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2 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讲义--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2 第四单元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讲义--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5:36

文档简介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1.能够结合区域灾害特点,制定可行的避灾方案。
2.熟练掌握不同场合、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和疏散逃生的方式、方法。
3.通过演习的方式,切实掌握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方法与措施。
一、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
1.社会行动
(1)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健全灾害管理法规,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
(2)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预警、救援能力,并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等。
2.公民参与
(1)社会公民: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学习灾害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
(2)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首先要尽力维护自身安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
(3)个人:记住“十字要诀”,即“学”“听”“备”“察”“报”“避”“断”“抗”“救”“保”。
二、地震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
(2)做好地震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等。
(3)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灾意识及能力等。
2.个人层面
地震前 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地震时 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
地震后 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三、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工程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
(2)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洪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等。
2.个人层面
洪水前 ①了解地势及警戒水位 ②规划逃生路线 ③做好防灾救灾准备
洪水中 ①向高处转移 ②求救 ③借助救生设备或者漂浮物逃离
洪水后 ①做好防疫,不吃腐败食物,饮用水要煮沸 ②灾后重建
发现有人落水,自己又不会游泳,怎么办?
提示:抛救生圈、救生衣或划船去救人,并大声呼救等。
四、滑坡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开展滑坡风险性评估。
(2)对一些具有潜在活动性的重大滑坡进行监测。
(3)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2.个人层面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2)在陡坡上面或者坡脚从事生活或生产活动时,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
(3)在坡体软弱面建造截水沟、排水沟和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
(4)针对存在滑动风险的滑坡体,可以通过削坡减载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
(5)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无法逃离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运动的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五、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开展泥石流风险性评估。
(2)对一些重点区域和沟谷进行监测。
(3)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2.个人层面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3)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4)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住高层楼房的人,在地震发生时应该抓紧时间乘电梯下楼。 (  )
2.遇到滑坡发生时,一定要原地不动。 (  )
3.遇到泥石流来袭时,应迅速向山下逃离避险。 (  )
4.接到洪水警报后,要留意洪水警戒水位的变化。 (  )
提示:1.× 地震发生时,不能乘电梯逃生。
2.×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3.× 遇到泥石流来袭时,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4.× 接到洪水警报后,应尽快撤离。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道路护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山区公路和铁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建设。
问题1 (综合思维)指出两种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
提示:崩塌、滑坡、泥石流、山洪。(任答两种即可)
问题2 (综合思维)说明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功能。
提示:①边坡上的水泥结构可以抑制原裸露山体遭受进一步的风化剥蚀;②加固山体坡面,具有稳定边坡的作用;③蜂巢结构不会大面积破坏和改变坡面原有地貌形态和植被生长条件,绿色植物能够在其开放的空间里自由生长;④可以有效地保证地下水的下渗和自由排泄,避免了因地下水压力的升高而引起的边坡失稳问题;⑤植物根系的固土作用与坡面防护系统结为一体,可抵制坡面破坏和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地防止崩塌、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发生。
1.工程性防御措施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的防御,为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软件”和“硬件”的差别。
(2)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1.202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有(  )
①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②兴建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 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沿海防护林工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在防灾减灾中的个人行为,不妥当的是(  )
A.优先拯救生命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
B.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最要紧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
C.防灾减灾是社会行为,个人无能为力
D.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前,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1)D (2)C [第(1)题,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与加固长江、黄河大堤属于水利工程,可以起到防范洪涝灾害的作用;兴建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属于防灾的生物工程措施,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河道泥沙淤积,防范水旱灾害;在沿海一带修建沿海防护林工程,可以固岸护堤,减少台风、风暴潮灾害的损失等。第(2)题,生命高于一切,优先拯救生命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最要紧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希望,可以更好地防灾自救;防灾减灾是社会行为,也是个人的友爱互助行为,只有人人参与,才可能形成强大的抗灾力量;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前,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镇定、科学自救,减少灾害损失。]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根据报道,2022年3月23日凌晨开始,我国台湾省接连发生了多次地震。截至3月23日上午8时,不到8小时的时间里,我国台湾省已经接连发生了79次地震,主要地震地点集中在台湾省的花莲和台东的近海地区。其中地震最大震级为发生在凌晨1时41分的花莲近海的6.6级地震。因为地震太过频繁,且震级较大,所以我国大陆地区多个省级行政区都有明显震感,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
问题1 (综合思维)台湾省是我国地震多发区,台湾省民众在家庭中应如何进行防震准备?
提示:每位民众应树立防震意识,清楚地震时逃生的途径,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问题2 (综合思维)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包括哪些方面?
提示: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3.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
泥石流多发生于持续暴雨后的山地丘陵地区,遇到泥石流发生时应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
(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
(2)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3)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边跑。
(4)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生。
(5)扎营时,不能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及河道弯曲、支流汇合处。
2.在某次强震发生整整三天后,救援人员在重灾区一座倒塌的大楼废墟中救出了79名幸存者。据此完成(1)~(2)题。
(1)被埋三天后能够生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会压埋和砸伤人,要对外伤进行简单包扎处理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助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2)下列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B (2)C [第(1)题,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应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回应或呼救。第(2)题,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生”,后救“人”;抢救时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也要考虑抢救的时间。]
1.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首先要尽力维护自身安全。 2.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3.防避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4.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应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5.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沟谷处,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6.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高处逃生。
题组1 自然灾害的防避概述
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多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少
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大
2.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
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
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
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
1.B 2.C [第1题,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数量多,距离灾害发生地较近,响应时间短,A错误;地方储备库救助范围小,救助人口少,D错误,B正确;地方储备库级别低,响应灾种少,C错误。第2题,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石家庄市储备库面积较大,A错误;石家庄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自然灾害频繁,B错误;作为河北省唯一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应位于河北省中心位置,便于对周边地区进行及时快速的救援,但石家庄市位置偏南,难以对河北省偏北地区展开及时救援,C正确;石家庄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交通便捷,不易拥堵,D错误。]
题组2 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
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很强破坏性的灾害。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所示区域发生泥石流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4.下列关于遇到泥石流时的逃生方法,叙述正确的有(  )
①如果在山区遇到泥石流,不要顾及随身物品,不要背很重的行李 ②不要往空旷地或树木稀疏的地方逃生 ③选择躲在陡峻的山坡下面或者是爬树躲避
④在遇到强降雨出现泥石流的时候,不要往土层较厚的地带逃生 ⑤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⑥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3.C 4.D [第3题,观察图示可知,图中c所示区域有大量砾石伴随着流水形成了泥石流现象。第4题,泥石流发生时,坡度越大的山坡越危险,泥石流可能摧毁沿途植被,③错误;顺着滚石的方向往山下跑,容易被滚石砸到,⑤错误。]
202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防范灾害风险的有效方式之一,下图为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据此完成5~6题。
5.设置在露天空旷地带的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滑坡 B.寒潮
C.地震 D.暴雨
6.以下避灾措施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逃生
B.洪涝发生时,向高处转移
C.泥石流发生时,顺着山坡往下躲避
D.台风发生时,抱紧大树以防摔倒
5.C  6.B [第5题,地震发生时,容易引发房屋倒塌,露天空旷地带的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很好地避免地震带来的伤亡,C正确;寒潮和暴雨来临时,露天避难场所不能很好地避免其带来的低温、强降水等灾害天气,B、D错误;滑坡发生时,露天空旷地带地势相对较低,很容易受到滑坡带来的影响,A错误。第6题,地震发生时,不能乘坐电梯逃生,应从安全出口走楼梯下楼,A错误;洪涝发生时,低处容易积水成灾,应该向高处转移,B正确;泥石流发生时,应该向垂直于水流方向的高处转移,C错误;台风发生时,尽量远离大树,防止大风吹断大树造成伤亡,D错误。]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99活动
提示:我国近三十年在减灾防灾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1)成功抵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2)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3)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重点开展了以自然灾害监测和综合减灾对策为主的一系列科技研究。
教材P100活动
1.提示:世界上容易遭受重大海啸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南部,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南太平洋地区以及地中海东北部沿岸地区等,因为这些地区基本上都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上地震发生的主要集中地区。
2.提示:台湾与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新疆盆地边缘地区。这些地区处在我国的主要地震带上,地震发生频率高,因此房屋和工程建筑的抗震性能需要高一些。
教材P101活动
略。
教材P102活动
1.提示:都江堰主要有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并借助弯道,使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在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下,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宝瓶口在引水的同时,还能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正因为三大主体工程之间以及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之间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才使得成都平原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成为稻米飘香的“天府之国”。
2.提示: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样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提示: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我国古代“道法自然”的人地理念。
教材P105活动
略。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自然灾害的防避
江西省南昌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2024年6月,南昌市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全市降水量达355.1毫米,造成严重洪涝灾害。为此,南昌市采取一系列蓄洪措施。据此完成1~2题。
1.该市此次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②降水集中且强度大 ③植被覆盖率大幅度降低 ④气温高,蒸发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为减轻洪涝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下列做法合理的有(  )
①灾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
②灾前适当购买生活物资,做好物资储备
③灾中及时向地势低平的地方转移 
④灾后食用洪水泡过的未过期食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A 2.A [第1题,南昌市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为城区,城市地面硬化面积广,下渗受阻,地表径流量大,易导致洪水发生,①正确;由材料“江西省南昌市出现明显降水天气过程,全市平均降水量355.1毫米”可知,该市降水集中且强度大,是形成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②正确;南昌市植被覆盖率没有大幅度降低,③错误;气温高,蒸发量大,则地表径流水量减少,所以不是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第2题,灾前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及灾害预警信息,灾害发生时,利于居民及时安全撤离,①正确;灾前适当购买生活物资,做好物资储备,以备不时之需,②正确;地势低平地区容易遭受洪涝灾害,当洪涝灾害发生时,引导居民尽量远离低洼地区,及时转移到高处,做好居民的安全转移及灾后重建等工作,③错误;洪水泡过的食物可能已发霉变质或被污染,因此洪水泡过的食物不能食用,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
桩林坝是安装在沟谷中,由混凝土梁、支墩和连接在支墩上的废旧钢管等形成的桩林坝体,以及坝体左右的实体护翼组成的防灾减灾工程(如图)。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桩林坝主要用来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
A.泥石流 B.干旱
C.洪涝 D.滑坡
4.遇到上题所指的自然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  )
A.抓住漂浮物漂浮
B.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
C.就地寻找掩体躲藏
D.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
3.A 4.B [第3题,“桩林坝”是一种地质防护工程,“安装在沟谷中”主要防御的是泥石流灾害,A正确;干旱是由于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导致土地、人畜缺水的现象,无法用此工程防御,B错误;对山洪有一定的阻滞作用,但最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还是泥石流,C错误;该工程“安装在沟谷中”,不是对坡体的加固,所以不是针对滑坡,D错误。故选A。第4题,在野外沟谷中遭遇泥石流时,正确的逃生方式是沿沟谷垂直方向往高处跑,B正确;泥石流是夹杂着土体、石块、树木等杂物的黏稠状的特殊洪流,它不是单纯的水体,A错误;如果“就地寻找掩体躲藏”,很容易被泥石流掩埋,C错误;泥石流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运动速度极快,“沿沟谷延伸方向往低处跑”,会被泥石流掩埋,D错误。故选B。]
在浙江高速公路旁的挖方边坡的坡面上,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的工程建设。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的防护工程最主要是防范下列灾害中的(  )
A.地震   B.滑坡
C.泥石流    D.风沙
6.下列不是图中边坡网格状建设主要功能的是(  )
A.加速径流 B.生态修复
C.保持水土 D.道路美化
5.B 6.A [第5题,该地位于浙江省,降水多,风沙活动少,边坡坡度大,通过工程加固,主要是为了防范滑坡灾害,减轻对高速公路的影响,B正确,D错误;这种工程措施无法防范地震灾害,A错误;泥石流发生在沟谷中,不是该工程主要防范的地质灾害,C错误。第6题,图中边坡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减缓径流,减轻对路基的侵蚀,A叙述错误,符合题意;边坡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草木的生长,有利于生态修复,B、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边坡网格状装置,有利于草木的生长,可美化道路,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冻雨是过冷水滴在降落过程中遇到温度低于0 ℃的物体,迅速冻结成冰的降水现象,俗称“滴水成冰”。2024年1月30日到2月7日,湖北省遭遇连续冻雨天气。冻雨后,很多公园、小区里的树林像经历了台风,树枝满地甚至大树倒地。市民出小区堪比穿越丛林。据相关园林人员介绍,此次冻雨造成大树的折断和倒伏,主要是树冠高大的香樟树(下图),其次是广玉兰,而银杏、法桐很少倒伏。据此完成7~8题。
7.对香樟树折断倒伏最严重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①香樟树根系浅 ②香樟树高大,重心高 ③常绿树冬季叶片未凋落,积冰面积大 ④枝叶含水量小,低温导致枝叶被冻伤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为了减轻冻雨灾害对我们的影响,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加强气象监测,及时发出预警
B.加强交通管制,减少交通事故
C.采用化学方法高效清除大面积积雪
D.增派人力,及时清除积雪、积冰
7.B 8.C [第7题,香樟树树冠高大,为深根系树木,且读图可知,主要是高处的枝干折断和倒伏,并非整棵树倒伏,故不是根系的问题,①错误;从图文材料可知,折断和倒伏的主要是树冠高大的香樟树,树冠高大重心高,树冠积冰多,容易折断和倒伏,②正确;常绿树枝繁叶茂,枝叶积冰多,易被重量压垮,③正确;常绿树枝叶含水量高,低温导致细胞内部冻结,使枝干变脆易折,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8题,为了减轻冻雨灾害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监测预警、加强交通管制、及时清除积雪,A、B、D措施可行,但不符合题意;化学方法除雪主要是撒盐或者使用其他的融雪剂,对环境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需要注意方法和剂量,用来清除大面积积雪不合理,C措施不可行,符合题意。故选C。]
9.(2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纳古呢沟位于甘肃省岷县,流域面积0.886平方千米,主沟长度1.56千米,流域高差330米,流域形态呈纺锤形,沟谷呈“V”字形。纳古呢沟几乎每年雨季都暴发泥石流,小规模泥石流的发生频率为3~5次/年,中、大规模泥石流发生频率为7~8年/次,且新发泥石流侧蚀老泥石流堆积体现象明显。堆积区为沟口至耳阳河主河段,泥石流堆积体对主河道有明显的挤压作用(如图)。
材料二 纳古呢沟受断裂活动影响,岩体破碎严重,发育多组节理裂隙,沟谷两侧有对滑式滑坡体的存在。在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共同作用下,该地形成了“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溃决型泥石流”灾害体系,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
(1)纳古呢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固体物质主要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该流域泥石流的特点有:发生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填:多/少),频率____________(选填:高/低),泥石流规模变化大,曾有大型泥石流发生。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3)推断该流域“泥石流—滑坡—堰塞湖—溃决型泥石流”灾害体系的演化机制。(8分)
(4)为减轻泥石流灾害提出可行性建议。(8分)
[解析] 第(1)题,纳古呢沟流域的岩石经不断风化形成大量风化碎屑物;图示有大量裂隙,材料二显示岩层断裂活动频繁,故有松散的裂隙破碎物;流域内地表落差大,滑坡等地质灾害也会产生松散物;结合材料“新发泥石流侧蚀老泥石流堆积体”,可知老泥石流堆积物也提供了物质来源。第(2)题,从材料二“纳古呢沟受断裂活动影响,岩体破碎严重,发育多组节理裂隙”可知,该流域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堆积体个数多,规模大小不一,反映出泥石流发生次数多,频率高;由材料一“堆积区为沟口至耳阳河主河段,泥石流堆积体对主河道有明显的挤压作用”可知,耳阳河河道受泥石流堆积体影响,发生偏移,反映出泥石流规模变化大,曾有大型泥石流发生。第(3)题,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势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侵蚀沟道,破坏滑坡体坡脚的稳定性,加剧滑坡发生;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或河谷,上游形成堰塞湖;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堰塞体承受的水压过大,导致堰塞湖溃决,泥沙随水流倾泻形成溃决型泥石流。第(4)题,灾前,可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强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的预防监测,做好灾前防范措施;应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减少泥石流发生频率;对于突发性泥石流要做好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综合利用工程措施进行防护,如陡坡进行工程护坡、沟谷建设拦沙坝等;加强宣传普及泥石流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提高公民的自救和互救能力。
[答案] (1)风化碎屑物 裂隙(断层)破碎物(滑坡体的松散堆积物、老泥石流的堆积物)
(2)多 高 泥石流堆积体个数多,规模大小不一;耳阳河河道受泥石流堆积体影响,发生偏移。
(3)泥石流侵蚀沟道,破坏滑坡体坡脚的稳定性,加剧滑坡发生;滑坡体堵塞沟道形成堰塞湖;随着蓄水量的增加,堰塞湖溃决,形成溃决型泥石流。
(4)加强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的预防监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减缓水土流失;做好应急方案制订及组织实施;建设预防泥石流的工程设施,如护坡、拦沙坝等;宣传普及泥石流知识,提高居民的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18 / 18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1.能够结合区域灾害特点,制定可行的避灾方案。
2.熟练掌握不同场合、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和疏散逃生的方式、方法。
3.通过演习的方式,切实掌握自然灾害中自救与互救的方法与措施。
一、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
1.社会行动
(1)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防灾、减灾科技攻关,健全____________,制定防灾、减灾规划方案,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
(2)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提高灾害响应能力与____、救援能力,并加强防灾减灾的__________合作等。
2.公民参与
(1)社会公民: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学习灾害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__________。
(2)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首先要尽力维护________,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
(3)个人:记住“十字要诀”,即“学”“__”“备”“察”“报”“__”“断”“抗”“__”“保”。
二、地震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加强地震________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________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
(2)做好地震________制订及组织实施等。
(3)加强防震避灾____,提高公民防震避灾____及能力等。
2.个人层面
地震前 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________、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地震时 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采取____保护及科学____措施
地震后 注意预防和避免____灾害的影响
三、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工程措施:兴建____、退耕还湖;修筑____;疏浚河道;开辟______,开挖分洪道。
(2)非工程措施:增强人们对洪水灾害的认识,提高人们防洪减灾的意识;严格控制________,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________和抗洪抢险____________;组织灾前________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等。
2.个人层面
洪水前 ①了解地势及警戒水位 ②规划________ ③做好防灾救灾准备
洪水中 ①向高处转移 ②求救 ③借助救生设备或者漂浮物逃离
洪水后 ①做好防疫,不吃腐败食物,饮用水要煮沸 ②灾后重建
发现有人落水,自己又不会游泳,怎么办?
四、滑坡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开展滑坡风险性____。
(2)对一些具有潜在活动性的重大滑坡进行____。
(3)采取一些________措施。
2.个人层面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____。
(2)在陡坡上面或者坡脚从事生活或生产活动时,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______。
(3)在坡体软弱面建造______、______和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
(4)针对存在滑动风险的滑坡体,可以通过________来减小下滑力;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等增加抗滑力。
(5)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向滑坡体的____迅速逃离,无法逃离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运动的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五、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开展泥石流风险性____。
(2)对一些重点区域和沟谷进行____。
(3)采取一些工程整治措施。
2.个人层面
(1)房屋、帐篷不要搭建在沟口和沟道上。
(2)不能将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
(3)保护和改善山区________。
(4)雨季或者暴雨时尽量不要去泥石流多发的沟谷。
(5)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应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住高层楼房的人,在地震发生时应该抓紧时间乘电梯下楼。 (  )
2.遇到滑坡发生时,一定要原地不动。 (  )
3.遇到泥石流来袭时,应迅速向山下逃离避险。 (  )
4.接到洪水警报后,要留意洪水警戒水位的变化。 (  )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道路护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山区公路和铁道旁经常可以看到如下图所示具有蜂巢结构的水泥防护工程建设。
问题1 (综合思维)指出两种图中防护工程所能防御的自然灾害。
问题2 (综合思维)说明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在防灾减灾方面的功能。
1.工程性防御措施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的防御,为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软件”和“硬件”的差别。
(2)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1.202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有(  )
①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②兴建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 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沿海防护林工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在防灾减灾中的个人行为,不妥当的是(  )
A.优先拯救生命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
B.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最要紧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
C.防灾减灾是社会行为,个人无能为力
D.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前,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根据报道,2022年3月23日凌晨开始,我国台湾省接连发生了多次地震。截至3月23日上午8时,不到8小时的时间里,我国台湾省已经接连发生了79次地震,主要地震地点集中在台湾省的花莲和台东的近海地区。其中地震最大震级为发生在凌晨1时41分的花莲近海的6.6级地震。因为地震太过频繁,且震级较大,所以我国大陆地区多个省级行政区都有明显震感,特别是广东、福建一带。
问题1 (综合思维)台湾省是我国地震多发区,台湾省民众在家庭中应如何进行防震准备?
问题2 (综合思维)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包括哪些方面?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不可预知、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做好震前准备,掌握震中的避震方法,震后进行相关的自救与互救,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图解如下: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洪水一般与连降暴雨有关,具有可预报性和一定的滞后性,做好防洪准备,洪水发生过程中的自救与互救非常重要。具体图解如下:
3.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
泥石流多发生于持续暴雨后的山地丘陵地区,遇到泥石流发生时应掌握正确的自救方法:
(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
(2)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
(3)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两边跑。
(4)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生。
(5)扎营时,不能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及河道弯曲、支流汇合处。
2.在某次强震发生整整三天后,救援人员在重灾区一座倒塌的大楼废墟中救出了79名幸存者。据此完成(1)~(2)题。
(1)被埋三天后能够生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会压埋和砸伤人,要对外伤进行简单包扎处理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助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2)下列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未成年人在遇到灾害时,首先要尽力维护自身安全。 2.在地震多发的地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3.防避洪水灾害的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等。 4.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应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5.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沟谷处,应迅速向沟谷两侧的山坡上方逃离。 6.当泥石流发生时,应向大致与泥石流运动方向垂直的高处逃生。
题组1 自然灾害的防避概述
我国的救灾物资储备体系由中央、省、市、县四级构成,已建成国家级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有天津、郑州、沈阳等多个城市。河北省已经初步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地方储备库与国家救灾物资储备库在响应时间、救助范围、救助人口以及响应的灾种等方面有较大区别。下图示意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与国家级储备库相比,地方储备库(  )
A.响应时间长  B.救助人口少
C.响应灾种多 D.救助范围大
2.有人认为河北省仅有的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位于省会石家庄市不够合理,其理由主要是该城市(  )
A.地价高,储备库面积有限
B.地处平原,自然灾害较少
C.位置偏南,难以对全省快速救援
D.交通易拥堵,延缓救灾速度
题组2 常见自然灾害的防避
泥石流是一种具有很强破坏性的灾害。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字母所示区域发生泥石流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4.下列关于遇到泥石流时的逃生方法,叙述正确的有(  )
①如果在山区遇到泥石流,不要顾及随身物品,不要背很重的行李 ②不要往空旷地或树木稀疏的地方逃生 ③选择躲在陡峻的山坡下面或者是爬树躲避
④在遇到强降雨出现泥石流的时候,不要往土层较厚的地带逃生 ⑤要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⑥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⑥
2025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7个防灾减灾日,5月12日至18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了解附近的应急避难场所是防范灾害风险的有效方式之一,下图为应急避难场所指示牌。据此完成5~6题。
5.设置在露天空旷地带的应急避难场所针对的自然灾害主要是(  )
A.滑坡 B.寒潮
C.地震 D.暴雨
6.以下避灾措施正确的是(  )
A.地震发生时,乘坐电梯逃生
B.洪涝发生时,向高处转移
C.泥石流发生时,顺着山坡往下躲避
D.台风发生时,抱紧大树以防摔倒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99活动
提示:我国近三十年在减灾防灾领域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1)成功抵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
(2)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3)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重点开展了以自然灾害监测和综合减灾对策为主的一系列科技研究。
教材P100活动
1.提示:世界上容易遭受重大海啸影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东部、南部,南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和新西兰、澳大利亚的南太平洋地区以及地中海东北部沿岸地区等,因为这些地区基本上都位于板块交界地带,是世界上地震发生的主要集中地区。
2.提示:台湾与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新疆盆地边缘地区。这些地区处在我国的主要地震带上,地震发生频率高,因此房屋和工程建筑的抗震性能需要高一些。
教材P101活动
略。
教材P102活动
1.提示:都江堰主要有三大主体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鱼嘴将岷江一分为二,并借助弯道,使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在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下,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宝瓶口在引水的同时,还能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正因为三大主体工程之间以及主体工程与附属工程之间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才使得成都平原枯水不缺,洪水不淹,成为稻米飘香的“天府之国”。
2.提示: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样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提示:体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我国古代“道法自然”的人地理念。
教材P105活动
略。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