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8 第二单元 主题拓展课 风的解读 讲义--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8 第二单元 主题拓展课 风的解读 讲义--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5:36

文档简介

风的解读
【编者按】
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在等压线分布图中进行风向的判断、风力大小的分析以及在图中绘制风向都是我们必备的技能。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命题解读】
命题 立意 该题选取某地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为命题情境,结合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在阐释该区域冬春季节大气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角度切入,综合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探源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次还会受到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该题考查某地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实质上是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对应教材P32~33内容。应主要从气温变化、地形分布等方面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素养体现 区域认知 抓住图中显示的H县城的地理位置,对应题干材料中的沙丘群的形成条件进行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抓住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对应材料中的“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综合分析“风口”处的地形特征。对应材料中的“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综合分析冬春季节的气温分布特征
地理实践力 联系日常生活中对在楼群中穿行的风力变化的感受,理解“狭管效应”
【思路点拨】
区域定位→我国北方季风环流区→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大→风力大;冬春季节→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增强冬季风;等高线地形图分析→该地位于河谷谷口地带→河谷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增强。
1.风向的判断方法
(1)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①步骤一:若等压线比较平直,则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弯曲,且该点正好在等压线上,则作出该点所在等压线的切线,若该点不在等压线上,则首先绘制该点所经过的等压线,再作该点的切线。
②步骤二:在切线上作垂直于该切线的虚线,虚线箭头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应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此时虚线箭头方向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2)确定地转偏向力
分清所在南北半球,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确定风向
①手掌(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自然张开,四指并拢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沿大拇指伸展方向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指向即该点的近地面风向。
a.北半球风向的右手判别法
b.南半球风向的左手判别法
②若实线箭头为虚线箭头向右偏转90°,则表示北半球高空风向;若向左偏转90°,则表示南半球高空风向。右偏30°~45°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左偏30°~45°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
2.风力的判断方法
(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②公式:G=[其中G为水平气压梯度力,ΔP为气压差,L为等压线间的实际距离(受比例尺影响)]
a.若两幅图的比例尺(地图范围)相同,等压线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即的比值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b.若两幅图的气压差相同,比例尺越大(即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单位距离内的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即的比值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③根据温差判断:一般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2)看距风源地远近:距风源地近,则风力大,如我国西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力大。
(3)看摩擦力大小
①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拦作用弱,风力大,如内蒙古高原;风由陆地吹向海面或湖面,摩擦力变小,风力变大。
②摩擦力随海拔变化
原理分析 图示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运动所受的摩擦力变小,故风速增大,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增大,北半球风向逐渐向右偏转(如右图),南半球风向逐渐向左偏转
(4)看植被多少:植被茂密,阻力大,风力小;植被稀疏,阻力小,风力大。
(5)看地形因素:地形(河谷、山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原理如下图所示:
3.风向的应用
判断气压的高低 顺着风向,气压越来越低
判断南北半球 风向左偏为南半球;风向右偏为北半球
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的是近地面
判断高压和低压(风压定律) 北半球高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侧),高压在右(侧);南半球反之。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侧),高压在右后方(侧);南半球反之
判断季节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我国云南、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在这些地区,风向往往成为考查季节的隐藏条件
判断工业生产布局 污染大气的企业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且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应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4.风与其他地理知识的联系
(1)城市通风廊道
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区引入新鲜冷湿空气而构建的通道。
通风廊道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减少城市对风的阻挡,达到促进城区内外热量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的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
(2)焚风
①成因: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焚风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②影响:增温。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旱和森林火灾。在高山地区,焚风还会造成融雪,使上游河谷洪水泛滥,会导致雪崩。
下图为中纬度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其中a、b、c表示不同数值的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1~3题。
1.沿图中虚线方向,气压的分布状况为(  )
A         B
C         D
2.该区域位于(  )
A.北半球高空 B.北半球近地面
C.南半球高空 D.南半球近地面
3.若图示等压线分布状况的南北半球位置发生变化但纬度位置等其他因素不变,则变化后(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B.地转偏向力消失
C.风力大小几乎不变
D.风向保持不变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岸附近风向发生日变化。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心情。图1为某日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示意该地某日温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气压:丙地>丁地>甲地>乙地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此时天气晴朗
D.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5.结合图1,此时,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白天,海洋气压低于陆地,吹陆风
B.夜间,海洋气压高于陆地,吹海风
C.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吹海风
D.夜间,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吹陆风
6.据图判断,为了拍摄女主角头发后飘的场景,选择正确的时段是(  )
A.6时至18时 B.6时至次日8时
C.15时至次日7时 D.8时至15时
《佛山市城市通风廊道专项规划(2018—2035年)》指出:全市共划定57条通风廊道,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下图示意城市通风廊道作用机理,图中补偿空间是指产生清洁空气或冷空气的地区。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图中城市通风廊道空气水平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A.热力差异 B.湿度差异
C.气压差异 D.风速差异
8.不能作为补偿空间的是(  )
A.生态景观林 B.城市绿化设施
C.滨江景观带 D.低密度居住区风的解读
【编者按】
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大气的水平运动称为风。在等压线分布图中进行风向的判断、风力大小的分析以及在图中绘制风向都是我们必备的技能。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源丰富、多风、植被稀疏。下图所示区域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源于黄土高原地区。
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命题解读】
命题 立意 该题选取某地自然环境特征的分析为命题情境,结合某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图,在阐释该区域冬春季节大气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角度切入,综合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等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探源 风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其次还会受到摩擦力、地转偏向力的共同影响,该题考查某地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实质上是考查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对应教材P32~33内容。应主要从气温变化、地形分布等方面对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素养体现 区域认知 抓住图中显示的H县城的地理位置,对应题干材料中的沙丘群的形成条件进行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抓住图中等高线的分布状况,对应材料中的“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综合分析“风口”处的地形特征。对应材料中的“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综合分析冬春季节的气温分布特征
地理实践力 联系日常生活中对在楼群中穿行的风力变化的感受,理解“狭管效应”
【思路点拨】
区域定位→我国北方季风环流区→冬春季节受冬季风影响大→风力大;冬春季节→我国南北气温差异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增强冬季风;等高线地形图分析→该地位于河谷谷口地带→河谷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形成狭管效应→风力增强。
[答案] 冬春季节盛行西北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的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1.风向的判断方法
(1)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①步骤一:若等压线比较平直,则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若等压线弯曲,且该点正好在等压线上,则作出该点所在等压线的切线,若该点不在等压线上,则首先绘制该点所经过的等压线,再作该点的切线。
②步骤二:在切线上作垂直于该切线的虚线,虚线箭头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应注意,水平气压梯度力箭头并不一定指向低压中心),此时虚线箭头方向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2)确定地转偏向力
分清所在南北半球,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3)确定风向
①手掌(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自然张开,四指并拢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沿大拇指伸展方向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指向即该点的近地面风向。
a.北半球风向的右手判别法
b.南半球风向的左手判别法
②若实线箭头为虚线箭头向右偏转90°,则表示北半球高空风向;若向左偏转90°,则表示南半球高空风向。右偏30°~45°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左偏30°~45°表示南半球近地面风向。
2.风力的判断方法
(1)看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

同一幅等压线图上,根据等压线疏密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等压线稀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②公式:G=[其中G为水平气压梯度力,ΔP为气压差,L为等压线间的实际距离(受比例尺影响)]
a.若两幅图的比例尺(地图范围)相同,等压线间的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即的比值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b.若两幅图的气压差相同,比例尺越大(即地图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单位距离内的气压梯度越大,风力越大,即的比值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③根据温差判断:一般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2)看距风源地远近:距风源地近,则风力大,如我国西北地区距冬季风源地近,冬季风力大。
(3)看摩擦力大小
①平原、高原地面平坦开阔,阻拦作用弱,风力大,如内蒙古高原;风由陆地吹向海面或湖面,摩擦力变小,风力变大。
②摩擦力随海拔变化
原理分析 图示
随着海拔升高,空气运动所受的摩擦力变小,故风速增大,风向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增大,北半球风向逐渐向右偏转(如右图),南半球风向逐渐向左偏转
(4)看植被多少:植被茂密,阻力大,风力小;植被稀疏,阻力小,风力大。
(5)看地形因素:地形(河谷、山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受狭管效应影响,风力大。原理如下图所示:
3.风向的应用
判断气压的高低 顺着风向,气压越来越低
判断南北半球 风向左偏为南半球;风向右偏为北半球
判断近地面和高空(高空忽略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的是高空;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的是近地面
判断高压和低压(风压定律) 北半球高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侧),高压在右(侧);南半球反之。北半球近地面: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侧),高压在右后方(侧);南半球反之
判断季节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季吹西北风,夏季吹东南风;我国云南、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冬季吹东北风,夏季吹西南风。在这些地区,风向往往成为考查季节的隐藏条件
判断工业生产布局 污染大气的企业在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且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应在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4.风与其他地理知识的联系
(1)城市通风廊道
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和改善人体舒适度为目的,为城区引入新鲜冷湿空气而构建的通道。
通风廊道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减少城市对风的阻挡,达到促进城区内外热量交换和污染物扩散的作用,从而缓解热岛效应和空气污染。
(2)焚风
①成因: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焚风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②影响:增温。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强大的焚风可造成干旱和森林火灾。在高山地区,焚风还会造成融雪,使上游河谷洪水泛滥,会导致雪崩。
下图为中纬度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其中a、b、c表示不同数值的等压线,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完成1~3题。
1.沿图中虚线方向,气压的分布状况为(  )
A         B
C         D
2.该区域位于(  )
A.北半球高空 B.北半球近地面
C.南半球高空 D.南半球近地面
3.若图示等压线分布状况的南北半球位置发生变化但纬度位置等其他因素不变,则变化后(  )
A.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
B.地转偏向力消失
C.风力大小几乎不变
D.风向保持不变
1.A 2.B 3.C [第1题,由图中风向箭头可判断出,气压外高里低,沿虚线的气压分布是由甲到乙逐渐下降。第2题,由图中的风向可知,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为近地面的风;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地转偏向力的关系可知,风向右偏,为北半球,故该区域位于北半球近地面。第3题,如果只是南北半球位置发生变化,等压线的疏密不变,水平气压梯度力基本不变,风力大小几乎不变;由于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不同,风向发生改变。]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岸附近风向发生日变化。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头发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心情。图1为某日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2示意该地某日温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4~6题。
4.关于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气压:丙地>丁地>甲地>乙地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此时天气晴朗
D.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5.结合图1,此时,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白天,海洋气压低于陆地,吹陆风
B.夜间,海洋气压高于陆地,吹海风
C.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吹海风
D.夜间,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吹陆风
6.据图判断,为了拍摄女主角头发后飘的场景,选择正确的时段是(  )
A.6时至18时 B.6时至次日8时
C.15时至次日7时 D.8时至15时
4.C 5.D 6.D [第4题,图中甲处气流下沉,形成高压,高空丙处形成低压;乙处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丁处形成高压;同一水平面上气流从高气压流向低气压,所以四地气压甲>乙>丁>丙,A错误。甲地温度低,气流受冷收缩下沉,形成高压,乙地气温高,气流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甲地气温低于乙地,B、D错误。甲地气流下沉,此时天气晴朗,C正确。第5题,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吹海风;夜间,海洋气温高于陆地,吹陆风。第6题,拍摄女主角面朝大海,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时吹海风。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时,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由图可知,8时至15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风由海洋吹向陆地。]
《佛山市城市通风廊道专项规划(2018—2035年)》指出:全市共划定57条通风廊道,以提升城市的空气流动性,缓解“热岛效应”。下图示意城市通风廊道作用机理,图中补偿空间是指产生清洁空气或冷空气的地区。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图中城市通风廊道空气水平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
A.热力差异 B.湿度差异
C.气压差异 D.风速差异
8.不能作为补偿空间的是(  )
A.生态景观林 B.城市绿化设施
C.滨江景观带 D.低密度居住区
7.A 8.D [第7题,通风廊道中水平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这是热岛环流的一部分。热岛环流是因为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从而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了热力环流,因此导致图中城市通风廊道空气水平流动的根本原因是热力差异,A正确;城市通风廊道空气水平流动与湿度差异、风速差异关系不大,排除B、D;城市通风廊道空气水平流动虽然是城郊之间的气压差异直接导致的,但这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第8题,图文信息表明,补偿空间是指产生清洁空气或冷空气的地区。生态景观林、城市绿化设施、滨江景观带都可以产生清洁空气或冷空气,因此可以作为补偿空间,排除A、B、C;低密度居住区属于建筑用地为主的地区,不能产生清洁空气或冷空气,不能作为补偿空间,D正确。]