
C.北冰洋沿岸 D.亚洲中部
(2)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主要是因为( )
①春季地表积雪较多 ②气温变化趋势不同 ③秋季气温低于春季 ④秋季雨水少于春季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一般认为,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其理由最可能是( )
A.混合型比升温型洪水频次高
B.雨水的流动性比积雪融水强
C.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
D.混合型洪水中有冰凌和融冰
(1)D (2)A (3)C [第(1)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00—2020年北半球融雪洪水灾害频次总计最高的地区在40°N~50°N,说明该纬度范围内融雪洪水灾害多发。选项中只有亚洲中部位于该纬度范围内。故选D。第(2)题,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春季与秋季融雪洪水灾害频次差异大具体体现为春季融雪洪水灾害明显多于秋季。根据材料“融雪洪水灾害由大量的积雪快速融化引起”可知,经过气温较低的冬季后,春季地表有大量的积雪且气温迅速回升,气温变化趋势不同于秋季(温度逐渐降低),①②正确。故选A。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混合型洪水是指雨雪混合型洪水,升温型洪水是指升温融雪型洪水,题干表明混合型洪水比升温型洪水破坏力更强,两种洪水类型破坏力的大小与其发生的频次无关,A错误;两种洪水的流动性相差不大,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融雪洪水中常夹杂着冰凌和融冰,D错误;雨雪混合型洪水比升温融雪型洪水多一个影响因素:雨水。积雪面雨水会加速积雪消融,增加洪水水量,增强洪水的破坏力,C正确。]
1.造成地震破坏程度不同的因素: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地面组成和房屋结构等。 2.地震会造成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人员伤亡,引发滑坡、泥石流、海啸等次生灾害。 3.夏季风的强弱和进退迟早的年际变化是形成我国旱涝灾害的主要原因。 4.洪涝灾害的成因:来水量大、排水不畅、调蓄能力差。 5.影响滑坡活动的因素:不稳定的山坡形态(陡坡);岩土软弱面(岩体中的裂隙和松软夹层);触发因素(降水等对岩土软弱面的润滑作用,地震、河流侵蚀等对坡体稳定性的破坏)。 6.泥石流发生的基本条件: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由暴雨、快速融水或者堤坝溃决等导致)。
题组1 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下列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有( )
①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岛 ②无人区发生的火山喷发 ③因雪崩造成登山队员遇难 ④核泄漏造成人员患辐射病 ⑤2018年12月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海啸,造成400多人死亡 ⑥2018年5月3日河南洛阳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C [自然灾害指发生在自然界,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现象或事件。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岛是自然现象;无人区发生的火山喷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属于自然灾害;核泄漏和交通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属于自然灾害。]
2.下列影响自然灾害的因素与灾害造成的损失呈负相关的是( )
A.受灾区人口密度与伤亡人数
B.受灾区社会发展水平与伤亡人数
C.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损失
D.受灾区灾害强度与经济损失
B [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则伤亡人数越多,故受灾区社会发展水平与伤亡人数呈负相关;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害强度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越严重。]
题组2 地质灾害
下图为某同学绘制的某次地震的等震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③处大
C.通常情况下,②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通常情况下,甲地为地震烈度最大区
4.下列选项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A B
C D
3.D 4.D [第3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等震线是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大的区域,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越远,烈度越小。第4题,震级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题组3 气象灾害
下图为某日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日防汛任务最艰巨的地点是( )
A.吉安 B.长沙
C.南昌 D.仙桃
6.长江干流易发生特大洪水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B.围湖造田,湖泊变小
C.气候异常,暴雨过大
D.河道淤积,水位抬高
5.D 6.C [第5题,警戒水位是可能发展成水灾的水位,实时水位即实际水位,因此与警戒水位相比,实时水位越高,则越有可能发展成水灾,防汛任务越艰巨。据图可知,吉安、南昌的实时水位小于其警戒水位,防汛任务不是最艰巨的,A、C错误;长沙实时水位超越其警戒水位0.7 m,仙桃实时水位超越其警戒水位1.73 m,所以该日防汛任务最艰巨的地点是仙桃,B错误,D正确。第6题,长江干流易发生特大洪水,与河道特征,支流分布状况,流域内的地形、湖泊状况和植被情况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流域内气候异常,降水集中且多暴雨,C正确;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围湖造田、湖泊变小,河道淤积、水位抬高会加剧洪灾,但不是最主要的自然原因;A、B、D错误。]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91活动
1.提示:通过网络查阅可知,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重大自然灾害:1920年中国海原地震;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1931年中国水灾;1935年中国长江洪水;1943年中国广东大旱;1970年孟加拉国“波罗”飓风;1975年中国台风“尼娜”;1976年中国唐山地震;1991年孟加拉国热带风暴;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2010年海地地震;等等。
2.提示:根据第91页表4-1-2可知,地震属于地质地震灾害;干旱、飓风、台风、热带风暴属于气象水文灾害;海啸属于海洋灾害。
3.提示:以干旱灾害为例
(1)干旱灾害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发生机制
(2)主要危害
①直接危害
②间接危害
教材P95~96活动
1.提示: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极广,除沙漠、戈壁、极端干旱区和高原山区外,大约2/3的国土面积上存在着不同危害程度的洪涝灾害。具体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河流中下游多)、高原山地少。
2.提示:共同原因:上游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
海河流域:水系呈扇形,暴雨期,支流同时涨水,下游容纳不下;源于黄土高原的支流含沙量大,泥沙淤积使河道变浅,泄洪能力差。
淮河流域: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导致下游河床淤高,排泄不畅。
长江中游洞庭湖—鄱阳湖区:围湖垦殖,湖泊萎缩,调蓄洪、径流能力下降;荆江河段为曲流;雨季造成长江上游洪水、中游北岸洪水以及长江下游洪水与湖区洪水同时相汇。
东南沿海地区:深受台风带来的暴雨及风暴潮的影响。
3.提示:2021年7月20日08时至7月21日06时,河南郑州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250~350毫米),郑州城区局地500~657毫米,日雨量突破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极值,降雨引发特大洪涝灾害。造成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短时期集中性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教材P97活动
1.提示:华北地区——干旱、洪涝、寒潮、沙尘暴、干热风。
西南地区——地震、滑坡、泥石流。
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暴雨洪涝。
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干热风。
2.提示:以华北地区为例。华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风的强弱不定,使得降水的年际、季节变化都很大,旱涝灾害频发;另外,距冬季风发源地较近,地势平坦,强劲的冬季风造成寒潮灾害。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自然灾害的成因
等熵面是气象学中描述大气热力状态的平面,等熵面遇冷上弯,遇热下弯,自由大气沿着等熵面运动。如图示意夏季青藏高原等熵面及气流运动状况。某些年份图示气流反方向运动时,给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西部的巴基斯坦等地都带来了严重灾害。据此完成1~2题。
1.夏季,青藏高原等熵面向下弯曲,主要是因为高原大气( )
A.对地面保温作用强 B.离地面热源较近
C.对太阳辐射削弱强 D.吸收地面辐射少
2.某些年份的夏季图示气流反方向运动,可能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
A.梅雨天气 B.伏旱天气
C.冻雨灾害 D.洪涝灾害
1.B 2.B [第1题,夏季,青藏高原等熵面向下弯曲,说明高原面上的气温高于同纬度同海拔自由大气温度,即青藏高原在夏季为热源,高原面上形成热低压。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近地面大气离地面直接热源更近,能够吸收的地面辐射多,B正确,D错误。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A、C错误。故选B。第2题,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伏旱。青藏高原在夏季为热源,等熵面向下弯曲,图示气流若反方向运动,自由大气沿着等熵面运动,使青藏高原东侧气流以下沉为主,导致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干燥,干旱程度加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风暴潮是强风或气压骤变对海面作用引起海水堆积,使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可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类。风暴潮影响的范围一般为数十米至上千米,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上百小时不等。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我国风暴潮发生的时空特征推测,正确的是( )
A.夏秋季节发生概率小
B.河口地区发生概率小
C.农历月初发生概率大
D.平直海岸发生概率大
4.下列关于风暴潮带来的影响和防范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
A.淹没房屋——远离海岸建房
B.冲毁堤岸——建设防护林带
C.影响交通——建设地下交通
D.海水入侵——经常疏通河道
3.C 4.B [第3题,温带气旋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夏秋季节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有利于沿岸地区海水堆积,夏秋季节风暴潮发生概率大,A错误;喇叭形河口和曲折河岸有利于海水堆积,河口处河水与海水交汇,有利于海水堆高,B、D错误;农历每月月末、月初和十五前后,天文大潮如果叠加风暴,利于风暴潮形成,C正确;故选C。第4题,风暴潮带来的风浪对沿岸地区影响大,可能会冲毁堤岸等,但影响时间只有几小时到几天,范围一般为数十米至上千米,最有效的防范应对措施是修建防护林和防波堤、加强监测和预报、建立应急机制,减少风暴潮发生时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B正确;远离海岸建房、建设地下交通不切实际,A、C错误;疏浚河道对于缓解海水入侵的作用较小,D错误。故选B。]
正常年份,冬季我国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的强度较北方地区弱,但在一定的环流背景下也会造成急剧降温和极端低温事件,并伴有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下图示意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多年各月累计不同等级冷空气出现次数。据此完成5~6题。
5.1—3月,三水区各等级冷空气出现次数( )
A.寒潮逐渐减少
B.强冷空气持续减少
C.中等强度冷空气逐渐增加
D.弱冷空气先减后增
6.与该地弱冷空气出现次数最多关联性最大的是( )
A.高大山脉阻挡 B.受海洋影响显著
C.平原面积狭小 D.距冷空气源地近
5.A 6.A [第5题,读图可知,三水区1月寒潮次数最多,3月最少,即1—3月逐渐减少,A正确;1—3月,三水区强冷空气次数持续增多,B错误;1—3月,三水区中等强度冷空气先减少后增多,C错误;1—3月,三水区弱冷空气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A。第6题,结合材料可知,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属于我国南方地区,在影响该地的冷空气中,弱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最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加上众多高大山脉的阻挡,导致冷空气到达三水区时,势力已经大大削弱,A正确,D错误;受海洋影响显著和平原面积狭小与该地区受弱冷空气出现次数最多的关联性不大,B、C错误。故选A。]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在日本本州岛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据此完成7~8题。
7.此次地震易引发的海洋灾害是( )
A.海啸 B.海浪
C.赤潮 D.风暴潮
8.为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7.A 8.C [第7题,海底地震发生后,引起海水扰动,传导至海面引起海水水位上升,称之为海啸,此次地震发生在海底,可能引发海啸,A对;海浪主要是由风力吹拂海面引起的,B错;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C错;风暴潮是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D错。第8题,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烈度,C对;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在地震发生前无法预测,A、B、D错。]
9.(13分)滞洪区是为了抵御洪水而划定的地区,在洪水期来临时蓄水以保证干流河堤的安全。如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C是__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地区。(3分)
(2)简要分析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4分)
(3)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2分)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A所在的流域为海河流域;C为淮河流域;B位于黄河下游地区,D是长江的中游河段。故B、D主要位于两河的中下游地区。第(2)题,A地区为海河流域,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该流域7、8月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里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出于保护的需要,所以划定为滞洪区。第(3)题,D地区为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是地上悬河,堤坝易漫溃,需划定为滞洪区。第(4)题,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洪涝灾害少;人口少,洪水危害性小;西部多山地,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
[答案] (1)海河 淮河 中下游
(2)自然原因: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地势平坦,导致下游排水不畅,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堤坝容易漫溃。
(4)西部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且人口稀少;西部多山地,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
3 /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